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妄想打败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竟然和苏联签订有损我国利益的条约。
建国后,毛主席到苏联访问,想要和他们重新签订平等的友好条约,为了研究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各项协定的相关事宜,毛主席特意给周总理发去一封电报。
接到电报后的周总理陷入沉思,此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亟需处理的事有很多,毛主席和他都离开中国,国家大事交由谁来处理?
远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钦点一人担任代总理处理国家大事,当看到他的名字后,周总理无异议,此人是谁?
访问苏联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赶赴苏联,这次访问苏联毛主席还带去中许多特产,作为斯大林的70岁生日礼物。
之所以毛主席会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不到3个月访问苏联,是因为他有以下几个目的:
- 和苏联领导人交换对国际形势的看法,探讨今后发展的方向;
- 希望他们能废除和国民党签订的旧约,重新签署一份新条约;
- 向他们借款,发展新中国的经济;
- 向他们学习,把中国建设成大国;
- 参加斯大林七十岁寿宴。
为何毛主席执意签订一份新的条约?还要把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也叫到苏联呢?
因为1945年8月,国民党和苏联签订的条约,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蒋介石不过是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帮他和共产党打内战,因此根本不在意条约对中国未来有什么影响。
条约里规定苏联会将一切支援交给国民政府蒋介石,但是要求外蒙古独立;
中苏一起掌管中国长春铁路,还把旅顺口设为共享基地,大连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自由港口,有效期竟然长达三十年之久。
放在当今,看到“共享”两个字,或许大家都习以为常,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方便大家使用。
但是放眼望去,有哪个国家会把港口、军事基地作为共享的物件?
这与清政府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条约有何不同?
选代总理 为了达成签订新条约的目的,毛主席才会在1950年1月2日下午,给周总理发电报,邀请他到苏联商议。
毕竟周总理在谈判上的造诣,其他人望尘莫及。
毛主席还在电报里指出:“希望中央能够在5天内准备好周总理访问苏联的一切准备。”
他还希望周总理能够带领贸易部长和其他谈判助手,携带相关文件资料,9日从北京出发。
可是签订条约,不亚于一场重大的军事谈判,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周总理一旦离开,中国发生什么事怎么办?
考虑到这一点,毛主席在电报中指出,周总理访问莫斯科期间,由董必武代理政务院总理。
看到董必武的名字后,周总理才彻底放心。
董必武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如此相信他?
其实在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我党就召开过政治协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董必武当选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董必武又当选政务院副总理,随后又受毛主席和周总理委托,指导和联系最高人民法院。
由此可见,董必武在我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他究竟有哪些杰出贡献呢?
卓越的领导人 董必武十八岁考取秀才,读书时曾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纲领。
1915年,因为策划讨伐袁世凯的军事活动,曾经两次被捕入狱。
面对敌人残酷的折磨时,他始终不屈服,表现出一个革命者该有的精神。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跟随孙中山这么久,他逐渐意识到,孙中山提出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想要中国真正获得解放,必须要走列宁的道路!董必武从激进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
1920年,董必武和陈潭秋等同志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次年6月,他和毛主席一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期间,毛主席被选为书记员,两人一同探讨中国革命的出路,制定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
董必武算得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中共一大闭幕后,董必武回到武汉,以武汉中学、湖北一师为宣传基地,大力发展党员,培养革命干部。
毛主席则回到长沙,筹建党的地方组织,组织工人运动,推动湖南的工人革命运动。
毛主席曾对董必武领导的农民运动给予高度的评价:“农民利益和地主利益是争锋相对的,在湖北那边,国民党同志主张农民的利益,这段时间会议最重要的是通过惩治土豪劣绅的方案和条例,我们主张打倒土豪劣绅,就是援助他们主张农民利益。”
1927年4月,麻城的土豪劣绅在县城制造惨案,董必武知道后,立刻召集相关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
他们决定组织“麻城惨案调查委员会”,并且及时向毛主席讲述麻城惨案的事。
毛主席立即带领300多学生军,连夜赶往麻城,援助自卫军,同时他们还命令黄安警备队和农民自卫军配合,一一击溃制作惨案的红枪会。
1932年,董必武到中央苏区时,正赶上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此时的毛主席受到排挤和打压,境况并不太好。
尽管毛主席受到排斥和打击,但是董必武却坚决拥护毛主席,支持他的正确主张。
董必武的支持,给了毛主席精神和心灵上的莫大慰藉。
1934年10月,48岁的董必武和40岁的毛主席跟随红军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同年12月,中央红军渡湘江前后,毛主席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应轻装上阵,改变原定的计划,避开敌人的圈套,向西入贵州。
可此时的毛主席人微言轻,中央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他将想法告诉董必武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得到他们的支持。
在董必武的努力下,最终政治局会议肯定了毛主席指出的红军行动方向的正确性,决定向贵州西北进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没想到红军会突然改变行动方向,让他布置的“围剿”计划彻底打乱,红军也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确认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为了庆贺,董必武特意摆上一桌酒席,请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和林伯渠等人开怀畅饮。
长征时期,董必武被分配在卫生部妇女队担任队长,每天要带着妇女干部和病号进行长征。
当得知毛主席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生产时,董必武亲自安排和照顾。
两人携手走过将近60载春秋,关系十分亲厚。
当初参加中共一大的十三名代表,后来都有了不同的归宿,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致力于共产党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和董必武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天安门城楼。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董必武就站在他的身旁,接受中国百姓的欢呼,和全世界的巡礼。
正是因为两人相识多年,彼此了解,因此毛主席才会将暂代总理的职位交给董必武。
在他看来,即便新中国人才济济,可能肩负起中国发展的,唯有董必武一人。
殚精竭虑,不负所托 1月9日,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周总理召集政务院干部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他通报了毛主席的建议:在他离开中国这段期间,由董必武代理自己的职务,负责政务院的一切事务。
交代好一切后,周总理于第二天带着李富春等十三人离开北京,赶赴莫斯科。
原本董必武是不想接替代总理一职的,但是当毛主席和周总理再三强调这一职务非他莫属时,他才义无反顾站出来,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
当时新中国才刚成立,万事待兴,承担多个职务的董必武原本工作就很多,经常一个会接着一个会地开。
自从接替代总理一职后,他更加繁忙。
一方面要及时和在苏联的两位领导人保持联系,向他们汇报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情;
一方面,他要主持政务院的工作,中国这么多事,都要交给他一个人处理。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董必武领导政务院开展大量工作。
那么在他暂代总理的这段时间,董必武都做出哪些贡献呢?
和自然灾害作斗争 1949年,由于气候原因,水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战争的原因,中国出现严重的灾荒。
尤其以河北省、平原省、山东省这些地区,最为严重。
新中国虽然成立,但是一些地方的土匪武装和反动势力依然存在,董必武除了要铲除黑恶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外,还需要主持救灾工作,赈济灾民。
虽然百姓的思想没有过去封建社会那么迷信,但仍旧存在一些旧思想,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为了稳定社会治安,救助灾民成为当务之急。
党和政府对受灾地区的发展和灾民的生活尤其重视,毛主席提出坚决不允许一个人被饿死的理念。
周总理离开北京后,董必武也认真贯彻毛主席的指示,亲自组织救灾工作。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发展状况,董必武向平原省政府、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致电,告知他们政务院已经成立视察组,择日会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视察。
1月26日,董必武致电杨尚昆,请他一定要把国家灾情的概况和赈灾存在问题的材料送到中央,方便中央及时了解灾情。
到了2月中下旬,灾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还进一步加重,灾区人民眼看着连粮食都吃不上。
那些潜藏在角落里的特务、被打压的地主借机在各地策划煽动分裂中国,造反的活动。
若不能快速解决灾害,帮助农民安稳度日,新中国的政权将面临严峻考验。
董必武知道若任由灾害继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十分不利。
为了快速平定灾害,董必武向中共中央请示,决定成立救灾委员会,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参与。
在政务院的会议上,董必武着重指出:目前春荒严重,但一些地方官员对群众遭受的困难了解不到位,以至于灾情继续扩大。
各地应该派主要负责人组织生产救灾,各地政府的负责人虽然不可能到每一个灾区了解情况,但应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区视察。
在救灾过程中,董必武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不断总结,复盘。
他指出:救灾工作不是简单的放赈、做一番慈善事业,而是需要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灾民的生活,使他们能顺利生活。
除了国家大力补贴外,他还建议运用灾民的劳动力进行建设,发展副业。
每一次和大家开会,他都会强调:“不能饿死一个人。”
董必武认为,能不能做到“不饿死一个人”,是对人民政府最基本的考验,也是对各级干部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官僚主义,密切政府和人民的联系。
若发现因为官僚主义饿死人的现象,政府一定会严肃处理。
为了“不饿死一个人”,董必武根据各地呈报的情况和中央工作组的报告,多次向中央反馈各地缺粮情况。
在中国战争还未平定,财政经济极端困难的前提下,中央还能先后拨出22.42亿的粮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灾荒,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在董必武的努力下,中国最终顺利度过灾荒,百姓也获得安稳生活的权利。
制定法律 除了组织大家度过灾荒,他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稳定物价、制定《婚姻法》、废除封建制度、制定《人民法庭组织通则》等。
作为代总理,他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内容,便是主持召开政务会议和委员会会议。
在他担任代总理这两个月时间里,他主持召开政务会议8次,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50多件。
制定签发的条例、通则和法令数十件、批准数十件政务院部门的会议报告。
除亲自主持领导政法委员会的工作外,他还参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和水电、劳动部门、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举行的大小会议。
只看这些,便能想象得出代总理的工作多么繁忙。
董必武在一封写给侄子的信中是这样说的:“你们根本想象不到我究竟有多繁忙。别人在周六和周日是不办公的,在我们党内有少数人晚上办公,白天休息。无论什么时候休息,他们总还是有休息日的。
可我呢,早上七点多起床,忙到晚上两点多才可以休息,我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除了我,跟随我工作的秘书和警卫人员也很辛苦。”
除了表示自己的工作繁重外,他还简单介绍工作的内容:“我现在想的,不光是自己家里怎么生活,而是如何组织全国百姓生产,解决几十万灾民的生活;
思索如何恢复上海被敌人轰炸损坏的生产机关;思索该用什么办法消灭舟山群岛、台湾海峡和海南岛上的敌人;思索该如何铲除东北逃窜的匪徒...”
在代理政务院的这段期间,他白天要领导和主持各种重大活动,晚上还要参加研究国内外重大问题的会议,或者是解决亟待解决的国家大事。
他每天都要工作18个小时以上,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此时的董必武已经64岁高龄,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快退休享福的年纪。
可他却为了国家大事,中国百姓,坚持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真是可敬可叹。
1950年3月4日上午10时,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随行人员结束访问苏联的行程回到北京。
董必武代理总理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他圆满完成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
悼念董必武 虽然董必武担任代总理只有两个月,但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倾注不少心血。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因病去世。
根据毛主席的医护人员讲述,董必武去世这天,毛主席一天都没有进食,也不说话。
只是拿出《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时而躺着听,时而坐在椅子上听,一遍又一遍。
毛主席的神情深沉悲痛,这是他在寄托对逝去的董必武的怀念。
过了几天,毛主席将《贺新郎》词的最后两句做了修改,让录制组重新录。
毛主席觉得原词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太过伤感。
他对这首词的改动,实际上增加了别离的意味,把送朋友到外地改为生离死别,暗含他对董必武深沉的留恋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