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大榆洞。
杨凤安参谋惊慌失措冲进帐篷,大喊:“快跑,有敌机!”
司令部里的其他战士立刻作出防空逃生的准备,训练有素进行撤离。
此时,杨凤安又对两名战士恨恨道:“别管文件了,什么时候了!”边说边注意上空的敌情。
杨凤安往上一瞄,只见敌机几番盘旋后,直直停在指挥部上空,投下了炸弹.....
等滚滚的浓烟散去,战士回头整理爆炸现场时,指挥部已然一片废墟,焚烧殆尽的桌子底下,赫然有两具烧得面目全非的残骸。经过详细核实后,牺牲的同志,其中一人确认为毛岸英!
彭德怀难以下笔 1950年11月25日,是彭德怀最低落的一天。
图|彭德怀
整个司令部安静得可怕,唯独彭德怀背负双手,在窗口左右踱步,连连叹气,悔恨、内疚的情绪充满大脑。
一旁的警卫员,端着刚做好的炒面,手端麻了,都不敢递上前去。
彭德怀在做什么呢?
其实他在写一份电报,内容不过一百多个字。半个小时过去,除了开头的问候尊称,底下全是空白。
他一生写过无数作战电报,打过的漂亮仗数不胜数,可跟在他身边多年的警卫员,也没看过他这副模样。
他修了又改,改了又重写,花费一个小时,这份电报才发往中央军委。
平日里那个气吞山河,所向披靡的彭总司令,为何如此紧张,难以下笔?这份绝密电报,直到70年后才首次公之于众,看完想哭。
那么,电报中究竟说了啥?
图|彭德怀绝密电报
绝密电报 2020年,中央公开了一封尘封多年,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的绝密电报,内容如下: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电报署名志司,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人民才知晓,这份电报是彭德怀发给中央军委的。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从电报的内容不难看出彭德怀语气中透露出的自责情绪。难以想象他抱着多么大的勇气决心,才能将如此残酷的事实写在纸上,发给毛岸英的父亲毛泽东。
那这份电报发往北京后,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毛泽东作出了怎样的反应?毛岸英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故事就得从头说起。
保家卫国,我辈当先 1950年10月,中南海会议室内,毛主席正和周总理等人召开会议,他们讨论的是一项关于国家发展和未来国防的重大决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支援韩国反击朝鲜的虚假口号,公然干涉朝鲜半岛内政。朝鲜金日成的武装部队,无力抵抗,一路北退。9月,战火迅速烧到了中朝边境——鸭绿江。
中国多次警告美国过分越界,已经对我们领土造成威胁,希望美方不要越过三八线。
可美国方面不顾中方警告,长期在边境领空寻衅挑事,甚至扬言,要用飞机导弹给崭新的中国动次手术!这一举动,是对新中国主权的轻蔑和践踏。
唇亡齿寒,辅车相依,中央高层立刻对中朝边境一事进行激烈讨论。
经过一天讨论,得出两种声音——
不少人觉得:现在不打,以后我们东北边境安全形同虚设,美国的军事威胁将长期笼罩在中国头顶,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不得不发。毛主席内心也赞同这种观点。
但更多的声音建议:先韬光养晦。新中国百废待兴,现在开战,容易把老底子打光,应当先富裕再自强。
图|毛主席
主席眉头紧锁,并未严厉反对其他声音,他只是干巴地抽着香烟,一根接着一根,没有回应。可是目光从始至终都锁向在场一位干部身上,那人身材魁梧,一身军服朴素贴身,整个人不怒自威,不少人发表意见时,眼神也偶尔瞥向他。奇怪的是,会议进行了半天,他始终沉默不发,像是等待什么指示一样。
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彭德怀。
“你还没发表意见呢,老彭,我们都是文官嚼舌头。你这位大将军一声不吭,我们就成纸上谈兵咯。”主席憋了很久,终于点到彭德怀。
随意的玩笑话,可脸色并不轻松。
彭德怀严肃回答道:“我没什么好说的,我愿意出兵朝鲜,只要中央决定,我可以当先锋,明天就能开赴朝鲜。” 两句话掷地有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彭德怀一开口,很多人竟安静下来,其中不少是他的老部下。
“有你这句话就够了,我们就等你这位常胜将军发话,才有信心诶!”毛主席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长吁一口气。彭德怀这句话,也让在场的气氛冷静下来。
本来,彭德怀不知道这次会议的内容。会议第一天,彭德怀还在军区指挥工作,中央迫不及待让他快马加鞭赶回北京。彭德怀心想,是不是要开全国大会,讨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等一天的会议商讨后,才明白,可能要打仗了,打的是一个难缠的对手,美国,心里不禁涌上一股热血。
心有灵犀的是,彭德怀在等毛泽东发话,殊不知,毛泽东也在等待着他。
又一天的紧张讨论,5号下午,会议敲定结果:中央下定决心出兵,由彭德怀担任总司令,入朝军队取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调往朝鲜,这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史称“抗美援朝”。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针对入朝事宜,立马拟了一份人员名单,名单上有成普,龚杰,徐亩元等干部,外加一名俄语翻译。他们被编入总指挥部任职参谋,协助彭德怀掌握敌情,下达指令。
两天后,毛泽东邀请彭德怀到办公室,讨论入朝前的准备工作,两人说话间,突然传来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
图|彭德怀和毛泽东
“彭叔叔好,父亲好。”
父亲会一直支持你 来人正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这时的毛岸英28岁,身形挺拔,英气勃发,浑身散发朝气。毛岸英是毛主席最懂事听话的孩子,去苏联当过兵,懂俄语,还会英语。常常有人在主席耳边称赞毛岸英文武双全,这让主席无比自豪,甚至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你从工厂里下班了吗?”主席关心道。
只见毛岸英一身工服,上面都是煤球粘上的黑色污垢,脸上也挂了几道。
“我听说朝鲜那边可能要开战了,这不我就来了,千赶万赶,总算截住你们了。”
话音刚落,毛泽东便爽朗地笑了,彭德怀虽然不苟言笑,也弯起了嘴角。
“怎么,你工厂的活不喜欢吗?看你这话,像是想去前线。你告诉父亲,是不是这样。”毛泽东试探性地问道。
其实,他俩早就“串通”好了,中央决定入朝作战前,毛岸英就预感,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刻就要来了。他多次向自己的父亲递交请战书,请求入朝作战,报效国家。
毛泽东这次请彭德怀,把三人凑一块,就是想旁敲侧击让毛岸英完成自己的愿望。
因为作为一名父亲,他对毛岸英是愧疚的。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早年闹革命,毛泽东带着母子俩辗转过长沙、武汉等地,哪里危险跑哪里,少不了风餐露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安全起见,他将母子俩寄在湖南乡下隐蔽,躲避特务追捕。可三年后,独自抚养孩子的杨开慧,仍被密探发现逮捕,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进了监狱。
作为父亲,没有保障过孩子的安全,缺失的父爱,让毛泽东一直想通过什么来补偿毛岸英,比如说尊重他的意愿。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选择在一家工厂进行繁重的工作劳动,虽然辛苦,但他没有过怨言。他勤劳肯干,帮助工友,是一名人人称赞的劳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自己主席儿子的身份,默默无闻,踏实干事。
图|毛主席和毛岸英合影
作为父亲,毛泽东是骄傲的。可父亲心中也清楚,孩子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如果党调动我,我愿意随时出征。”毛岸英端正好身姿,回答道,“如果党不需要我,那我就在工厂再干十年”。
毛泽东倍感慰藉,转头对彭德怀问道:“老彭,你觉得带岸英去,可行吗?”
回过神的彭德怀连忙摇头:“这太危险了.....不能开玩笑,你在后方做工作没问题,但美国人的子弹可不长眼睛,我 不能冒这个险,你们是拿我彭德怀开玩笑!”
连声拒绝后,气愤的彭德怀头也不回地走了。
1950年10月,到了开赴战场的日子。
临行前,司令部这边,却慌了手脚,原定随队出征的俄语翻译,因事无法到场。这可愁坏了彭德怀,大部队就要行军了,这关头,去哪找一个俄语翻译呢?
毛泽东听闻此事,感觉机会来了。他找到彭德怀,建议道:“就让岸英去吧,他会俄语,还会英语,你们少不了和美国人打交道,他用得上。况且,他在苏联当过兵,符合要求。”
彭德怀一听,思索过后,觉得可行,遂同意带毛岸英入朝作战。一来二去,毛岸英终于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入朝前,主席猛然想起一事,他询问儿子,有没有和自己的妻子刘思齐商量过这件事。毛岸英思索片刻后,回答:“我会想办法和她说的。”
敌机轰炸 志愿军司令部,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彭德怀在这里指挥数百万将士浴血奋战。
毛岸英入朝后,在彭德怀身边工作,并未接触前线凶险的战况。这也是彭德怀当初妥协的最大原因。
1950年11月7日,朝鲜领导金日成和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来到大榆洞,和中方会面。
图|金日成
这次会面是对第二次战役的部署讨论,双方都非常重视,过程中常常涉及很多专业军事术语和名词,晦涩难懂。出人意料的是,交换意见过程竟十分顺畅。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归功于在场的中方俄语翻译——毛岸英。他用一口流利的俄语,先是回顾了第一次战役的得失,然后商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拉佐瓦耶夫对毛岸英赞不绝口,两方沟通得非常融洽。
临别时,上空掠过几架战斗机,众人全吓得一激灵,紧张之余,又未放在心上。
11月期间,美军通过寻觅无线电信号的源头,发现大榆洞信号异常密集,他们将侦察范围缩小在大榆洞附近,认为 这里就是志愿军指挥部的可能性很大。很快,美军对大榆洞附近地区,展开了地毯式空中侦察。
毛岸英发现,敌人的飞机从几天一次,变成无目的扫射,到后面枪点越来越靠近指挥部,甚至敌机也换成了大吨位的B-24轰炸机。这种臭名昭著的战机,被志愿军叫做“丧门神”,它携带的炮弹是杀伤力最大的凝固汽油弹。大榆洞原先是一座金矿,地势显眼,隐蔽性成了问题。
周总理和毛主席相继致电司令部,提醒要注意指挥部安全,敌机来袭,第一时间要进入防空洞。
可指挥部的位置,还是暴露了!
11月25日凌晨,为了安全,洪学智副司令要求彭德怀转移至山沟的防空洞指挥,可彭德怀脾气有点犟,坚持不走。没办法,洪学智只能派人强行把他拽走,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也统统打包,随行的还有杨凤安等参谋。
指挥部内除了值班人员,已全部转移。
昨晚值班的毛岸英和高瑞欣两人并未一同前去,早上九点,他们才疲倦地回到指挥部休息。殊不知此刻,危险正悄悄靠近。
图|高瑞欣
话说彭德怀那边,经过几个小时的作战会议后,一敲手表,已经是早上九点了,细心的彭德怀让杨凤安马上回指挥部,询问值班参谋现在前线作战情况。杨凤安领命,独自一人回去了。
杨凤安前脚刚踏出防空洞,脑袋上就传来敌机嗡嗡的轰鸣声,糟了!是4架敌机,还全部是大家伙——轰炸机。
杨凤安连忙赶回指挥部,通知各人,敌机来袭,速速防空躲避。在场参谋人员也及时收拾撤退,毛岸英和高瑞欣没有及时收到通知。
在检查人员撤退时,杨凤安发现了毛岸英、高瑞欣两人。
“你俩怎么回事,敌机来了,是轰炸机,快撤!”
“等等,我收拾一下昨天的作战文件。”毛岸英急忙和高瑞欣整理桌上的文件。
“别管文件了,都什么时候了。”
杨凤安说完,冲到帐篷外,举着望远镜朝空中看去,一幕惊心裂胆的画面出现在视野里。敌人的轰炸机正在卸弹,几吨重的炮弹和燃烧弹,从雨点大小,眨眼功夫就像陨石一般落下来。杨凤安就地趴在土坑里。
空中瞬间散发出刺鼻的火药味道,飘旋的浓烟夹杂一条条火舌,把天空照得鲜红。
等浓烟散去,各班人员开始清点,除了毛岸英和高瑞欣,全部应到。
指挥队领队成普带人疯了一样冲进废墟,刨开厚厚的泥土,在黝黑的木炭块下,挖出了两具烧焦的尸体。
在场人员心情无比沉重。两具尸体血肉模糊,没有了模样。有人注意到一具尸体手腕上,残留着未被融化的表壳,才分辨出这是毛岸英的遗体。因为这块表,是毛岸英岳母赠予他的礼物。
消息传到彭德怀耳中后,他睁大双眼,不敢相信。当初自己极力反对,就是为了护住岸英周全,可悲剧依然发生了。
平常不苟言笑的彭德怀,脸色越发暗沉。他不知道怎么跟毛主席交代,战事不见好转,毛主席的儿子也死在了自己的指挥部。颤抖的手,提了几次笔,也无法将毛岸英的牺牲一笔带过。
身为统帅,必须扛起责任,他还是悲痛写下了——
“...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父亲的眼泪 北京。
第一时间收到电报的中央办公厅主任叶子龙,看到后差点瘫软倒下。天知道,这份电报的重量。思前想后,他没敢直接交给主席查看。
图|叶子龙
叶子龙找到周总理、刘少奇副主席和朱德,请他们定夺。
周总理和刘少奇压抑住沉痛的心情看完后,异口同声决定,先压着此事,不能让主席知道详情,主席年纪大了,这份电报对他来说,无异晴天霹雳。
于是,三人将这封电报偷偷保存,加上叶子龙四人,这则消息在国内无人知晓。
对朝那边,周恩来回应: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未给他看。
这件事一压就是32天。
这一个多月,毛泽东虽然关心毛岸英,但没有主动询问他现在的状况,前线刚刚经历过第二次战役,胜利后,各部门都在休整,不方便联系。主席和绝大多数父亲一样,期待儿子发来思家的问候。
周恩来等人在32天的隐瞒后,借前线胜利的喜悦,决定向主席摊牌。
周恩来示意叶子龙时机已到,将这封电报交给主席,并配上自己一封信:
图|周恩来的信
叶子龙早早准备好了,把脸收拾收拾,走进了主席的房间。
毛主席此刻心情愉悦,这两天皆传来好消息,睡眠质量也难得好。看叶子龙沉着脸进来,才疑惑道:“有什么事吗?”
叶子龙没有隐瞒,语重心长提醒:“主席,答应我,看完后你要挺住。”
毛泽东意识到有大事发生,笑脸也收拢了起来,心里一直暗示自己是好的事情,是小事,努力忍住不往最坏的结果考虑。
他把信放在主席办公桌上,退后几步,不远不近守在主席身旁。
毛主席觉得有猫腻,还是将信拆了开来。
一会功夫,毛主席就看完了信。只是折在信封里的那件,他读得最久。他的眼神反复确认,从开头到结尾,又重复一遍刚刚的流程,连续好几次。慢慢地,叶子龙发现,毛主席的眼角闪出了光,泪水垒在眼球之中。
见状,叶子龙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了烟。他知道,主席这会,想烟抽了。
毛泽东接过香烟,用火柴刮了一下,没着,没有继续点,只是愣愣盯着前方。过了一会,缓过神来,刮了几下,动作也烦躁了起来,始终没点起香烟,把火柴盒放了下来。
在场没有人打扰他,连细微的喘息声都小了许多。大家都明白,主席心中早已翻江倒海,狂风骤雨了。
十分钟后,毛泽东终于点燃了火柴,猛吸了一口,叹道:“他也不过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嘛。”
你是我的骄傲 1951年2月,朝鲜战争局势逐渐好转,我军好几次大规模战役成功。从初期的被动,一步步朝着我方有利方向前进。
彭德怀急电中央,要求回国汇报朝鲜战争局势,中央表示同意。
图|彭德怀
彭德怀的专机很快从朝鲜抵达北京,下机后,又马不停蹄驶向中南海。
毛主席正准备午睡一会,得知前方大捷的彭将军凯旋回归,穿着睡衣,高兴地立马就要接见。
见面后,彭德怀一丝不苟叙述前线的作战情况。
先是好消息:中美拉锯战过后,我军掌握主动权,但是不能乐观,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比拼的不是武器弹药,而是毅力。
说着,彭德怀提到了入朝作战人员的艰辛,食不果腹,零下四十多度的大冷天,枪栓都拉不开。饿的时候一把炒面一把雪就对付了,需要重视。
说起此处,彭德怀声音也哽咽了起来:
“我想到了岸英,当初他牺牲的时候...”
听到这个久违的名字,毛主席一言不发,思绪像是飘到了远方。
“不管怎样,岸英牺牲和我有直接关系,如果我当初重视中央的提醒,及时转移指挥部,就不会发生悲剧。”
毛泽东听完,竟反过来安慰他,说:“战争总会死人,不能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就特殊对待。这场战争,多少老百姓孩子牺牲在朝鲜,他们都是英雄啊!”
多年后,叶子龙回忆道:“当初我把信交给主席看的时候,我不敢想象他在看完那封信后的神情。有一刻,我觉得空气都凝固了。其实那个时候我知道,主席心里早泪如泉涌!”
毛岸英牺牲三年后,他的夫人刘思齐才得知消息,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北部。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合影
刘思齐不会忘记毛岸英走的那天和自己撒的谎,他说上头给自己安排了一个长期任务,要离家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回来。
战争初期,刘思齐和毛岸英定期保持书信来往。一开始刘思齐傻乎乎相信,他只是去执行任务。后来的书信开始不对劲起来,有些信送来后,草纸上常沾上土灰状的颗粒,附着火药的刺鼻气味。
直到毛岸英出事后,她已经好几个月没收到来信...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
刘思齐常听毛岸英反思,每天的工作表现,是否良好,需不需要改进。甚至在毛岸英的日记里也多次提到,自己能否让父亲满意。他,一直是一个想要得到父亲认可的孩子。
后来毛主席回答:“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可惜毛岸英再也听不到了...
图|毛岸英
1954年,解放军干部提议,将毛岸英的遗体从朝鲜运回中国安葬。这一举动,被彭德怀制止,他说:
毛岸英的遗体留在朝鲜,是经过家属同意决定的。他是朝鲜战争的英雄,将他留在朝鲜,是他光荣牺牲的证明,这个事迹,朝鲜人民不会忘,中国人民更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