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见所未见的照片

[复制链接]
3991#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3 21:33 编辑

1964年,蒋介石看到一张照片后,痛哭不止直言,自己不如毛主席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早已败逃台湾的蒋介石,虽然无时无刻不再妄想着“反攻大陆”,但其实,他的心里早已明白,自己大势已去。
      就在蒋介石再次望向大陆的时候,突然身边的侍从官,给蒋介石送来一张照片,一张台湾飞行员拍摄的大陆照片。
而当蒋介石看清这张照片后,久久地沉默不语,随后唉叹一声道,“我不如毛泽东啊!”
      那么这张照片里到底拍摄了什么内容?以至于让蒋介石忍不住地感慨?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此次事件的全部过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介石在祖父前哭诉
      1949年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淮海战役,粟裕大将带着解放军冲进南京总统府,当青天白日旗缓缓落下的时候,宣告着蒋氏政权彻底落败,人民终于得到了胜利。
      而此时的蒋介石,却在奉化老家的祖坟前失声痛哭,面对自己的政权解体,面对自己的落败。
      他虽然早已做好准备,将国内所有的珍宝古玩、金银财物全部运到了台湾,甚至掘了丰沃的地皮,势必要留下一个残破的中国。
      但想到自己余生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陆,只能蜗居在小岛生活,蒋介石此时内心犹如刀割。
      他一遍又一遍在墓前,对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祖先诉说着自己的难处,他深知自己离开后,自家的祖坟一定被千人掘万人骂,而且他自己也挖了毛主席三次祖坟,这个仇他们一定会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现在的蒋介石无力去保护自家的祖坟,只能痛骂自己不孝,与他的部队匆匆离开了大陆。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成立了黄埔军校,那里聚集了当时全国最杰出的进步青年,为了培养下一代的革命志士,毛主席在黄埔军校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
      那时候的毛主席虽然身为共产党,但他的理念先进,认为革命路线不应该效仿苏联走工人路线,在工业化薄弱的中国,农民才是最广泛的主力军。
      孙中山正是听取了青年毛泽东的建议,坚定地走农民路线,故而极为器重青年毛泽东,甚至让他代表自己参加演讲会议。
      而蒋介石当时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一直不怎么受孙中山青睐,从个人立场上他十分嫉妒青年毛泽东的才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大立场上,蒋介石认为泥腿子没有什么出席,爱钱如命、爱权如命的蒋介石,可不想走什么农民路线实现人人平等。
      他要往上爬的同时,也做着发财梦,所以在孙中山离世后,蒋介石早已联系好黄埔军校与自己一样志向的人,联合起来对国民党左派及共产党发动了“四一二革命”。
      同时缴纳工人枪支,血腥镇压农民运动,致使全国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主席带领起义军挺进井冈山,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井冈山建立的根据地。
      蒋介石深知毛主席日后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对井冈山发动围剿战争。
      在几次围剿战争中,国民党都失利了,好不容易第五次围剿战争成功了,毛主席又带领着大部分进行了战略性转移,开启了长征征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军驻守井冈山时期,国民党围剿不成,连连失利,后来红军长征的时候,国民党即便他们手握各种精良武器的设备,甚至还聘请了德国的军事顾问。
      但无论是四渡赤水,还是铁索桥,哪怕雪山草地,似乎都拦不住红军的脚步。
      而且红军每到一处,就进行土地革命,致使民心所向,让那些农民无条件帮助红军,成为鼎鼎大名的“播种”部队。
      故而国民党根本没有办法拦截红军,哪怕出动几十万大军,依旧被红军顺利逃脱。甚至出资几万大洋悬赏,也无法抓住毛主席。
      蒋介石不分析两支部队的优劣,也不愿意接受红军的意义,最后偏执地认为,是毛主席的运气好。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运气好呢?这个问题不仅让蒋介石苦恼,在当时指挥湖北地区战事的何健也感到困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何健建议蒋介石挖坟
      小米加步枪如何抵挡得住飞机大炮?想想都觉得不可能。最终将所有的责任推到毛主席运势上面,如此一来他和蒋介石可谓是不谋而合。
      毕竟运气这种事,谁也说不准,但如果客观分析战事失利,那么何健的脑袋就不保了。
      他知道蒋介石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将建设信仰上帝,信仰基督,同时也对祖坟风水这些也颇有研究。
      于是何健向蒋介石提议,毛主席的胜利可能是因为祖坟风水好,众所周知,祖坟的选址如果风水好,如果构造的符合流年运势,那么必然会被祖宗庇护。
      何健的说法,也让蒋介石逐渐相信,毛主席的运气,一定是因为他祖先庇护。既然他祖先那么厉害,就跟他祖先算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终二人商讨一番后,蒋介石决定破坏毛主席的祖坟风水,将他的真龙气运完全扼杀。
      古人常说既往不咎,现在的事不能总翻老账。但蒋介石却并不在乎这些,更何况在中国人眼中,去挖人祖坟是极为恶毒卑鄙的做法。
      不说这些迷信之事是否空穴来风,单单去打扰先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这么做,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
      而蒋介石却视道德伦理为无物,根本不顾舆论和他人所言,如今作为国民党政府首脑,所有人唯他马首是瞻,蒋介石何惧之有?
      于是何健为了讨好蒋介石,立刻派出湘潭县的县长王英兆执行此事,而他负责监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次挖坟失败
      毛家祖坟地址确实想得好,据说是毛主席的祖辈的选址在滴水洞,滴水洞四周青山环绕。但正前方确实滚滚的韶山之水,青山绿水之间,风景优美,确实是个好地方。
      毛主席虽然远离家乡,但蒋介石要破坏他祖坟事闹得满城风雨,知道此事后毛主席十分忧愁。
      要知道,毛主席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鬼神风水,他曾经坦言过那是封建陋习、是驯化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方式。
      但他对祖坟一事还是很担忧的,因为祖坟不仅仅埋着他的祖宗,还有自己的父母。他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爹娘受到迫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联系老家的乡亲们,韶山的乡亲们自小看着石三伢子长大,现在又知道石三伢子要去做大事,决不能让他有任何后顾之忧。
      于是韶山的老乡们团结一起,为了保护毛家祖坟,为了不让国民党损害毛家祖坟。
      他们先将毛家祖坟的墓碑推掉,把毛家祖坟的地理位置上面铺上厚土与茅草,进行一番打扮后,从外面便看不出是坟地的模样。
      王英兆气势汹汹赶来韶山,原以为自己一铲子推倒毛家祖坟轻而易举的事,但来道韶山后,却并没有找到毛主席的祖坟。
      他按照眼线打听来的地址,四处徘徊,总感觉不太对劲。忽然,背后听到一阵炮竹声,这声炮竹让王英兆吓了一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以为共产党将他们包围了,吓得连连后退。刚想转身逃跑的时候,又想到背后还有何健盯着自己,那自己该怎么办交差?
      于是他跑到一旁的地方,直接推翻了其他的祖坟,装作是毛家祖坟,还特意拍了照片,最后灰溜溜地离开,找到何健,将照片拿出来,声称已完成任务。
      王英兆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敢苏何健自己在韶山经历了什么。何健打量着王英兆,检查照片,似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疑点。
      更何况何健下一场围剿战已经准备好了,他派出最精良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相信这次一定能将红军一网打尽。故而何健也没有太过追究详情,王英兆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让国民党万万没想到的是,红军来到长沙之后,直接包围长沙,长沙守卫军面对小米加步枪,根本来不及反抗,便成为散兵游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样一群散沙的队伍,可国民党不仅没有整改,反而认为,是祖坟没有挖对的原因。
      蒋介石把何健这几次失利,以及没有刨掉毛主席祖坟的怒气,全部爆发,发泄在何健身上,让他立即滚蛋。
      接着蒋介石亲自上阵,实施他的微操本领,带着国民党所谓的正规军,势要把共产党绞杀殆尽。带着这满腔的怒气与怨恨,共产党自知国民党来势汹汹,是决不能与他硬碰硬。
      虽然是自己的家乡,虽然很想回韶山再看一看乡亲们,但毛主席思来想去,还是以大局为先,带着红军在国民党包围之前,从长沙撤离。
      而此时的何健灰溜溜地跟着蒋介石来到长沙,经过乔装打扮,潜入韶山那里,从老乡嘴里得知,上次王英兆根本就没挖对毛主席的祖坟,这让何健极为愤怒。
      他认为王英兆和老乡们一起合力骗了自己,但又觉得是祖坟的庇护,让毛主席将长沙攻打成功,这一切罪魁祸首,还是毛泽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何健把一切怒气都发泄在毛泽东身上,既然抓不到毛泽东,就抓他身边的人泄愤。最后在何健的指挥下,他逮捕了毛泽东的原配妻子,杨开慧。
      本以为抓住杨开慧,就可以抓住毛泽东的命脉,事后毛泽东确实也三番两次派人前去救杨开慧。
      但敌人的狡猾程度远远超出了毛主席的预料,最终和杨开慧失之交臂。杨开慧为了自己的爱人,誓死不投降,这让国民党没了章法,最终杀死杨开慧。
      临终前,杨开慧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塞在牢狱的墙壁里。而她和毛主席一起孕育的三个孩子,也在这段期间流亡在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次挖坟
       但这并不难让何健出气,想到自己被蒋介石痛骂,甚至还要降职,何健决定要完成蒋介石交给自己的任务,找到毛主席的祖坟,彻底毁了他家祖坟才肯罢休。
      此时何健手下的一名特务,名叫龚澍,对何健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前往韶山,破坏毛主席家中的祖坟。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是单枪匹马前去韶山,很有可能面临各种威胁和危险,龚澍如此殷勤,让何健颇为欣赏。
      他同意了龚澍的请求,于是为他加派了肖鼎元和黄强恂,让他们三人共同完成任务。
      三人组成小队,悄悄地来到韶山,潜入韶山老乡的队伍里,想从他们嘴里套出毛主席家祖坟的具体位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没有想到的是,老乡们的戒备心很强。他们时刻防备着外地人,因为国民党手段毒辣的行为早已如雷贯耳。
      而且国民党不死心的后续反扑,也让韶山村民们提高警惕,所以见到龚澍等这三个人陌生的面孔,又找他们问东问西。
      就知道这三人来者不善,他们问东村民答西,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让龚澍他们三人根本无招可使,最终什么也没打听出来。
      这几人的奇怪行为,也很快让韶山乡亲们感到疑惑。于是他们秘密通知了毛主席的堂兄,毛宇居。
      毛宇居一直留在家乡帮忙照看毛主席的老宅和亲眷,也一直负责保护毛家祖坟。听村民们提起龚澍这三人,很快引起了毛宇居的警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观察了这几人的举动,确定了他们可能就是国民党的特务。为了能够引蛇出洞,毛宇居故意装作信任他们的样子主动攀谈。
      钓起他们的胃口,告诉龚澍三人,自己是代表毛主席,回到韶山,祭拜祖坟的。
      这让龚澍三人极为兴奋,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为了不让毛宇居起疑心,他们谎称自己也是久闻毛主席大名,想来祭拜。
      但毛宇居却让他们不要太激动,自己会带他们前去一起祭拜。毛宇居于是带着他们来到了自己家的祖坟面前,声称这便是毛泽东家的祖坟。
      龚澍他们三人赶紧装模作样的拜了几拜,简直是天降馅饼,实在让他们乐不可支。
      自以为趁着毛宇居不在意的时候,在墓前做了记号,临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欣之情,还给了毛宇居几个大洋当做小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早已暴露,毛宇居冷眼看着他们离开之后,交代乡亲们,不要将此事透露给任何人。
      而自以为得到准确地址的龚澍匆匆忙忙前去找何健复命,经过上次一事,何健不得不小心再小心。
      但龚澍拍着胸脯保证再也不会出错,何健见他们如此笃定,于是交代三人,晚上无人时再去破坏。
      龚澍和肖鼎元、黄强恂三人好不容易等到晚上,趁着夜色又一次潜入韶山,找到了白天所做的标记的地方,拿着工具推到了墓碑,挖出黄土,抬出里面的棺椁。
      并用工具凿开了棺椁,道出里面的白骨,甚至还特别歹毒的用酒瓶封住白骨,寓意封住毛主席的老祖宗。
      这种便是他们所谓的风水大法,如此以来,以后毛主席的运势必然会跌入谷底,再也没有老祖宗庇护的毛主席,失败是必然的命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次挖坟
      蒋介石听到毛家祖坟这次彻底被破坏的时候,便让何健等待着自己被重新重用的消息。接着,蒋介石又一次发动大军,对红军发起攻势,好好报复原先自己的失利之仇。
      但毛主席所带领的红军,非但没有如蒋介石所愿尽数落网,反而成为有名的“播种”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加入红军。
      眼见着红军队伍越来越壮大,甚至经过几番周折,竟然真的转移到延安之后,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
      不是祖坟被毁了吗?为何红军还能顺利进行战略转移?!蒋介石一怒之下,派人再去探听毛家祖坟的事,果不其然,毛家祖坟依旧是完好无损,根本没有破坏。
      这让蒋介石极为震怒,他深感自己被戏耍了,气恼不已的他,为了狠狠出一口恶气,这一次,他要亲自率领人,前去韶山把毛家祖坟彻底毁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蒋介石还是得注意自己形象,虽然他前去韶山监督,但不能亲手干刨挖祖坟的事。因此他又派了自己极为信任的人,王茂泉和唐锦钟。
      这二人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以来还能接到刨挖祖坟的任务,但他们与何健一样,这任务虽然看似简单。
      但韶山之大,千万户人家,祖坟比比皆是,韶山老乡们又守口如瓶,不愿透露毛家祖坟,他们怎么确定具体位置呢?
       思来想去,他们决定发挥宁杀错一百也不愿放过一个的原则,用钱雇佣了大批民工。
      他们带着这群民工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韶山,韶山的乡亲们敢怒不敢言,国民党更是趾高气昂,指挥着民工们把这里所有的墓地全部推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几乎韶山的坟墓都被推倒了,遭到了大肆破坏的韶山墓地,让国民党稍稍放心,这样应该就完成任务了。
      可国民党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墓地里面也没有毛家墓地。原来老乡们为了国民党不会轻易找到毛家祖坟。
      所以早把他家的墓碑推倒了,周围还用土地蒙住,看起来如履平地,根本看不出是坟墓的样子。
      所以蒋介石破坏毛家祖坟一事,又失败了。蒋介石这一举动传到国内外,无一不被耻笑。
      毕竟谁也没想到一国首领竟然干出挖人祖坟一事,还煞有介事地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别人祖坟风水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介石败逃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也想挖蒋介石的祖坟,这也算是蒋介石的另一种报应。
      好在当时傅式转移了日本人的目标,没有将蒋介石的祖坟挖成,这让蒋介石非常开心,甚至还封了傅式护坟英雄的称号。
      本以为自家祖坟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连连受挫。
      蒋介石的独裁军阀统治之下,早已让人民生活困顿不已,民不聊生。哪怕蒋介石下令封锁运输线,人民还是会推着小车,自愿为解放军送物资送粮食。
      国民党军队哪怕再精良的武器,面对人民群众一辆辆小推车组成的百万大军,蒋介石最终无力再挽回局势,只能败走台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临行之前,他来到奉化的老家,面对着远处的炮弹声,他知道自己是不能长留在此。
      他如今是人民的公敌,所以蒋介石只能逃跑保命。可他能跑,祖坟跑不了,愧对祖先的蒋介石,只能跪在墓碑前痛哭不已。
      他知道自己一走,这座被镶金戴玉的祖坟定然被解放军和人民挖掘,但蒋介石无力挽回,只能磕了三个响头,痛苦离去。
      蒋介石乘坐“美龄号”离开不久,解放军便包围了蒋介石的奉化老宅及他家祖坟。
      横眉冷对千夫指,面对蒋介石在战争、灾难、饥荒、瘟疫面前还能修建的豪华宅院,众人纷纷唾骂不已,这些都是民脂民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尤其是蒋介石家中的祖坟,想到蒋介石过去连挖了毛主席三次祖坟,这一次他们也要挖蒋介石的祖坟,为毛主席报仇,为自己报仇!
      但解放军指导员却觉得此事不妥,如果此行成功,那么这件事性质便变了。
      他立刻上报给大将粟裕,粟裕对此事也比较困顿,不知如何解决,最终修书一封寄到当时刚刚来到北京的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这封信之后,沉默良久,一旁的朱德却觉得此事是对的,他赞成解放军把蒋介石的祖坟挖了。
      本来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剥削阶级,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呢?但毛主席思前想后,却觉得不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席决定保护蒋家坟墓
      现在挖了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气,但事后必然会被诟病,而共产党也是秉持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愿意给俘虏、给罪犯一次机会,那么为什么不能给蒋介石的祖坟一次机会呢?
      毕竟那是蒋介石的罪行,祸不及家人,更何况蒋介石越是如此,越失民心,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若干年后,自有历史评断。
      毛主席这开阔广博的视角,让朱德恍然大悟,他也不再反对。毛主席即刻通知粟裕,保护蒋介石的祖坟,保护蒋介石的祖宅,他的祖宅和祖坟,不能由任何人破坏。
      这一份胸襟,也让中国人民感到佩服。而此时远在海峡另一边的蒋介石,提心吊胆,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毛主席会报复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担惊受怕自己祖坟出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介石一直在计划着反攻大陆,当时两岸因为政治关系的原因,两地通信很难。
      所以蒋介石听到许多风言风语,都是自家祖坟被破坏。这让蒋介石更加愤恨毛主席,势必要反攻大陆!
      但到了六十年代,蒋介石却意外得知,自己的祖坟保存的完好无恙,没有任何人破坏。
      蒋介石不可置信,共产党竟然没有报仇?见他不信,在内地的曹聚仁特意前去蒋介石的奉化老家,为蒋介石的祖坟和祖宅拍了照片,寄给蒋介石。
      当蒋介石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一下落泪了。照片里,不仅祖宅祖坟完好无缺,还设置了特别的保护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看着自己的老家,看着过去的地方,看着自己思念的家乡,蒋介石忍不住痛哭流涕。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针对一辈子的人,竟然如此以德报怨,这份胸襟和胆魄,让蒋介石自愧不如,他确实不如毛主席。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贯彻着共产主义的理念和党章,从不会徇私,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转移。
      遵从唯物主义的理念,认为生死不过是更替,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发展趋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样的超然与洒脱,蒋介石无法理解,也无法做到,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注定一生为敌。
      但在最后,蒋介石也不得不低头钦佩伟人,这便是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3992#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08:17 编辑

1963年,李敏一家被迫搬出中南海,毛主席万分不舍:何必一定要走

      1963年,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一家三口,搬离了中南海。但这种“搬离”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无论是在个人情感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李敏一家搬离中南海,离开毛主席,都是一件十分不该的无奈之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敏搬离中南海前,与丈夫孔令华,都还是在大学里读书学知识的。没有参加工作,自然也就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更谈不上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当时跟李敏和孔令华,同龄的许多在校大学生一样,都需要家庭提供的基本经济资助,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之后再参加工作,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得养家糊口。
      可在1963年,李敏夫妻搬离中南海时,毛主席只是从稿费中,拿出30元钱补助她们。30元钱,怎么能保障她们一家三口和一位女保姆的基本生活?日子该怎么过啊。这是她们的问题,少有人问津。
      李敏一家的搬离,离不开江青的从中作梗;以“什么也不会做”为冠冕堂皇的借口,就要将李敏一家赶走。这种“轰赶”不是明着的,反而是要李敏“主动”写出一份谈话形式的申请内容:为了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需要搬离中南海。
      有人会讲,李敏不写不行吗?江青能拿她怎么办?确实,不写当然能行,总不能抓着她的手写吧。可是,江青打着“组织”的旗号,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能赖着不写吗?江青很是高明,这样做既可以名正言顺,又能掩人耳目,谁都指责不了。李敏“提出”要走,李敏“主动”写的申请报告,如意算盘打得真好。
      当时,李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这份申请报告务必递给我的爸爸看;二,请爸爸就‘搬离’一事和我谈谈话。”李敏等啊等,也不知道父亲毛泽东,是否看到自己的报告,是否知道了自己的请求;反正父女二人,确实是没有谈过此事。等到后面,江青指使人来找李敏谈话:“你是不是闹脾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事已至此,李敏一家怎么能不走?1963年7月的某天,一辆平板车,拉着李敏一家三口的所有家当,离开了中南海,离开了毛主席。
      对李敏,毛主席是充满怜爱的,即使是结婚了,他们也是住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家中,生活在毛主席身边。大概一起生活了15年时间,毛主席为此还专门解释过:“娇娃小时候吃太多苦了,从小跟着妈妈相依为命,没有得到过父爱。现在她回到我身边,我希望可以尽到一个做父亲的义务,疼她,爱她。”
      当初李敏与孔令华之子,毛主席的外孙出生时,毛主席很是高兴,同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一起,费了一番心思,给孩子取名“继宁”,意为长大后继承爷爷和外公的事业,宁是“列宁”名字得来的。毛主席对这个外孙喜欢得很,时不时来看望,抱抱、亲亲,就跟其他老人一样,隔辈人格外亲。可是在1963年,没有任何收入的李敏一家,搬离中南海,祥和的生活发生巨变。
      当初李敏将离开家的想法,当面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喃喃自语:“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常常见到你和令华。”李敏心里泛起阵阵苦楚,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李敏在想,自己不过是搬出了中南海,人还在北京,还不是想什么时候回去看毛主席,就什么时候看。可从事情的后来发展看,她将事情想得简单了,想得不够长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刚搬出去的时候,还经常去,后来一个月见一次,后来两个月见一次,后来几个月、甚至半年都难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李敏后悔极了搬离中南海的家,再想回去实在太困难了,只能沉浸在回忆里宽慰自己。
      多年后,李敏常常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再忍忍江青的怨气,为什么不再顶住外界给的压力,为什么不找毛主席问个明白、说个清楚。关于父女离别的真正缘由,恐怕毛主席是不清楚的吧。这样的遗憾,真是李敏再勇敢些,就能避免的吗?
3993#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08:28 编辑

杜甫非常经典的一首古诗,只有29字,却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曾经疑惑为什么有人称杜甫为“老杜”,却没人称李白为“老李”。
      直到我看到一个网友的回答:大概是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
      李白一生浪漫潇洒,仗剑天涯,诗酒人生,而杜甫似乎一直就是个忧郁的老头子。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他的诗读来总是令人伤感不已。
      杜甫24岁应试落选后,就一直处处碰壁,壮志难酬。
      公元748年,他写下了第一首自述生平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道尽了生活困顿、受人白眼的失意愤懑。
      这首是他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可惜却一直未能如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752年,尝尽世态炎凉,深感人情反复的杜甫,又写下一首诗,短短29字,却揭露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全诗如下: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题“贫交行”,很好理解,就是贫贱之交的诗歌。
      古诗有云:“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患难见真情,交友也是如此。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现在有些人交朋友,翻手一个样,覆手又是令一番模样,就像云卷云舒,雨落雨停,变化多端。
      这样的势利之交,是多么地令人愤慨、不屑一顾。
      杜甫自落榜之后,一直受人白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令他十分抑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古以来一直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就像《范进中举》的主人公。
      范进在中举之前他的老丈人一直瞧不起他,见他要借钱还想往上考,就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当他中举后,又是送钱又是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前倨后恭的小人行径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此时的杜甫就像中举前的范进,虽然颇有诗名,但是毕竟没有功名在身,说白了就是个穷酸书生,在达官富人遍地的长安,自是过得艰难。
      所以他才会感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世风凉薄至此,现实如此黑暗冷酷,世人崇尚的交友之道让他轻蔑至极,他在愤慨的同时,突然想起了古代的“管鲍之交”。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代管仲和鲍叔牙贫贱不移的君子之交,这样的交友之道,却被人弃之如粪土。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曾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也是齐国的大夫,以知人善用闻名于世。
      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两人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旁人都说他贪钱爱占便宜,鲍叔牙却觉得他家庭贫困,理应如此。
      管仲曾经多次被皇帝罢官,人人都说他无能,鲍叔牙却认为他是没有遇上好时机。
      管仲曾多次参军却临阵脱逃,世人都道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认为他是为了家中的老母亲不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后来管仲投靠了公子纠,而鲍叔牙则选择辅佐公子小白,两人各为其主。
      管仲为了公子纠,曾射了公子小白一箭。
      最后公子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而齐桓公也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于是管仲便有了可以真正施展才干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的管仲,所以他才会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里作者用“管鲍之交”,以鲍叔牙对管仲贫富不移、不离不弃的例子反衬今人嫌贫爱富、友情淡薄。
      他对于“管鲍之交”是羡慕而且赞赏的,可是这样的君子之交却被人弃如敝屣,怎能不令人感伤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人性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言: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李白,是因为他的浪漫潇洒是我们一生所求却无法企及的,与其说我们喜欢他,倒不如说是喜欢我们的梦想。
      而沧桑的杜甫往往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他的诗总能引起千古共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一个“利”字,别说朋友,就连亲人都能翻脸无情。
      人总是善于趋利避害,人性善变,今日亲密无间,明日相见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都是常有的事儿。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所以在你危难之时,愿意伸手扶你一把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抵就是如此。
3994#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08:43 编辑

唐朝诗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无人能接,,千年后伟人接下半句

      在中国古代,人们要么为了仕途,要么为了生计,谁不是席不暇暖,奔走不遑?有几个人能安守田园,坐看花开花谢,仰观云卷云舒?
      当年白居易就是把流浪的人生比作辞别根须的深秋的蓬草:"辞根散作九秋蓬。"文天祥则把它比作随风逐浪的水上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其实呢?人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哪会有如此轻灵与飘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公元810年初冬,21岁的李贺凭一首《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顺利夺得府试头筹:
     “眼大心雄知所以, 莫忘作歌人姓李。”足以体现李贺此时的踌躇满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贺不知道此时由于他的优秀,一场基于他的阴谋正在酝酿。
     “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谐音。李贺跑来考进士,就是对父亲的极大侮辱,是严重的不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贺不出意外地被取消了考试资格——阴谋成功,李贺的仕途被中断。
      尽管前辈韩愈全力挽救,提笔《诡辩》为其抱不平,仍于事无补,避名讳一事,古来有之。同时他又害怕这个年轻人从此一蹶不振,他希望他能成为绝世才子在大唐熠熠生辉,毕竟,他是那样欣赏李贺的才华:
      韩愈早年就知晓李贺的才华,幼年便能吟诗作对,书法了得,萌生结识之心。携好友皇甫湜一同拜访,这次拜访,着实刷新了对李贺的认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贺激动韩愈的到来当即作了一首。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人连连称赞:“名不虚传的天才,日后定会无限发光”
      果不其然,12年后李贺拜会,又带来了自己的巨著: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那一瞬间,韩愈仿佛感觉自己已身在塞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鲜血与军旗齐飞,放眼望去,夜幕共城墙一色,鼓声低沉,号角凄厉,众将士手持寒剑,浴血杀敌,为国奋战,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能将边塞写的如此激昂壮阔,又如此凄艳斑驳,真是前所未见!
      韩愈深深的明白:此人,必将名垂千史。
      李贺因为这首诗而名声大噪,也因此引来了小人的阴谋陷害,最终无法参加科考。
      万般屈辱压抑促使他写了一首《致酒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致酒行》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实总是残酷的,在韩愈的大力举荐下,李贺虽然得到了一个九品奉礼郎的官职,但每天不过就是做些祭祀礼仪的管理工作,枯燥而乏味。这对心怀大志的李贺来说,简直是是大材小用,浪费生命。
      煎熬了三年之后,李贺身体越来越差,对未来也渐渐失去信心。于是,在公元813年,李贺凄然地离开长安,前往洛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无人能接,千年后伟人接下半句
      在前往洛阳的途中,李贺写下了他人生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人虽然27岁就去世了,却凭这首唐诗名垂千载,诗中7个字,伟人直接照抄。全诗如下: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可能并不太熟悉。然而,只要提到其中的一个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不过,很多人知道这个千古名句,并不是因为李贺此诗,而是因为伟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金铜仙人”的故事表达的是一种亡国之恸,而李贺此诗是借金铜仙人临去时的“潸然泪下”,来抒发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贺的诗道尽世间悲欢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他虽然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
      在这个人人手机,人人小视频的时代,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无疑与众不同,无疑格外吸引人,古诗词可以浸润你的心灵,使你有出口成章的学识和灵动如水的才情,更能使你的气质无与伦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普通人来到江南小镇只会说,好美;
      像武亦姝这样通晓诗文的孩子,张口就是: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普通人看见大海,只会说哇,好大;
      像雷海为这样熟读诗书,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普通人欣赏漫天烟火,只会说好好看;
      像陈更这样书不离手的学霸孩子才能随口吟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国家瑰宝。今年教育部也新出了一项改革规定,从今年新学期开始,增加中小学的古诗词内容,考试中的古诗词占分比例达到整张试卷的50%,一年级新增古诗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所谓的“大家”,而真正流传下来的这些古诗词才是我们要细心珍藏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都藏在你的气质里。”
      很多教授一直鼓励现在的人们应该多读古诗词,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可以从古诗词中发现自己,找到兴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古诗词既可以增加学识和见识,同时也能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这一点,我们从才女董卿的身上足以见得。
      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古文化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出现的高频字。
      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直到有一方背不出,则另一方获胜。获胜者直战擂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套以传统诗词文化游戏“飞花令”为模式(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古典诗词读物,是通过游戏引出很多诗词,让我们能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还能学习一些古代的历史风俗、人文地理,拓展知识面。
3995#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19:31 编辑

台湾方面急了:希望大陆能克制反应,佩洛西不能代表美国

      如今,多方都在关注着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一事,想要从中得知中国政府对此将会如何应对。
      要知道美国近几年一直对中国是模糊政策,在多个事件中,一边做挑衅中国的事情,一边又表示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的行为已经是对中国的地区安全稳定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拜登称佩洛西窜访台湾是个人决定
      据报道,此前有媒体采访美国总统拜登,提及到佩洛西窜访台湾一事,拜登回应称,美国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的立场是没有改变的,但是佩洛西是否访问台湾是她自己的决定,他无权干涉。对于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民是完全不买账的,这样的说法完全是在混淆局势,想要将他们对中国的模糊政策进行到底。
      台当局对此向中国大陆喊话
      随后,台湾当局也多次向中国大陆喊话,称佩洛西并不能代表美国政府,希望大陆不要进行错误解读,以及做出任何过度的反应。随后又声称,此次佩洛西窜访台湾是因为美国和台湾的关系升温才导致的,没有任何的寓意,希望大陆能够克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悉,美国白宫已经承认了此次佩洛西的窜访台湾,白宫也是参与在内,并且还提供了支持。对于此事,中国大陆也是做出了严厉警告,表示了此次佩洛西的窜访是非常危险的,是具有挑衅的性质,已经是严重的破坏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一直都是麻烦制造者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维护者身份,但是却一直以霸权的主义制造地区之间的冲突,来扰乱国际的秩序,破坏地区的稳定。要知道,美国政府已经介入了多国的内政中,来借此引发战争,阿富汗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如今的俄乌冲突也是其中之一,而现在又将目标放到了台湾问题上,可以说美国这样的行为是非常的可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今,不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台湾当局想要借这样的形式来获取好处的话,那必然是不可能的。对于美国的行为,中国政府必将会做出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应对。反观台湾当局,应该认清现实,中国统一已经是必然的了,应该抛弃和外部势力的勾结,欣然的接受,才能让自己不处于被动的处境中。
      部分参考信息来源:神鸟知讯观察
3996#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19:37 编辑

郭沫若用4个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怼,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了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近代历史,一时间文化交错,思想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有志文人。提到文人,许多人的脑海里,或许会蹦出一堆带着浓厚笔墨的词——才高八斗,妙笔生花。不过,我们要清楚的是,再伟大的文人终归也是人,他们也有缺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是因为这样,伟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不辩不明,文艺不思不灵,只有在不断的争辩中,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才能更好地融合各方思想,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两位文学家:郭沫若和鲁迅。对于这两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鲁迅,在小学课本里就有他的《少年闰土》。至于郭沫若,在文艺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就。然而就是这两个文学史上的大家,曾经也展开过“互怼之战”,那么,文人间的较量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首先来说说我们最熟悉的鲁迅,迅哥儿脾气大,他总是以犀利的笔锋,刺破黑暗的现实,腐朽的半封建社会;他很少给人留情面,骂施蛰存是恶少,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这些让文人们对他又爱又恨。
      爱他敢于走在时代前沿,批判社会,恨他说话太过直白。至于郭沫若,相信很多人对他的私生活问题并不陌生,他在1912年和张琼华结婚,但不负责任,只顾自己风流逍遥,才结婚6天就离开了张琼华,这个可怜的女人因此守了一辈子活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郭沫若去哪儿了呢?他去到了日本,1916年,他和当时的名门小姐佐藤富子认识,佐藤富子为了他不惜和家里断绝关系,只愿和他能在一起幸福的长长久久生活,当时两人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一共生下四男一女,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郭沫若一人回到祖国,抛下相处多年的妻子儿女,从此断绝联系。
      郭沫若归国后没有回归张琼华的怀抱,而是认识了比自己小24岁的余利群,余利群是一名书画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余利群的妹妹也曾和郭沫若相恋,但被郭沫若残忍抛弃,自杀身亡。两人同居后不久就举办了婚礼,国内风风光光,而远在日本的佐藤富子却只能辗转挣扎,昔日的富家小姐,独自照顾起5个孩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看到这儿,可能不少人能猜到鲁迅为什么要骂郭沫若了,郭沫若的私生活实在过于丰富,他在文艺领域确实有所成就,但就个人品德而言实在不敢恭维。对此,鲁迅选择公开批判,这使得郭沫若颜面扫地,大骂鲁迅是“衣冠禽兽”,而鲁迅却只加了一个字回骂过去,说他是“才子加流氓”。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了。
     “才子加流氓”也指出了两人的文艺观上的差异,鲁迅认为文学即是无产阶级做出来的文学,而这样的文学要在具体的革命工作中产生,但郭沫若则认为只要有一定的意识就可以了。两人的骂战从未离开,关系更是出了名的不好。但鲁迅在两人就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却不计较个人恩怨,这使得郭沫若十分感动,在鲁迅去世后,对他十分称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实仔细想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人,不能把人当作神去对待,要用三七分的观点看待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虽然郭沫若在婚姻上确实没有尽到责任,但他对革命的贡献,对文学领域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去颂扬的,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些事情。
3997#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19:51 编辑

此人因支持毛主席而被打压:贡献极大,却隐姓埋名当老师

      作为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管在共产党内部,还是在国际上,一直都有很大的声望。但是你知道吗?
      毛主席当初也曾被边缘化过,在此期间,有个人因力挺毛主席被打压,以至于隐姓埋名改做教书先生。这个人就是罗明,他的行为引发了著名的反“罗明路线”运动。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罗明的经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罗明

投身革命
      罗明,又名罗善培,字亦平,1901年出生,广东大埔县平原乡岩霞村人。出身贫困,自幼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7岁那年,被卖给养父母,自此离开岩霞村,到了枫朗镇坎下村生活。
      换了生存环境后,罗明的日子依旧不好过,不过总算有了上学的机会。
      8岁时养父去世,养家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孱弱的养母身上。由于家中劳动力匮乏,罗明10岁便跟着养母下田劳作。到13岁小学毕业的时候,哪怕成绩很好,碍于家中贫困,依旧没了上学的机会。
      之后,罗明到枫朗街他五叔的杂货铺当伙计,两年后转到一家当铺做学徒。当铺有个老板常居上海,为了让老家人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经常寄《申报》、《新闻报》等先进书刊回来。这些书刊让罗明打开了新世界,他如一块海绵般,不停地吸收着书本上的知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天晚上关了店门后,罗明就拿出这些书刊,在煤油灯的照耀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日积月累,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见识,他都有了长足进步。再加上罗明聪明伶俐,做学徒时勤勤恳恳,让东家很是喜欢,很快就和东家的两个儿子成了朋友。
      这两人对罗明的向学精神很是钦佩,于是主动找到罗明的养母,希望对方同意罗明与他俩一起报考金山中学。出于爱子之心,养母接受了两人的建议。金山中学在当地很有名气,因此入学门槛也高,可罗明凭借扎实的基础,硬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了进去。
      然而家境是硬伤,尽管罗明成绩惊人,但他家里根本无钱供应。最后还是族长出面,用族里的学租交了学费。不过上了半年后,罗明还是决定退学。因为他觉得这所中学教学水平太低,教的内容他已经学过了。与其在这里浪费钱,还不如回家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青年罗明

      之后,罗明在家乡的百侯步梯小学,谋了个算术老师的工作。尽管参加工作了,罗明仍未放弃向学之心,平时一有时间就捧着书本看。1921年暑假,同村的罗扬才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罗扬才就读的厦门集美师范不仅免学费,就连吃饭问题,学校也给包了。
      一听还有这种学校,罗明喜出望外,这简直是所有贫困学子的福音。于是赶紧收拾行囊,前往厦门求学。由于有一定基础,罗明直接插班进入了二年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罗明生于清末,长于民国,这是一个列强入侵、群雄争霸的混乱时代。哪怕是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在集美师范求学期间,受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影响,罗明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向无产阶级革命靠拢。
      1923年5月,学校不满杨望苏、刘荆荫屡次鼓动学生违抗校令,于是开除二人学籍。这事让学生们极为愤懑,集体罢课示威,要求校长收回成命。然校方不仅未妥协,还变本加厉,又开除了14名组织罢课的学生,并宣布提前放假。
      学校的种种行为,让罗明内心烦闷。他怎么也没想到,堂堂大学校长,竟会随意开除学生,专制又蛮横,于是萌发了换学校的念头。后来,罗明在汕头碰见了中学同学蓝裕业。此人当时已是共产党员,听了罗明的苦恼后,告诉罗明,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乏核心领导力。劝他返回集美师范,重新斗争。
      经蓝裕业指点,罗明联系到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区委,正式在集美师范成立国民党左派组织。之后,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的罗明,开始放开手脚,与校内其他进步师生,先后在校内发展130多名成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蓝裕业

      与此同时,他们还创办了《星火周报》,发放给同学们秘密传阅。报刊内容主要是宣传革命,反帝反军阀等。而这份报刊,是福建宣传革命的早期刊物之一,为我党在闽南的成功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5月,校方认为罗明组织能力太强,怕他再举行罢课运动,于是劝其离开,到时候把毕业证给他寄过去。罗明内心不满,但为了避免暴露,他还是提前结束在集美师范的求学生涯。
      7月份到了广州,在蓝裕业主办的《工人之路》报刊,担任编辑工作。8月考入广东大学, 9月成为共青团团员,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26年2月,罗明开始以特派员的身份,在厦门发展党组织。三个月后,回到广东担任汕头地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办成了“江东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之后为了革命需要,罗明放弃了广东大学的学业。
      1927年,罗明被任命为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领导主办了“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为当地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还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骨干。1928年,罗明被任命为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不久后,又代理省委书记一职。
      经过多年努力,闽西地区的革命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而罗明作为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在中共党内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是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力挺毛主席而获罪
      1933年初,罗明在福音医院修养,而被中央苏区政权边缘化的毛主席,恰好也在这家医院。
两人本就相识,又有着一致的革命理想,这下一见面,自是相谈甚欢。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再加上他言之有物,给了罗明很大的启发。尤其是毛主席说的游击战争,让罗明深表赞同。
      罗明是个很直的人,他觉得毛主席说的话有道理,对革命有好处,他就力挺。因此哪怕此时的毛主席已被边缘化,他还是仗义执言,向中央呈交了《对工作的几点意见》。
      在该意见书里,罗明不仅推崇毛主席的各项主张,而且称他是“最好的领导”,是足以与斯大林媲美的领袖。
因为这份意见书,罗明被叫到瑞金,一顿批判后撤职处理。
      当时一些人认为,罗明这样的主张就是在反革命,彻底否定了他对革命的贡献。同时以罗明为引,开始在各个根据地揪与其有同样主张的人。而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罗明路线”事件。
      反“罗明路线”,其实就是在反对毛主席,这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但由于毛主席在国内外一直有很大影响力,博古等人不敢公开批判,只能迂回的从罗明等人下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博古

      一时间,中共党内乱作一团,到处都在揪“罗明路线”的问题。被批判地最严重的,就是与罗明关系密切的闽西。
      许多干部受到排挤,有的还被批斗,其他根据地一听说是闽西来人,恨不得离得八丈远。很快就形成了地区之间、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同为共产党,却分成两派人马,就此离了心。而这,也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的原因之一。本有大好事业的罗明,因为这件事,被调到党校当教务处长,变得无人敢靠近。只有妻子谢小梅,始终陪伴、安慰着他。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博古等人的目光慢慢从“罗明路线”问题,转到红军转移上面。1934年10月,在李维汉的帮助下,罗明得到了随红军大部队转移的消息。然而此时他的爱人谢小梅,刚生下女儿十几天,还在医院里养身体。
      按照红军部队规定,婴幼儿是不能随军行动的。夫妻俩只能眼含热泪,将女儿交给党校附近的一名红军家属,希望对方能将其抚养长大。临走时,他们掏光了身上所有钱物,以此当作抚养费。
      在长征的路上,谢小梅被分配在干部修养连,罗明则在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要负责收容掉队的伤病人员。一听内容,就能想象工作开展起来有多困难。长征的艰苦众所周知,掉队的伤病人员更是不计其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恢复党内的领导席位,而罗明等一干被冤枉的干部,也被重视起来,安排了新工作。之后,组织任命罗明为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胡耀邦任他的秘书。
      然而,不久之后,他不得不再次隐匿起来。
      在一次激战中,罗明被弹片击中,右臂大动脉血流不止。鉴于前线医疗条件不行,医生止不住流血速度,罗明被送到干部修养连继续治疗。
      红军四度赤水后,到达贵州北盘江渡口。这一天,中央代表陈云找到罗明,说他受伤太重,失血过多,身体不适合长途行军,让他留下来。
      罗明一听就急了,表示自己还能跟上大部队,不需要留下来。这时陈云告诉他,中央已经决定在云贵川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和妻子谢小梅身负重任,需要在贵阳郊区开展革命工作。一听是组织的需要,罗明立马同意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贵州“二进宫”
      这次留在贵阳,成了罗明人生的重大转折,后来经历的所有挫折,基本都是由此而起。那个时候贵阳属于白区,反动势力活动猖獗,几人不敢大意,乔装打扮一番后扮作客商,来到了贵阳。
      然而由于红军大部队刚刚过去,本地军阀搜查格外严格,对于几人的说辞不置可否。听到罗明满嘴客家话的时候,怀疑之心达到顶峰。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几人都被抓了起来,关在关岭县监狱。
      他们是既无钱,也无人帮忙活动,只能在监狱里吃牢饭。面对法官的逼问,他们拒不承认,只说做生意亏了钱,因误会才被抓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关岭换了新县长,下达大赦令,罗明和谢小梅就被放了出来。可出来之后该去哪呢?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他们还身无一物,最后决定去贵阳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两人没钱,只能靠着两条腿,从关岭县一路走到贵阳。到了贵阳后,更大的问题来了,他们该怎么生存?如果连生存都无法保障,谈何革命?无奈之下,他们找到一家小客栈,谎称是生意人,被伙计设计骗光了钱财。希望店家帮帮忙,等联系上家人寄钱过来,到时候一定奉还。
      幸好店主是个善良的人,一听两人的遭遇,不禁万分同情。于是答应让两人住下,还热心地给谢小梅介绍工作,以解决吃饭问题。听到这个好消息,谢小梅喜出望外,也不在乎是当佣人,连忙过去干活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小梅的主家是保长刘简章,在当地颇有几分地位。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谢小梅央求,刘简章给罗明找了份工作,在警察局打扫卫生。可是罗明之前被流弹击伤,伤势未愈就到牢里受了一番苦头,出狱后也没机会好好修养。再加上如今工作劳累,不久后染上肺病,甚至还吐血了。
      警察局的人一看罗明这样,立马辞退。于是乎,谢小梅身上的负担更重了。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给罗明赚医药费,只能没日没夜地工作。这样的日子极为煎熬,看着妻子愈加的脸庞,罗明只能默默自责,深恨自己不争气。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及时雨”来临。罗明在上海的堂兄给他寄来了50元钱,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那个时候工人的月薪才3块,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军官,月薪也不过是10块,可想而知这50元,对于罗明夫妻有着怎样的意义。
不过这笔钱并未完全落在夫妻俩手里,被刘保障扣去30,他们只拿到20元。带着20元钱,谢小梅辞掉工作,先去还了店家的住宿费,然后买了几件换洗衣物,准备带重病的罗明去市郊安顿。
      然而刚出城,他们就被巡警扣了下来,因为敌人怀疑罗明是共产党人。罗明在牢里遭到严刑逼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肺病越来越严重。过了几天,这些人找不到证明罗明是共产党的证据,再加上人都奄奄一息了,于是就把两人放了出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什么都没来得及干,就已经“二进宫”,罗明夫妻俩无奈至极。鉴于已经被敌人注意到,他们商量一番后,决定离开贵阳,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这时候的他们,再次身无分文,只能拖着病弱之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上海。
      被堂弟告发
      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堂弟送进了监狱。原来罗明的堂弟罗调金是个瘾君子,家里的钱都被他抽大烟败光了,每天就想着怎么搞钱。
      看到罗明夫妻来投奔投奔哥哥罗悬弧,当即计上心来。对于这个堂兄的身份,他还是知道的,早就眼馋上海当局的高额悬赏了,这下有了机会,立刻跑到警局告密。
      罗家住在法租界里,警察不好直接进去拿人,于是就给罗明的堂弟支招,让他把两人骗出来。堂弟罗调金先找到罗明,假意关心他的身体,声称陪他去医院好好检查一番,抓点药调理调理。
      对于这个堂弟,罗明没产生什么怀疑。在他的印象里,堂弟还是曾经那个跟在他后面一起玩耍的好兄弟。哪想到对方竟会为了赏金,而“大义灭亲”,于是跟着对方,乘坐一辆三轮车出了租界。
      刚出租界,罗明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了。而罗调金呢?一点也不心虚,又跑回法租界,告诉嫂子谢小梅,医生说罗明得住院治疗,让谢小梅也过去一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小梅心里有点疑惑,觉得这家伙不像这么热心的人。但一听到罗明要住院,就什么也顾不得了,忙跟着对方出了租界。国民党特务如法炮制,把谢小梅也控制了起来。
      夫妻二人在监狱里见了面,他们用眼神鼓励对方,一定要坚持下去。因此不管敌人怎么严刑逼供,都死死咬住牙关,坚决否认共产党的身份。
      这时敌人叫来罗明的堂弟,指着罗明大声说:“他就是‘罗明路线’中的罗明!”
      之后,罗明受到的刑讯越来越多,本就重病在身,没怎么好好治疗,这下更是生命垂危。幸好堂兄罗悬弧知道后,找到了在上海做生意的本家罗云樵,两人四处奔走后,总算把罗明保释出狱。
      在此期间,罗明还见到了朱祺,对方竟然劝他说出组织的信息。这种叛徒,罗明齿于为伍。
      还没找到党组织,上海便不能待了,于是夫妻二人回了老家大埔,罗明和谢小梅分别改名为罗亦平和谢章萍,受聘于百侯中学,负责教外国历史和地理,隐姓埋名起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9年初,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大埔抗日政权的建立,开展起抗日游击战。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共浪潮,为了躲避危险,他们去到南洋教书。
      1946年,他们到达新加坡,罗明找了份教书的工作。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夫妻俩返回广东,罗明被安排筹建南方大学,出任副校长一职,校长则是叶剑英。
      在广东工作期间,罗明夫妻俩兢兢业业,默默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曾经的地位和身份也鲜为人知。
      1950年罗明去北京参加一项会议,在此碰见了杨尚昆。杨尚昆看到罗明,只觉得对方十分眼熟,可就是想不起来是谁,因此一直盯着罗明看。
      罗明发现后,主动走到杨尚昆跟前:“我就是‘罗明路线’中的罗明啊!”杨尚昆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是他啊。当即打趣罗明,当时“罗明路线”问题闹得轰轰烈烈,谁也不敢跟他凑在一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后,罗明相继担任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位。退休后,罗明也没闲下来,而是回忆曾经的经历,积极撰写党史。
      直到1987年4月28日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
3998#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19:54 编辑

陈毅为何总戴着一副墨镜,是为了扮酷耍帅吗?

      陈毅为何总戴着一副墨镜,是为了扮酷耍帅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毕竟相关资料中,从未留下陈毅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似乎也没人向他问起过。陈老总戴墨镜,酷确实是酷,帅也确实帅,十分符合他风趣幽默、乐观开朗的性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场,还是事务繁杂的外交活动,陈毅都是常年戴着一副墨镜。陈毅一生当中,更换过几副墨镜,而他用的第一副墨镜,竟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就在陈毅的旧居陈列室中。
      1947年夏天,陈毅指挥着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发动孟良崮战役。有一天,陈毅乘坐一辆小车(吉普车,或是三蹦子摩托),正奔赴前线阵地。一路上,成千上万的战士和民兵,在大路和小道路上络绎不绝地前进。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却是异常地有序和谐。见到这一幕的陈毅,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突然,开得飞快的小车一个急转弯,好生颠簸了一下,控制不住地向麦田里驶去。陈毅见几十株麦苗被小车压倒,急忙喊司机常志刚停车后退,随后便下车将被压倒的麦苗扶正。扶好后,陈毅对常志刚语重心长地讲道:“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大注意’,你忘记了吗?我们要带头执行。记住,以后军务再忙再急,也不能出现这类事情。”
      常志刚是位刚参加革命没多久的年轻同志,听到首长陈毅的循循教导,连连称是,刚从群众变为战士的他,心里既感动又惭愧:“请首长放心,我以后一定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陈毅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我时刻注意着你的表现。”
      小车重新飞速向目标地驶去,陈毅还在想着刚才压到麦苗的事情:没有遇到路面不平,怎么车会急转弯,颠簸地冲进麦地呢?忽然,一个转角时,陈毅从墨镜的边缘看见刺眼的太阳光,顿时明白了。于是,他摘下太阳镜,递到开车的常志刚面前,催促道:“你带上吧。”常志刚见首长这般,有些不知所措:“不,我不需要它,还是首长你带吧。我习惯了,多留点神就没事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陈毅一边哈哈大笑,一边亲自把墨镜放到常志刚的鼻梁和耳后,说道:“给你戴,你就戴,这是命令。况且你比我更需要它。”之后的日子里,常志刚一直精心呵护着陈毅送给自己的眼镜,很少戴,但常常擦拭;等买了另一副新墨镜后,便将陈毅送的包好,送回老家珍藏。
      1980年,陈毅旧居陈列室征集文物,常志刚怀揣着对陈毅元帅的缅怀和敬仰,将这副珍贵、历史性的陈毅的第一副墨镜,无偿捐献出来。
      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神州大地迎来久违的和平与蓬勃发展,陈毅转入政府文职工作,长期担任外交部长,抛头露面,留有许多音像图片,经常能看到陈毅戴着墨镜,让人印象深刻。虽说贺龙元帅、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也会戴墨镜,可像陈毅这般的实属少见。
      关于陈毅为何总戴着墨镜的问题,主流说法是有三个。第一个说法是,陈毅随周恩来出访时,不小心在车上睡着了;周恩来便建议他戴上墨镜;这样实在太困了,他也可以打个瞌睡,不容易让人发现,不会太失礼;但周恩来也提了个必须遵守的要求:不许打呼噜。
      第二个说法是,陈毅的眼神杀气太重,不利于涉外活动,毛主席便建议他戴个墨镜遮一遮;陈毅也就成了唯一一位在毛主席面前戴墨镜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个说法,应该也是最靠谱、最接近真相的。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在纪念陈毅同志100周年诞辰的访谈中,曾说道:“父亲戴墨镜是因为眼睛不好,戴墨镜是为了保护视力。”建国后陈毅戴的墨镜,是茶晶石材质的。
戴着墨镜的陈老总,真是英气逼人啊。
3999#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1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8-4 20:01 编辑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仅28字,道尽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追求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对于每一个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这辈子活得好与坏,你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无法修改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近网上不知怎么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一经问世好像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不少人引起了共鸣,同时也点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追求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问题,其实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很有发言权。
      苏轼的一辈子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了,他有过很多的身份,做过很多在当时看来出格的事。
      苏轼在人生得意时,他是皇帝佬儿的秘书,专门给皇帝唱反调,让一国之君下不来台。
      苏轼人生失意时,他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酒仙,他是把酒问青天的乐天派,他是搭屋建房的工程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林语堂老先生用“天真的小孩”来形容苏轼,他的人生最大不过“率真”二字,最大的率真不过就是能虽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轼的一生总是能像孩子似的生活,摔倒了爬起来,不会走路了就在从新学习走路。关于人生的意义到底是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想没有比苏轼说得更加清楚的了,不信你看看苏轼的临终诗,仅仅28字,道尽人生三境界!

《庐山烟雨》
宋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家读完这首诗有没有发现很奇怪?诗的开头与结尾一模一样,这有啥讲究?我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这首特殊的《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是一首禅诗,它的体裁为七言绝句,也叫《观潮》。诗意由《五灯会元》第17卷所载青原惟信禅师(唐代高僧)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语录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袛是山,见水袛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淄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语录中的“三般见解”说的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是入禅的三种境界。其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苏轼的这首《庐山烟雨》也是有所此意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说的是山和水。
      到这里来时,人们被这山水吸引,来此地不过是想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时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此为第一境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到达山水前的时候,人们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期望与现实相符。二是自己的期望与现实不符。
      这时人们的心情就会有所变化,或欢喜或失望。各种各样的想法、思绪汇入脑海,人们就会失去最初欣赏山水的初心,此为第二境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人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事情,很难再去回忆自己的初衷,再以赤子之心去看待山水,以及世间万物。
      殊不知回归初心,做到心无杂念,才能再次看到山水的真面目,此为第三境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用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这三种境界的话,我想这三句话应该是合适的。
      第一境界,人生初见,满心欢喜。
      第二境界,人生若只如初见,万般思绪汇于心。
      第三境界,人生百态,返璞归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很多人穷其一生都被困在了第二境界,能真正做到回归本真的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困住我们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责任、梦想、现实、金钱。
      苏轼作为一代诗仙、酒仙可以说他已经在最后到达了人生的第三境界。
4000#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7:13 | 只看该作者
第74集团军某旅:陆海兼程锤炼机动能力
      本文转自【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第74集团军某旅——
      陆海兼程锤炼机动能力
      ■符子良 谢子宜
      天未亮,密林深处,暴雨不期而至,官兵迅速对携行物资进行防水处理,而后继续机动前进……“八一”前夕,第74集团军某旅陆海同步展开投送演练,实编实装向目标地域挺进。
     “此次投送演练持续时间长、兵力规模大、机动距离远。”该旅领导介绍,他们针对港口装卸载、隐蔽伪装等课目进行训练,全流程嵌入复杂“敌情”。
      部队刚刚机动至装载地域,“敌机”来袭。担任港口防空警戒任务的防空营迅速组织抗击。期间,他们结合前期探索的战法,运用多型装备梯次开火,成功抗击来袭“敌机”。
      搜索警戒、引导车辆、人装配载……伴着阵阵轰鸣声,一辆辆战车驶进船舱。航行编队出海,在大雾中破浪前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海上“敌情”突至:“发现不明船只尾随……”航渡途中,根据警戒人员上报的“敌情”,航渡指挥所内各席位人员紧盯屏幕快速判明目标,应急分队迅猛出击。
      陆海兼程,矢志打赢。据悉,此次演练,该旅针对前期驻训梳理的14个重点问题、5类专项行动方案进行攻关演练并检验了一批作战数据,有效锤炼了部队机动能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9 06: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