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金石彩笺录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23-1-25 19:3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陶然亭 05:10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园是建国后,北京市政府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得名的。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亲笔提写,一是取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还有一块是郭沫若题"陶然亭公园"门额中字,东向门柱上悬"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此联是林则徐书写。旧联无存,现在的楹联是由当代书法家黄苗子重书。


亭间分别悬挂"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现在对联是现代书法家康雍书写。"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此联是翁方纲所撰,光绪年间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

在亭的南北墙上有四方石刻,一是江藻撰写的《陶然吟》引并跋,二是江皋撰写的《陶然亭记》,三是谭嗣同著《城南思旧铭》并序,四是《陶然亭小集》,这是王昶写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诗中的竹君即朱筠。此诗是王昶作于乾隆四十年左右。 陶然亭建成后,江藻常邀请一些文人墨客、同僚好友到陶然亭上饮宴、赋诗,这里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故陶然亭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因此留下的诗文很多,秋瑾、龚自珍等都曾在陶然亭上留下的诗文。


陶然亭、慈悲庵三面临湖,东与中央岛揽翠亭对景,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精巧的云绘楼、清音阁相望。湖面轻舟荡漾,莲花朵朵,微风拂面,令人神情陶然。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原文: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释义:
年轻时尚且不担忧生计,到老来谁又会吝惜几个酒钱?
我们一起买来名贵的酒,举杯共饮;两相对看,你我距七十岁都只差三年。
闲饮中,我们征引经史文句以行酒令;醉意中,我们吟诵诗句,胜过那管弦之乐。
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我和你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


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闲饮”,却包蕴着极为悲怆的身世之感。首句“少时”起得突兀,遂又以“老后”相对;三句写“沽酒”,四句忽又牵入“相看七十欠三年”句。从一时“闲饮”,推衍到漫漫人生,实在高妙。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工力。

82#
发表于 2023-1-25 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庭赏月 于 2023-6-1 00:46 编辑

第十一集
开笔书福09:15

清代皇帝亲笔书写"福"字的习俗。此习俗首开于康熙皇帝,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悬于乾清宫正殿,其它张贴于后宫、御花园等处。余下的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众人皆以获得福字为荣幸。原写福字多在除夕前数天,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书福,后岁以为常。

83#
发表于 2023-1-25 19:4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集
赐福苍生笔 09:35


赐福苍生笔,康熙年间御用物。国朝旧例:每值嘉平月朔日,重华宫开笔,书「福」字十幅,以为宫庭肇庆,分贴各处。惟道光三年嘉平月朔日,特以此笔书「福」字,赐英和,为从来所未有,云云。见吉林英煦斋相国和自撰《恩福堂诗钞》自记,道光辛卯夏月,随遇而安精舍自刊本。相国自号脀叟,亦见于《钞诗》自序中,未见他书。
古代也有“新年”——皇帝赐福字
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年尾的呢?腊月,也是旧历的12月。古代人们习惯于在这年终岁尾的时刻驱避邪魔、祈望吉祥,为繁忙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在皇宫里,清代的皇帝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亲笔书写的福字作为春节“红包”,分发给有战功且能独当一面封疆大吏们。这个习俗使于康熙皇帝,且一代代的被沿袭,最终于乾隆年间渐成定例。
据传,后世帝王“书福”时所用的毛笔,便是康熙皇帝的传世之物,这只笔的笔端镌有“赐福苍生”四字,用来写福字的纸张也都是绘有金云龙的宫绢,华丽异常。事实上,康熙年间每年只有十几个人能够“抢”到这份由皇帝亲自发放的“红包”,雍正时,赏赐范围扩大到外地督抚。受赏名单一旦确定,会有专人负责通知到本人,并在“赐福”这天齐集殿外,皇帝每写一张,便引一人至御案前 “叩首恭受”。不能亲自到场的,则派专人递送,并且会额外加赏一分鹿肉,以取“福禄”双全的彩头。

这要给很多王公大臣赐福,数量之大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所以这个赐福的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腊月的。。但每年写下的第一个福字,照例要悬挂到乾清宫正殿,接下来是19幅用于其他宫殿张贴的福字,然后才是依次赐予皇子、藩王、大学士、部院尚书以及各省督抚等臣工的。还有一些经常行走于皇帝身边,品级又较低的翰林、侍卫们,自然也不能亏待,只不过赐予他们的是事先刻在石碑上的御笔福字“副本”,即所谓“双钩福字”。
能够得到皇帝的赐福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皇帝所耗费的也无非是些笔、墨、绢纸,却能给天下人一种君臣间“有福同享”的和合意境,确实是一件既经济又风雅的事情。

极尽工巧清代内廷御用笔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以及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考其来源,一部分出自内务府造办处,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另一部分来自于地方进贡。清代内廷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的制作。一般是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清代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因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工巧,因而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清代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也有一些题名管笔是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各地巡抚官员每年朝贡也均以湖笔进贡。

御用笔的来源与种类
御用毛笔的形制种类丰富,极具特点。其材质有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玳瑁管、骨角、牙管等。除一般常用的传统管笔外,还流行一种带斗的提笔和抓笔。其中提笔的形制一般 由笔管和笔斗两部分组成,也有管斗一体的形式,在清代曾大量制作并广为流行。提笔的管斗装饰精美,笔斗与笔管的取材或相同或相异,争相斗艳,有玉斗、牙斗、木斗、珐琅斗、骨角斗、瓷斗等,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按提笔规格的大小不同,又有小提笔、中提笔、大提笔之分。

清代内廷用笔由江南织造、 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而大量的则是来自地方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即高达数万件。除大量的御用笔备用外,还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书使用,以及用于皇帝赏赐等。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庚申十月,赐内阁翰林院官笔五千枝,为阁中票签、院中讲章、记注之用。内阁分其半,余给讲官人各五十枝,写正本者人各五十枝,写副本者人各三十枝。更以五百枝备写档案,存起居注。五百枝备写讲章,存外衙门。笔为丁酉年制,世祖御书房所藏也。”(庚申为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丁酉为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清代内廷所需用笔的数量相当可观。内廷用笔主要来自于地方进贡。清吴振棫(yù)《养吉斋 丛录》记述:“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襈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 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正如乾隆朝《宫中进单》所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 两浙盐政兼织造,苏楞额贡有笔墨纸砚数百件,其中笔品有“经天纬地”“万年青”“云汉为 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檀香笔”等。这些题铭管笔多是平常皇帝御笔朱书、墨书之用。清代地方官员每年均以湖笔进贡,如乾隆二十六年七月, 云南巡抚刘藻贡物,仅湖笔一项 数目高达420枝。至乾隆晚期, 增加至503枝。因库存数量过多,乾隆晚期便减少各地进贡方物,其中毛笔的数量也有减贡。


这些笔的选毫讲究,常见有兔毫、羊毫、兼毫、狼毫、貂毫、鬃毫等,并有敷彩毫或点翠笔毫,装饰精美。笔毫的造型也富于变化,有兰花蕊式、笋尖式、葫芦头式等,各具特色。除选毫精细外,其笔颖更具“尖、齐、圆、健”之美,特别是彩毫装饰,更将实用笔的制作与精美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清代毛笔的时代风格。




84#
发表于 2023-1-25 19:4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查慎行 14:10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 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连日恩赐鲜鱼恭纪

[ 清 ] 查慎行
原文
银鬣金鳞照坐隅,烹鲜连日赐行厨。
感逾学士蓬池鲙,味压诗人丙穴腴。
素食余惭留匕箸,加餐远信慰江湖。
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题吴熙仲云萍录》

宋代   戴复古
家在蓬莱海上居,出身履历一时无。
姓名羞上云萍录,本是烟波一钓徒。

朱彝尊
朱彝尊,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代大学士朱国祚的曾孙。明崇祯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629年10月7日)生。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与李因笃、严绳孙、潘耒同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江南乡试副考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值南书房,特许紫禁城骑马,赐居禁垣(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赐宴乾清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书房宴归,赐肴果于家人。朱彝尊为编辑《瀛洲道古录》,私自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被学士牛钮弹劾,官降一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补原官。不久告老归田。


康熙帝南巡,朱彝尊屡次接驾于无锡,召见于行宫,进所著书籍,康熙帝御赐"研经博物"匾额。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709年11月14日)卒,年八十一。
-------------------------------------------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初著名诗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初官扬州推官,入为部曹,转至翰林,任国史副总裁、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工诗词,论诗创神韵说。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诗作甚丰,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故居位于火神庙西夹道。


王士祯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是明朝布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 ,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祖父遂呼其小名为“豫孙”。五岁入家塾读书,七岁时入乡塾读《诗经》,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未参加殿试,寓京半年而归。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邀请在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祯咏《秋柳》处。

========================================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
王士真(759~809年),字公一,奚族怒皆部人 。唐朝地方割据军阀,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长子。
勇冠军中,沉谋有断,迎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女。后协助父亲反正,夺取成德军,拜成德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德州刺史,封清河郡王。贞元十七年(801年),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左仆射。久经行阵,备知艰辛。掌权后,息兵守善,对朝廷颇为恭顺。唐顺宗即位后,进位检校司空。唐宪宗初年,加同平章事。
元和四年(809年),去世,时年五十一,赠司徒,谥号"景襄"。



85#
发表于 2023-1-25 19: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揸笔 16:15
大毛笔。笔杆粗短,书写时以五指抓住,故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他又拿了揸笔,蹲到画上,着了颜色。”

在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笔”又称“抓笔”,笔杆口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也称为“斗笔”、“提笔”、“联笔”及“屏笔”,再次为一般常用的各类毛笔。


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来分。
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

============================
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
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书画毛笔两类。
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毫等。
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86#
发表于 2023-1-25 19:53 | 只看该作者
京师同文馆
第十一集  24:30
第十二集  00:08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87#
发表于 2023-1-25 19: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集
谈笺 34:25

谈笺,古纸名。把花纹印入纸中,是我国最早的水印花纹。造法不同一般,不用粉造,以坚白荆川连纸褙厚砑光,用蜡打各色花鸟,坚滑可类宋纸,古雅可爱。谈笺的品种很多,有银光、罗纹、朱砂、石青等,最好的要数玉版、玉兰、镜面、宫笺的几种。
得名由来

谈笺的创制人谈仲和,名尚都,生活在明崇祯年间,系浦东鹤坡里(今浦江镇召楼一带)人氏,是明朝工部右侍郎谈伦的后裔。谈伦罢官回乡时,从内府带回宣德宫笺的制作秘法,传于子孙。至谈仲和,不断研制,终于创制出独特的"谈笺"。谈仲和官至游击将军,后弃官回乡,专营制笺业,闻名沪上。
谈笺风靡沪上,谈仲和雇了二十多个家童日夜赶制,仍供不应求。忽然有一天,谈仲和下令停工,并将余料全部焚毁,还说:"大丈夫岂暇与浣花女子同涉人齿牙?!"于是,真正的谈笺失传了。后来纸店中出售的谈笺大多来自松江,所谓"松江谈(潭)笺",是用他纸涂刷五色膏粉而仿制的,时间一长,粉便脱落,实属伪造品。
社会评价

《娄县志》载:"谈仲和笺梼染有秘法,今邑中多业此艺,西门外列肆而售,有玉版、银光、螺纹、朱砂、玉青等笺,大而联榜,小而尺牍,色样不一,或屑金花描成山水、人物、鸟兽之形,或染花草,俱极精美。"明代书画家陈继儒夸谈笺"妍妙精洁",在古人所造蜜香冰翼两笺之上。董其昌晚年时爱用谈笺作画写字,称谈笺"润而绵密,下笔莹而不滑,能如人意之所致。"他甚至手头没有谈笺,便不妄下笔。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称
"谈家秘制冠江东,笺法偷传内府中。
超古蜜香冰翼上,玉兰镜面最称工。"

黄霆《松江竹枝词》称颂:
"吴绫杼柚最精妍,张氏争传画绢便。
唯有仲和藏秘法,至今犹是忆谈笺。"

杨光辅《淞南乐府》颂曰:
"淞南好,文物盛流传。锋尉墨池勿董笔,
时候诗社战谈笺,风雅百余年。"

顾翰《松江竹枝词》也称:
"吟成诗句题红叶,剩有谈笺一纸无。"

丁宜福《申江棹歌》有:
"郎寄家书别无笺,阿侬只要买谈笺。"

更有乾隆年间编纂《续资治通鉴》的学问大家毕沅写下经典楹联称:
论家世如阁帖古窑可谓旧矣,
问文章似谈笺顾绣换得钱无?

董其昌
董其昌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去世,谥号"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 。 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彝斋公
赵孟坚(1199年-1264年),中国南宋画家。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卒于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汉族,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

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


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著《彝斋文编》4卷。




8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22:27 | 只看该作者
8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5:13 | 只看该作者
90#
 楼主| 发表于 2023-1-30 09:1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9 08: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