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半梦半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联] 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3-2-14 17:02 | 只看该作者
半梦半醒 发表于 2023-2-14 00:35
@余尘  老师。    实话讲,年轻的时候,我就背过这个格律,有个小册子是王力老先生撰写的,可一直没记不 ...

首先我不是老师,对联也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水。

用我朋友的一片讲稿来回答你:

楹联是一门可供诵读的语言艺术门类,不但要追求文美、意美,还要追求声韵之美。

      一副合格的楹联,读起来应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其中,便是楹联声律在起作用。

       律者,规则也。楹联声律是我们进行楹联创作时必须遵循的“平仄”排布规则。

                                       


第一章  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楹联理论展开来阐述,恐怕需要好几页文字。许多初学者对声律望而却步,其实就是被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吓退的。

      而其实上,我们学习楹联声律,并不是为了研究楹联理论,而仅仅是想掌握其中最为有用的东西,以便用来进行日常的楹联创作。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把那些无用的概念和理论远远地抛在一边!

       汉武联校一贯不变的教学宗旨是:把厚书越编越薄!决不长篇累牍地照办理论,而是把最为实用的东西提炼出来,奉献给学员们。

        以下就是我们提炼出的结果。

       一、楹联用字可遵循“古音”,也可遵循“今音”。但是,在同一副联里,只能遵循其中一种,古今音不得混用。

      二、今音依照《中华新韵》,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称为“平”,三四声称为“仄”。(其实就这么简单)

    三、古音依照《平水韵》,阴平和阳平归为平,上去入三声统统归为仄。死知识毋须讲道理,更多其它的概念,基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技巧提示:若是想运用古音作联,刚开始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收藏一个“古今音平仄对照显示器”,现用现查,比什么理论和概念都实用一百倍。时间长了,自然会记住许多古音字。

第二章  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
         
        最新推出的楹联通则,明确取消了“孤平”、“孤仄”等声律禁忌,使得声律规则越来越简单,我们行文的空间也越来越宽松。

        目前,最基本的联律规则可总结归纳为5项,即:仄起平收;同句中偶数位平仄交替;上下联偶数位平仄相对;一三五不顾;忌三平尾、三仄尾。
        例句:

                     上联: 春蚕 到死 丝方 尽
                            1 2  3 4  5 6   7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下联: 蜡矩 成灰 泪始 干
                            1 2  3 4  5 6  7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通过这副楹联,我们可以看出上下联的平仄排布有以下几个规律:

1、仄起平收

  上联尾字为仄音“尽”,下联尾字为平音“干”。上联以仄音收尾,下联以平音收尾,叫做仄起平收。

2、同句中偶数位平仄交替

   上联中,2位“蚕”为平、4位“死”为仄、6位“方”为平;下联中,2位“炬”为仄、4位“灰”为平、6位“始”为仄。可见,在一个单句中,246等等偶数位上的平仄是交替变换排布的。这个规则叫做平仄交替,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则称之为“失替”。

一般来说,一至七言的联句,在同句中都要遵循偶数位平仄交替规则。

3、上下联偶数位平仄相对

   上联2位为平音“蚕”、下联2位为仄音“炬”;上联4位为仄音“死”,下联2位为平音“灰”;上联6位为平音“方”,下联6位为仄音“始”。可见,上下联之间在偶数位上的平仄是刚好相反的。这个规则叫做平仄相对,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则称之为“粘律”。

4、“一、三、五不顾”原则

我们注意到,例句中,不但偶数位的平仄遵循着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对的规则,连奇数位也遵循着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对的规则。原来,这个例句,是“一三五不顾原则”问世以前的马蹄韵标准格式,我们称之为声律“正格”。

   “一三五不顾原则”的出现,对声律正格进行了变通,把对联句的平仄排布规律只限定在偶数位上,而放弃了对奇数位的限定。
       例句:   
       上联: 琴悠梁上绕   (蕉墨如云)
              1 2 3 4 5
              平平平仄仄

       下联:诗冷酒中沉    (一剑)
             1 2 3 4 5
             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上联1位“琴”与3位“梁”并没有进行平仄交替,下联的1位“诗”也并未与上联的1位“琴”平仄相反;而上下联中的2、4、6位,却无不遵守着同句交替和上下相反的规则,既为“失替”,也未“粘律”。因此,在“一、三、五不顾,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下,这是合律的。

5、忌三平尾、三仄尾

     联句尾部的三个字,如果全部是仄音,则称之为“三仄尾”;如果全部是平音,则称之为“三平尾”。二者都是楹联声律的禁忌。

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如果改成:春蚕到死丝方“完”,则丝、方、完三字皆为平音,称为三平尾。
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改为:蜡炬成灰泪始“尽”,则泪、始、干三字皆为仄音,称为三仄尾。

         新的楹联通则明确规定了“三平尾”和“三仄尾”皆为楹联声律禁忌。

只要掌握了上面最基本的五项规则,做到避免“失替”、“粘律”、“三仄尾”、“三平尾”,便足可应付大多数七言以内的联了,一般情况不会出现“出律”问题。

在一三五不顾原则推行以后,特别是新通则出台以后,楹联声律“正格”、“变格”的概念其实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变得无足轻重,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

第三章  “领字”的声律规则

        先看一联: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毕沅自挽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二分句“遑问他一席名山”的格律是“平仄平仄仄平平”,第二位的“问”与第四位的“一”都为仄,如果按照上面讲的声律规则,这个上联不是失替了吗?

       其实不然。因为,这副联中的“遑问他”和“终输我”,属于“领字”。

        领字,是指在一个联句里面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或短语。

        当一个联句引入领字之后,我们便不能再对联句用一般的联律来要求。 《联律通则》第四规定:“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也就是说,含有领字的联,领字本身的格律不受约束,而是看去掉领字之后剩下部分的格律。

再比如:


                  赞蕉墨如云《巴山冬景》联

     洒洒洋洋,似这般雄浑笔墨,偏画成灵山秀水
     真真切切,凭如此火热胸襟,怎盛得雪地冰天?   (一剑)

     联中的似这般、凭如此,也是领字。这时,上下联二分句中的声律规则限制便仅对“雄浑笔墨”和“火热胸襟”有效。

       另外,联句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字词跟领字的性质一致。我们姑且称之为“连”字。
      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不难看出,这里的“与”和“共”,也是单独的,不能与相邻的字一同计节奏,而是要看除去两字以外剩下部分的格律。
                     落霞孤鹜齐飞       秋水长天一色
      这样看,就符合平仄交替和相对的规则了。

第四章 句脚声律规则



       我们知道了一分句联句脚声律规则是仄起平收,那么两分句或更多分句的联,句脚声律是不是也有特定的规则呢?

          有。多分句句脚平仄一般遵循“马蹄韵”规则 ,也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脚为仄,左右轮替,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由此得出上联句脚规则如下。

一句:仄
两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依次类推.............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句为仄,往前依次两平再两仄,这样我们写上联时就可以从后往前截取,让最后一分句尾字为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三句尾字为平,再前面两句尾字为仄,依此类推.

     下联的句脚平仄与上联相反。

     以上列举,为句脚韵之正格。在这个正格基础上再采取一、三、五不顾的原则,就成了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有力。


一分句例:

月写个文疏映竹;
            仄
山行之字曲通花。------[钱大昕]自题联
            平


二分句例:

揽胜我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
        平              仄

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毕沅黄]鹤楼太白亭
        仄              平


三分句例: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
      平        平              仄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清奇浓淡不冤渠。 ------[朱珪]学使署联   
      仄        仄              平         


四分句例:

三年灯火,原期此日飞腾,倘存片念偏私,有如江水;
     仄            平            平        仄

五度秋风,曾记昔时辛苦,仍是一囊琴剑,重到钟山。---------[汪廷珍] 至公堂
      平            仄            仄        平

五分句及以上是同样的规则,这里不再列举。   

补充说明


按照新楹联通则的规定,声律规则中,还包括“意节说”。由于其涉及到语法的更深层面,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感,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掌握,若是盲目接触,很可能后陷入更深的迷茫之中。

       好在“意节说”不是对楹联声律的另一重限制,而是对声律尺度的一种放宽,即便暂时不去认识它,也不会妨碍我们正常写联。

      因此,本帖暂不涉及“意节说”,同时,也不提倡初学者过早地去接触这样抽象的理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30 收起 理由
闲庭赏月 + 30 余尘先生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15 01:54 编辑
余尘 发表于 2023-2-14 17:02
首先我不是老师,对联也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水。

用我朋友的一片讲稿来回答你:

谢谢!  我似乎发现了我所需要的,容我慢慢消化。


  能者为师,您不用谦虚。如果您想学打桥牌,我可以做您老师。 在我的字典里, 好为人师是美德,老师它是一种奉献精神的化身。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14 18:56 编辑

        我个人认为格律是一种规则,规则的制定应该复合一定的科学原理,这个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我现在出现了记忆障碍,如果我知道了规则制定者的初衷,和规则演变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我记忆,最主要的有些规则记不住,但可以推理出结果,也就解决了我的心理障碍。       也许这是天方夜谭,但这是我的诉求,不是别人的,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拿来主义者。
       不知说清楚没有,死记硬背是我迈不过去的坎,我需要一些技巧做辅助。记忆障碍年轻人是没有的,上了年纪习惯已经养成了,很难克服。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14 18:16 编辑

  空姐喜欢玩谜语,我是死活进不去,为什么?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因为我不懂谜目为何物, 但我知道它是连通谜底和谜面的桥梁。
15#
发表于 2023-2-14 1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3-2-14 19:19 编辑
半梦半醒 发表于 2023-2-14 17:43
我个人认为格律是一种规则,规则的制定应该复合一定的科学原理,这个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我现在 ...

背后支撑的逻辑就是,因为平声舒畅悠长,仄声短促有力。互相搭配着,使句子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有音乐美。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14 20:19 编辑
闲庭赏月 发表于 2023-2-14 19:18
背后支撑的逻辑就是,因为平声舒畅悠长,仄声短促有力。互相搭配着,使句子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有音乐 ...

谢谢!

朦朦胧胧感觉和音乐有关,看样子我要陷入死循环,乐理知识太少了,且不会唱歌,声音的美感体会不深


靠简谱还是五线谱来记忆,我知道  七音节 3-4是半音关系,7-1是半音关系?古代音乐中的有五音,
古代音律中,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常常能听到人们说什么五音不全啦,就是这个五音了,这也是我国古乐的基本音。

格律是由音律演化而来的,这可能是结论。平仄是长短的搭配,是刚柔相济的组合,对联格律下语言美很立体。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1:47 | 只看该作者
【CCTV-1 《经典咏流传》宣传片之主持人撒贝宁 央视小王子撒贝宁带您一起唱响经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https://tv.cctv.com/2022/04/03/V ... 51.PXXwefeHcOAR.0.0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21:4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咏流传
作词:(唐)王维&(唐)李白&康震
作曲:韩雷
编曲:叶霖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
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
未经许可,不得翻唱或使用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0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3-2-15 02:00 编辑

,  @余尘   老师   继续请教和探讨,书写格式,古人的书写格式和今天书写格式是不同的,这种变化, 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这里有左手写字或左撇子朋友吗? 欢迎加入讨论。

左手写字适用于这样一些人,重度左撇子,用右手写不好字甚至写不了字;一些由于某些原因右手受损而不得不用左手写字的人;老年人和一些有意识练习左手书法,运动左肢健体养生的人。左手写字和右手写字有许多不同,左手书法只是改变了持笔的手,字的起笔顺序、段落排布还必须遵守总的原则。汉字的结构和笔顺都是基于右手方便设计的,改用左手写字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 最困难的当属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改用左手写字的右撇子。对于左撇子而言,右手不是惯用手却常是不得不经常使用的手,右撇子用左手写字则是用几乎从来不用的手去完成一项新任务,自然难度更大。








20#
发表于 2023-2-15 14:17 | 只看该作者
半梦半醒 发表于 2023-2-15 00:20
,  @余尘   老师   继续请教和探讨,书写格式,古人的书写格式和今天书写格式是不同的,这种变化, 您有什 ...

还是用我朋友的一片讲稿来回答您:

古今相通的汉语语法基础


前言:

       许多人在欣赏和创作古体诗词和楹联时,对语法的合理性默然视之,甚至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语法是现代文学的产物,古文体没有语法可言,因此诗词联的欣赏和创作毋须受语法规则的限制。对于此般言论,剑不得不报之一哂。  

       正如有了走路就有了走路的方法一样,人之走,兽之爬,鸟之飞,虽无严格标准,但毕竟有个大众都能认同的正常姿势。你若是非要如螃蟹般横行于街市,或者效蚯蚓般蠕行于公园,虽然警察拿你没办法,但毕竟有碍观瞻。

      万事皆有“法”,语言也不例外,从其诞生之日起,语法就自然形成了。只不过在现代以前,没有人去系统总结成文而已。而没有总结,不等于不存在,牛顿未出生以前,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古汉语语法与现代语法是不是泾渭分明、无法融合的两个体系呢?我认为不是。

      因为,语法来自我们说话时的自然思维逻辑,而人类的思维逻辑必定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我们是完全可以套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来分析和解读古文体的,——这也是本讲借以立足的逻辑支撑点。尽管古文的行文习惯与现代白话文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也妨碍不了我们变通地去理解和分析其脉理。(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语法原理一致,甚至汉语语法与外国语言的语法原理也是相通的,理由仍然是:人类的思维逻辑具有共性)

      本讲试图运用“成文的”现代语法规则来揭示“不成文的”古文语法规律,使之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语法原理,进而学会以“语法原理”的眼光来解读和分析古文体诗词楹联

          另外郑重声明一点,任何资料和讲义,都只能是帮助我们认识关于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普遍规律。

       要真正做到对语法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这种感悟能力,就像是我们与文字之间达成的一种情人般的默契,需要在长期相濡以沫的交往中培养、生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情人的结成需要一种缘分,没有这缘分,纵然相伴千年也仍会心隔万里,如同陌路。

      假使,你连下面这些对于语法基本概念的阐述都无法读懂,那么你我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你与语言文字之间没有缘分。。。

第一章    词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从构成来分,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从词性来分,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第一节     词的构成分类


一 单纯词  

由一个“语意”单位组成的词,叫单纯词。单纯词按音节划分有三类:

(一) 单音节词   一个单字就具有完整的涵意

        如古今通用之天、地、人、神、鬼、山、水、风、云、诗、书、钟、鼎、爵、高、矮、胖、瘦、唱、念、做、打等等。

        古人用词简约,现代文中许多多音节名称在古代都往往用一字就可表示,如皇帝---帝,老师---师,芋头--芋等等;对于人名更是习惯于简化为一字,如诸葛亮---亮,孔子---子等等。所有这些单音节的名称,都属于单音节词。因此,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要远远多于现代文。

例:既生瑜,何生亮?---《三国志》




(二)双音节单纯词

        有两个字组成,且组成该词的两个音节必须合起来才有完整的涵意,而分开与该词的整体涵意无关。

双音节单纯词又包括三个类别:

A.双声联绵词   特点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 仿佛、瓜葛、忐忑、淘汰、尴尬、荆棘、蜘蛛、蹊跷、玲珑、犹豫、琵琶、乒乓、澎湃、含糊、慷慨、叮当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唏嘘、恍惚、倜傥、饕餮、鞑靼、踌躇、踯躅、踟跦、踟蹰等。

例: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B.叠韵连绵词   特点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如:徘徊、缥缈、邋遢、罗嗦、怂恿、螳螂、飘渺、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蜻蜓、轰隆、当啷、耷拉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 鞑靼、倥侗、惝恍、魍魉、婆娑、桫椤、徘徊等。

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特点是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蛤蚧、蛤蜊、牡丹、磅礴、蜈蚣、蚯蚓、惺忪、铃铛、奚落、珊瑚、疙瘩、茉莉、蚂螂、窟窿、蹦达、蟪蛄、狡猾、蝴蝶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狡狯、蓊郁、褡裢、笊篱、伉俪等。

例: 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

D.外来词    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

        常见的如:的士、巴士、尼龙、干部、涤纶、甲克(夹克)、吉普、芭蕾、坦克等。
        外来词在近代以前的古体文中当然非常少见,我们若强用于古体诗、词、联,便自然会破坏古色古香的情调。
  
E.专用名词   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的名称。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汶川、四川、纽约、苏轼、杜甫、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子美、孟德、孔明、东坡、凉州、甘州、姑苏等

例;姑苏城外寒山寺---唐诗《枫桥夜泊》


(三)多音节单纯词   组成该词的每个字必须合起来才有完整的涵意,分开来与该词整体涵意无关。主要是一些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危地马拉、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
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铁木真、成吉思汗、金兀术、花木兰、孙仲谋等,主要是专用名词。
例: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

二、合成词

有两个或多个语意单位组成的词,叫合成词。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吃饭、穿衣、夕阳、写信等等。
用古文来表示便是:进食、更衣、残阳、修书等等
这些词汇的每一个字拆开来看,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涵意的单纯词,且每个字的涵意都与词汇的整体涵意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比如修书,无论“修”和“书”都各具其意,离了任何一个字,整体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20 收起 理由
闲庭赏月 + 20 余尘先生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4-27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