回眸,经典歌声中的记忆
临海凭风
音乐,是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美的享受。在漫长的人生之旅的某个时段,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总需要音乐相伴。音乐不仅释然情怀,抒发情感还可以抚慰心灵,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替代的。
我泱泱华夏,文明古国,一路走来,平民百姓和音乐创作者留下了烟波浩渺的歌曲、民谣,许许多多的精品,成为了经典永流传。
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广播电台专设了一个栏目“歌声里的中国”,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典歌曲展播。像《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再次连绵呈现。不但讲述歌曲诞生的背景,作者谈创作体会,使得人们不但会唱这首歌,并进一步了解了那段与歌曲一起相伴走过的难忘的岁月,事半功倍。
央视电视台三套,也开辟“回声嘹亮”栏目,同样是让经典歌曲的曲作者和词作者,讲述歌曲创作的年代、背景等等,并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人们不但会唱,还了解了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诸多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因此说一首歌曲记录了一个时代,歌颂了一个时代。被人们自觉自愿地、发自肺腑地广为传唱。广为传唱是指不分阶层、教育、收入、年龄、性别、宗教、民族等维度,都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同而传唱。这个标准看似简单,是很难达到的高度。
这些广为流传的歌曲,是人们心中有,口中无,是让人们想唱,又唱不出来的心声,通过词曲作者的辛勤创作,用一首旋律优美,歌词精华表达出了人们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旋律。
这里我想举例说明的是由歌词创作大家乔羽先生创作的《我的祖国》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从中我们会更加理解歌曲创作的艰辛,以及歌曲的作用和影响魅力。
众所周知,《我的祖国》产生的背景,是在我国建国初期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和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战争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一穷二白的背景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美国鬼子,战而胜之,本身就是传奇。但是这么宏达的战争仅仅用两个多少的小时时间,浓缩为一部《上甘岭》电影,又是创造了奇迹。
而且将《我的祖国》这样轻松、抒情、舒缓的歌词、乐曲,融入惨烈的战争片《上甘岭》,呈现个观众,更让人们叹为观止,简直是无法想象。
据说1955年,《上甘岭》电影拍完之后,导演感觉应该有一首很好的插曲点亮,就征集了很多作品,导演都不甚满意,就想到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连续拍电报给乔羽,如同十二道金牌。乔羽也很为难,但是导演认准了他,星夜赶到,连续琢磨十天。一天,当他看到一条小河,灵感上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不朽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广为传唱。
我的祖国
词:乔羽
曲:刘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我的祖国》三段歌词,不仅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赞颂了美丽家乡的景色,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抒发着对祖国的爱恋,迅速在全国广为流传。
歌词不仅有表面的家国情怀,还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使古典文化的核心得到延续;主要是“微言大义”的春秋史观和“功夫在诗外”的中国美学得到了彰显。保持了士大夫独立清醒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践了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士”的理念。艺手法高超,画面感极强,远中近特、虚实相生、景色气味、外表内心,无一不恰到好处!不但技巧高妙,还人人能懂。可谓神品,成为歌词创作的楷模和经典,竖起了很难超越的丰碑。
有人评价乔羽是时代的歌者,他知道每个时代,民众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歌颂什么?因此,他的创作成果能够和民众心往一处想,是难能可贵的。
今晨,读孙犁散文集中的一篇散文《黄鹂》说:孙犁到了江南看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黄鹂在这里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由此想到,著名作词家乔羽先生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是他植根于大地,一直在群众中生活有关,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
202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