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倚栏听雨 于 2014-7-15 17:05 编辑
在家园,每次看到胡不归大哥的名字,都会想起《诗经》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心中总是有一股伤感升起。所以啊,就连听胡大哥歌声时,都会想到诗经里的诗句,也会感到别样的意境。
胡大哥的网名源自《诗经?邶风?式微》,原文是: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从篇幅上来说,这首诗即使在《诗经》里也算是豆腐块了。当时在读《诗经》的时候,对这首诗的印象不深,但是对里面的“胡不归”三个字,似乎有着天成的直觉。也许因为“归”的意义太浓烈,思念、忧伤、向往、煎熬这些深沉情感都和“归”有关。
后来上学的时候,在课本里有一篇《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归期,不知为何我一下子就想到“胡不归”,并且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竟一直把“胡不归”当成是《君子于役》里的诗句。
直到再后来,在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看到名字叫胡不归的人,在当年的论坛上发过帖子,被人指出后,痛定思痛才改掉这“张冠李戴”的错误。
这是一首悲伤的曲子,夹杂着劳作的艰辛,也许是在繁重徭役的间隙,用对唱形式说出心中的苦楚: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怎么会还在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怎么会还在泥中。
这和《硕鼠》还不一样,《硕鼠》骂的是敲诈、勒索百姓血汗的官役,《式微》则直接把矛头指向君主。今人可能很难想象,那时的人还真是“大胆”,这种话悄悄说出口也就罢了,还堂而皇之地唱出来,还被收录到《诗经》中。虽然春秋时代没有集权,能这么“开放”,也让人颇为惊叹。
在诗的背面,我看不见君主是如何生活的,但至少衣食无忧,物质生活上当可以有些享受。经过一天的劳作,晚上回到家休息,人们需要的只是一顿饱饭和家人的关怀。可是太阳落山,却还不能回家,身在水中,身在泥中,那种惆怅,其实并不难想象。
我想,这也许是《式微》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上班的希望朝九晚五,创业的希望按时回家,但加班加点司空见惯,人情应酬也在所难免。超额工作到生病,喝酒喝到胃出血,亚健康如同现代人头顶上的梦魇,过劳死屡见报道。天黑了,天黑了,我还不能回家,可我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老板吗?加班我也能多挣点钱,这样能多还一些房贷车贷,周末能多看场电影。那为了自己吗,为了家庭吗?说不清,因为我原本可以不用这么辛劳,我也能活着,似乎额外的享受与睡场好觉相比,都不值一提。
看来,我连一个埋怨的对象都找不到。
如果用今人的惆怅来写《式微》,也许是这样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焉之故,孰为吾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焉之躬,孰为吾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