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见所未见的照片

[复制链接]
4061#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2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1:00 编辑

顾随说诗有三种境界:夷犹锤炼氤氲,韩愈有欠缺,算不上诗人

前言
      顾随讲唐宋诗中,提到韩愈的时候,顾随说韩愈“非诗人”,而是“极好的写诗的人”。
      有人说诗人分为两种,其一诗匠,其二诗人。顾随认为韩愈介于两者之间,说其诗匠低估了,说其为诗人还算不上,因此可以称之为:作诗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顾随眼中,作一个诗人很难,优秀的诗人有三种风致(或姿态、境界):夷犹、锤炼、氤氲。韩愈有所欠缺,所以被顾随认为“非诗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夷犹
      夷犹,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 》 :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夷犹指湘君犹豫迟疑的样子。顾随说的夷犹,是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自然与从容。
      顾随认为,夷犹笔调适合写幻想的境界,如屈原的楚辞,空前而绝后。在散文中,则是《左传》、《庄子》为代表作。
      后之来者,散文则有欧阳修、归有光;韵文中“尚无其人”,陶渊明略似,但与屈、左、庄路数不同。
      顾随认为,夷犹多半在天赋,后天之学,为力甚少。

二、锤炼
      没有天赋怎么办呢?顾随说:
      吾人虽无夷犹,、幻想天才,而亦可为诗人,即靠锤炼。
      终于,主人公韩愈要出场了。
      韩愈,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顾随说,走锤炼之路成功者,就是韩愈。
韩愈的继承者,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江西派诗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文心雕龙·风骨 》
      顾随说,韩愈这些人,虽然可以做到“捶字坚而难移”,但是做不到“结响凝而不滞”。
      能做到的人,只有杜甫,并且举例:
      星垂平野阔,月用大江流。《旅夜书怀》
      垂、阔,乃锤炼而来,捶字坚,且结响凝。
      宋人中,顾随认为,黄庭坚诗的锤炼功夫胜过苏轼,江西派通病是技巧虽好,但是内容浅薄,缺少人情味。
锤炼和夷犹的区别在哪里呢?顾随说在于弹力,锤炼如山、夷犹似云,山不动摇,云则变化无常。
      杜甫诗,坚实而有弹性,黄庭坚过于锤炼失去弹性,死于句下。而韩愈,在杜甫和黄庭坚之间。
      由此看来,顾随说韩愈非诗人,并非完全贬低,看来也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氤氲
      除了锤炼与夷犹之外,诗还有第三种姿态:氤氲。
      这两个字看上去很神秘。
      顾随说,氤氲介于坚实与夷犹之间。有夷犹的姿态而不甚缥缈,有锤炼的功夫,而不甚坚实。
      氤氲,是文字上的朦胧,而又非常清楚。顾随举例的是钱起《湘灵鼓瑟》的尾联: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顾随说,如果不懂这两句诗,那么中国大部分诗都不了解。您看懂了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三者关系
1、夷犹是天赋。
      顾随认为,楚辞这种骚体诗,是天才屈原才能写出的作品。汉人模仿骚者虽然多,顾随说都是死而不活。假古董,再怎么学,也不是真古董。
      即使努力,如果没有天赋,也达不到夷犹的境界。

2、凡人学锤炼
      顾随说,吾人(普通人,自谦)所重应该在锤炼。锤炼,有助于客观的描述。
      写身外之物也好,写自己也好,都需要客观,如杜甫写自己的这两句诗: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似乎外面还有一双眼睛在观察自己。
      韩愈的《山石》最见锤炼功夫,客观描写极好: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看韩愈的诗,注意其修辞功夫。其特点是,下字准,结构清楚。
      顾随认为“荦确”二字极准,阳刚而壮美。如果用磊落、磊磊(音形过于整齐)、嶙峋(阴柔),就不是韩愈的诗了。
      又如,芭蕉叶大栀子肥,芭蕉、栀子有阴柔之气,加以大、肥,则有阳刚之气。
      另外,从《山石》一篇,也能看出章法结构的功力。空间上,从庙外写到庙中,再写到庙外。时间上,黄昏到夜里,又到天明。

3、主观酝酿
      与锤炼相比,氤氲,更单纯,没有客观的叙事,更多是主观的酝酿。
      叙事,用锤炼,抒情,用氤氲。如果题目允许,二者兼而用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结束语
      顾随的这篇文章为《退之诗说》,通过说韩愈,顾随提出了自己的三种境界:夷犹、锤炼、氤氲。
      顾随指出韩愈诗强在锤炼。之所以认为他“非诗人”,是指缺少夷犹的诗人天赋。
      所谓锤炼,即炼字炼句,讲究章法的功力。
      @老街味道
      杜甫七绝哪首最好?顾随先生与众不同,他很欣赏这一首
4062#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08:11 编辑

他笔下的杨柳,有韵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淡黄杨柳舞春风
      粗大的树干横跨画面上端,枝桠上细细的枝条非常均匀地向下垂,有长有短,体态轻盈,风姿秀丽,烂漫成趣,自然潇洒。陈树人尤爱画江南的杨柳,他曾说:“千红万紫究妍丽,不及鹅黄一两条”,他常用深情的笔墨,来表现杨柳多姿多彩的风貌。此图就是表现春光明媚,芳草如茵,江水泛碧时嫩黄的春柳。春风吹动了春柳起舞弄影,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的美,不仅把垂的形态画得毕肖,而且把新柳纤柔飘逸之美表现得格外富有韵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淡黄杨柳舞春风
      陈树人(1884年-1948年),岭南画派的一代大师,他提倡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更其画室名为“美自然室”,其画风清新、恬淡、空灵,独树一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绿丝条弱不胜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双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春涨江南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杨柳舞春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江南春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树人 江南春色

4063#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23 编辑

91岁老太太重走长征路,儿女要背她走,她说:我是红军,我能上去

      2004年,一位91岁的老太太来到了四川省天全县烈士陵园,老太太在儿女的陪同下“重走长征路”,以身作则地向社会宣传长征精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天全县烈士陵园

      面对面前陡峭的山路,老人毫不迟疑,跨着大步就要上山,一旁的儿女赶紧拦住老人,担心老人上不去这陡峭的山路。
      儿女商量了一下,决定轮流背着老人走,又怕体力不够,女儿建议干脆叫一顶滑竿跟着,背不动了就用滑竿抬着。
儿女们正聚在一起商量的时候,一旁的老人发话了,她大声地说道:“我是红军!我自己能上去!”说完,老人就迈着大步朝山路走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百岁老红军”王定国

      这位重走长征路的老人,还真的是一位老红军,她的名字叫做王定国,是我国最高龄的女红军,享年108岁,真正的“百岁老红军”!
      王定国老人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年轻时候毛主席亲自为她颁奖,结婚也是毛主席批准的,建国后老人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于宣传长征精神的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对于王定国老人来说,只要走得动,长征就依然在路上。“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解放妇女,共产党走到哪,我就会跟着走到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和孩子们合影

一、手一摸,脚趾就断掉了
      上世纪20年代末的四川,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当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定国家既无田地,又无房产,家中生活十分艰难。
      父亲死后,王定国被送到一户有钱人家当童养媳,对于旧社会的女性来说,嫁人、生子便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旧社会时的童养媳

      然而,王定国却幸运地遇到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光辉让王定国再一次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王定国的两个舅舅是我党早期的地下党员,他们经常会带一些进步青年来家里开会,王定国就这样认识了杨克明、张静波等早期中共党员,并且秘密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王定国家后来干脆成为了农会的秘密活动地点。
      母亲虽然不太赞同女儿和这些人打交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也被这些进步青年的热情和正直所感染,逐渐同意女儿参加革命了。
      从地下党员那里,王定国了解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当她得知城里的小孩上学不要钱,城里的女娃不裹脚的时候,王定国的心彻底沸腾了。
      她剪掉了自己留了好几年的长发,放开了缠了没多久的小脚,从舅舅和朋友那里凑来了40多块银元,迈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结束了自己的“童养媳”生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红军时期的许世友

      1933年,许世友带着红9军来到了营山,王定国想也没想就参加了红军队伍,从此,红军队伍中多了一个瘦弱却坚强的身影。
      长征开始后,王定国加入了随军剧团,她在剧团里负责服装、化妆等演出后勤工作。这下子,王定国可算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平时就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王定国进入剧团后,尽心尽力地做着宣传工作,和战友们一起为宣传党的政策和宗旨而贡献力量。
      “山高路险,剧团就走在大部队前面,当啦啦队,战士们看了唱歌跳舞,疲劳和艰苦都缓解了,走得也就更快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红军剧团演出时的老照片

      年过百岁的王定国还记得长征路上唱过的那些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这首《渡金沙江胜利歌》王定国老人一直都记得,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唱上两句,随着老人的歌声,时间一下子就被拉回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年代。
      长征是万分艰苦的,作为“开心果”的剧团要时刻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热情,高高兴兴地面对着战士们,苦和难只有王定国自己知道。
      为了更好地调动全体红军战士的情绪,剧团经常要走在大部队前头赶路,部队休息的时候,还要调回头来进行慰问演出,别的战士们坐在原地休息,剧团的演员们则要打着快板、唱着歌,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这也就意味着,剧团的红军战士们不仅仅走过二万五千里,他们的双脚走过的路程要更多、更远,也更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红军过雪山

      过雪山的时候,气温变化幅度巨大,上山的时候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以后气温就开始急剧下降,阳光也被云雾遮挡了起来,寒风吹得人骨头生疼。
      等到山顶后,气温更是低得受不了,再加上强劲的冷风,吹得人的四肢都麻木了。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还是像一只百灵鸟似的,一边走一边高声歌唱着,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嘹亮的歌声被呼啸的寒风淹没,为了让更多的战士听到自己的歌声,王定国来来回回地穿行在队伍之间。
      最难熬的是在雪山上过夜,战士们只能找到一处避风的地方互相蜷缩在一起取暖,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不够,王定国盖着一点点被子睡觉,脚都被冻僵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艰苦卓绝的长征

      第二天早上睡醒,王定国的双脚都被冻得没有知觉了,她伸出手摸了一下脚趾,结果一根脚趾已经被冻僵了,手一摸,就直接断掉了。
      王定国被吓了一跳,但是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王定国几乎感觉不到疼痛,鲜血也流不出来,王定国没有伤心,也没有难过,她就这样穿上了鞋子,继续跟着大部队长征了。
      皑皑雪山上,只剩下“9根脚趾”的王定国依旧像一只百灵鸟一样,来回穿行在队伍中间,用自己的歌声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奋勇前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

      在这样的状态下,王定国依旧坚持和战友一起慰问演出,他们冒着风雪来到红五军三十七团,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王定国抵达三十七团的时候,脸蛋和耳朵都被冻得发紫。
      但是在短暂的休息后,王定国和战友们仍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演出中,他们在寒风中放声歌唱,战士们激动地不停鼓掌,分别的时候,很多战士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回忆起“9个脚趾”的事情,年过百岁的王定国依旧没有太多的情绪,她坦然地说道:“长征时候很苦,死活都说不准了,还伤心什么呢?很多人还穿着单衣,靠嚼辣椒走过了雪山。”
      是啊,长征很苦,但能活下来总是幸运的,多少年轻的红军战士长眠于雪山上,王定国觉得自己能亲眼看到革命胜利,已经足够幸运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长征过草地

      过草地的时候,王定国整个人瘦得只有50多斤,树皮、野草,甚至是皮鞋都是可以拿来充饥的“美味”,她将艰苦的生活编成顺口溜来自嘲,什么“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都是王定国自己编的,过草地的时候,王定国不敢再蹦蹦跳跳的了,她一边念着顺口溜,一边提醒战士们注意脚底下。
      草地下面有很多沼泽,一脚踩下去,就很难再上来了,即便如此,王定国还是冒着危险来来回回地穿行在红军队伍中,为大家加油鼓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红军战士营救掉进沼泽的战友

二、毛主席为她颁奖
      1935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王定国跟着红四方面军住在雪山下的藏族寨子里,眼瞅着就要过冬了,红一、四方面军都在紧锣密鼓地为过冬做着准备。
      有一天,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一起在山坡上休息,突然,一位老同志拿着一个包裹朝着王定国等人走了过来。
      老同志带着满脸的微笑来到王定国身边,不好意思地对王定国说:“小同志,可不可以帮帮忙,帮我把这两件单衣缝成一件,中间再装上这些羊毛,弄成一件‘羊毛衣’。”
      王定国虽然不认识这位老同志,但是出于战友情谊,还是点点头答应了,晚上,王定国坐在煤油灯前缝衣服,只见衣服的下摆上有些歪歪扭扭的缝补痕迹,看来这位老同志本来想自己动手的,无奈技术不过关,又看到了王定国在山坡上休息,这才拜托王定国帮忙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谢觉哉

      后来,王定国才知道这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就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他比毛主席还年长十几岁,毛主席一直很尊重学识渊博的谢老,将谢老视为自己的老师。
      第二天,王定国拿着缝好的“羊毛衣”去找谢觉哉,谢觉哉不放心地叮嘱王定国,一定要多准备些辣椒,马上就要过雪山了,辣椒很重要。
      后来,王定国和剧社不幸落入马家军手中,王定国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活了下来,还救出了好几位同志,组织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又被称为“八办”)后,才将王定国等人营救了出来。
      王定国留在了“八办”继续营救其余同志,在这里,她再一次遇到了那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并且知道了他就是谢觉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和谢觉哉合影

      通过“缝毛衣”相识的谢觉哉和王定国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但是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两人的身份非常悬殊。一个是毛主席尊敬的老师、学富五车的老革命家,一个是没有文化、年纪轻轻的剧团女战士,能走到一起确实不容易。
      最终,谢觉哉将自己和王定国的事情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知道后十分高兴,亲自批准了两人结婚,就这样,王定国和谢觉哉在“八办”简陋狭小的房子里成婚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革命家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泽东和谢觉哉合影

      红军到达陕北后,条件并没有比长征好多少,面对如此困境,毛主席没有气馁,他积极动员部队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了这场运动之中。
      王定国和谢觉哉夫妇也没有例外,养猪、纺线、开荒、种田,王定国一个都没落下,几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两口子养的那头猪还成为了中央机关里最大、最肥的,毛主席知道后十分高兴,提笔写下了“再接再厉”四个大字,还亲自为王定国颁奖。
      毛主席为王定国戴上了大红花,王定国高兴地站在领奖台上,这个场景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延安大生产运动

三、重走长征路
      王定国和谢觉哉组建成的“红色家庭”共有7个孩子,其中5个儿子,2个女儿,孩子们都很争气,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有的还在国际上得了大奖。
      谢觉哉去世后,王定国主动找到了党中央,申请搬出原来带着大院子的房子,她对中央的同志说:“我是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我有自己的工作。”其实,遗属是可以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的,但是王定国不愿意占一点国家的便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谢觉哉一家人

      退休后,王定国过上了清闲的生活,唯一的工作就是整理丈夫谢觉哉生前留下的著作,但是奋斗了一辈子的王定国始终闲不下来,她总想用自己“9跟脚趾”的双脚再去做些什么。
      1983年,王定国再一次来到了甘肃,当年西路军有一些被俘和失散人员一直联系不到,如果这些人还活着的话,大多都到了风烛残年,作为当年历史的参与者,王定国认为如果自己不做些什么,不了解历史的后人,就更难做什么了。
      于是,王定国联系到了战友伍修权,两人用双脚跑遍河西走廊,四处寻找当年战友的下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老革命家”伍修权

      那段时间,甘肃的戈壁滩上出现了几个瘦弱的身影,他们日夜兼程,奔波在乌鞘岭、湟(huáng)水河间,寻找着当年西路军留下的线索,尽力营救着当年的流散人员。
      有一次,王定国回家乡营山县看望小时候的玩伴,当年的小伙伴一直生活在大山里,从来没有去外面看看,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对王定国说:“听说县城里有个灯,一拉绳子灯就亮了,我真想去看看。”
      当年的四川大山里没有通电,老百姓用的还是油灯,听到小伙伴的心愿,更加坚定了王定国重走长征路,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伟大理想!
      王定国老人的心愿有很多很多,哪怕是活了108岁高龄,老人依旧有许多理想没有实现,参加过革命的王定国,总是想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但是个人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为此,王定国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日地奔波在老区,尽己所能地帮助老区人民。
      后来,长城周边出现一批“不法分子”,他们拆掉城墙的砖,运回去盖房子、盖猪圈,王定国为此心痛不已,她联合罗哲文等人成立中国长城学会,向公众宣传长城的价值。
      老人从未向国家索要过一分钱的经费,长城学会的一切活动全都是自费,为了让世人都意识到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老人连续三年组织了慕田峪长城越野赛,还拍摄了专题电视剧《万里长城》,将中国长城推广到了全世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民族脊梁”万里长城

      2003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王定国决定“重走长征路”,小儿子谢亚旭陪着母亲制定了“重走长征路”的计划。
      提起“重走长征路”,王定国的情绪很高涨,很兴奋,但是谢亚旭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沿着长征路再走一遍不现实,便挑选了一些关键的地方,其中有王定国参加红军的地方,入党的地方,第一次参与战斗的地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百岁老红军”王定国

      2004年6月,91岁的王定国老人来到了四川省天全县红军烈士陵园前,儿女们担心老人走不上去,纷纷犯了难,有人提议背老人上去,有人提议叫一顶滑竿抬上去。
      王定国老人生气地一拍大腿,大声说道:“我是红军,我自己能上去!”
      说完,老人站起身来,迈着大步朝着山上走去。
      后来,王定国一行人来到了泸定县的大渡河边,这里依旧保留着铁索桥,面对着湍急的河水,大家都不敢上铁索桥,王定国老人一把推开搀扶自己的人,伸手抓住铁链,来回在铁索桥上走了100多米,周围的人都震惊了,谁能想到这是91岁的高龄、还做过大手术的老人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其实王定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当年没有走过大渡桥这条路,但是谢觉哉走的就是这座铁索桥,当年过桥的时候谢觉哉已经50多岁了,王定国走上铁索桥以后,真切地感受到了丈夫当年的不容易。
      回忆起艰苦卓绝的长征,王定国非常地平静坦然,她说:“草地我走了3遍,雪山我翻了5座,我们文工团走的路远不止2万5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
      关于自己掉了的脚趾头,王定国不愿多谈,也毫不在乎,在她心中,自己并不算是长征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都牺牲在雪山上、牺牲在草地中了,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精神矍铄(jué shuò)的王定国老人

      王定国老人的精神头一直很好,她心里有一股精气神,那就是“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老人在生活中一往无前。
      后来,王定国老人又开始关注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强撑着年迈的身体,亲自来到各省市了解林业建设情况。2010年的时候,王定国和重庆市民一起来到长江边植树造林,看着眼前的母亲河,王定国感慨万分地说道:“这是一条‘绿色长征’之路!”
      在102岁之前,老人每年都要去长征沿线的老区群众家里做客调研,然后写成报告交给中央,每年老人都在为老区发展而四处奔走,老人说,只要走得动,长征就依然在路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在书房

      后来实在是走不动了,王定国老人便寄情于书画之间,她的书房里挂满了她写的书法作品,书桌上摆着老人亲笔画的画。
      王定国没有受过太多文化教育,她是和谢觉哉在一起生活后,才爱上了写写画画,从70岁的时候老人就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学有所成后,经常有人上门索字要画,王定国老人皆是来者不拒,尽力满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写下的“红军万岁”

      老人最爱的诗词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最喜欢画的是梅花,梅花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定国老人。
“      我为什么要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咱们共产党能救妇女、救中国,不论共产党走到哪,我一定会跟着走到哪。”这句话成为了王定国老人的口头禅,老人经常挂在嘴边,说给大家听。
      在2017年的央视春晚上,王定国老人出现在了镜头前,在“致敬老红军”的特别环节中,王定国老人和其余参加过长征的4位老红军一同出现在现场,向海内外华人宣传“长征精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王定国在春晚亮相

结语:
      这些年来,王老一刻都不敢忘长征精神,她最爱穿的衣服是红军的灰军装、八角帽,最爱写的书法是“红军万岁”,能够成为参与过长征的一员,王定国老人十分骄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百岁老红军”王定国

      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王定国和战友们一起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战友们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走向了胜利的终点。
      寒风呼啸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大草原、密林遍布的山沟中、满是沼泽的草地里,全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为了伟大的革命胜利,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牺牲。
      红军“万里长征”虽然早已落下帷幕,但是属于后人的新时代的“长征”才开始,我们要充分发挥长征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勇往直前!
4064#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27 编辑

苏轼:如何彻底看清一个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情世故,百态人心,
可看清,亦可看轻。
作者:洞见Leyla

如果你问我,古代文人中,哪位交友最为广阔?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苏轼
据学者统计,苏轼的朋友圈有好友近千人。
从王侯墨客,到贩夫走卒,从繁华京都,到山野村区,苏轼的朋友可谓遍布天下。
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里,这样的交友数目堪称奇迹。
但是苏轼也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交往的人越多,对人心的复杂也越发洞若观火。
历经熙来攘往,苏轼告诉你,如何快速看清一个人。

1
小事琐事看人性
人是善于伪装的动物。
但再精明的人,也会在不经意的小事中暴露最真实的品性。
毕竟下意识的话语和举动,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
一次,苏轼与朋友谢景温相约在郊外散步。
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俯身把鸟捧起来。
谢景温却大步走上前去,一脚把小鸟踹到一旁。
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让苏轼心里凉了半截。
他认定,此人一定是个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了功名利禄,诬陷苏轼贩运私盐营利,几次三番试图将苏轼置于死地。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
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里,最能洞悉无遗。
苏轼早年还有一个交往很密切的朋友叫章惇,两人是同榜进士。
有天两人在山中游玩,走至一处悬崖峭壁,眼前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
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两人的名字。
苏轼眼见桥下是万丈深渊,摇摇头表示拒绝。
但见章惇面不改色地轻松走过,在峭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几个字。
回来后,神色自若。
于是,苏轼不由得感叹说:“你他日必能杀人。”
章惇问:“为什么?”
苏轼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数年后,章惇位至宰相,昔日政敌或遭杀害,或遭贬斥。
曾经与他争论过的司马光此时已经去世,章惇仍不罢休,要求对其挖坟、掘墓、鞭尸。
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中国有一句古话:“品现于世,心藏于身。”
生活鱼龙混杂,很多时候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一个人深层次的面貌,则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蛛丝马迹来得知。
人品贵重之人,哪怕在最细微处,也能坚守本心,保持良善。
德行有亏之人,恰恰相反。
他们可以在小事上抛却底线,也可以在大事上麻木不仁;可以今朝与你同饮,也能转身将你出卖。
细节,往往最能看清一个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临喜临怒看胸襟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曾经有“八观六验”识人术。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喜之以验其守,怒之以验其节。”
要想看清一个人格局的大小,一定要通过喜怒等情感去试探。
因为人只有在极端情绪下,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涵养和胸襟。
宋哲宗元年,宰相司马光去世,一众官员前去相府吊唁。
没想到了门口,却不见司马光儿子来迎接。
一问才知道,是洛党领袖程颐禁止他们出来。
原因是,程颐认为古礼上没有这个规定,而且孝子如果真孝,就应当悲伤得无法见人。
面对程颐的说法,苏轼觉得很荒诞:“这是一种糟粕礼制,不可取。”
本来这句话,只是就事论事。
但是程颐却觉得,苏轼在众人面前拂了他的面子,因此恼羞成怒。
他不顾司马光的丧礼正在举行,在众人面前提高嗓门争辩起来。
从那之后,程颐见苏轼如眼中钉肉中刺,由此引发的“蜀洛党争”更是绵延几十年。
所谓,平时不知意,由怒窥人心。
格局小的人,对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斤斤计较,怒火中烧。
格局大的人,能容人,也能克己,不会在一喜一怒之间耿耿于怀。
苏轼在扬州时,有一次宴饮宾客,书法家米芾也在场。
当时的文人圈,都认为米芾虽有才,但个性怪异,痴嗔狂妄。
于是酒席过半,米芾站起来,问苏轼说:“世人都说我癫狂,你以为如何?”
苏轼只好笑着实话实说:“吾从众。”
换做心胸狭窄之人,也许早就恼了。
但是米芾却不同,他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反而成全了一桩美谈。
山高为峰,海纳百川。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
真正气量博大的人,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不会因为有了矛盾就怀恨在心。
比起那些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的人,在愤怒中依然能保持开阔胸襟的人,才值得深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顺境逆境看真心
杨绛先生说过:
当你身处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到世态真相。

人在风光时,掌声和追随总是来的很容易。
一朝跌落,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谁是假意,谁是真心。
苏轼有个画家朋友,叫作李公麟。
当苏轼位极人臣,名满天下的时候,两人谈笑风生,饮酒唱酬。
特别是在元祐时期,李公麟为苏家遍画家庙的神像。
但当苏轼遭贬南迁,携一众家人出京时,路遇李公麟。
苏轼之子苏过想要和他打招呼,岂料李公麟骑在马上,以扇遮面,转过脸去,装作不认识。
想起有句话说,“身边有多少人是真诚待你,又有多少人是逢场作戏,你遇事一回就清楚了。”
人心的变幻莫测,感情的真真假假,都需要时间的检视,才能看得真切。
在苏轼身边,还有另外一群人。
他们在苏轼落魄时送来温情无数,在其身处逆境之时给予最大的善意。
比如陈师仲。
“乌台诗案”后,陈师仲受到株连,饱受苦楚。但他毫不介意,一再主动给苏轼写信。
平时所作诗文,“十常四五”提及苏轼兄弟。
就连苏轼也忍不住感叹道:“何相爱之深也。”
比如马梦得。
马梦得是出了名的穷人。
苏轼曾在日记里写道:我和梦得同年同月出生,我俩都是穷鬼,但一比较,还是梦得更穷一点。
在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马梦得四处奔波,还拿出仅有的积蓄,为苏轼谋得一块耕种的土地,解决了苏轼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泥泞识马,落难识人;不经一事,不得一智。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春风得意时的推杯换盏,而是贫困潦倒中的仗义援手。
虚情假意,在时间的洗涤下都将无所遁形;
真心实意,在岁月的历练中才会历久弥新。
那些在你落魄时,不离不弃的朋友,才值得一辈子珍惜。
纵观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
境遇反复间,有人赞他、助他,有人谤他、毁他。
但无论看清了多少人,看透了多少事,他都能在淡然一笑间,消弭硝烟。
人情世故,百态人心,于他而言,可看清,亦可看轻。
所谓智慧的处世之道,莫过如此。
点个赞吧,愿你能于纷繁人世中,保留一双慧眼。
和错的人挥手道别,和对的人相伴余生。
守一颗从容心,做人间自在人。
4065#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32 编辑

他笔下的芭蕾舞女孩,梦幻绝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聆听着她们的窃窃私语,芭蕾舞女孩,花样笑容,
优雅举止,灵性足尖,静若处子
动如脱兔,岁月静好,幻化成永恒瞬间。
跳跃的粉舞鞋,梦幻的舞裙,阳光的下闪耀的面庞……
感受画面细腻的笔触,平凡真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芭蕾之美,舞者将自己的灵魂注于角色,与观众情感相融,力量瞬击人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德加笔下的芭蕾舞女
看到芭蕾时,人们总会不由自主想到德加,艺术家的标签和代名词。
在中国,也有一位执迷于画芭蕾舞女,画家关则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1年关则驹出生于广东阳江,少年时随父亲移居广州自学绘画。
关则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油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则驹笔下的芭蕾舞女,高贵优雅、纯洁无瑕,洋溢着青春之美,
一个崭新的心灵世界,超凡脱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释放出天性中对光与色彩的偏爱,和敏感及对真情美善的细腻共鸣,
绘画作品展现出富于感性的、真诚直觉的写实风格,画面色彩明亮丰富,技法细腻,内涵委婉含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9年,关则驹考入广美的首届研究生班,却选择在一年后退学,远赴美国。
      因为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当时国内许多画家都想出去,看看能不能在另一种环境下,释放自己创作的其他可能性,“如果能在国外找到一种自我表达,对于很多画家来说,是一种吸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妻子职业的缘故,关则驹经常会到舞蹈室观看芭蕾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则驹花很多的时间到舞蹈学校体验生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芭蕾女孩,坚韧,温存,爱的使者,温柔化身,美幽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则驹是一位
执著而勤奋的写实主义画家。
动荡年代中特有的人生经历,
严酷的绘画技巧训练
再加上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
塑造了功力深厚
风格突出作品丰富的绘画大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
坚持写实,雅静平实之中
洋溢著一种内在的热烈,
明朗的情绪和饱满的色彩
似乎是画家永恒的基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066#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10 编辑

郭沫若很有气势的一首诗,每一句都霸气十足,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沫若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诗人、书法家、考古学家等等,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博学的才子,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文章,以及书法作品,那都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果你去到各地的博物馆,一定可以看到他的字,苍劲有力,不输于古代的名家;另外他的诗歌也是洋洋洒洒,写得很有气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这首《战声》,这也是一首现代诗,通篇描写得气势磅礴,每一句都霸气十足,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战声紧张时大家都觉得快心,
战声弛缓时大家都觉得消沉。
战声的一弛一张关于民族的命运,
我们到底是要做奴隶,还是依然主人?
站起来啊,没再存万分之一的侥幸,
委曲求全的苟活快不是真正的生。
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
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那么这首写于1937年8月20日清晨,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这个时代的郭沫若正值壮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战中,所以他写下这首诗,正是告诉了人们一定要站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自己的的家园,整首诗一气呵成,每一句都表达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战争很残酷,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团结在一起,要勇于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侵略者赶出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我读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这首诗却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忧国忧民,为了自己的国家去战斗,这也正是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也正是由于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才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了出去,使得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的家国情怀,还有他无私的奉献,他就像一位战士一样,告诉了我们一定要起来反抗,不要做奴隶,要有骨气,要去战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开篇的第一句,便是直抒胸臆,写得很是紧张,每当人们在战斗时,人们都觉得很快心,毕竟只有战斗,才能够把敌人打跑,才能够保住我们的家园。所以在后面的几句中,他接着告诉了人们,依旧在大声呐喊。要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话,敌人就会得寸进尺,我们不要做奴隶,要做真正的主人。一定要站起来,没有任何的侥幸。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委曲求全,要是这样苟活于世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沦为奴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尤其是最后几句写得最感人,也充分地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我们不是争强好胜之人,我们一向是追求和平,这也是我们的天性。但是现在被人侵略了,所以我们没有和平,一定要起来战斗。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以一种极为悲壮的口吻写得很有感染力,使得我们读来也是热血沸腾,让我们从中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我们不好战,但是面对敌人,我们一定要敢于出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沫若先生在抗战初期,写过很多这样的作品,但是这首《战声》,最具有代表性,整首诗气势磅礴,每一句都很霸气。我们不怕事,也不去惹事,但是千万不要惹我们,到时我们一定是会起来反抗,这也正是郭沫若先生告诉世人的一个大道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读这样的作品最能够打动我们。我们生来勇敢,从来不会害怕敌人,所以那些侵略者一定要知道,我不是好惹的。




4067#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36 编辑

英国女孩执意嫁来中国,母亲极力反对:结婚后,你们孩子一定不好

      在现代社会,跨国恋情并不少见,走在大街上常能看到肤色不同的情侣亲密同行。但在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包容,曾经有一个英国女孩执意嫁来中国,她的母亲极力反对,甚至诅咒说:你们结婚后,孩子一定自尽而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女孩的名字叫戴乃迭,而她的丈夫叫杨宪益。夫妻俩都是成就极高的翻译家,我们熟悉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国学名著,他们都付出了无数心力将其翻译成外文,让这些优秀作品得以在国外汉学界声获得盛赞。
      但戴乃迭与杨宪益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戴乃迭1919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是英国传教士;杨宪益则是津门富家子弟,饱读诗书,才学满腹,比戴乃迭大4岁。7岁那年,戴乃迭回国了,18岁那年,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成功考入牛津大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她和杨宪益的初次相遇就发生在大学里,戴乃迭十分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次见到杨宪益,她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有一种幽默的中国文人气质。而在杨宪益眼中,戴乃迭和他常见的外国上流社会女孩都不一样,她质朴善良,心思单纯。
      两人很快建立起感情,戴乃迭为此改了自己的专业,从攻读法国文学改成攻读中文。由于学习努力,她成了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1940年杨宪益毕业,该回国了,戴乃迭决心跟着他一起去中国,然而,她的母亲极力反对这件事。
母女俩爆发了矛盾,戴乃迭的母亲一气之下骂道:“如果你嫁给这个人,就算你们结婚生了孩子,你们的孩子也会自尽身亡!”这样的“诅咒”并没有让戴乃迭动摇,她依然跟着杨宪益千里迢迢到了重庆。没想到因为她的到来,杨家变得很不平静。
      当时人们对跨国恋的接受程度不高,杨宪益的母亲见儿子带了个蓝眼睛洋媳妇回来,气得大病一场,他的姑姑见状抱着他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洋媳妇生的孩子很吓人,为了杨家的香火,怎么也不能娶这个外国女子。
      但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是冲破重重阻碍,在这一年结婚了。婚礼十分简单,婚后,两人辗转各地工作,当老师,做翻译。他们生下了1儿2女:长子杨烨、大女儿杨嫈、二女儿杨炽。起初,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然而在特殊时期里,杨宪益与戴乃迭都被抓去了监狱,他们的儿子杨烨也开始变得自闭、多疑,两个女儿则被送去了农村。1979年,杨烨自尽,仿佛印证了戴乃迭母亲的话。夫妻俩最终都获得了自由,跟以前一样相互扶持,但每次想到儿子仍然难过不已。
      晚年的戴乃迭患上了老年痴呆,杨宪益寸步不离照顾她。有时候戴乃迭不记得眼前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杨宪益便慢慢引导她“重新认识自己”。1999年,戴乃迭去世了,这对夫妻携手走过了59年的婚姻生活,从没吵架红脸。杨宪益为亡妻写下一首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妻子去世后,杨宪益终止了自己的翻译工作,别人邀请时,他说:“她不在了,我不想出现。”怀着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杨宪益独自生活了10年后去世。
4068#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13:57 编辑

1976年华国锋接待外宾时,接到一电话后,为何急忙赶向中南海

      1976年9月8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正举行着一场极其重要的访华答谢会,身为主要嘉宾的我国副主席华国锋同志,正在招待着来自国外各地的贵宾。但是,就在答谢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华国锋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通话过程中的华国锋脸色凝重,似乎是有着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迅速挂断电话,向客人简单地进行了告别之后,就急匆匆地出了大会堂的门,径直前往中南海。
      那么,这通紧急电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居然能够让华国锋主席如此紧张?他匆匆前往中南海又是为何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5年7月,华国锋担任着湖南湘潭县委书记的职位,碰巧遇到了伟人回乡探访。在伟人与县里百姓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当地的县委书记十分尽职,不仅在工作上认真,而且为人也是非常的踏实可靠,因此深受人民的爱戴。这样的言语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伟人极大的好奇心,他决定去见见乡亲们说的这位县委书记,毕竟只有通过彼此的深刻交流之后,才能做到互相了解。
      另外,伟人也想看看这名县委书记,是不是真的有老乡们说的那么好,但就在伟人这次回到老家的期间,洞庭湖地区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血吸虫现象,直接导致了当地的灾情十分严重,伟人也是在第一时间知晓了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随后,他便迅速叫了省委副书记谭余保以及县委书记华国锋,华国锋将在此之前针对灾情救助的一些进展,以及措施详细的汇报给了伟人。伟人在听完汇报后十分的满意,对华国锋做事的态度给予了肯定。
      这虽是两人的初次相识,但他们依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伟人非常欣赏华国锋处理事情的风格,华国锋在每一次国家的号召之下,都会做出积极的响应。在此之后,国家颁布了土地改革的政策,伟人对这个任务非常的看重,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几年,发展和生产无疑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此时的华国锋依然秉持着一贯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配合项目开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经过为期两年的认真落实和工作后,华国锋成功的在当地建立起了890个互助组,不管是湘潭的商业、农业还是工业,都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有一次,伟人向华国锋询问湘潭当地的发展情况如何?华国锋围绕着建设重点,一个接一个的详细描述给了伟人。
      伟人对此也是十分欣慰、满意。华国锋果然如同乡亲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位办事认真细致、敬业诚实的人。不仅如此,华国锋也从来不会回避工作的问题,面对重重考验,他总是迎难而上,华国锋也不会向别人吹嘘自己有多优秀,谦虚谨慎是他的标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是因为这些过于常人的素养与品质,这才有了伟人对华国锋的那句评价:你是一个可以沉得住气的年轻人。伟人在后来回到湖南老家看望乡亲们,他每次都会叫上华国锋一起陪同视察。期间,华国锋一如既往地向伟人汇报工作进展,两人的情谊也是因此愈发的浓厚。
      1964年7月,韶山伟人陈列馆正式进入了建设阶段,华国锋仅用了100天的时间就将场馆修建了起来,陈列馆中收藏了许多伟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和资料。建馆后,华国锋非常细致地挑选了一些照片,经过精心包装后寄给了伟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伟人婉言谢绝了华国锋的这份好意,只是让他简单的洗了一份照片就行。华国锋是一位非常为人民考虑的县委书记,一直都秉承着做事情要深入民众的态度,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或是行业,都必须要做到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如何为民众真正的解决问题。
为了开展好组织上的工作,更是为了能够让国家政策造福百姓,华国锋不断地对当地乡亲们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询问他们对政策的看法、建议,然后他将这些收集而来的问题又细致地进行了总结整理,进一步的优化了政策措施,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乡亲爱戴和认可他的原因。
      华国锋也曾在韶山灌区工程中担任总指挥,但他却丝毫没有一点官僚的作风,身上满是勤劳,努力和亲近民众,他无时无刻都与工人们并肩作战,无论吃饭还是睡觉,华国锋都一直与工人在一起,直到为期十个月的工程竣工结束,他才默默地离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华国锋这种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劳动精神,也更加坚定了他在人民心中可靠的地位,华国锋同志优良的品质素养,值得更多的人向他学习。
      1976年1月,世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幸离世,那一年十里长街送总理,无数国人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痛之中。周总理去世之后,他的总理职位便空缺了一段时间。
      后来,在一次大会当中,伟人主动提及到了华国锋,在伟人的引荐下,华国锋担任了代总理的职位,开始负责一些国家的日常主持工作。三个月后,华国锋被正式任命为我国的总理,在伟人被病魔缠身的时间里,又提议让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职位。
      伟人这个提议背后的意思不言而喻,这同样也令许多外国人和记者感到震惊,对华国锋产生了十足的好奇心,他到底有着怎样过人的魅力和能力,才能让伟人如此看重他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年四月底,华国锋陪同伟人一起前往了中南海,与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会见,谈话结束之后,华国锋一直没有离开中南海,因为他深知现在伟人的身体状况很不乐观,即便是想要独自站起来都很困难。
      华国锋不敢怠慢慢,抓紧时间向伟人汇报了最近的一些工作情况。伟人眼看着面前一直汇报工作的华国锋,非常认定他就是能够接替自己管理好工作的人选,在华国锋汇报完毕后,伟人缓慢地拿起了纸和笔,给华国锋写了三句话:
      慢慢来,不要着急,就照着过去的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
      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不仅仅是对华国锋工作上给予的肯定与支持,更是让他自己的自信心增长了许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变得更有动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直到后来的六月份,伟人身体的情况愈加不稳定,病情逐渐恶化,但此时,伟人依然心系国家未来与人民,他叫来了王洪文和华国锋等人,交流着关于我国今后发展的各项事宜,伟人将心中所想全部交托给了这些后辈,祖国的未来就靠他们了。
      1976年9月8日,华国锋受邀参加了外国使团的访华答谢会,晚宴上的所有人都在为此次访问的圆满结束而庆祝。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华国锋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他在听完后顿时神色凝重,因为这个电话是从中南海打来的,电话里告知了伟人病危的消息。
      得知消息后,华国锋立刻离开了晚会现场,即刻动身前往中南海看望伟人,但他最终还是慢了一步,没来得及见到伟人最后的一面。在伟人的追悼会上,华国锋压抑着心中极其悲痛的情绪,念完了悼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之后,他化悲痛为力量,重振旗鼓,接过了建设国家的重要旗帜,在老一辈领导人的支持下,继承了周总理和伟人的遗志,继续为祖国的发展事业而奋斗。华国锋同志积极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以及教育建设,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带领我国走向了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书写了中华民族崭新的传奇篇章。
4069#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20:49 编辑

老照片:九十年代青春靓丽的女孩子,每个人颜值都很高

      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以青春女孩为主。照片上的女孩子颜值都很高,她们正值青春靓丽的年纪,既有热情似火的激情,又有含苞待放的娇羞,岁月的风霜还没有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丝毫印记,如出水芙蓉一般,清纯、美丽,迎着早晨的阳光,温润和灿烂。一起来欣赏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一位九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她穿着大方、简洁,又不失优雅。她倚靠在宿舍高低床的栏杆上,含情脉脉地看着镜头,她那温润的样子,如含苞待放的荷花,又像是初露群山的月亮,娇羞里透着挑逗,清纯中露出激情。这样的女孩,当年会是多少男同学的梦中情人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照片上的女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和裙子,那多彩绚丽的颜色,像极了她的青春。而她那柔情似水的脸上,透着一股令人捉摸不透的冷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位妈妈颜值太高了。她把她的颜值一丝不差地遗传给了她的女儿,于是,母女二人都成了人群中最靓丽的焦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一张九十年代的影楼照片。女孩坐在长凳上,翘着二郎腿,挎着皮包,一副女王驾到的样子,有霸气,又不失温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女孩子满身透着青春的气息。她就像是一朵野百合,静静地在山谷里绽放,尽管围观她的人不多,但是每一个见到她的人,无不被她的美丽深深吸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一张九十年代影楼照片,照片上的女孩子站在一幅山水风景画前面,略显拘谨地看着镜头。她恬静温柔的样子,像极了我当年初中时候的同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位靠在轮船栏杆上的美女。你看她仰着头,若有所思地望向远方,似乎是陷入了滔滔江水所激起的激情之中。再看她精致的五官和优雅的身材,真的是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绝妙无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十年代的文艺青年,说不定,她还写过诗呢。

笔者感言:
      九十年代是一个清秀脱俗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激情满满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各位网友,你们的九十年代是什么样的?一起在评论区分享吧!
4070#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1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8 20:59 编辑

1957年毛主席接见陈玉英,感慨道:我今天见到你,就像见到了开慧

      1957年6月,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接见了陈玉英,二人已有30年没有见面了。故人见面,毛主席心中感慨万分,激动地对陈玉英说:“自从板仓一别,我们30年没见过面了。你和开慧一起同甘共苦,我今天见到你,就像见到了开慧,你以后就是我的家人了。”
      陈玉英心中也十分激动,动容地说:“当年是我没有保护好开慧,她身体那么弱……”说着说着,便开始哭泣。毛主席劝慰一番后,二人聊起了家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家是否好奇,陈玉英是谁?她和毛主席以及杨开慧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陈玉英是毛泽东家的保姆,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经常要下地干活,帮家里做家务。所以陈玉英从小就没裹脚,长发影响干活,就一直留着短发。
      陈玉英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10岁时就被迫出去给地主做工,因为踏实肯吃苦,之后被人介绍到毛泽东家当保姆。在毛泽东家当保姆期间,陈玉英认为毛泽东等人很有志气,十分爱国,从没想过他之后会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
      1926年冬天,毛泽东的大儿子4岁,二儿子2岁,而杨开慧此时怀有身孕,肚子里的小宝宝即将出生。毛泽东因为革命需要,必须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中,无暇顾及妻儿。杨开慧已经身怀六甲,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何能照料两个孩子呢?
      经过二人商量决定,找一个保姆照顾家里。很快,陈玉英来到了毛泽东家当保姆。此时,陈玉英已经30岁了,因为丈夫姓孙,大家都叫她孙嫂。毛泽东询问了陈玉英的家庭情况后,满意地点点头:“可以,你留下吧!”
      杨开慧拉着陈玉英的手,说:“你到了我家里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上下,也不分彼此,我们是朋友,不是主仆。”陈玉英听到后,感到十分惊讶,她在来毛泽东家前,已经当了10多年保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杨开慧

      无论陈玉英在谁家当保姆,在主人眼中保姆就是下人,就像奴婢一样。当她听到杨开慧的说法时,不免过于惊讶:“朋友吗?我只是一个保姆,是一个下人。”杨开慧听后,假装生气地说:“就是要当成朋友,你如果不能接受的话,那就不适合我们家!”
      陈玉英急忙回答道:“可以可以!我可以接受,只是很惊讶……”每当陈玉英想起这件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感动,因为她在这里遇见了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人和事。
      陈玉英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杨开慧夫妇当时就看中了她的一双大脚和一头利落的短发。在一次聊天中,杨开慧和陈玉英说:“裹脚是封建习俗,女性就不应该裹脚,一双大脚走得又快又稳,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裹脚就是限制女性。这一头短发多好看,清爽也干劲十足。”
      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性都是要裹小脚的。敢于剪一头短发,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一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传统观念。陈玉英在毛泽东家,除了要照顾好杨开慧和两个孩子,还要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等。
      与此同时,毛泽东经常会下乡考察社会情况,而且还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每天都很忙碌,杨开慧则在一旁帮忙整理和抄写所需的各种文件、材料。
      毛泽东时不时会邀请蔡和森、夏明翰等人一同来家里小聚,经常一起讨论问题。陈玉英虽然听不懂他们所讲的共产主义,但心中坚定这一定是很美好的词。每当他们在里面开会时,陈玉英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外,隔一段时间就进去添茶倒水,然后继续在门口坐着,不会打扰到他们的讨论。
      有时他们会讨论到深夜,毛泽东会拿出一些铜板给陈玉英,让她去买些馒头包子类的食物和朋友一起吃。毕竟讨论到深夜了,肚子怎么会不饿呢?每当陈玉英要去买时,杨开慧总会补上一句:“孙嫂,你肯定也饿了,记得给自己买一份啊!”
      毛泽东每次去讲课,都喜欢穿白衬衣。因为衬衫在当时可不便宜,毛泽东也只有那一件白衬衫。一天,陈玉英看毛泽东的衬衫袖口有点脏了,便帮他把白衬衫洗了。
      毛泽东这天正好要去讲课,满屋子找白衬衫一直没有找到,便问陈玉英:“孙嫂,你看见我那件白衬衫吗?我今天要去讲课,找了好一会都没找到!”陈玉英愧疚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今天要去讲课,我看袖口有点脏,就把那件白衬衫洗了,早上刚洗的,现在还没干……”
      杨开慧听到声音,走过来明白是怎么回事,看到陈玉英一脸着急,安慰道:“没事,你也不知道他今天要去讲课,不知者无罪,你又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不用太担心。我这就去给他借一件衬衫!”毛泽东也安慰道:“没事没事,脏了洗了就洗了,衣服不用去借,我穿长衫也是一样讲课,一件衣服有什么关系。”
      不久后,因为革命需要,毛泽东移居武昌。因为人生地不熟,陈玉英刚到这里就走错了路,找不到回去的路。杨开慧见陈玉英去买菜买了许久都不见回来,心中猜想定是忘了回来的路,一口湖南方言,武昌人又听不懂。
      杨开慧赶紧找人帮忙出去寻找,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最后在菜市场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她。陈玉英买完菜后,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询问路人大家也都听不懂,尝试了一番还是原地打转。陈玉英最后选择了最保险的办法,留在原地等杨开慧等人来找自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玉英的内心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很没用,买个菜也能走丢。杨开慧宽慰她没事,可陈玉英还是非常自责。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为防止陈玉英再次走丢,他给她写了一张布条,上面写着“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
      毛泽东耐心地和陈玉英说:“这个布条给你,你上街出去的时候就把它带在身上,如果你走丢了,不知道怎么回家,就把布条拿出来给别人看,路人就会给你指路,告诉你怎么走。”从那之后,陈玉英每次都能顺利到家,再也没有走丢过。
      一天,陈玉英给热水瓶上热水时,热水瓶没有放稳,不小心打碎了。她知道热水瓶对这个家的重要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都要哭出来了。杨开慧听到声响出来查看,一眼就看到陈玉英这个样子,十分心疼,说:“孙嫂,这个没事。我正好要换一个新的了,碎了就碎了,碎碎(岁岁)平安。”
      下次买菜时,陈玉英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新热水壶。杨开慧察觉到这是陈玉英买的,硬是要把钱还给陈玉英:“孙嫂,你赚钱不容易,忙家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这买热水壶的钱,你必须拿着!”陈玉英没有办法,只好收着。
      杨开慧把陈玉英当作自己人看待,每次她出去买菜回来,都会向杨开慧报账:“今天买了两个萝卜3个铜板,一棵大白菜2个铜板……”
    “孙嫂,你不用一笔一笔算给我听,你说是多少就是多少,我相信你!”杨开慧笑着说道。
      杨开慧和毛泽东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感动陈玉英。对陈玉英而言,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杨开慧夫妻却一直将她看作自家的亲戚朋友般。陈玉英做了那么久的保姆,只有在毛泽东家,她才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杨开慧和毛泽东

      毛泽东和杨开慧只是按照他们处世交友的原则,像对待所有普通劳动者一样,对待他们家的保姆。陈玉英以前当保姆过着低下的生活,动不动就被主人打骂,真心换真心,这样的平等关系,陈玉英怎么会不真心对杨开慧呢?
      杨开慧这么优秀且有主见,离不开父亲杨昌济的教导。杨昌济曾多次出国留学,是著名伦理学教授,许多上流社会人士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被婉言相拒了。
      杨昌济一生都在讲台上默默耕耘,费尽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革命年代指点江山的人才。他十分痛恨封建等级制度,一直向往社会主义的改造,立志于追求和谐民主,崇尚平等自由。杨昌济也将自己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杨开慧。
      杨开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湖南的第一批党员。杨开慧和毛泽东也就是在那时春心萌动,一起创办文化书社,一起参加学生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有共同的追求,相同的信仰以及相似的兴趣,这一切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1920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在船山书院举行婚礼。这场婚礼举办得十分简约,只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一起吃了顿饭。
      当时革命者流行简约风,顾名思义就是不坐花轿、不要彩礼、不拜堂、不要复杂的结婚程序、不要华丽的婚服。简简单单喊好友过来一起吃个饭,见证两人的幸福爱情就足够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泽东

      陈玉英深深感受到他们夫妻之间浓浓的情意。因为毛泽东搞革命宣传工作,每天都很忙碌,经常很晚才回家,每当有什么好东西,杨开慧总是等毛泽东回来一起吃。陈玉英心疼她,劝她早点吃,不要饿坏了身体,杨开慧总是笑着说:“润之比我更累,我要等他回来一起吃。”
      以至于每次毛泽东回来晚时,陈玉英都被杨开慧说习惯了,先把饭菜放在锅里热着,等毛泽东一回来,就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出来。毛泽东和杨开慧一边吃饭,一边分享今天的收获,时而眉头紧蹙,时而开怀大笑,但近期的笑声明显更少了。
      1927年4月4日,杨开慧在医院生下了第三个小孩毛岸龙。陈玉英一直贴心守护在杨开慧身边,但本应该在妻子身边的毛泽东,却一直没有来医院看望。
      直到杨开慧生完孩子第四天,毛泽东才匆匆忙忙赶到医院,满脸愧疚地说:“开慧,真的对不起,你生孩子我都没有呆在你身边,这些天也一直没有来看你,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杨开慧抱着毛泽东安慰道:“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些都没关系,你的事情更重要。孩子要出生的时候,你在不在我身边,我也要生的呀!孙嫂把我照顾得很好,面面俱到,你不用担心我,或者感到自责!你快看看我们的孩子,这个眉毛和眼睛真像你!”
      陈玉英将刚出生的毛岸龙抱给毛泽东看,他一脸慈祥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打趣道:“这眉毛和眼睛确实是很像我,这鼻子像你。我还担心我不在这里,有人会把我的毛仔子给掉包呢!这一看就像我,可得好好养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泽东

      陈玉英心里确实感到一阵后怕,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紧张,国民党军四处抓捕共产党人。一天,毛泽东气喘吁吁跑回家和杨开慧谈论道:“现在真的太危险了,我今天差点就被抓了。我刚走进巷子里,就看见国民党来抓我,扯我的衣服,问我有没有看到毛泽东?我断定他们不认识,就指着另一头告诉他们往那边跑了。”
……
      同年8月,毛泽东将杨开慧和孩子送回长沙,因为他即将要赶往湘赣边界的农村地区,发起武装革命斗争。那天晚上繁星闪烁,毛泽东搬凳子出来给孩子讲故事,三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陈玉英看到杨开慧眼里饱含泪水,还在默默替毛泽东收拾东西。
      陈玉英看着杨开慧单薄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希望杨开慧开口挽留毛泽东,但也明白杨开慧不会阻挠毛泽东革命的步伐。陈玉英本想帮忙一起收拾,杨开慧说她想尽一个妻子的义务,帮丈夫收拾行李。
      陈玉英就默默站在门口,看着杨开慧将毛泽东的衣服一件件叠好,整整齐齐放入一个破旧的手提箱。第二天拂晓,毛泽东早早就起来了,安顿好一切事情后,踏上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走后,杨开慧留在板仓继续进行革命工作,她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积极参与到农民宣传革命的活动中,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杨开慧为“霞姑”。
      直至1930年,陈玉英在毛泽东家已经工作了4个年头。因为杨开慧忙于革命工作,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务,陈玉英主动接过照顾三个孩子的重任,让杨开慧能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了节约时间,好好照顾3个孩子,陈玉英毅然将头发全部剃光。她在杨开慧家工作原本是有工资的,每个月5元钱,因为杨开慧独自一人生活也比较艰难,陈玉英主动提出不要工资。为了补贴家用,陈玉英更是将好不容易积攒的一些积蓄,拿出来补贴杨开慧家。
      邻居都很羡慕杨开慧家有这么好的保姆,陈玉英听闻只是笑着说:“不要这么说,可以遇上杨开慧一家是我莫大的福气了!他们一家待我很好,是我遇到过最好的主人。”
      毛泽东去了井冈山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书信往来,为了不暴露身份,每次都是陈玉英去地下党据点传信。每次收到毛泽东的信,杨开慧都能开心好几天,拿着信件看了又看,反复阅读后,最后小心翼翼收起来。有时隔了许久没有毛泽东的信,杨开慧就会很焦虑,担心毛泽东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
      杨开慧曾多次向组织申请前往井冈山地区,但组织出于她的安全着想,一直没有同意她的请求。杨开慧也明白组织是因为她有3个小孩,行动不便,而且井冈山地区一直被国民党层层封锁,进入井冈山本就比较困难。
      怎料不幸的一天发生了。1930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放出厥词:“如果抓不到毛泽东,那就抓他的老婆和孩子。抓住他老婆杨开慧,胜过抓捕万千共产党!”
      一个秋风瑟瑟的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一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传来,没一会儿,杨开慧家就被国民党军包围了。杨开慧镇定自若打开房门,问道:“你们有什么事吗?”站在最前面的国民党说道:“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请你和我们走一趟!”
      身后的国民党迅速推开杨开慧,跑进屋将陈玉英和毛岸英抓起来。杨开慧见国民党将陈玉英也抓起来了,大声质问:“你们要抓的是我,抓我家保姆干什么?她就是来我家照顾孩子的!她什么都不懂,你放开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她可不一般呀!抓走!”
     “你们不要太过分了,抓孩子干什么!你们要抓走孩子,我就不跟你们走!”
     “不走?把他们一起拖走!”
      附近的村民也听到了动静,纷纷跑出来查看是什么情况,看到国民党要抓走霞姑,自然不肯,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村民最终只能看着杨开慧等人被抓走。杨开慧和陈玉英被关进监狱,每天都要接受审讯和酷刑。
     “毛泽东在哪里?地下党在哪里?你最近都在做什么?”无论敌人怎么询问,杨开慧都挺胸抬头说:“不知道!”敌人气急败坏,怒吼道:“不知道?我看是你的嘴硬,还是我的棍子硬!”随即鞭子、竹条纷纷落在杨开慧身上,没一会儿就皮开肉绽了,场景触目惊心。
      杨开慧忍不住痛晕了过去,敌人毫不留情向她身上泼冷水。陈玉英见状十分心痛,大喊道:“你们要打就打我!她身子弱,禁不起这么打!这么打迟早会出人命,有没有天理了?”
      敌人叫嚣道:“天理?我就是这的天理!既然你要自讨苦吃,那就打你!”没多久,陈玉英身上伤痕累累,杨开慧伤心地说:“你们不要打她,她只是我家里的保姆,什么都不知道啊!她和共产党没有关系,你们放了她!”
      陈玉英学着杨开慧的样子也说不知道,敌人见状继续打她。当陈玉英回到牢房后,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杨开慧满脸歉意:“孙嫂,对不起,是我们连累你了,让你受了这么大的苦!”
      陈玉英抹去眼泪,说:“你不要这样说,如果我是正为你受苦,那你又是在为谁受苦呢?”虽然天天被审问、受刑罚,但她们二人始终守口如瓶,什么也不说。每天晚上,二人在一起互相劝慰,互相加油鼓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1月14日,敌人将杨开慧拖出牢房,陈玉英和杨开慧对望,突然察觉到了异常。平时都是二人一起被带出去,今天却只带杨开慧一人,而且国民党军的人数也突然增多,二人都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
      陈玉英朝敌人大喊:“不要带她走!要杀就杀我,她是孩子的母亲,孩子需要她啊!杀了我,让她回去继续带孩子!”杨开慧异常冷静说:“孙嫂,我离开后,你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这是我唯一的心愿了,你要保重!”
      陈玉英死死抱着杨开慧,不让敌人将她带走,但一个弱女子怎么拦得住众多敌人呢?杨开慧最终被敌人带走了,反动派将杨开慧带到识字岭,年仅29岁的杨开慧被敌人枪毙。
      杨开慧牺牲后,经过党组织的奋力营救,将伤痕累累的陈玉英和孩子成功救出。陈玉英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见到杨开慧的老母亲,几人在一起抱头痛哭。陈玉英打算完成杨开慧的遗愿,将三个孩子平安抚养长大。
      原本打算住在杨开慧老家,由于时局动荡,陈玉英不想连累杨老太太,打算带3个孩子回老家。与此同时,党组织也一直多方寻找毛岸英三兄弟的下落,最终在陈玉英带孩子回老家前,被党组织接去上海学习。
      陈玉英独自一人回到老家。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陈玉英听说毛泽东的队伍回来了,便着急赶到长沙,求见毛主席。由于时间冲突,陈玉英没有见到毛主席,感到十分遗憾。
      1950年,毛岸英应父亲毛泽东的安排,来到长沙见到曾抚养他的陈玉英,二人见面后很是激动。毛岸英对陈玉英的生活和她的女儿特别照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7年6月,毛泽东将陈玉英接到北京小住,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1982年,陈玉英病逝。临终前,她拉住女儿的手,宽慰道:“我要走了,你不用太伤心,我去看看开慧和毛主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8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