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见所未见的照片

[复制链接]
4221#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37 | 只看该作者
吃空30亩西瓜地,20天吃掉1万斤西瓜,杭州这个社区居民:我们自己都震惊了

媒体认证
北青网关注
2022-08-16 11:06

      据钱江晚报消息,20天干掉1万多斤西瓜,吃空一个30亩露天西瓜地!这是杭州城西府苑新村700户居民,这个炎夏的独家记忆。
居民王叔是小区“吃瓜群众”第一名:20多天他家买了40多个西瓜。
      他蛮高兴,西瓜个头不大,黑耔,“西瓜是老底子小时候的味道,真没想到今年夏天这么热,我们居民胃口这么大,哈哈哈。”
连种了20年西瓜的德清瓜农也没想到,朴实无华的西瓜,在高温天会在杭州社区这么受欢迎。
      8月15日早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赶到府苑新村,听到了这个1万斤西瓜的故事。
      居民代表去田头试吃后
      才决定“团”这款麒麟瓜
      府苑新村小区真的大,2000年左右建成,四面环水,58幢房子1812户人家。小区里幼儿园、小学、公交站、农贸市场、卫生站齐全。
      马仙娟戴了一顶精致的草帽子,神采飞扬:“我们小区毛好嘞,住进来都不用出去的。现在有了飞飞他们,什么季节吃什么蔬果,都很方便。”
      马仙娟一口一个亲切的“飞飞”,是个笑容灿烂的39岁小伙。他自我介绍是“社区生活推荐官”。
啥意思?
      小区正在创建未来社区,引进了第三方运营机构,飞飞就是其中一个负责人。他所在的团队,有8个人常年在省内的田间地头奔跑。
     “首先是居民需求,他们提出来想要什么产品,我们再去找农户。每次,我们都会带四五个居民一起去考察品质、价格,大家都满意我们才会定下来。”
      69岁的潘凤敏大姐平时是小区舞蹈团团长,就经常帮着去“把关”。她到千岛湖山里尝过枇杷,也去德清田里吃过西瓜。
      这个夏天吃掉的大爆款西瓜,就是从五六家瓜田里试吃出来的。“当时我们吃这种西瓜,味道蛮好,小黑仔晶晶亮。很甜,汁水多,是我们小时候吃的西瓜味道。”潘大姐最多一次买了4个西瓜。
      这次深入乡村,大家还发现,露天西瓜基地的产量比大棚瓜低得多,导致大的零售企业更倾向于大规模的农业基地。而乡村那些坚持种植露天西瓜的农民,因缺少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每年纯靠自己推销,西瓜的销售周期有点长,收入也不稳定。
      “露天麒麟瓜一个也就六到八斤重,一家三四口吃刚刚好,卖18.8块一个,价格也可以。”飞飞说,大家考察完“瓜品”后,一致认可。于是,居民有的负责直播吆喝,有的负责接龙统计,“每次小区团购的订单多到飞起”!
30亩瓜田被大家吃空了
      瓜农准备明年多种一些
      为了保证居民吃到新新鲜鲜的西瓜,德清瓜地凌晨现采,中午分拣装车,下午就运到小区。因为产量有限,一批就一百多个西瓜,总是一抢而光。这样算算一个月时间不到,30亩西瓜田产出的1万斤西瓜全部销售一空。小区生活家建了3个微信群,有700多户居民,几乎每户都买过西瓜。
      郑丽萍说,西瓜味道蛮好,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挑西瓜、吃西瓜感觉很好,“就和小时候夏天吃西瓜那般热闹”。
      “吃瓜群众”王叔,20多天买了40多个西瓜,除了自己吃,还送朋友,他说:“农民种瓜辛苦,我们多多支持一下。”
      沈培良是德清土生土长的农民。20多年的种瓜之路,他坚持露天种植,不打甜蜜素,不打膨大剂,“我就是想让这些原本就应该露天而生的西瓜顺应自然,感受真正的太阳光照。”也正因为这一份坚守,他的露天西瓜原汁原味、果香浓郁。
      沈培良从18岁开始种瓜,没想到今年的瓜如此大卖。
      “以前,我和周边的商户合作,夏天西瓜也还挺好卖,但是他们都是一批一批买,没有像今年府苑社区这样,一次性要的量这么大,反响这么好,以前的商户我都回掉了,我光供这一家就够了。”沈师傅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直接把西瓜卖到杭州的社区,卖得这么快自己很高兴,明年的瓜也被社区预定了,“明年我还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再多种几亩西瓜。”
      直到今天,还有来问西瓜的居民大伯。
      “瓜田里都已经卖空了。”飞飞解释说,“露天瓜田的西瓜季节性很强,销售周期可能就三到四个礼拜,过了时间就吃不上了。现在过了立秋,西瓜性寒,再吃也不合适了。”
      社区团购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满意
      这几点建议可参考
      飞飞说,西瓜过后,现在是黄桃和葡萄正当季,团队挖到了湖州的黄桃,浦江的葡萄。
      社区团购火起来之后,伴随而来的售后等问题也不少。
      府苑新村的社区团购做得还可以,中间有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选品一条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自然,坚守原生态、少处理、少添加,邻里居民盲选推荐后,还要经过多维度的专家测评。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满意。”飞飞说。
      府苑社区书记杜雨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今年5月,社区成立了“红五星帮帮团”,里面有府苑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小区家庭买手。让农产品以最直接的方式与城市社区居民“见面”,也让辛苦劳作的农人多一点收入,多一份笑容。帮扶果农是今年夏天开展的,淳安的枇杷、兰溪的杨梅、德清的西瓜,包括现在的浦江葡萄,都是亲自到田间地头去采买,每一个过程少不了居民参与,“这也保证了团购的品质”。
      这些农产品都会放到小区生活家的小店里销售。
      这家小店也很有调调。台子上摆放着三两枝荷花,几只试吃果盘,刚刚上新的是还带着泥土芬芳的菱角。
      边上是三张温暖的贴纸——“好好吃饭,认真生活”“日日是好日”“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你看,我们经常吃天然的少添加的农产品,人都年轻了啊。”一个俏丽的老姐姐打趣。
      记者:方力
      实习生::李岚
      通讯员:聂甄

4222#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19:41 编辑

热热热!42℃都排不上全国高温前十!高温会持续到何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刚刚过去的7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 破纪录的高温,从七月“烧”到了八月。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这是我国高温最高级别预警。高温之下,旱情已现,高温会持续到何时?《新闻1+1》连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抗旱处处长杨光,共同关注:高温+干旱,“烤问”应对之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热热热!42℃都排不上全国高温前十
      8月16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四天发布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42℃都排不上全国高温前十,贵州赤水丹霞大瀑布景区因极端高温天气关闭,江苏发布高速路面高温预警,部分路段路面最高温度可达72℃,长沙市教育局下发紧急通知,全市所有初中新生一律停止军训,已作安排的学校立即停止。
      专家:本轮高温至少还要持续10天左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周兵:根据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未来10天我国江淮、江汉、江南及四川盆地和陕西南部等地区还会有持续高温,这轮高温至少还要持续10天左右。
      今夏高温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以来最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周兵:根据最新的气候监测资料,我们可以明确判断,今年夏天的这次高温事件到目前为止,综合强度已经达到了1961年以来最强,某种程度上甚至也是195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超过了2003年、              2013年、2017年这三次明显的高温事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高温的影响范围,尤其是40℃以上的高温覆盖范围,超过了109万平方公里。
      ②各地打破的高温纪录已经达到了226个,也是历史上破纪录的最多值。
      ③高温事件的侵袭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侵袭了64天,超过了2013年的62天记录。
      全球变暖使得高温事件更加频繁 持续高温天气会成为常态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周兵:全球变暖使得高温热浪事件会更加频繁地发生。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表示,全球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欧洲、北美在内,像今年如此的高温热浪事件将成为新的常态。观察近50年高温事件出现的频率我们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原来高温事件可能是50年一遇,在未来可能会变成20年或10年一遇,高温事件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高温之下,旱情已经出现,仍在发展
      今夏,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高温影响下,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气象干旱状态。湖南省气象局进入干旱气象保障特别工作状态,湖北省恩施市也正在着力解决高山地区的村民饮水难问题。当下,保秋粮丰收成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部已经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份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关键措施落实。
      长江流域干旱防御等级在提升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抗旱处处长 杨光:一般来说,汛期的主要工作肯定是以防汛为主。但是主汛期七八月份又是一个特别热的时候,如果降雨很少,就容易因高温少雨而产生极端干旱。上一次我们发生这样的旱情是在2019年,再往前推是2013年。总体来讲,在主汛期发生这么严重的干旱还是比较少见的。虽然说我们前两天启动的是Ⅳ级响应,只是最低等级的响应,但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针对长江流域所启动的响应,而且是在主汛期启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65
422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19:44 编辑

美称将在台湾海峡进行标准化海空通行行动,中方发出严正警告

      8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美国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在电话吹风会上指责中方对佩洛西访台反应过度,试图改变现状,目的是威胁和胁迫台湾,称美将根据长期以来的政策予台支持,包括在台湾海峡进行标准化海空通行行动,支持台自卫能力,强化美台经贸合作,强化自身军事存在,呼吁中方重开相关交流合作渠道,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外交部

      汪文斌表示,美国高官的有关表态,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充分暴露了美方的强词夺理、强盗逻辑和强权做派,我愿借此机会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这次事件是美方一手策划和挑起的,前因后果一清二楚,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美国无端挑衅在先,中方正当维权在后,佩洛西在美国政府的纵容和安排下,明目张胆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倒行逆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中方理所当然要作出坚决回应。我们的立场正当、合理、合法,我们的举措坚定、有力、适度,目的是向肇事分子发出警示,对“台独”势力进行惩戒。全球已有170多个国家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美方挑衅,其中包括20位国家元首、7位国家副元首、9位政府首脑、约60国外长以及联合国等10余个国际组织,形成压倒性声势。如果中方不对美方狂躁、不负责任、极不理性的行径予以坚决抵制,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际关系原则将成为一纸空文。各种分裂分子和极端势力将会变本加厉,本地区得来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将受到严重损害。
      第二,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是美方,不是中方。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只有一个,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就是台湾自古到今的现状。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中明确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不变的台海现状,但这个现状确实被打破,破坏者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台湾分裂势力。2000年美方把单方面炮制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置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前,前几年,美方把秘而不宣的所谓“对台六项保证”,公然放在美国一中政策的表述当中,民进党上台后不断推进“渐进式台独”,大搞“去中国化”,在各种场合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些才是改变现状的行为。
      第三,美方单方面炮制的“与台湾关系法”和“对台六项保证”,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背道而驰。中方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美方不断改变现状、不断“切香肠”,在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试图突破中国的红线和底线。但美方“以台制华”纯属痴心妄想,佩洛西制造的这场闹剧根本不可能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大势,也丝毫不会损害一个中国的国际共识,更阻挡不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捍卫核心利益坚定不移。我们严正警告美方,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制造更大的危机,玩火者绝对没有好下场,犯我中华者必将受到惩处。
      第四,中方事先早已多次正告美国,佩洛西窜台是制造危机,将给双方交流合作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美方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佩洛西窜台严重损害中方核心利益,中方当然要予以坚决回应,美国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中方有言在先,说到做到,美方不应感到意外。受佩洛西窜台严重影响,中方不得不暂停中美双边气候变化商谈。美国不代表全世界,中方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多边合作,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主要渠道谈判,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作出自身贡献。美方要做的不是无端批评、恶意抹黑他国,而是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落实早就作出的承诺,不要混淆是非,转移视线。
      汪文斌强调,中方再次敦促美方恪守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回到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的正确道路上来,停止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的言行,为中美合作创造必要条件。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柳
      编辑 郭涛
      流程编辑 马晓双
422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19:50 编辑

国民党的大人物们,都是怎样评价毛主席的?白崇禧:我们都不如他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陕北民歌开头的一句,是多少中国人的回忆啊。毛主席的伟大,是国人有目共睹、公认的。上下五千年,毛主席当属第一人,无论给予他怎样崇高的评价都毫不为过。那么,作为曾经的对手、战友、死敌——国民党的大人物们,都是怎样评价毛主席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学良晚年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当问及对毛主席的看法,少帅给出的评价极高:“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就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
      张学良年轻时心高气傲,能入他法眼的人极少;他对蒋介石非常崇拜,他曾直言自己是没有能力统一全国的,但蒋介石有能力,所以自己选择听他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讲,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确实做到了张学良所判断的“统一全国”。
      可是,自1931年以后,张学良对蒋介石便越来越失望;直到西安事变的爆发,最后蒋介石被毛主席赶出大陆,龟缩在台湾受美国人庇护。若不是国际上出现各种大突发事件,台湾早就回归、祖国完成统一,解放军早就改名了。张学良曾经最钦佩的蒋介石,都被毛主席收拾得服服帖帖。
      南京国民政府的末代总统李宗仁,在1963年夏,接受来自意大利的《欧洲日报》的记者采访,曾直言不讳地讲:“蒋介石说我是一个共党,我回答说我不是共党,我甚至也不喜欢共党,但是我不否认今天共党为中国所做的事情。我宁愿继续做一个诚实的人和可怜的政治家,但我不能不说实话。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组织得这样好。我怎么能够抹煞事实呢?”
      李宗仁虽然没有提到毛主席,但字字句句都跟毛主席有关。我党的成功,实在是必然,国民党远不如。李宗仁1965年返回大陆,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作为桂系另一巨头、李宗仁的老搭档白崇禧,似乎在1949年就表露出投奔毛主席的意思。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秘密联系过地下党的同志,表示出起义意向:“中共若有什么指令,我马上照办不误。”但是李宗仁最终还是被蒋介石骗去了台湾。
      白崇禧晚年,曾躺在病床上对儿子白先勇讲:“毛泽东这个人,我早就知道是个明主,我和德邻(即李宗仁)、介石都不如他。”
      作为蒋介石执政中后期的第一心腹陈诚(曾经是何应钦),对毛主席也是十分推崇的。陈诚自认为自己同周恩来总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周恩来既然能心甘情愿地辅助毛主席进行革命,那毛主席有多么厉害,陈诚是可以想象到的。
      但“青天白日”的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曾近距离接触过“红太阳”毛主席,最后在日记中写下这么一个结论:“吾料其不能成事,终难逃余之一握也。”真不知道,蒋介石哪来的这种自信?就凭他的精良装备和460万部队?
      从蒋介石不能归乡下葬和国民党政权偏居一隅、苟延残喘的结局来看,蒋介石的不屑和自信,真是啪啪打脸。毛主席的厉害,无论蒋介石承认与否,都作为现实摆在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也是由衷的,不掺任何虚伪的。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悲痛,忽然有一种“太阳落山”的感觉。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一天迟早都要到来。无论是再伟大的领袖也不例外。
422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19:56 编辑

她曾名气不输刘晓庆,一婚失败回家卖啤酒,二婚成杜淳后妈

      提起赵娜,她是80年代多数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在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风头一度超越刘晓庆
      她虽事业红红火火,但情路几经曲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早年出道
      赵娜,1956年出生青岛,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她家里不是非常的有钱,但是生活还算潇洒。
      童年时期赵娜就有自己的理想,在班里成绩优异,很受老师喜欢。
      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长相出众,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父母知道她有这个想法,也很支持,并且资助赵娜完成梦想。
      凭借自身优异,赵娜在21岁时,就考入山东话剧团,她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在学校中,赵娜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凭借惊艳的容貌和出色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赞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后,就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看到自己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赵娜也很开心。
      而这时,她正式开启了演员道路,初入演艺圈的她,虽然没有前辈经验丰富。
      但赵娜勇于挑战,虚心请教,在24岁时,就迎来自己的成名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拍摄电影《元帅之死》,凭借在影片中出色的表现,得到很多导演的赏识。
      从那时起,赵娜在演艺圈中立足,圈粉无数,而这位新人也正式进入观众眼中。
      随后又拍了很多经典影视剧,在80年代成为多数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赵娜的美丽深入人心,是很多人青春时期的一代回忆。
      当时,赵娜的名气一度盖过刘晓庆。
      那个年代,赵娜出现在各个杂志封面,红遍大江南北。
      可是这一切美好,在1987年逐渐没落,赵娜在当红时期突然退出影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婚姻失败
      那时,赵娜是娱乐圈中的香饽饽,前途一片光明。
      但自从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由于受不住打击,便自我凋零。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祝延平。曾饰演“武松”一角成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当时,祝延平的名声远远不如赵娜,因为两人是老乡,再加上都是同一职业。
      在工作上互帮互助,两人互相心生情愫,迅速坠入爱河。
      这对才子佳人被众人祝福,没过多久两人登记结婚,还拥有了爱的结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以为这段美好的婚姻,能够牵手走到尽头,可是好景不长。
      这段婚姻仅维持了5年的时间,就以失败告终。
      赵娜分手后,一度萎靡不振,也从未在大众面前提起过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时,赵娜离开了八一制片厂,因为她不想看到伤心的过去。
      而丢掉工作的赵娜,带着4岁的儿子来回奔波,之后又回到老家。
      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赵娜前往深圳去卖啤酒。
      这样贫苦的生活,维持了十年时间,后来在儿子长大后,赵娜才考虑再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婚姻再次失败
      赵娜不甘现状,她想改善生活,在赵娜48岁时,与杜志国登记结婚。
      两人之前都有各自的家庭,可都分手了,杜志国带着儿子,赵娜也带着儿子。
      两人就这样重新组建家庭,虽然杜志国和赵娜你情我愿,同意这段婚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杜志国的儿子杜淳一直很反对,由于杜淳不支持,这段婚姻定不会有结局。
      在杜淳大学毕业后,两人的感情也走到尽头。
      赵娜和杜志国这段感情十分低调,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就连分手后赵娜也从未提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赵娜在2004年,为了儿子曾复出过一次。
      因为儿子希望赵娜重新站回舞台,而赵娜为了儿子也出演了母亲的角色。
      赵娜之后没有再婚,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结语
      如今赵娜早已失去曾经的光芒,逐渐被人遗忘。
      而她也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令人惋惜。

4226#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1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20:07 编辑

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三个人用过,现在却随处可见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已经没什么避讳了,就连四个字、五个字的也不罕见。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要讲究的那可就多了,不管是寓意还是避讳都非常的重要。比如说有一个字大多数人都不会使用,两千多年以来也只有三个人用过。这个字是什么呢?古人为什么要避讳它?除此之外古人在取名方面还有什么讲究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避讳来源
      避讳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之后又经各朝代不断的完善继承,最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古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避讳非常的看重,因此起名字也成为了一种学问,稍有不注意用错了名字就有可能被视为不敬,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而避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国讳,国讳是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包括皇帝自己,它原本专指皇帝及其父祖的名字、年号、谥号、生肖等,后来经过发展又囊括了皇后、太后等皇室中人。
      国讳产生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说农历的一月,既叫作正月又叫作端月,其原因就是为了避讳秦始皇嬴政的“政”字。
      原先野鸡叫做“雉”,为了避讳吕后的名字才改成了现在的样子,还有嫦娥以前也不叫嫦娥,而是叫作“恒娥”,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才改成了嫦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个避讳是家讳,家讳与国讳相对应,所以也被叫作私讳。它主要是避讳祖先、尊长的名讳,用于家族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观。
      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和外国非常的不同,那就是国外很多国家都是信仰上帝或者是宗教的,但是我们却是信仰祖先,所以避讳祖先、长辈的名字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家讳对民间百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现在,即使封建社会已经被推翻一百多年了,但是仍有一些人在起名字的时候会刻意规避父辈的名字。
      第三个避讳是指宪讳。宪讳也许大家没有听过,但是有一句话一定很耳熟,那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的来源就和宪讳有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说北宋时期有一个太守叫作田登,由于自己的名字中带着“登”字,所以他不允许管辖的区域中有任何人使用与它同音的字。所以在元宵节到来时,人们为了避讳他,将点花灯改为了放火,连张贴的告示上写的都是“元宵本地放火三日”,于是便有了这句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宪讳就是指避讳长官的名字,不过这个使用得较少,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如此霸道。
第四个避讳是指圣人之讳,也就是避讳孔子、黄帝等人的名讳,主要目的也是出自于对他们的尊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古人避讳的字
      而除了这些传统的避讳制度,还有一些字,也是人们会尽量避免使用的,其中有一个字便是“”字,现在王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是古人却不敢随意使用它。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主要还是由于王这个字代表的寓意太深了,它产生的年代非常的早,在甲骨文中也能找到它的记载,而“王”字最初的寓意便王权,是指至高无上的那个人。
      在皇帝这个名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王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即使是秦始皇之后“皇帝”取代了“王”,王的地位依旧是很高的,所以一般人也不敢侵犯。一旦使用了,难免会被人怀疑你以下犯上,有不臣之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纵观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上的人物,我们也能发现,虽然姓王的有不少,但是名字里带王的还真不多,现在已知的只有三个人。

      三个名字里带“王”的人
      第一个人我们都比较熟悉,他就是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骆宾王是一个非常有才学的人,从小就天资过人,被人们称为神童,我们熟知的《咏鹅》便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而他的名字也大有讲究。骆宾王出身微寒,父亲原本是青州的县令,但是后来在任职期间去世。他的父亲也是个有才学之人,一生的愿望就是报效国家,所以在儿子出生之后,他就为儿子起下了这样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来源于《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所以他的字就叫作观光。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让他封王拜爵,而是希望他有一日能够辅佐君王,“宾”在古代就有归顺,门客的意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骆宾王这个名字非但没有冒犯王权,反而表现了他对王权的尊重和敬仰。
      第二个人叫作冯野王,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非常霸气的。冯野王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官员,在历史上并不出名。
      之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和他的父亲有关,冯野王的父亲冯奉世是汉朝的一位将军,一生辅佐了四位皇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代英才,所以才给他起了这么霸气的一个名字。
      而他的名字之所以没被皇帝怪罪,主要是因为他的字,因为儿子的名字太过霸气,唯恐冒犯到君王,所以冯奉世便为他起了个字来补救,冯野王字君卿,君指的当然是君王,卿则指的是臣子。这个字体现出了他对皇帝的尊敬,自然不会受到怪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个人叫做顾野王,是南朝的一位官员,看到他的名字不由得让人怀疑他与冯野王有什么关系,两人还确实有点关系,因为顾野王原先也不叫这个名字,因为非常的敬仰冯野王,所以才改了名字。
      顾野王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学之人,是南朝时期的史学家,虽然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他的后代顾炎武我们却非常的熟悉。

      结语
      古代关于名字的避讳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男不带天,女不带仙”等。这些避讳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封建习俗息息相关,不过现在我们就自由多了,不管是王还是皇想用就能用。
4227#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20:26 编辑

贺子珍坚信他是二儿子毛岸红,身份却成谜,毛泽东:把他交给组织

      1932年,贺子珍在福建一家医院生下一个男孩,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孩子的出生,给紧张的革命事业带来些许喜悦,毛泽东赶往医院看望。
      一见到孩子,毛泽东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小心翼翼地抱起孩子,紧紧盯着眼前这个幼小的生命。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孩子,但是新生命的到来,总是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喜悦。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孩子的母亲,特意让人准备一碗热腾腾的鸡汤,给贺子珍补补身体,笑眯眯地看着贺子珍喝汤。喝了一会,两人商讨孩子的姓名。
      对于孩子的姓名,毛泽东早有准备,按岸字辈排,取名毛岸红。红代表红色革命,代表他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以后能继承前辈志愿,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泽东

      小名,毛泽东则叫他毛毛,亲切顺口。贺子珍一听,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家又多了一个毛,小名叫毛毛也行。你才一个毛,孩子却有两个毛。”
      毛泽东高兴点头:“是啊,以后毛毛会比我有出息的。”
      由于贺子珍生下孩子后,不幸感染疟疾,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不能母乳喂养,只能找个奶妈抚养。不能亲自喂养,也算是一个遗憾了。
      好在虽然不能亲自喂养孩子,可是孩子出生时革命形势相对稳定,加上毛泽东暂时不参与指挥红军作战,所以两人有很多空余时间陪伴孩子。
      每天毛泽东只要有时间,就会来看孩子几次,陪伴贺子珍。每次过来,他都会抱起孩子,又摸又抱又亲,爱不释手。甚至孩子入睡了,他也守在一边静静凝望着孩子稚嫩的脸庞。
      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自从参与革命以来,他便忙得脚不离地,像大儿子毛岸英和二儿子毛岸青的出生,他也没有过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长大。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时间,他十分珍惜,静静地看着这个稚嫩的生命长大。
      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越来越可爱。到了一岁半左右,牙牙学语,非常讨人喜欢。每次毛泽东回来,岸红总会扑进他怀里,亲热地叫着爸爸,爸爸,让毛泽东欣喜不已。
      每次毛泽东有烦心事,小小的岸红也会在适当的时间出现,扑进毛泽东的怀里,用可爱的声音让爸爸陪着他。每当这时,总会让毛泽东的烦恼一扫而空,欢快地与小岸红玩闹起来,乐得开怀大笑。
      到了2岁左右,岸红更加乖巧懂事。他总会站在门口,等着爸爸一起回来吃晚饭,哪怕等到很晚,肚子饿了,他也要坚持。他的乖巧懂事,简直让人既心疼又欣慰,让人恨不得将他抱起温柔地亲一口。
      有时贺子珍担心孩子,想劝孩子早点吃饭,可岸红每次都摇头拒绝,坚持要等到爸爸回来一起吃晚饭。看着稚嫩的岸红如此执拗,贺子珍都有点羡慕,岸红对毛泽东的感情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贺子珍和毛泽东

      而对于毛泽东来说,岸红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岸红成长在中央苏区的艰难岁月里,给了毛泽东许多的温情和慰藉,为他带来许多快乐。不管生活有多少烦恼,他只要抱住小岸红,那紧紧皱着的眉头,总会情不自禁舒展。
      短短一年多,岸红给毛泽东和贺子珍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
      他们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生活,也让人很是艳羡。如果不是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谁不想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呢?奈何命运坎坷,世事无常,让这一家三口竟变得此生不再相见。
      就在岸红两岁多时,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面临严峻局势。经过考虑,中央决定进行长征。毛泽东作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心中十分明白长征一路上,红军要面临的艰难与危机,因此为了安全考虑,必须留下岸红。
      虽然贺子珍也是一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但是同时她也是一名母亲,有着爱护孩子的赤诚之心。更何况第一个孩子的失踪,已经让她的内心千疮百孔,因此她万分想带上岸红,想争取带上岸红一起长征。
      然而这可能吗?她很清楚,长征一路上不仅要急行军,还要时刻防备敌军追击,带着一个孩子,稍微发生一点意外,都将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哪怕她万分不忍,心里如何悲痛,都只能将岸红留下。
      对于这一点,毛泽东的内心也不好受。他很明白贺子珍的感受,看着贺子珍伤心地哭泣,岸红稚嫩年幼的脸庞,他又何尝忍心?只能无奈伤情地说:“这是中央作出的决定,不然我怎么舍得将毛毛留下来呢?大家都是一样的。”
      心情渐渐平复,毛泽东和贺子珍也开始商议将岸红留在哪里?想来想去,也只有将岸红交给毛泽覃夫妇才放心。于是那天,贺子珍半夜起来,裁开自己的一件军大衣,又拆掉毛泽东的一条加棉裤,取出里面的棉花,缝制一件小孩能穿的大衣。
      漆黑的夜,她一边缝衣服,一边流下不舍的泪水。缝制好后,她还特意给岸红穿上,看看合不合身。穿上去很合身,岸红有了新衣服,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喊着我有新衣服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贺子珍看着手舞足蹈的岸红,想起两人即将分别,心里说不出的悲伤,眼泪止不住地流。岸红看到妈妈在哭,也跟着哭起来。
      很快部队就要出发了,临行前的那个晚上,毛泽东和贺子珍都没有入睡,想着前方未知的路程和年幼的儿子。他们很想带上岸红,很想一直陪伴在岸红身边,成为幸福的一家三口,然而现实如此残酷。
      静悄悄的黑夜,弥漫着一股忧伤,缓缓逝去,迎来了光明。第二天清晨,警卫员收到被毛泽东泪水浸湿的纸张,上面写着几个孩子的名字和生肖,让人潸然泪下。
     出发时,岸红被人抱着,看着爸爸妈妈离去的背影,嚎啕大哭,不想离开爸爸妈妈。毛泽东和贺子珍见到哭泣的岸红,眼睛不禁湿润。可就算再不舍,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他们也义无反顾踏上前行的路程。
      本以为他们走后,革命形势能够好转,将岸红交给毛泽覃夫妇抚养,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他们终究有再见的一天,可命运再次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红军主力部队离开后,苏区革命形势更加严峻,反动派举兵要占领苏区。为了抵抗反动派,留守的红军战士决定,就地开展游击战争,抵抗敌人。
      而这时为了安全考虑,岸红的去向又成了一个问题。要进行游击战争,怎么能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于是百般无奈之下,毛泽覃经过深思熟虑,千挑万选,决定将岸红交给当地一户人家抚养。
      而且为了岸红的安全考虑,他选择保守这个秘密,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岸红的去向,也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岸红的身份。
      可他没想到,自己在一次游击战争中,不幸牺牲。从此,岸红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团。时光匆匆,革命形势稳定后,毛泽东和贺子珍也想方设法寻找岸红的下落,可惜由于时代混乱,信息和交通不发达,始终没能找到。
      转眼间来到1953年的一天,邵式平接到北京的一份急电:
      1934年长征前夕,一些负责干部和红军将士的子女被寄养在瑞金等地的百姓家里,中央希望能找到红军留下的孩子,特别是毛泽东的孩子毛岸红......
      看到这份电报,他不禁想起,前段时间贺子珍寄来的一封亲笔书信,上面也说起这件事情,岸红寄养在瑞金百姓家里,是毛泽东最疼爱的孩子,希望能帮助找到岸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贺子珍

      想到这里,他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叫来民政厅长朱开铨负责此事,朱开铨接到任务后,又将任务交给王家珍。
王家珍是一名干练的年轻人,出生在信丰县,参加过朝鲜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带伤转业到民政厅工作。
      当他得知是帮助贺子珍和毛泽东寻找岸红时,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对于贺子珍,他是有所耳闻的。贺子珍和毛泽东是在井冈山时期,相知相恋的,后来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几年间,她先后生下六个孩子,但是恶劣的战争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不允许贺子珍留下自己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被急匆匆送给龙岩老乡,第二个孩子在长征前被留在瑞金地区,第三个孩子也不幸早夭,只剩下李敏存活。建国后,贺子珍从苏联回来,独居上海。她内心想念儿女的心情,内心深处的孤寂,可想而知。
      对于这位历经革命战火考验的女战士,他心里怀着一股深深的敬佩,同时又对她坎坷的命运,充满同情。现在接到这项任务,如果自己能够完成她的嘱托,想来也是对她最好的报答。想到这里,他当即表示,哪怕走遍瑞金所有地区,哪怕毛毛已经去世了,他也一定会搞清楚情况,给贺子珍一个交代。
      此后,王家珍背上一个军用背包,向瑞金出发。瑞金是一块革命圣地,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念的初步探索。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党在这里创造出一个红色奇迹。
而红军在瑞金留下的血脉,也是红色奇迹神秘的一部分。如今,历经五次反围剿的革命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依旧焕发着青春活力,暗藏着波涛汹涌。
      王家珍先找到当地政府,申请给予帮助。第三天,县政府召开一场老红军座谈会,纷纷回忆起当初红军留下的孩子下落,然而没有一人知道毛毛的下落。他们也透露,将孩子寄养在百姓家里,都是秘密进行的,根本没有人知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且红军离开后,反动派再三进行清乡清剿,很多红军后代都被杀害了。即使幸运存活,在那个战争、灾害频发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活到现在呢?总而言之,毛毛存活的几率很低。
      但不管如何,在没有确切消息前,王家珍始终不放弃。他带着去群众中调查的信念,踏上查访一村一户的旅程。然而走了一个半月,走遍七八十个村庄,依旧没有任何消息,心里不由凉了半截。
      突然他萌生去瑞金市档案馆,搜查资料的想法,果然在里面找到关于毛毛的记录。虽然记录对于寻找毛毛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也证实了毛毛被寄养在瑞金。他坚信,只要毛毛还活着,就一定能找到他。
      一天傍晚,他照常走在瑞金叶坪乡的路上,和路过的农民四处拉家常,向人打听有没有人收养过红军的孩子。忽然一位老人提起,一位叫朱盛苔的农民,以前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孩子,听说孩子的父亲还是个大官。
      王家珍一听,喜出望外,决定明天去朱坊。第二天,经过四处打听,他来到朱盛苔夫妇的家里,得知朱盛苔收养的孩子叫朱道来,被人带去南京了。
      王家珍好奇,让朱盛苔夫妇说起那段往事。
      那是在1934年9月底的一天,瑞金百姓十分沉痛,因为红军大部队已经离开瑞金,国民党部队就要打进来了。一旦国民党部队进来,百姓们都知道大家要遭殃了。
      就在这天,突然从门外传来狗叫声,朱盛苔夫妇一看,只见一个乡镇苏维埃干部带着两名红军战士来到他家,其中一名红军战士看起来还是一个干部,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
      那名红军干部说:“朱老乡,请你们帮忙照顾这个孩子,给你们添麻烦了。”朱盛苔夫妇震惊了,这个消息太突然了。朱盛苔的妻子黄月英,将目光看向那个年幼的孩子。
      看样子,孩子估计才两岁左右,脸型有点方正,高额头,皮肤又白嫩又可爱,身上还穿着一身小军装,让人看上去令人怜爱。更令人心疼的是,由于父母离开,孩子的眼睛哭得红肿,现在还在无声抽泣着,惹人怜爱。
      看到这里,身为一个母亲,黄月英不由自主向前,搂住还在哭泣的孩子,轻轻为他擦去脸上的泪水。红军战士见此,也放心了:“谢谢大嫂,孩子就拜托你们了,请你们以后一定要保护他,我们以后会报答你们的。”
      说完,另一个战士放下孩子的衣服,便准备离开了。临走前,村干部也对朱盛苔夫妇表示感谢,将孩子交到他们手里,也是经过仔细考虑的,难为他们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朱盛苔家

      事实上,由朱盛苔夫妇收养这个孩子,确实是红军干部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虽然朱盛苔夫妇家境贫寒,家里还有四个孩子,一个卧床多年的老人,但是他们一向老实厚道,勤劳俭朴,尽力拉扯孩子长大,过着清苦又亲和的生活。
朱盛苔作为顶梁柱,还参加赤卫队,思想政治上积极可靠,因此红军干部们才决定将孩子交给他们。
      朱盛苔夫妇不负红军期望,将孩子改名为朱道来,细心抚养着。然而他们身处白色恐怖之中,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孩子的身份问题。当时乡邻里舍,人来人往,红军干部带孩子上门的消息,根本瞒不住附近的乡亲。
      一旦他们经受不住诱惑,供出孩子的身份,那该如何是好?特别是村里的本族保长,长着一个酒糟鼻子,心思险恶,威胁朱盛苔夫妇,要他们拿出100担粮食或者200块银洋,才答应不说出去。
      老实本分的朱盛苔夫妇,听到如此惊人的数字,吓得嘴巴合不拢,可又没有办法,只好咬牙变卖家里所有的家产,四处向亲戚借钱,才勉强凑齐这些钱,堵住保长的嘴。幸好这个保长,还算言而有信,遵守承诺,没有告发孩子的身份。
      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依旧每天提心吊胆,小心躲避国民党的搜查。一天夜晚,由于国民党要进村搜查,朱盛苔只好抱着小道来,来到三里外的小庙躲避,等到天亮才回家。回家后,朱盛苔感染上风寒,生了一场大病。
      就这样,整整19年,不管形势如何严峻,生活多么艰难,朱盛苔夫妇始终没有放弃过朱道来,为他倾注所有的心血,甚至养他比养大自己五个孩子还要苦,还要累。
     而小道来长大后,成为家里的宠儿。父母细心照顾,兄弟姐妹们耐心呵护,一家人过着平淡又平和的生活。为了让朱道来有出息,朱盛苔夫妇还供他上了中学,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这份宁静。
      一天,一个从南京来的中年妇女说,朱道来是她留在瑞金的孩子,现在来找儿子,想接走朱道来。她一看到朱道来,便认定他是她的儿子,哭着求着让朱盛苔夫妇让她带走道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朱道来

      朱盛苔夫妇考虑到,道来本来就是红军的孩子,他们只是代为抚养,现在父母过来寻找了,还是回去的好。而且去南京,道来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含泪将道来送走。
      王家珍听完,谨慎地询问:“有没有道来的照片啊?”接着,他看了朱道来的照片和信件。见到朱道来的第一眼,他就惊呆了,他的样子多么像年轻时的毛泽东啊,他会是毛毛吗?
      经过详细询问,王家珍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首先他在信里得知朱道来过得不好,那家人有点看不起他,可是既然是亲生儿子,怎么会不疼爱呢?
      其次那个母亲来接朱道来时,连当年送来的小棉衣也没要。身为一个失去儿子多年的母亲,如果真心疼爱儿子,怎么会不要呢?这件小棉衣应该还是他们相认的证物,为什么不要?
      想来想去,他觉得此事有蹊跷,将事情报告给朱厅长。后经过中央回复,决定由王家珍带着朱道来给贺子珍看看。
      于是6月中旬的一天,贺子珍与朱道来见面。一见面,她便忍不住流下泪水,颤抖着声音说:“毛毛。”等待情绪平复,贺子珍向养母黄月英和王家珍表示感谢。
      紧接着,她看到了朱道来小时候穿过的小棉袄,不由惊呆了。因为这就是她亲手缝制的小棉袄啊,时隔20多年了,没想到这件衣服还能保存到现在,让人难以置信啊,不过这也证明朱道来应该就是毛岸红。
      不久,贺敏学,陈毅等人先后看望朱道来。他们一致认为,朱道来很像毛泽东。并且为了防止出错,贺敏学还特意将朱道来送去验血,证实与贺子珍血型一致。
      很快找到毛岸红的消息,传到北京,中组部通知朱道来去北京。到了北京,朱道来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探望,大家一致相信朱道来就是岸红。
      然而就在一切即将明朗时,从南京来的妇女突然前来,大闹招待所,哭喊着朱道来是她的儿子,不让别人抢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泽东

      如此一来,这件事情也被上报到毛泽东,请他批示。或许毛泽东有着难以说明的原因,也或许是他那宽广开阔的胸怀,于是他当机立断:“不要再说了,他是人民的孩子,交给组织吧。”
      从此,朱道来住在帅孟奇家里,被当成革命烈士后代的身份长大。后来,朱道来凭借聪慧的头脑,考上清华大学,过上平静的生活。期间的记载少之又少,让人无法探究。
      一开始,王家珍还和朱道来有联系,后来也不知怎么回事,渐渐没了联系,彻底失联。等他再次得知他的消息,便去世了。
      1971年,朱道来患上癌症去世。多年来,关于朱道来的信息,少之又少,他的家庭,孩子,我们都一无所知。伴随时间逝去,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肯定他的身份。他的一切,好像一个谜团。
      按照科学来说,血型一样并不能证明什么,而仅仅有一件棉衣,也不能十分确定,因此他的身份成了谜团。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也或许有一天能有答案。
4228#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20:31 编辑

能把兰花与幽谷都写入国画中的,当属黎雄才!

      黎雄才(1910~2001)
      现代著名国画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称为“黎家山水”。
      而他的花鸟草虫同样精彩,尤其是他笔下的空谷幽兰系列作品,在众多画兰高手中独树一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画中兰花以山水为背景,颜色亮丽却不耀眼,繁盛的兰叶象征着生命力与倔强。其笔墨雄厚,畅快淋漓,渲染出静谧的气氛,让人如入幽谷之境,芳气袭人。
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幽气因风度,清声带雨寒”。
      兰草之清幽,泥土之芳香,沁人心肺,实令人为之神醉。似不经意而自然生焉,此正是大师之笔,“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229#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20:45 编辑

120幅任伯年蒲华潘天寿吴茀之来楚生花鸟册欣赏,必须收藏!
      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人等,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浙江萧山。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他重视写生,又融汇诸家法,并吸取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格调清新。任伯年的花鸟画上承两宋院体画、明清文人画的精华,又深得大自然造化之趣,生机盎然,天真烂漫。其晚年的花鸟作品以写意见长,色彩清新脱俗,构图疏密有致。

任伯年花鸟册页二十四幅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蒲华(1832-1911)字作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
      蒲华是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他早年科举,仅得秀才,遂绝念仕途,潜心书画,携笔砚出游四方,后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蒲华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书法朴茂多姿;其画燥润兼施,苍劲妩媚,风韵清健。蒲华在艺术上始终追求高华的境界和气节,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不拘成法,突破创新。其墨竹干枝直挥冲天,崇尚气节;其花卉粗枝大叶生机勃勃,具有淳厚的韵味。

蒲华花鸟册页二十四幅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懒道人、雷婆头峰寿者等。
      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大气磅礴。但他又 有追求“清新”与“别趣”的一面,在“广大”气象的背后有一种令人难以企及的“精微”,在小幅作品中尤为显见。这种精微源于他对自然生命中的生机、意趣,对艺术中的格调、品味的极度细腻、敏锐的感受力。潘天寿的小幅画作,题材多为花草竹石、农家清品,画面平淡质朴、意境悠远,风格以灵秀清逸见长,一片生机盎然。

潘天寿花鸟册页二十四幅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茀之(1900-1977)初名士绥,后改名谿,字茀之,以字行,浙江浦江人。
      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与潘天寿等组织创立“白社”国画研究会,致力于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曾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吴茀之擅长写意花鸟,间作山水、人物,其画讲气势,重境界,求变化,具有灵动飘逸、丰润郁勃、婀娜多姿、极富情趣的独特风格,刘海粟曾叹其为“超逸高妙”。他的绘画题材广泛,突破传统,超出时人,尤以画兰“当代罕见”“超绝无伦其书法遒劲飘逸,跌宕多姿,与画相得益彰,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吴茀之花鸟册页二十四幅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楚凫、一枝、木人等,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萧山人。
      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所称道。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白,自出新意,开创了一代印风。来楚生少时归里读小学,受环境熏陶,已嗜书画文学,1921年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时潘天寿先生任教期间,他深致倾慕,书画均受其影响。1924年毕业后,曾在杭州与潘天寿、姜丹书、唐云等人组织莼社,从事书画活动。1937年,移居上海,组织东南书画社,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师。            1946年,在上海“中国画苑”举行个展。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楚生花鸟册页二十四幅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源:艺苑南山
423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17 20:51 编辑

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参考资料:

1、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参考资料:
1、本社.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5.05.第145页
2、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9-10页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

1、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168
2、曾令衡 .于质朴中见真性情: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1983年:20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100篇诗文 ► 215条名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8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