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推文说到,“的卢妨主”一说其实真的成立,只是被妨死的不是刘备,而是庞统。阅读原文请点击《的卢妨主:这个伏笔藏得真深》。
这段情节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三回,庞统助刘备取西川,临行前,庞统的马突然尥蹶子,刘备便将自己的白马让给庞统骑。
谁知白马太耀眼,被张任误认为“骑白马者即刘备也”,一时间矢如雨下,连人带马,将庞统射死在落凤坡。
作者罗贯中在这里有意不提刘备的马是的卢,而以白马代替,这是一个埋藏极深的伏笔。这个伏笔可谓十分巧妙,那么到底巧妙在何处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中国人自古有搞组合的习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组CP。比如在诗歌领域,有了诗仙李白,就要有诗圣杜甫。
除了最有名的这两个人,其他还有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神苏轼,等等。
再比如圣这个称号,就有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医圣张仲景、酒圣杜康、茶圣陆羽,等等。
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合称,那就更不胜枚举了:战国四君子、乐府双壁、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李杜、小李杜、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辛、四大名著、岁寒三友……翻开二十四史,类似的例子简直可以一直列举下去。
为何这些名人要组CP呢?其实很好理解,一个人孤掌难鸣,别人记不住,几个人凑在一起,首先声势上就赢了,作为一个团队更容易被人记住。
《三国演义》是组CP的成功典范,开篇第一章就是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生,但求共死。
今日的中国人,只要听说“三兄弟”,九成以上第一反应就是刘关张,但桃园三结义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情节。
同样虚构出来的还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以及“五虎上将”。
历史中的吕布是一个出色的马军将领,个人武艺并不突出,赤兔马也只是一匹普通的马,并非汗血宝马。
至于“五虎上将”,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三国志》里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列为同传,没有赵云什么事。
要数《三国演义》里最大的CP,自然非“龙凤”莫属。刘备落魄至极之际,遇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听到“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犹如溺水之人摸到一根救命稻草。
全书即将迎来最精彩的一段,但作者这时遇到了一个麻烦。
作者组了“龙凤”的CP,两人的各方面能力,都该在同一层次才对。卧龙诸葛亮自不必说,辅佐刘备逆天改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乃是全书的智力天花板。
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具体细节可以虚构,整体脉络却不能有悖于历史。历史上凤雏庞统早逝,这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在这一点上必须遵从历史。
试想,一个与诸葛亮同等定位的人,不该这么容易就死了吧?既然庞统“命薄”,那为什么诸葛亮不能“命薄”呢?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反而会对诸葛亮造成影响。
的卢马,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存在的。
的卢马一登场,先后三个人说它会妨主。从第三十四回到第六十三回,相当漫长的情节跨度,漫长到读者都把这一茬给忘了,刘备自己也把这一茬给忘了。
可的卢,终究还是把庞统给妨死了。
这给庞统的死留下了一笔宿命色彩,不是庞统水平不行,而是老天爷要收走他,所以庞统的死,并不会影响诸葛亮的光芒。
作者在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伏笔。
第三个说的卢妨主的是徐庶,徐庶给刘备出主意,说是先把马送走,等的卢妨死了那人后,再牵回来自己骑,就万事大吉了。
别忘了,在小说里,徐庶和诸葛亮、庞统是同窗兼至交,徐庶当日可曾想到最终命丧此马者,乃是庞统?
而在的卢妨死了庞统后,刘备还真的就顺利入主西川,走出了成就帝业的最关键一步,一如徐庶当日所言。
作者只写白马,而不点名的卢,又是有意不让这一伏笔彰显,把自己写作上的构思深深藏起来。这才是史诗级的写作布局,唯有读者突然发现时,才会拍案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