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见所未见的照片

[复制链接]
4271#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1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0 19:39 编辑

1936年,毛泽东一念决定蒋介石生死,关键时刻主席究竟说了什么?

      1936年12月,凌晨,华清池。
      蒋介石躲在假山里,看着外面乱哄哄的人群,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在刚才,他的侍卫官告诉他,张学良已经领着东北军,打进来了,还没等他来得及反应,侍卫官就拖拽着他,连忙跑到了后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是当他在翻墙的时候,却不小心掉进了深沟,手臂和腿部都被擦伤,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藏进了东边的一片假山中。
      这个张学良的胆子是要包天吗?竟敢发动兵变,难道他不知道全国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吗?
      正当他狠狠地,想着如何报复张学良的时候,突然,他听见了有人大喊一声:“在这!”
      蒋介石脸色顿时惨白……

(1)暴雨将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
      驻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时详细的细节就是:当日,奉天北部约7.5公里处的南满铁路柳条湖东段,突然发生巨大的爆炸声。
      而当人们去查看的时候,铁路旁边发现了,3具身穿东北军服装的中国人尸体。随后,日本关东军附近的铁路守备队当即声明——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并袭击日军守备队。
      之后,不容分说,以此为借口,开始进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
      当时东北军由奉系少帅张学良统领,刚开始,张学良想的是保存实力。
      所以张学良对日军并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让驻守北大营的部队,直接撤出了据点。
      而后面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由于张学良并不想抵抗,短短一天,日军先后攻占了奉天、四平等18座城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随着东北军撤出了东北地区,东三省,以极快的速度沦陷为敌占区,我国瞬间失去了大片国土。
      其实当时,部下曾劝过张学良,虽然要避免和日本关东军发生冲突,但也要打几仗,做做姿态,以免失去了人心。
但是张学良并不同意,他认为和日本人交战,东北军几乎没有胜算。现在知道打不赢,如果还去的话,那就是拿自己的东 北军去换取名声,这样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但后来证明,这种置国土与民族气节于不顾的做法,受到了民众的强烈谴责。
      而且在东北军的部队里,失望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
      因为对于很多士兵来讲,东北是他们的土地,那是他们的家乡,那也是他们的血肉与根源……
      当然,除了张学良在忙着保存实力,国民党面对这样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也仍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奉行着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月2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全体党员大会上提出:“以和平对野蛮……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第二天,蒋介石就向全国的军队表明,要求实行不抵抗主义。
      而更过分的是,他们不仅对日本侵略者,不断妥协退让,甚至还要阻挠、镇压爱国之士的反日活动。
而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
      此时,中国共产党仍处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风暴”当中。反动派的大围剿,对我党从来没有停止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即使在这样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我党面对九一八事变,迅速作出了反应,表明了态度。
      九一八事变发生两天后,中共中央就在全国上下的注目中,发表了振聋发聩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共产党人响亮地喊出了时代最强音:“我们必将反击到底!”
      而当即中共中央,向满洲党组织发出指示:
    “立刻分配我党全部干部,尽可能地深入南满各地,并且沿中东路等路线,发动民群众与可争取的东北军阀,积极展开反日斗争与游击……”
      之后,9月30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
      号召群众行动起来,采取罢工,罢课等**活动,逼迫国民党发动派,积极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不抵抗主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在我党的积极宣传下,广大东北人民在东三省内,成立了各种自卫军,起义军等武装队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行动。
      而中共满洲省委,也着手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和工农义勇军,并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我党也派出了大量优秀的党干部,来到东北大地,领导抗日事宜。
      比如杨靖宇将军,就去了东北反日总会,做领导工作,并且负责统领各县的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来到了沈阳的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
      而短短时间内,党组织在东北地区先后创立了磐石、海龙等10余支反日游击队,而东北义勇军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距九一八事变一年后,队伍便发展到40万人以上,活动范围遍及东北大地。
……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两年后,部队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成功会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5年8月1日,党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再次向民众呼号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年12月,北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政府受到了巨大压力。
      1936年初,我党与张学良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之后,党中央代表李克农从瓦窑堡出发,前往洛川与张学良会面。
而其实早在一月份,两人就举行了第一次见面会谈。
      而我党为表示诚意,由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向全国民众,联名发出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这两次与我党的见面,张学良对于停止内战,有了深切的体验,而这也改变了张学良之前明哲保身的想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6年4月,我党再次与张学良,在延安进行了会谈,而此次由周恩来亲赴。
      而此次延安会谈,彻底改变了张学良的主张,他决定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驱赶外敌。
      1936年9月,我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一月之后,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这时候,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提出统一战线,共驱外敌,但却遭到老蒋的斥责。
      而之后,连续几月张学良都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日,但均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6年12月,张学良密电蒋介石,称其部下不稳,剿灭红军恐有变故,希望蒋介石能前往督战震慑,蒋同意并于几天后抵达西安,住进了华清池。
      这期间,张学良又再次,面见蒋介石,再三劝说,期望其停止内战,但不出意外地又遭到拒绝。
      12月11日晚,西安事变爆发前夕。
      蒋介石邀请张学良等人等参加晚宴,但宴会中途,蒋介石图穷匕见,宣布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并且命令中央军接替张学良的东北军,全力剿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宴会结束后,张学良密见,东北军各部等高级将领,宣布于明日,也就是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之后,翌日凌晨5时,张学良部下冲入华清池,捉拿蒋介石。
      蒋介石见状,从卧室窗户跳出,意图逃跑,但不慎摔伤,只能躲在假山之后,但仍被张学良部下活捉。
      同时,张学良扣留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电告全国,宣布发动事变。
      之后为了督促国民党进行抗战,张学良正式提出八项主张,西安事变至此,彻底爆发。
      ……
      而此时,对于毛主席来说,面临了一个艰难的抉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于无声处听惊雷
     “西安事变”传开之后,举国震惊。
      我党情报人员不顾暴露的危险,全力以赴地调查具体情况。
      一开始,当大家听到蒋介石被扣押的时候,我党很多人士,无不欢欣鼓舞,畅快至极!
      蒋介石对我党民众屠杀与迫害的往事,历历在目,夜半惊梦之时,其丑恶嘴脸仍然难以忘记。
      无数红军战士们,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死伤惨重。这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壮举,但是其中的苦楚与艰难,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但即使是这样,在长征途中,仍然有无数红军战士,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现在好了,蒋介石被抓住了,只要一颗子弹,就能让无数的英魂闭目安息。所以当西安事变传来之时,根据地的无数百姓纷纷请愿:血债血偿,枪毙蒋介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甚至有些背负血海深仇的百姓,打出了相应的横幅,上街**。
      但让百姓不解的是,这时候党中央组织说:“暂时不可枪毙蒋介石!”
      抓住了蒋介石这个大反动派后,党中央高层自然也是高兴无比。但很快,当众人冷静下来后,觉得这个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大家齐齐看向毛主席。
      虽然这个时候,蒋介石的生死完全在主席的一念之间,但主席还是十分冷静地分析道:此时若杀了蒋介石,无疑就等于削弱了中国军队自身的力量,让日本帝国主义渔翁得利。
      此外,如果现在以这种方式处决了蒋介石,那么必定会引起两党之间的武力冲突,而这无疑会让,本就情形不好的抗日斗争,雪上加霜。
      所以,决不能,现在就处决蒋介石!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我们只能暂时放下仇恨,放下间隙,合纵连横,共抗敌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主席的一番言论无疑是经过仔细分析,句句在理的。但是仍然有许多百姓,甚至红军战士表示不理解。
      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仇恨支撑他们走到今天的,可是复仇的机会就在眼前,为什么要轻易放下呢?
      就在事情胶着不已的时候,这时周恩来站了出来。
    “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同志,主席的弟弟毛泽覃(tán)同志等一众亲人,都被蒋介石残忍地迫害,要说对老蒋的仇恨,主席是绝对不会比大家少的哩!”
    “蒋介石欠主席的血债,不比你们的少啊,但主席都能为了国家大局,暂时放下自己的仇恨,你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周恩来的一番话,让许多人惭愧不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确实,要说最恨蒋介石的人无疑就是毛主席哩,他不仅杀害了主席许多的亲人,还把主席家的先祖坟墓给破坏了。如果说,背负着血海深仇的主席,都能为了中华大局,暂时退让,那么自己这些人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主席的想法,暂且放下仇恨,统一战线,联蒋抗日。
      毛主席“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胸怀与心性,也让众人佩服不已。
      而这件事的影响,也让全国,乃至共产国际投来了注目的眼光。
      各方势力开始分析西安事变,以权衡利弊,为未来做准备。
      从张学良自身来看,绝不是因为蒋介石多次拒绝抗日而突发兵谏。
      张学良这个人一直以来,很难分清是好是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前的东北易帜,客观上讲,避免了全国的内战,无疑是有功的,但其实这背后,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势力太过庞大,张学良的东北军无法与之抗衡,所以他选择了投降。
      之后,张学良毫无抵抗地放弃了东北三省,让日军毫不费力地就占领了中国大片的土地,这无疑是有过错的。
但在他主政东北的时候,他其实为抗衡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暗暗准备了许久。
      他裁军修路,建港办厂,还注重工业生产,在东北先后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工厂,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发展,而为增强国防力量,他还建立了很多兵工厂,禁止种植鸦片。
      除此之外,他还免除了国共内战时期,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为民众减轻了许多的负担。
      而此次西安事变的爆发,虽然张学良与我党有抗日统一战线的协议,明面上是为抗日大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很大可能是因为张学良与我党作战时,屡次失利,从而对蒋的方针政策,产生了怀疑,之后蒋介石在他的东北军失利之时,袖手旁观,让他颇为心寒,所以张学良不得不开始,考虑我党提出的合作抗日。
      而西安事变,正是张学良走的一步险棋。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活路,保存自己东北军的实力,否则他只能在蒋介石的冷漠下,被红军全部剿灭。
      ……
     当然不管起因怎么样,张学良确实起到了改变历史的作用,他让团结抗日之大业,提前了不少时间。
     但张学良又该怎么面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呢?而毛主席期望的国共合作又是否能实现呢?

(3)结局如何
      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在上海收到消息,当即前往南京,并在次日电告张学良,准备谈判事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就在当天,中研院等学术机关,通电全国讨伐张学良,而南京各大学校长也联名致电张学良,指责其扣蒋行为。
      之后,《申报》《大公报》等100多家报馆通讯社,也联名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紧急宣言。
      一时间,局势诡秘,风雨欲来。
      而此时国民党内部,也乱成了一锅粥。
      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亲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但以何应钦为典型的亲日派,想趁此机会,在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并且试图推波助澜,借张学良之手,置蒋介石于死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其他势力,此时也态度暧昧,混乱不已。
      西安事变后,当时张学良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山西大军阀阎锡山的反应都十分关注,并且都在极力拉拢阎锡山,进入自己的阵营。
      张学良于13日致电阎锡山,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而南京方面,宋美龄等主和派急电阎,希望他能够出面,劝说张学良;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则希望阎能共同讨伐张学良,还天下一个“公道安宁”。
      而阎锡山,也是老谋深算,开始以中间人的身份,斡(wò)旋于各方,而之后,阎锡山也是主张守土抗战,以及反对内耗。
      其他地方军阀也是态度各异。
      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复榘(jǔ),在21日致电张学良,称赞张英明壮举,并通知张学良,他的部队将奉命西开,希望到时候勿生误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省主席刘湘密电张学良,指出内战必致亡国,希望张避免军事接触,以求政治解决。
      ……
      而这样的大事,自然国外的各大军国主义与势力,纷纷染指。
      日本政府极力挑动事态发展,扩大中国内战,而英、美两国力求和平解救,以维持蒋介石的统治,而苏联的共产国际也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见张学良没有投降的意图,便采取了讨伐派的意见,最后决定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讨伐张学良。
      何应钦见状大喜过望,立即集结兵力,由东西两面,同时对西安进行迫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何应钦表面应付亲美派,实则暗里已经决定,派飞机轰炸西安,借张学良之手置蒋介石于死地。
      宋美龄知道后,一方面与何应钦针锋相对,阻拦其对西安的轰炸阴谋,一方面又赶紧找人,与张学良商讨和平解决的方案。
      而张学良,看国民党空军已经轰炸了西安的近邻城市,决定先释放被拘扣的蒋鼎文,安抚讨伐派,避免冲突升级。
      而此时张学良,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兵变之后,立即致电了中共中央,征求我党对此事的处理意见。
      而12日当天,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立即展开了商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翌日,中共中央为商讨处理意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常委会。
      而会议中,毛主席在会上,精密而全面地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情形与未来走向,并且听过了众人的发言后,简明扼要地,对于西安事变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杀”为下策,“不杀不放”是中策,而“放”才是上策。
      最后毛主席说服了众人,决定联蒋抗日。
      此外,他也肯定了张学良对革命的贡献,认为张学良此次的行动,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进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后周恩来补充发言,他认为,既然要联合抗日,那么在稳定西北三方联合的同时,要争取国民党那些黄埔系的军官积极抗日。
      而后来,党组织也应张学良的要求,派遣周恩来亲赴西安,与张学良举行了多次商谈。
      12月23日到24日,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等人,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东北军、十七路军,国民党进行了会谈。
      由于宋氏兄妹救人心切,怕横生变故,所以双方很容易地于24日达成“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决定,并且商谈决定了停止剿共,共同抗日等一系列政策。
      会议结束的当晚,周恩来面见蒋介石,通以民族大义,劝其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致抵抗外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最后蒋介石也接受了这些条件,但他要求不签字,而是以他的人格为担保,事后执行这些条件。
      就这样,在众人以为西安事变,就要和平圆满结束的时候,这时共产国际却横插一脚。
      后来原本,要蒋保证实施的六项条件,被张学良删减了大部分。
      25日下午,周恩来试图劝说张学良,重新考虑放蒋条件,但张学良不以为然。
      之后张学良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前往洛阳,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顺利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就此结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蒋介石怎么可能轻易咽下这口气?
      12月26日,刚下飞机的张学良被扣,此后开始了长达54年的囚禁生涯,而杨虎城于1949年9月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的东北军,则在蒋介石的指示下,被分拆瓦解。
4272#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1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0 19:57 编辑

43年陈赓抢毛主席的水喝,主席打趣道:我还要推荐你做中央委员呢

      1943年,延安窑洞。
      蝉鸣盛夏,大汗淋漓。毛主席在台上宣讲作战心得,台下的八路军旅长陈赓有些不自在。
      他坐立不安,躁动地解开军装的扣子。打湿的衬衣,被扯得呼呼作响。
      陈赓左顾右盼,猎手般的目光,扫荡起窑洞的每个角落。最后,落在了主席的方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陈赓

      陈赓到底想干嘛?
      说时迟那时快,他不顾众人投来的诧异目光,径直起身,大步流星冲到台前,端起毛主席的茶缸,咕噜噜一阵痛饮,连喝好几口,还发出“嘶哈”的声音。
      看得出,他太过瘾了。
      第一排的几位干部,全部傻眼。这是在开会,陈赓竟然完全不注重会议纪律!
      平时关系亲密的干部,偷偷拽着陈赓的衣角,提醒他分清场合。
      主席的稿子念了一半,突然被打断。低头一看,是陈赓这个滑头,轻声询问陈赓:“陈赓同志,你是要干什么呀?”        话语温柔细腻,见怪不怪。
      陈赓心满意足地回答道:“鬼天气太热了,口渴,借主席一口水喝。”
      大伙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不由得一片大笑。
     “可以的嘛,你背过老蒋,喝一口水不过分。”主席调侃起来,大家再次被两人的话语逗得合不拢嘴。
      平时幽默风趣、大大咧咧的陈赓却害羞起来,主席反而打趣道:“下次七大召开了,我还要推荐你做中央委员呢!”
     “当真?那我得好好准备,到时候风风光光当选哦!”一番话,又将气氛推向高潮。
      两年后七大召开,陈赓当上了中央委员吗?时间来到1945年,七大召开。
      延河处处是风景,宝塔山下凯歌扬
      1945年4月,春意渐晚,夏至未至。
      延河蜿蜒绵亘,波光粼粼。两岸农垦的战士,正挥起锄头,大力生产。
      徐徐微风,拂在八路军战士的脸颊上,清爽的凉意,拭去劳作的疲惫。
      眺望杨家岭平原,一座气派的礼堂建筑,耸立在大地,与周遭的颜色浑然一体,又独具一格。
      这座礼堂壮丽的外表下,却蕴含特殊的历史意义。
      粗略一看,礼堂有一些苏联式风格。礼堂内部嵌有陕北窑洞的石拱,砖石上再架上大型木梁,一招中西合璧,颇具美感。这种内嵌实木建筑,在黄土坡上,仅此一座。
      这便是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的举办地,也是如今人民大会堂的前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中央大礼堂

      礼堂正在做最后的装潢布置,除了当地的建筑工人外,不少是中央党校的职工人员,其中便有陈赓。
      原来这两年陈赓一直在延安,没有带兵打仗。1943年,陈赓离开自己的指挥位置,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陈赓人生阅历丰富,性格豪放不羁,在学习期间,人际关系特别好。只不过性格比较“贫”,连毛主席都常常被他捉弄。
      主席对他生不起气,他对陈赓的欣赏常溢于言表。陈赓会打仗,资历高,还干过情报工作,最有趣的是,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的高材生,跟随过蒋介石东征北伐,背过蒋介石。好在陈赓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并未与蒋介石同流合污。茶余饭后,毛主席常常提起此事,捉弄陈赓。嘴贫的陈赓被治得服服帖帖,羞愧难当。
      陈赓救过老蒋,发生在黄埔时期。1925年,蒋介石还未背叛革命。10月,在攻打陈炯明的战斗中,蒋介石负伤,是陈赓背着他,救了他的命。
     1928年,陈赓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他出入社会各界,探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不幸的是,最后被特务发现,被捕入狱。
      蒋介石知道陈赓被捕后,没有杀他,反而将他释放,为了报答陈赓的救命之情。对于蒋介石的仁慈,陈赓毫不领情。他对蒋介石说:“你可以把我杀了,我不需要你救。”
      陈赓已然和蒋介石断清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陈赓向往的是解放祖国,解放人民的事业。
      回到正题,陈赓和毛主席虽然互相斗嘴,但陈赓对毛主席的钦佩却由来已久。
      早年,陈赓有次在街上买报,阅读几篇后,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紧跟时事,遂和卖报人多聊了几句。
      一来二往,陈赓竟认为此人是毛泽东,打探道:“难道你就是毛润之?”
      卖报人笑了笑,说:“毛润之可没有我这胡子,也不戴眼镜。你找他有事吗?”
      陈赓若有所思回道:“很多事想请教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主席和人民群众

      陈赓进入党校学习后,和毛主席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往后很多年,他都追随在毛主席麾下,虽然不少犯“贫。
      正值中共七大召开,陈赓又会和毛主席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娓娓道来。

迟到的七大会议
      4月23日,延安窑洞热闹非凡。
      彭德怀,刘伯承,林彪等高级指挥干部,破天荒聚在一起。
      周恩来接见这些老友后,眼含热泪,感叹:“上次六大召开,还是在17年前。”得益于七大召开,老友重逢商讨大事,才有如此温馨的画面。
      为何七大和六大期间相隔17年呢?了解真相后,才懂得当年的隐情。
      早在1931年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就有召开“七大”的想法。
      当年红军一直忙于反“围剿”,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召开大会的时机一直不成熟。
      1936年长征结束后,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共产党紧锣密鼓投身守土抗日的事业中,暂放下此事。
      1938年,中央正筹备七大事宜,恰逢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爆发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受到严重打击,会议一拖再拖。
      1941年,日军又发动坚壁清野的大扫荡,中央不得已将精力全部放在反扫荡的行动上。
      七大召开,迫在眉睫。保密起见,当时中央只能秘密开展中央大礼堂的建设。因为是绝密行动,在艰苦的黄土地上大兴土木,有很多反对、不理解的声音。
      前六次大会的召开,都在别人修建的房子里举行。例如第一次大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场地太小的同时,安全性也是一道难题。
      七大召开后,在场人员对礼堂都非常满意。朱老总来到礼堂后,感慨地说:“这是第一次我们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开会。”
      新建成的礼堂恢弘气派,庄严肃穆。步入大堂,一条横幅映入眼帘: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短短一行字,在场人员无一不精神振奋。
      横幅下悬挂毛主席和朱老总两位领导人的画像,画像旁插满24面红旗,礼堂左右墙壁上,连党旗的木桩也是精心设计,呈V字型。
      负责介绍会场的代表谈道:“24面旗帜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24周年。V字型寓意即将胜利,投入建设中国的宏伟愿景。”
      这次会议的规模之大,在当时极为罕见。
      全国700多人抵达延安,共八个代表团,分别为中直、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参加七大的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一路艰辛鲜有人知。
      局势好转,可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有休息,日军隔三差五对敌后根据地实施轰炸。代表团来到延安,没有飞机的便利直达,不仅要绕开公路铁路等日军封锁,行程也必须保密。陕北高原,历来地势崎岖。很多将领都是骑马赴会,有些党员甚至步行千里,路程艰辛难以想象。
     “主席你瞧瞧我!”
      画面一转,说话之人乃是陈赓,此次他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参加会议。
      他激动难耐,特地来到主席面前,兑现两年前的“诺言”。
     “主席,我当中央委员的衣服都做好了,还拍了照,就等你给我投票了。”陈赓幽默地朝主席打趣道。
      只见陈赓穿上一身板正的中山装,肩角袖口打理得一尘不染。毛主席当场哈哈大笑,说:“我不会食言。但中央委员的选举,是需要通过投票决定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主席

      陈赓吃瘪,恰巧会议即将开始。
    “来了,主席来了。”
      毛主席心中感慨万千,他整理好手中的纸稿,在台下众人的拥簇下,登上了演讲台。在场人员,都无比热情等待主席的发言。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
      毛主席致开幕词: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开幕了。
      我们这个大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全中国人民解放出来。这个大会是一个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大会,是一个团结全中国人民、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最后胜利的大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七大现场

      台下700多名代表响起掌声,经久不息。他们来自八路军,新四军,各地游击队伍,人民武装.....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代表是共产党最核心最有活力的血液。
      报告继续。
      毛主席论述了对抗日战争后,对联合政府的看法。日本人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人尽皆知。可战后,少了日本人,中国大地上,还有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和少数民主党派。如何联合各民主党派共同治理国家,是迫在眉睫的计划。
针对国际形势,毛主席分析了抗日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局势,深刻总结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这也预示了后来重庆谈判的结局,眼界之高远,令人钦佩。
      会议进入高潮,议程最核心的就是刚刚提到的——中央委员的选举。
      主席提交了一份94人的名单,与会代表行使投票权。大家在纸上纷纷写上希望当选人的名字。光是这一步骤,花费半个小时,收集的投票才全部收纳进投票箱内。
      此次投票选举制度透明:
      得票超过一半,当选委员;
      不超过一半,参加候补委员票选。
      会议至此暂停,剩下的工作交给计票员统计。有人负责大声喊出当票人名字,其余人踮起脚尖,在黑板上整齐划上“正”字。
      在计票人员热火朝天工作时,突然发现,不知何时,毛主席早已回到场内,探望他们。
      主席关心他们:忙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吃饭,好精神才有好效率。
      毛主席一直默默守在礼堂内,一边监督一边陪伴,直至黑板上写上最后一笔,才放心地离开。
      离场的会议代表,一一回到窑洞休息。窑洞错落分布,井然有序,竟有数百间。能容纳如此多人的衣食住行,主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礼堂选址,起初定在枣园。
      枣园树木密集高大,有利于防空,遂着手建造会议场地。后来发现,枣园后沟地方太小,住不下那么多代表,水质很差,伴有大量泥沙。附近只有这一口水井,那么多人的用水调度是个问题。中央头痛不已,于是放弃。
      经过综合考虑,会址最后定在了杨家岭。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并有很多现成的窑洞,基本上可以满足代表的住宿,建一座开会用的礼堂就行。
      中场,主席正准备和代表吃饭。用延安特色美食,招待风尘仆仆的来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赓突然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心思细腻的主席,一眼就猜出,精灵古怪的陈赓,又闹什么鬼点子呢!
    “主席,候补委员是啥意思啊?如果我当选候补委员,我陈赓候补谁?”
      听完,主席和身边的代表都忍不住笑。
      主席饶有意味地对陈赓说:“你得有信心啊,我相信你。”说完,大笑过后扬长而去。
      第二日,投票结果出炉。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刘伯承等44人票数过半,当选中央委员。
      其中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陈赓没有当选,但他得到了候补委员的投票权。
      下午,中央又紧锣密鼓进行中央候补委员的选举。
      选举结果很快公布——
      共33人当选,包括陈赓、罗瑞卿、粟裕等人。
      陈赓成功当选。后来大会结束,毛主席一改常态,认真提醒陈赓:“中央委员,肩负党和人民的责任,为人民服务是重中之重。”陈赓铭记于心。
      会议进行了两个月,期间,完成了许多其他议题。每一天,就议题的讨论十分激烈。在会议闭幕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
      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
      1945年6月11日,为时50天,大会圆满完成。
      不少人身穿长袖参加会议,结束时,已然披上西北人民的背心马褂了。
      会议期间,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会议开始前,延安总部的文工团,为迎接代表抵达延安,表演了《李秀成之死》等多部优秀话剧,给代表放映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苏联电影。当时的译制片数量有限,有一些来不及配上字幕。害怕代表无法观影,俄语翻译贴心地站在台上,电影每讲一句台词,便用话筒实时翻译。
      6月10日,会议前一晚。大会的内容基本敲定时,大家热闹围坐在窑洞外的广场上,全体代表观看大型歌剧《白毛女》。歌剧情节引人深思,有些代表不禁落下泪水,他们不敢忘记,解放全中国,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伟大使命。
      大会结束后,转眼到了八月份,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人民的不懈抗争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举国欢庆。党完成了第一阶段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
      可党中央此时并不轻松,革命尚未成功。一致对外的成功是必然的,但战后的新中国依然有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
遵循党的七大决议,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前往重庆参加谈判。抱着党派包容的理念,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只身赴会。蒋介石政府明面上提议和平解决,暗地里却假惺惺搞起小动作,迫于全国舆论与和平的呐喊,最终,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重庆谈判合影

      党胜利了吗?还没有!时间证明,短暂的和平后,内战不可避免发生了。
      正如毛主席预言,蒋介石政府道貌岸然,重庆谈判后,撕毁协定,公然发起内战,将中国人民再度拉入战火中。
      值此之际,陈赓在延安的学习也接近尾声。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临行前,毛主席对陈赓依依不舍。
      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让中央机关人员都羡慕不已。有人说:“这世界上,陈赓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毛主席他都敢惹。”
      为了巩固成果,党给陈赓安排了新的任务,决定让陈赓飞往太行山区,主持太行山区解放工作,担任太岳纵队(后扩编为太岳军团)司令员。
      1947-1948年,太岳军团在解放战争中成为解放军的一把尖刀,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中撕开一道口子,在豫陕鄂地区频频大捷。
      1948年11月,太岳军团开赴淮海战役,陈赓击败国民党主力黄维兵团,击溃一众国军将领,其中黄维、胡琏、熊绶春,都是他在黄埔时期的老同学。
      陈赓投身共产主义的决定,和昔日投奔蒋介石的老同学,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告捷。至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崭新的新中国正向我们招手。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共七大的影响下,解放军终于完成祖国南北大一统,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28年的艰苦斗争,迎来了八九点钟的太阳曙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在毛主席英明的战略指挥下取得的胜利,是在七大会议的方针下取得的胜利,也是陈赓这样的爱国爱民将领浴血拼搏后取得的胜利!
4273#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0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07:19 编辑

欧阳娜娜吊带黑色短裙凸显火辣身材 任敏长裙动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05电影网讯 8月14日,微博电影之夜红毯星光璀璨。欧阳娜娜和任敏姐妹情深,手牵手出场,两人的裙摆“一黑一白”搭配出不俗气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欧阳娜娜吊带黑色短裙凸显出了火辣身材,“白到发光”的修长美腿让无数人拜倒裙下。极有特色的项饰成为了在场观众的视觉焦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任敏的长裙下方被设计出白色羽毛状质感,随风摆动时极为迷人。
4274#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0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07:26 编辑

李可染的绿水青山,真是天然的“金山银山”,挥洒淋漓,笔墨酣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山村飞瀑人家》

      此画描绘的是雨后山村飞瀑鸣泉的常见之景。一抹雨水洗涤过的清香扑鼻而来,夹杂着浓浓湿气,宛如一曲清唱响彻林间……
      作者以浓淡之墨层层积染,使得通幅幽深静谧而又声色并茂,再施以浓丽之绿色,令整个画面弥漫着温润清新空气,望之令人豁然畅怀。
      砖拱石桥是画面唯一的暖色,桥下的黑色岩石和明亮的溪流又与远处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画面统一在深邃宁静的意境中,仿佛能够在空蒙的深山中听到泉水的叮咚声,让人如临其境,有可游可居之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林区放筏》2013拍 1058万港币

      李可染的山水作品经历了由单纯到丰富,再从丰富重返单纯的过程,他在「师古人」和「师造化」之间,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笔墨结构和画面语言。
      李可染《林区放筏》,属于七十年代以后的作品,此时画家注重意境的营造,传统文人之平远构图也让位于高远和深远结构,借助"外师造化"的写生经验,塑造出崭新的山水意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林区勘探》

      此幅作品作于1972年,在山林的刻画上运用传统的写意手法,远景山峰暗部墨色深沉厚重,经过高度概括,大胆剪裁,最大限度地发挥笔墨、色彩的语言魅力。画面中心,光色与水墨交融,尤其是逆光的角度,展现昏黑中有流光徘徊、有色彩融焉的意境。在黑处墨色浓重,往往画得模糊含蓄,是相对虚的部分,光色在峰峦的边缘跳动,于深厚中透出空灵。近者明了,作为画面最精彩所在,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里的留白和描绘处处精到实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井冈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井冈山》2015年 1.265亿元成交

      本幅《井冈山》竖幅构图,阳光左照。近景处作笔直云松,松下画军民三组,红旗三面 ;中景约占画面五分之四,写瀑布飞流、苍翠叠嶂井冈群峰,沟壑纹理排列肃整 ;又于中景处留白以示氤氲云气,苍苍茫茫,并向右生发出远山。
      与画家稍早的数幅《井冈山》相较,本幅最大的特点是在中景处明显弱化了主峰与群峰的主次关系,群峰众星拱卫主峰的态势被以层叠堆垒的诸峰按远近关系依次层叠排布的方式取代。同时,近景虽于画面所占比例较小,却明显经过了悉心的拾掇,不仅注意以浓淡笔墨区分松树的前后关系,甚至松间点景的三组人物也十分精心的对其动态和空间排布作了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保持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景物的层次性和空间节奏也得到了加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井冈山主峰》

      李可染笔下的这幅《井冈山主峰》,是那种“众山之主”的堂堂大山。气象雄浑,树木丰茂,那是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境界。画面的意匠经营与形象的创造也是画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 西山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李可染先生论画以为中国画高层次审美境界“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知、所想”,道破了古代画论“造化”与“心源”的深层关系。由此,他的山水画从“写景”跃向“造境”,更注重写心源、写大意、写山水精神!极近自然而又超乎自然,这正是此作的迷人之处,也是李家山水的魅力所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阳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井冈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可染《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275#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8:55 编辑

女孩喂猴时卡住头,救援中被猴围观 网友:“反客为主”

      本文转自【中国消防】;
      近日,云南楚雄,女孩与家人公园游玩时,隔着护栏伸小手投喂猴子,一时不察小脑瓜被卡进护栏缝隙出不来了。消防员赶赴救援过程中,女孩很是伤心,扯着嗓门一直哭,好事儿的猴子在护栏内来回踱步,全程围观。最后救援人员小心扩张缝隙,帮娃脱困。提示:外出游玩时,家长务必看护好孩子,以免发生意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427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9:03 编辑

《红楼梦》里有上百首诗词,最让人惊艳的还得数这首

      说起《红楼梦》里的诗词,数量可真是不少,据有心人统计,大概有近百首。
      同时,这些作品因为出自小说中不同人物之手,所以风格各异。这就更加凸显出了曹雪芹的才华横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么多的诗词当中,大多数都是借景抒情的伤春悲秋和儿女情长,所以如果说到惊艳,我个人觉得,有一首表达亲情的作品非常出众,却可能被大多数人忽略了,那就是《分骨肉》。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首诗词出现在探春远嫁之时,由于内容的稀缺性和其中表达出的对世事的通达,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惊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现如今这个时代,交通和网络都很发达。想念了,不分昼夜,打开视频马上就能看到影像,;想见面了,飞机高铁任你选,并不用太久的时间,真人就能出现在你前面。
      可在书中的年代,探春的远嫁其实就如同是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虽然贵为王妃,就算今后能见面,那也是山高路远,屈指可数的。所以,这首诗词主要表达的是对父母亲人的离别之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过,虽然诗词的基调是悲伤的,但由于它出自探春之手,所以少了些哀怨,却多了些通达。
      在大观园的众多姑娘们当中,探春的性格是非常突出的。
      她虽然是庶出(由赵姨娘所生),却自强自爱、性格刚烈、思想独立。豪爽大气的风格,连王熙凤都要礼让三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她的诗词当中,没有弱女子的苦闷,反而天然有一股大气。

第一部分:对亲人的牵挂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作者开篇就讲到,此去离家路途遥远。“抛闪”二字用得很好。“抛”原本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可远嫁并非探春的本意,所以一个“抛”字本意中的主动与事实上的被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道尽了其中的情非得已。
     “残年”用来代指家中的长辈,让读者一下就想到了贾母——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不得不与疼爱的隔代人分别,而且不知是否还能再相见,怎么能让人不揪心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一句中的“悬”字,也很妙。它生动地表现出分别后,双亲对于孩子的挂念将终身不能放下的绵长关爱。

第二部分:对世事的通达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进入第2部分,诗词表达了探春站在人生的角度,来看待命运安排的那种通达。
      既然这种际遇不能违抗,纵使心中有万般的不愿意,也只能接受。不但自己要接受,还要劝亲人们也看开些。
      所以,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在宽慰亲人:
     《论语》有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今人看来,也许过于消极,却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紧接着的一句,“离合岂无缘”,则是说不管分离还是相聚都是一场缘分。
      这种颇具禅意的对人生的解读,非常能让父母宽心。这其中有两层含义:
      1、劝慰亲人用更宽大的视角来看待这场分别,因而内心可以舒服一些;
      2、使亲人了解到自己已经想明白了,也是让他们放心。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到了结尾之处,还是安抚。
      最后一句:“奴去也,莫牵连”和第一部分中的“休把儿悬念”,从意思上来讲是一种重复。但仔细体会,就能发现,字面意思是让亲人们别太担心,其实却表现出了探春自己对父母家园与兄弟姐妹的挂念和不舍,所以才一再说“请放心”。
      诗词风格:言语平实,情深义重
      从整首作品来看,因为探春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英气而感性,达观而情深的,所以曹公创作时,在语言上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少女即将远嫁时的伤感和惆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并不是探春不伤感,而是因为她比一般的同龄女孩子要更坚强、更独立,对人生也有更多的感悟和理解,这缘于她的身世,更缘于她的个性。因此,诗词里没有一句写她自己的悲伤,而是通过她对亲人的不断宽解和劝慰来表达出更深沉的爱与绵绵不绝的挂念。
      同时,因为离别之苦,古今人同,所以免去技巧修饰的平实语言,反倒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更容易引起理解和共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总之,这首诗词有忧伤却很大气,有不舍却很通透。在《红楼梦》整部作品中,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算得上是一首风格突出,质朴平实,却非常打动人的惊艳之作。
427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9:08 编辑

我军哪位名将去世后,送行军民最多?20万人在雨中,无一人提前走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47期。1965年刘亚楼上将去世时,首都北京有超过10万名军民上街相送,场面感人。不过去世后送行群众最多的将军并不是刘亚楼,而是贺炳炎上将。贺炳炎病逝,四川成都有20余万军民自发到场,送上将最后一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天成都市天降大雨,群众们冒着恶劣的天气,却没有一人提前离开,坚持在雨中护卫着将军的英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贺炳炎和刘亚楼一样,1955年获得了解放军上将军衔。建国后一些比他们资历更深、军衔更高的开国元勋去世时,送行队伍也没有达到20万人的规模。贺炳炎病逝之所以牵动了这么多四川百姓的心,有如下4点原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首先,四川地区解放较晚,1949年12月底才宣告解放。而贺炳炎将军自1952年就开始担任四川军区司令员、在成都工作;1955年他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并获封开国上将军衔,到他1960年7月1日去世时,已经在成都整整工作8年时间了。当地百姓对于新中国、解放军感情深,对于在成都主持军事工作8年多的贺炳炎,感情也是非常深厚的。因此将军辞世,来送行的人非常多,百姓把他当成真正的父母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点原因,群众都为贺炳炎感到惋惜不已。因为贺将军是1913年生人,因病去世时才仅仅47岁。他生前工作过于操劳,身患多种疾病导致器官逐渐衰竭,在57位开国上将当中,贺炳炎是最早离世的一位。四川军民在建国后还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很难接受这样一位于国于民有大功的将军,在仅仅47岁时就与世长辞,因此心情十分悲痛,一定要亲自送贺炳炎最后一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点原因,则跟贺炳炎将军的革命经历有关。贺炳炎曾是“天下第一军”,解放军一野第1军的首任军长。在战争年代,他身上留有16处战伤,并且红军时期被国民党军的重机枪打中右臂,不得不进行了截肢手术,贺炳炎是57位开国上将里面,仅有的2位独臂将军之一(另一位是彭绍辉)。这样一位身经百战,为了人民和国家解放事业付出一切的将军,没有战死却在建国后不幸英年早逝,配得上20万人相送的礼遇。所以即便当天的天气非常恶劣,也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一点,开国将军或高级干部去世后,通常组织会举办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但因为种种原因,不是所有的将军离世后都进行公祭,往往只有进行公祭,才会有大量群众前往送行,贺炳炎是第一位去世的开国上将,享有了这种待遇,这是一个客观条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送行的人群当中,有两个人的身份非常特别,就是开国元帅陈老总的父母。贺炳炎在军事生涯当中,主要首长是贺老总与彭老总,他没有直接跟过陈毅。但陈老总是四川人,贺炳炎对于陈毅在老家的父母十分照顾,老人的住房、看病等问题,都是贺炳炎主动出面解决的,而且从不声张不图回报,数年如一日。贺炳炎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他把陈老总的双亲当亲生父母一样孝敬。所以1960年贺炳炎去世时,老两口心痛极了,到将军的灵前痛哭吊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4278#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9:14 编辑

唐代一个和尚苦练书法,不知磨秃多少毛笔,只知兔子倒了大霉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737~799?)本姓钱,小时候聪明好学,左邻右里都认为他以后会有大出息。哪知道因为家境贫寒,十岁那年怀素不顾父母反对出家作了和尚。
      在庙里,怀素除了念经之外,对书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偷偷将寺庙中的纸墨收集起来,写了正面写反面,苦练书法。很快,寺院中的纸就用完了,怀素也没钱买纸,为此他苦恼万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天雨后,怀素站在山门外望着寺外空旷的田野发起了呆,去哪找纸呢?当他看到荒草间几片翠绿欲滴的芭蕉叶间心下一动,这些肥厚的芭蕉叶不是正好可以当纸来用的吗?
      第二天,同门师兄弟们就看到怀素开始开垦寺外的荒地,这座寺院虽然位置偏僻,但香火钱却足够保障一众和尚衣食无忧。过了几天,怀素耕种的田地中长出了树苗,一个月后,一大片芭蕉林出现在众人眼前。怀素每天做完功课,就兴冲冲地去摘一大堆芭蕉叶,回来铺在桌上练习书法。寒来暑往,不知毛笔磨秃了多少,只知道寺院外一万多株芭蕉被怀素摘光了叶子,变得光秃秃的。
      寺院中有个小和尚芭蕉为叶苦练书法的事情传遍了四里八乡,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怀素却又在为没有纸练习书法而苦恼不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师兄见他如此勤奋,就为他找来一个又厚又大的漆盘。怀素见了连声称谢,师兄笑道:毛笔是软的,总不会把漆盘磨穿吧!怀素天天在漆盘上苦练书法,写了擦、擦了写,漆盘越来越薄,终于有一天,盘底磨出了一个大洞。大师兄见怀素呆坐着没有写字,非常纳闷,小师弟今天怎么没有写字,不会是生病了吧?走过来一看磨出洞的漆盘,大师兄也惊呆了。
      消息传到方丈禅师耳中,老和尚专门为怀素定制了一个漆盘供他练习书法。得到方丈的首肯,从此怀素有了更多时间练习书法。有个种菜的老农,一天见怀素揣着一大包东西,出了寺院后门,独自向山脚走去。这菜农就悄悄跟在怀素身后,想要看个究竟。只见怀素找到个僻静处,把拿的东西倒在一个坑里,用土盖好,这才拍拍手顺原路回去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菜农以为怀素是私自藏了什么财物,等怀素走远了,就用锄头扒开来看,哪知道一锄头下去,身后一人在他肩膀上用力一拍,老农吓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回头一看,原来是个衙役。原来新来的地方官带了他轻车简从微服私访,见这菜农鬼鬼崇崇的样子,觉得可疑,就这衙役上前查明原委。见被撞破行迹,菜农不敢隐瞒,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地方官也觉得事情可疑,莫非这个和尚做了什么作奸犯科的事情?几锄头下去后,堆积如小山的秃毛笔露了出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地方官大感意外,等见到怀素写的书法作品后更是惊为天人,与怀素结为知己。在他的大力荐引之下,怀素擅书的声名远播。
      三十岁左右时,怀素离开寺院,外出游历,寻师访友,增长见识。他南下广州拜访书法家徐浩,之后又北上岳州、到南昌向邬彤学习书法。后来,怀素在京师遇到了当世剑舞高手公孙大娘,在亲眼目睹了她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剑器舞后,怀素领悟了书法真谛,草书技艺得到突破性提高,一时名动长安。
      在长安,人到中年的怀素书法创作进入了巅峰期。他草书代表作《自叙帖》就是创作于此时。整幅作品一气呵成,神采飞扬,活泼灵动,将草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仙李白看了他的草书后,挥毫作诗赞道: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笔锋杀尽中山兔”之句,许多人误为“杀尽山中兔”,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解释说怀素练书法,用秃了不知多少笔,因此杀光了山中的兔子。
      对于这种不求甚解,只有呵呵了——怀素书法再牛,也不至于把天下的兔子全杀光吧?李白诗中的中山,是今天的安徽宣州,宣州在唐代时就以生产优质兔毫笔而驰名天下。因为好的毛笔,所用的只能是秋天兔子换毛后的背上健毫,一只成年兔子身上的毫毛也只不过只能做几支笔而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怀素勤练书法不辍,用秃了不知多少毛笔,因而宣州的兔子倒了大霉。


4279#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9:19 编辑

中国干了啥? 让佩洛西态度大变,开始对着中国一阵夸
      中国干了啥?让佩洛西态度大变,开始对着中国一阵夸。在强行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之后,佩洛西回到美国发表了一系列所谓的访台心得,在谈及此次窜访,佩洛西回到美国后表示,美方政府仍旧遵守“一中原则”,自己前往台湾地区,只不过是为了向中国大陆方面展示美国对于台湾的支持,是遵循了拜登政府的意愿,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台湾地区民众的欢迎,但是随后她话锋一转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为自由的社会之一,强大且民主。令人感到非常奇怪,不知她为什么对着中国一阵夸,但后来发现她可能是用错了主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直言受到政府支持
      自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之后,她就被冠上了“最为危险的女人”的称号,但是她在回到美国接受采访时,提及探访事件之后,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后悔,甚至仍然对中国进行指责,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称无法接受中国大陆将台湾地区孤立出来,在被问到为什么会进行此行的时候,她表示自己是遵循了拜登政府的政策,而且自己的访问相当值得,得到了美国两个党派以及台湾民众的支持与欢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过事实证明,佩洛西在前往中国台湾地区的时候,很多民众都拉起横幅,直言让佩洛西滚回美国去,可能她只是装作没看见才会说出这种大家都欢迎她的言论。但值得一提的是佩洛西一边做着违背“一中原则”的事情,一边在采访当中表示,美国政府仍然遵守和支持“一中原则”,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表示对于台湾地区的支持罢了,并不是试图想要改变台湾现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佩洛西态度发生转变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发现,佩洛西一直在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甚至还提到了他们国内并不符合国际法的一个涉及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法案,这足以证明佩洛西是没有任何后悔之意的,对于中国的敌对心理仍然没有改变,可是在采访当中,她突然话锋一转,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为自由的一个社会,是强大且民主的国家,这番突如其来的夸赞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惊讶,所以不少人认为,佩洛西是不是在经历过中方的制裁之后,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了呢?
      不过观察人士分析,这一半原因可能是佩洛西用错了主语,她真正想夸的并不是整个中国,而是她所前往的中国台湾地区,毕竟她在采访当中提到的一直都是所谓的美台友谊,根本就没有夸赞过中国大陆方面,所以年纪较大的她或许是用错了主语,并不是真的对中方改观了。
      部分消息来源:《小康》杂志社
428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1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21 19:27 编辑

《资治通鉴》这10句话,教你做一个睿智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编写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这本《资治通鉴》,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其中的许多道理,作为企业的主管或领导来说,也同样适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任用贤人天下就会太平,任用不肖之徒天下就会生乱。
     【延伸】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此西汉之所以兴隆也。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亲近任用贤德有才能的人,企业才能越做越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离开自己的职位,或者继续留任,都有正当的理由,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延伸】任用一个人,免去一个人,都有规则道理可循,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也能避免一言堂,避免不理智时做出错误地决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不能向优秀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所以,才导致了失败。
     【延伸】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学习才能使人不断成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送来的礼物多,说的话又甜蜜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因为其必有所图。
     【延伸】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如果在企业合作中想占便宜,容易吃大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对于小夫妻之间的矛盾,做公公、婆婆的最好装聋作哑,不要介入,免得添乱。
     【延伸】在家庭关系中,难得糊涂。作为领导,抓大放小,对于一些小过失或无心之失,不必过份苛责,如此,还可以收获员工的信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
——《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延伸】做事抓重点,事半功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资治通鉴·魏纪》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的面容一样。表面服从,背后反对,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
     【延伸】阳奉阴违的人,最要小心。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延伸】喜欢的东西,总会让人犯错误。如果领导过于偏爱自己喜欢的员工,那么其他的员工会有不平或意见,不利于企业的运行和团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
——《资治通鉴·梁书》
     【释义】身为领导者,应该把握纲领或主要的方面,何必要事事详细呢?
     【延伸】老板如果面面俱到,还要下面的人干嘛?老板如果真的面面俱到,肯定也累死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资治通鉴·汉纪》
     【释义】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洁清清的。
     【延伸】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自己工作散漫不负责任,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如果领导勤恳工作,那么下面的人也会学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2-1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