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3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再谈日本从西伯利亚地区撤军的问题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谈日本从西伯利亚地区撤军的问题


      笔者于今年2月写了《日本为什么会从库页岛北部撤军?》一文,感觉总有言犹未尽之处。

      1925年,日本正式从该岛北部撤军,也意味着日本当时从俄属西伯利亚地区完全撤军,同时标志着日本对俄国长达7年(1918-1925年)的干涉性战争正式结束。

      尽管不少书籍都说日本是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但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现象: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国际地位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他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日本国民的民族主义精神仍然很高昂,并没有陷于这场战争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日本为什么要出兵西伯利亚?

      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本文在该问题上还是使用传统提法),导致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不让西伯利亚地区受到波及。日本在年底就酝酿出兵该地区,希望在保护日本侨民的同时并建立亲日政权,以扩大日本的势力范围。

      但是,日本当时毕竟是协约国集团的一员,他不便于单凭本国意志出兵,而是需要看英、法、美等盟国的态度。盟国(尤其是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向日本施加压力,反对日本单独出兵。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导致日本不能及时出兵。1918年5月,由于俄国境内爆发了捷克军团(原来就被沙俄军队俘虏)哗变事件,导致西伯利亚局势更加混乱。协约国见有机可乘,于是在干涉俄国的问题上暂时达成一致。日本也决定和盟国一起向俄国出兵,先后占领了外兴安岭以北和乌苏里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不过到了1920年,盟国的干涉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先后撤出西伯利亚,就剩下日本还留在该地区单独行动。

      既然日本在出兵问题上对盟国集团体现出相当程度的捆绑性,一旦主要盟国无视日本的利益而退出干涉性战争,从日本的角度看倒有被出卖之感觉。或者说,一旦失去盟国的得力支持,日本未必能长期保持坚强的作战意志。如果形势对日本有利,日本可能会将战争延续下去。如果形势不利,无法守住在战争中夺取的势力范围,日本也会顺理成章的产生撤军念头。从日本朝野人士的角度看,能够让国家摆脱难以背负的包袱,未必是件坏事。

      后来,俄国新政权在稳定本国欧陆地区局势的前提下逐渐向日本发起反击(被日本占领的那部分土地恰恰是俄国在亚洲最富裕的区域,如果俄国不能将其夺回,他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将会严重下降而无法收拾,因此俄国是志在必得)。孤立无援的日本无法抵住这股军事压力(日本也没能肃清占领区的俄国游击队,从而无法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连连失利,被迫于1922年撤出海参崴(标志着日本从西伯利亚大陆撤军)。

      假设日本不撤军,如果要想继续确保已经占领的俄国土地,仅仅依靠现有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俄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通车,俄国可以从欧陆地区源源不断地将军队和物资输送过来),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付出的代价难以想象,日本朝野人士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国际局势的发展也未必对日本有利。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投入了多少军力?日本如何分配当时的军费?

      当时的日本固然在国内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战争动员,但并未进行全民总动员(日本国内也存在影响力较大的反战集团),这一点不但和后来的“大东亚战争”(暂时用日本方面的提法)有区别,甚至和先前的日俄战争(1904-1905年)也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日本在该战争中投入的军力不会非常庞大。或者说,当时的日本并非在“一赌国运”,而是在打一场特殊的局部战争。如果日本在前一类战争中输掉了,后果才真正不堪设想。

      既然是出兵西伯利亚,日本投入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陆军部队。按照各类历史书籍和知名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日本共投入了70000以上的陆军官兵(百度网上就是这个数据)。但我们可以注意一个事实,这一兵力并不是日本投入的初始兵力,而是在战争进程中陆续增加的。该数目即使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投入的军力相比,也不在一个级别上。

      还有一个细节问题不能忽视——尽管日本在该战争中主要依靠陆军,但我们从日本在1918-1925年这段时期内的军费开支就可以看出一点:当时的日本在海军上耗费的资金要高于陆军(暂时不考虑其他时期的情况)。例如:1918年,日本的海军军费为2.18亿,陆军军费为1.24亿;1919年,海军军费为3.16亿,陆军军费为2.20亿;1920年,海军军费为4.03亿,陆军军费为2.46亿;1921年,海军军费为4.82亿,陆军军费为2.47亿;1922年,海军军费为3.73亿,陆军军费为2.30亿;1923年,海军军费为2.75亿(由于受到《五国海军条约》的制约,因此日本投入海军的经费不得不减少),陆军军费为2.23亿;1924年,海军军费为2.49亿,陆军军费为2.06亿;1925年,海军军费为2.28亿,陆军军费为2.14亿。 (资料来源:二战吧)

      既然日本在这段时期内还是将军备扩充的重点放在海军上,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揣摩出日本统治集团对该战争所抱有的期望度如何。如果这场以陆军为主力的干涉性战争没有出现完全符合日本需要的结局,日本高层人士未必不能勉强接受。

      其三,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到底损失多少军力?日本是否完全没有从战争中获利?

      如果是按照百度网上提供的资料,日本共有5000余人在该战争中阵亡或病亡(如果按照新浪网上的资料,日本则损失了12000余人)。在日本的参战部队中,日本损失的这部分人数只能算小额。或者说,日本尽管从西伯利亚撤军,但参战的主力还尚存,不但不会从根本上削弱日本的国防支柱,也不易在朝野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弹。至于日本海军在该战争中的损失更显得微乎其微,根本不值得我们去考虑。

      各类资料都说日本在该战争中耗费了9亿以上的日元,这一数目固然让日本背负上经济负担,导致日本国内出现反政府性质的民变事件,但还不至于导致日本的社会秩序出现整体上的崩溃。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正因为日本参加该战争,不但最大限度保卫了日本侨民的安全,夺取了俄国财富,而且扩大了日本在西伯利亚的影响力。并且还让日本得以扶持一批亲日的俄国人士(例如:俄国反布尔什维克重要领袖谢苗诺夫建立的政权就得到日本支持。日本后来尽管撤军,但流亡海外的谢苗诺夫仍然接受日本的资助,并在日本支持下继续反对俄国新政权)。

      日本由于参加该战争,不但锻炼了本国军队在严寒地区的作战能力,也积累了对付反日游击队的经验(日本在新占领的地区经常和俄国游击队作战)。

      从表面上看,日本尽管在该战争中夺取了不少俄国领土,最后却将这些领土归还俄国,日本是个一无所获的失败者。但是,日本并没有损失本国在1918年以前拥有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相反,日本在从西伯利亚大陆撤军后还可以占据库页岛北部地区,并以此为筹码向俄国新政权施加压力,迫使其承认《朴茨茅斯条约》的有效性。该条约是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签订的,对俄国就是屈辱性条约:不但将俄国领土割让给日本,还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殊权利转让给日本。能让俄国新政权承认这样的条约,本身就是日本外交斗争的一个成果——这也是日本朝野人士希望看到的一个局面。
沙发
发表于 2017-3-13 16:13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东西都是俺的软肋,从来不关注!老师对这些军事历史时事政治怎么这么关心呢?难不成是专门研究这些滴?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16:16 | 只看该作者

我关注的是文史领域的话题。

本文的话题也属于该领域中的话题。
地板
发表于 2017-3-13 16:23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3-13 16:16
我关注的是文史领域的话题。

本文的话题也属于该领域中的话题。

是这样,看你研究的头头是道,羡慕呢~~~
4
发表于 2017-3-14 05:49 | 只看该作者
一切都是趋势和利益决定。进是需要,撤是无奈。
5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08:09 | 只看该作者
少东家 发表于 2017-3-14 05:49
一切都是趋势和利益决定。进是需要,撤是无奈。

谢谢您阅读此文!
6
发表于 2017-3-15 08:09 |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还能审时度势。后来就变疯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08:34 | 只看该作者
风儿 发表于 2017-3-15 08:09
那时候还能审时度势。后来就变疯了。

风儿对日本史感兴趣吗?
8
发表于 2017-3-16 00:58 | 只看该作者
自励 发表于 2017-3-15 08:34
风儿对日本史感兴趣吗?

前期的了解不多,二战前后知道一些。不过日本民族还是值得研究的,他们可怕的东西正是我们缺少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6:43 | 只看该作者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7-3-13 16:13
这些东西都是俺的软肋,从来不关注!

尽管这些东西算你的软肋,但我还是要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5-14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