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面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尘一生

 关闭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20-8-14 13: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2#
发表于 2020-8-14 13:24 | 只看该作者
古越涛 发表于 2020-8-14 13:21
百度结果,果断褒义词,武断贬义词。

  我这叫自嘲,转机回来了。
83#
发表于 2020-8-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古越涛 发表于 2020-8-14 13:22
对我果断的进行到底
对你不能太武断

    对你要认真肯定。
    对己也可以调侃。
84#
发表于 2020-8-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5#
发表于 2020-8-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8-14 13:30 编辑

俗语“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其中的响马、蹚将分别指什么?

中国历来就有不少描绘各个地方人文化性格和特征的顺口溜,比如“京(北京)油子,卫(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勾)腿子”、“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都很好理解,就是北京人能说,天津人会吃,保定人摔跤很厉害,湖北人精明。

但是,接下来这句,可能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特别是“响马”、“蹚将”两个词,对于当代人是很陌生的,接下来就分别解释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响马贼”的记载:

《说唐》第四回写“临潼山秦琼救驾”——谓李渊在临潼山,忽听林中呐喊一声,奔出无数强人来,都用黑煤涂面,长枪阔斧,拦住去路,高声叫道:“快留下买路钱来!”危急之际,秦琼(叔宝)把马一纵,借那山势冲下来,厉声高叫道:“响马不要逞强,妄害官员!”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庄绍光应征入京,从水路过了黄河,雇车来到山东地方,在兖州府辛家驿,住了车子吃茶。天色未晚,催着车夫还要赶几十里地。

店家说道:“不瞒老爷说,近来,咱们地方上响马甚多,凡过往的客人须要迟行早住。”果然,次日到了一处森林,一声箭响,就有无数骑马的从林子里奔出来。响马贼夺走同路的百十个牲口,驮了银鞘往小路上去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通俗小说相呼应,明清史书杂著也有很多“响马贼”的记载。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说:“茂州,在雄县之南,任邱之北……窃谓此地为畿辅要害,而去州县稍远,响马大夥多盘据其中。”

清代《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四也载:“京师之南,固安、永清、霸州、文安等处,京卫屯军杂居,人性骄悍,好骑射,往往邀路劫财,辄奔散不可获,人号为放响马贼。”

清人笔记对山东响马作了如此解释:“响马者,山东路上,跨马带铃,自作暗号之跖也。人多侠气,服甚豪华,莫辨其非,难识其歹;图财于至秘,谋命于无形。”

从这些记载可知,响马不独存在于山东,临近京畿要道的河北、河南一带也甚猖狂。但《说唐》一类通俗小说将秦琼与响马塑造得家喻户晓,响马也就打上山东印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再说“河南出蹚将”。

这在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中有写道:

“不怕官军来攻,只怕窝里自乱。如今虽说坐山虎等几个祸根已除,可是如何安抚军心,树立军纪,还得你们各位多多操心。刚才有两个弟兄在寨上争吵,我叫国宝将他们一齐斩首,也是为的替你们树威。

你们这儿的一千多将士都是新近才不当蹚将,吊儿郎当惯了,又加上这两天坐山虎挟众鼓噪,不狠心杀几个人就没法树立军纪,压住邪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晚清民国年间,土匪在豫西南山区活动最频繁,常年流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当到了冬天农闲的季节,就去做一些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和护养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

一旦工作减少,无所事事,成队的蹚匠极易变成土匪,后来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鲁山的方言中,土匪被统称为“蹚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不管怎么说,抢劫杀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法律所不容的,在如今的新时代,“响马”、“蹚将”这类的字眼是再也听见的了。



86#
发表于 2020-8-14 13: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7#
发表于 2020-8-14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8-14 13:34 编辑

晚清至民国,我国有三个“土匪聚集地”:
第一个是东北——根据统计,“九一八”事变之前,仅在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局部地区,就有百支以上的马贼匪队。
第二个是广西——陆军部队档案记载,民国初年恭城、灌阳一带“匪据巢穴,共有八馆。每馆数十至数百名不等,并携有快枪刀械,抄掳村庄,捉人勒赎,此拿彼窜”。
第三个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南山区土匪活动频繁。《白朗起义》中提过,1912年仅在河南的宝丰、舞阳两县就有30余支土匪队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这几个区域对“匪”都有不同的称谓,比如东北那些拉杆子的被称为“胡子”......清末民初,民间甚至有了“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之说。
什么是响马?
为什么说“山东出响马”呢?
这因为“响马”一词出自山东。据考证,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就在马脖子上拴上铃铛,马跑起来后铃铛叮当乱响,故而称为“响马”。
而且,山东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农民起义,比如《隋唐演义》中的好多人物就是山东响马出身,所以也有人把响马当成英雄好汉的代名词。
因此许多响马队伍,不是土匪而是义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于为什么山东起义多,响马多,这都是“官逼民反”。
比如明代时期推行的马政、民牧——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订有应纳马匹数量,若不够养马户必须赔偿,好多养马户因此破产,便成为“响马”讨生活。
山东响马在近代“最精彩”的亮相,是1923年5月孙美瑶发动的临城劫车案,一时轰动国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以说,响马是人们最熟悉的盗匪。
什么是蹚将?
“蹚将”也是土匪的一种称呼,又叫“老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预应力双t板,庆大混凝土制品专业生产:混凝土双T板,空心板,槽形板,混凝土化粪池,专业加工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桥梁

河南人之所以将土匪称之为“老汤”,是因为晚清民国年间,豫西南山区流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青年农民工队伍,每到冬日农闲时,则报名参加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农民工”被当地人称为“蹚匠”。
匠和将一字之差,当这些人没有工作时就变成了土匪,慢慢的被称为“蹚将”。
朱新繁曾在《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中提到过:
“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幺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历史上最出名的蹚将要属河南省宝丰县绿林首领——白朗。
白朗当时不满袁世凯,为了改变袁世凯统治的现况,他组织了一批农民跟着他一起一起。
从河南、安徽等地转战到甘肃等地,穿过了五个省份,那些了大大小小50余座城池,可惜最后败给了段祺瑞,于1914年去世。



88#
发表于 2020-8-14 13: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号称是礼仪之邦,但是,生逢乱世之民,如果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的话,就会铤而走险,由盛世良民变身为乱世之“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匪”之称谓亦有别,比如,《隋唐演义》中的劫匪称“响马”(唐代开国功臣、现在作为门神供人膜拜之秦琼(山东人)及瓦岗寨好汉就是古代响马出身,在山东地方戏曲“梆子”有曲牌名“响马”);
再如,《水浒传》中的那些啸聚山林的强人,被称为山贼草寇,高大上点的叫法,则称之为“绿林好汉”,当家的称头领,办事的称喽罗。清末民初,也是混乱之世,各地匪盗蜂起,在东北那旮沓,那些拉杆子的,被称为“胡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末民初,民间又有“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之说。“山东出响马”很好理解,因为《隋唐演义》的普及,隋末唐初的许多大英雄,都是山东“响马”出身。“响马”,古代即指称拦路抢劫的强盗,强悍的匪众以马贼居多,因抢劫时放响箭得名,又称“响马子”。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据学者考证,“响马”一词原出于山东,一说自东汉以后,山东的土匪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马跑起来,铃铛很响,故称土匪为响马。山东历史上多次农民大起义,也有人把响马称为英雄好汉的代名词。其实,许多响马队伍不是土匪,而多是义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高考状元被发现惊人存款,母亲:做梦都没想到这是真的
山东之所以多“响马”,这也是与朝政的逼迫有关。比如明代的“马政”,就是催生“响马”的直接推手之一。当时政府推动马匹“民牧”,即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实行,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此谋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山东地区在古代逢荒年出现骑马之结队盗匪;犯案以前常“官兵奈我何!”山东响马在近代的“最精彩”一次亮相,当是1923年5月间孙美瑶发动的轰动国际的临城劫车案。
“响马”就是人们熟悉的盗匪,那么,“蹚将”又是什么鬼呢?
说白了,“蹚将”也是土匪的别称。河南的土匪为何称“蹚将”?史料记载并不多,朱新繁在其所着《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中,对此有相关诠释:“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幺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南人(确切地说,就是豫西人)之所以把土匪叫做“老汤”,也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因为晚清民国年间,在土匪活动最频繁的豫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一旦工作减少,无所事事,成队的蹚匠极易变成杆匪,以致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在鲁山的方言里,土匪统称“蹚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民国初年,最有名的蹚将就是河南省宝丰县绿林的首领白朗,他为了发泄对袁世凯的不满,改变袁世凯统治的现况,组织了一批农民跟着他一起起义。从豫、皖、鄂转战到秦、甘,整个行进路程穿过了5个省份,成功拿下了50多座大大小小的城池,可惜还是败给了段祺瑞,死于1914年。1949年以后,由于政府大力打击土匪,所以曾经风云一时的胡子、响马和蹚将都随风而逝、消失于历史深处了。

89#
发表于 2020-8-14 13: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号称是礼仪之邦,但是,生逢乱世之民,如果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的话,就会铤而走险,由盛世良民变身为乱世之“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匪”之称谓亦有别,比如,《隋唐演义》中的劫匪称“响马”( 唐代开国功臣、现在作为门神供人膜拜之秦琼 (山东人)及瓦岗寨好汉就是古代响马出身,在山东地方戏曲“梆子”有曲牌名“响马”);再如,《水浒传》中的那些啸聚山林的强人,被称为山贼草寇,高大上点的叫法,则称之为“绿林好汉”,当家的称头领,办事的称喽罗。清末民初,也是混乱之世,各地匪盗蜂起,在东北那旮嗒,那些拉杆子的,被称为“胡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预应力双t板,庆大混凝土制品专业生产:混凝土双T板,空心板,槽形板,混凝土化粪池,专业加工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桥梁
明朝推行马匹“民牧”,在山东、河北、安徽等省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抢劫为生。
明清以及后来的民国时期,山东响马从未断绝。他们成群结队,犯案前常以“官兵奈我何!”挑衅,在马上放哨箭发出响声,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历史上最著名的响马案,当属1923年5月孙美瑶率领一千多响马发动的临城劫车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响马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组成是破产的农民,如著名的隋朝末年瓦岗寨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家乡就在山东济南历城柳埠镇秦家庄,那是一个土地贫瘠,几乎全是山地的小村,遇到灾荒,加上官府欺压,常被迫为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666!一通防爆---防爆电气设备一站式集成服务提供商
山东之所以多“响马”,这也是与朝政的逼迫有关。比如明代的“马政”,就是催生“响马”的直接推手之一。当时政府推动马匹“民牧”,即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实行,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此谋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响马是古代对反对统治阶级暴力统治者的一种称呼,为什么山东多?从历史上看,隋唐,水泊梁山,义和团,都是从山东开始聚集,建国前山东率先解放。都说明山东人民勇于抵抗腐朽的暴力统治,抵抗外族侵略,从古到今连绵不断,这也是山东人豪爽,正直无私的表现!充分的说明了山东人重情,重义,爱国。
“响马”是土匪、马贼的意思,那“河南出蹚将”中的“蹚将”又是什么意思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蹚将”,是民国时河南特有的一种称呼,其实就是土匪。蹚(tang,一声)字有“蹚水过河”之意,清末民初豫西一带天灾频仍,该地百姓不得已外出逃荒,男人们携家带口外出,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豫西人便把外出称为“蹚路”。
这些“蹚路”的灾民们,有活干,有饭吃的时候还好,但没了活路时就变身土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靠抢劫村镇、过路商旅为生,所以渐渐地就被称之为“蹚将”。
民国时河南多灾多难,自然就会多蹚将,其中尤以白朗、樊钟秀和老洋人张庆最为出名,可以称之为河南三大蹚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南人之所以将土匪称之为“老汤”,是因为晚清民国年间,豫西南山区流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青年农民工队伍,每到冬日农闲时,则报名参加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农民工”被当地人称为“蹚匠”。
匠和将一字之差,当这些人没有工作时就变成了土匪,慢慢的被称为“蹚将”。
朱新繁曾在《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一书中提到过:
“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不知是什幺意思,他们提起了‘老汤’,就谈虎色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2年,白郎组织伏汉商讨袁军,发动农民起义,反对袁世凯的统治,先后迁往河南,湖北,湖北和甘肃五个省,进攻了50多个城市,并与更多地区抗争。北洋军的二十万人。 1914年8月去世的Rui未能使起义失败。这场起义也被历史界称为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际上是““马”还是“蹲”,这是简单的,政府是昏暗的,人们对此产品不满意。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吃饭和生活,谁愿意当土匪?什么?因此,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应马”和“晋江”已完全消失。

90#
发表于 2020-8-14 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0-8-14 13:43 编辑

    贬义是公知,良知正见或偏见是属于个人的隐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9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