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平安春信图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57 |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22-3-30 13:14 | 只看该作者

方天画戟
第七集 37:43----
第一集 03:45----

方天画戟(jǐ),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布就使此兵器,用此方天画戟出神入化,在三国大将的排行中稳做第一。

从功能上看应当属于一个种多功能的武器,其使用方法肯定要求很细致,技术含金量高。使用之不但要求体力还要求脑力。所以这玩意,在古代属于高科技~~~

方天,可与上天相比之意。画,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也指皱纹、纹缕。所以方天画戟的意思就是可与上天相比的画戟,命名多有夸张意,旨在说明该戟有多厉害,使用者一定不凡。

历史上真正的薛仁贵是拿方天画戟当武器。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更精彩的举动随之而来,为了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薛仁贵一身白袍,格外醒目。
他手握画戟,“腰鞬张弓”,冲入敌群,所向披靡。唐军四面合围,势不可当,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很快被这个天神般的青年人吸住了眼球,赶紧打听此人姓甚名谁。薛仁贵见到了大唐天子,当场被授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负责守卫玄武门。
转眼间,他就从士兵变成了将军,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小说中描写他被张士贵欺压多年,无处申冤,纯粹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情。
唐代崇尚军功,赏赐丰厚,薛仁贵一下子得到了2匹马、40匹绢、10名奴隶。班师回朝的路上。
唐太宗告诉薛仁贵,“我的旧将都老了,难以担当镇守边疆的重任,我一直想提拔年轻将领,但没有见到象你这样出众的。我得到辽东并不欣喜,得到你这样的勇士才真正让我高兴”,唐太宗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依旧让他守卫玄武门。
83#
发表于 2022-3-30 13:16 | 只看该作者

三脚猫
第八集 12:54——

"三脚猫",最早出自明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按非熊即飞熊,姜尚的号,渭水飞熊本指姜尚。文中讽只有三只腿的猫,却被人当成飞熊。后来,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捕鼠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就这样,"三脚猫 "一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了,并一直沿用到今。

扬州人常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比如说某人技艺不精,偏偏要去修理电器,别人会说:"你这个'三脚猫'最好不要乱动,东西修不好,再被电打到就坏了"。


"三脚猫"这一俗语在扬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但这个俗语并不是扬州土生土长的,因为在在江浙沪的很多地区都有类似的说法。关于这一俗语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清代光绪年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上海十六铺江边卖艺,他十八般兵器无所不精,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中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便戏称某种技艺懂而不精的人为"三脚铁锚",后简称为"三脚锚"。"锚"、"猫"谐音,日久,"三脚锚"居然讹传为"三脚猫"了。


又有人说:"三脚猫"乃"三顾茅"之讹,"三顾茅"是"庐"字的歇后语,"庐"与"路"字之音相似,路者路道也,上海话"略懂门径"谓之"有点路道",做事有手腕,亦言"有路道","三顾茅"即言其人颇有"路道"也。


还有一个传说:

虎会的,猫都会!可猫会爬树,老虎不会!传说猫是老虎的师傅。后来老虎学成后便想吃猫,幸亏猫留了一手,没把爬树的本领告诉它,方才躲过一劫。老虎乃百兽之王,它的功夫可代表最厉害的功夫,然而,猫为虎之师,猫才是功夫上乘的代表。奈何三脚的猫,步不成步,武不成武,所以才有了三脚猫形容半吊子功夫的来历。于是后来就用"三脚猫"来形容技术不到家,形容蹩脚。
84#
 楼主| 发表于 2022-3-30 21:32 | 只看该作者
85#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21:41 |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22-4-2 19:54 | 只看该作者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桃园三结义三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做到了同生同死,但是瓦岗寨的四十六友呢?不能说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么严重,但绝对是没有同生,也没有同死。

 不学瓦岗一炉香,因为瓦岗寨的四十六友最后各为其主,自相残杀。

   这个深刻而残酷的教训,给我们一句话的警示:友在精,不在多。知心朋友,三五即可。


87#
发表于 2022-4-2 19:57 | 只看该作者

《平渤论》
第九集
15:58——   21:44——
22:04——   27:15——

平勃论的内容:讲述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平渤论 ---佚名
混沌初分盘古出,三才治世号三皇。天生五帝相继续,尧舜相传夏禹王。
禹王后代昏君出,乾坤一统属商汤。商汤以后纣为虐,伐罪吊民周武王。
周室东迁王迹熄,春秋战国七雄强。七雄并吞为一国,秦氏纵横号始皇。
西兴汉室刘高祖,光武中兴后汉王。三国英雄尊刘备,仲达兴为司马王。
杨坚篡周为隋王,国号兴称仁寿王。天生逆子隋炀帝,弑父专权大邺王。
邺王邪政行无道,天下黎民尽遭殃。天公降下真明主,重整乾坤归大唐。
施行仁政贞观帝,万民感戴太宗皇。平除四海番王顺,无道东迁又放狂。
明君御驾亲跨海,一纪班师东海洋。

88#
发表于 2022-4-2 20:00 | 只看该作者

杀鸡焉用牛刀
第十一集 32:04——


《论语》中记载,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 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9#
发表于 2022-4-2 20:06 | 只看该作者

闻战鼓思良将
第十一集 39:30——
第三十集 27:20---


出自《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而思将帅之臣。”
鼙:是较小的一种鼓,也可以用作战鼓。
思:思念。
原文意思是:君主在听到鼙鼓时,就会思念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立过战功的将领。
联系上下文就知道,这里讲的是君主在听音乐时听到的的鼙鼓声,而非在战场上。
……
“听鼙鼓而思良将”。《礼记·乐记》上的原句是这样的:“听鼙鼓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句。
鼙,音pi,是军中的小鼓,军中有“鼙鼓喧天”之说……
90#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0:2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4 15: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