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落了枯叶,秋雨荡涤了尘埃,池塘里的荷叶慢慢变黄,小径旁的柳叶也熬不住秋霜。秋天的萧索和肃杀,令人感到大自然里的草木皆有定数,人世间的因缘似乎也是难以预测。
世人都是凡夫俗子,为了生计和家庭,忙忙碌碌,又迷迷茫茫。前路漫漫,根本辨不清方向;红尘滚滚,更加令人迷惘。尘心不静,难入禅境;心无杂念,快活悠闲。
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在宦途中挣扎,晚年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很累,而且好像也没活明白。他常想,自己如此卑微地在人世间走上一遭,究竟是图个什么?
他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诗人心绪不定,于是便向高士请教,可是正所谓不言即禅、不语即佛,禅修还须依靠自己去感悟。下面介绍唐代的一首禅诗,绘景生动,用典自然,全篇更是深蕴禅意。
唐代盛行佛禅文化,禅宗在诗人的创作心理上,打开了一扇反思和解脱的门户。这是儒家入世思想之外,在激烈雄豪的生活波涛之中,诗人们又寻找到了一个可堪慰藉的宁静角落。禅意形成作品,就会出现一种幽雅的美感,使读者在淡远而略带浮泛的意味中,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李颀从小志向高远,入仕后却只做过几任小吏,晚年过着隐居生活,日子过得不温不火。诗人与王维关系密切,退隐之后更受到这位老友的影响,虽然没有皈依佛门,却经常炼丹修道。这首诗描绘了另一位友人璇公的闲居生活,赞颂其高雅情趣,并借此抒发自己的旷达情怀。
诗人在开篇将对方比作东晋高僧慧远大师,赞赏其品性高洁、颇具禅家修为。
颔联描写精彩,充满禅意,“
颈联转而委婉地赞美对方诚心参禅,他一直深居简出,闭门修炼,独自安静地在禅房内研习。他拿着宣讲佛经用的诗人最后再次赞赏璇公尘俗不染,这位高士不慕名利,只有许询这样的雅士,才配有与璇公交谈、和在他那里下榻的殊荣。
李颀的这首禅诗展现了一幅清幽高雅的画面,诗人绘景生动,用典自然。作者赞美了璇公的高洁情怀,以及专心禅修的坚定意志,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禅境的向往和追求。
王维曾在《过香积寺》中写道,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位状元才子富于想象,李颀也从中得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