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毛主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为了国家命运殚智竭力;后者更是从革命早期就是主席的忠实追随者,留下无数令人传颂和感慨的故事。
晚年的邓小平曾经专程前往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参观。
到毛主席的故居去参观 和其他革命老一辈、开国将帅一样,邓小平所经历的人生也完全值得用波澜壮阔来形容。
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的变故和意料外的转机,这对于一个人的心性和意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求。
但不管是身处怎样的逆境,甚至看不到希望的漫长时间内,他也从未对未来失去信心。
也正是由于他有了这份坚持和毅力,才等来了最终的曙光,中国也跨入一个全新的建设和发展时代之中。
时值1990年,邓小平决定要辞掉正在担任的职务,进入人生的退休阶段。
但在转换另一种生活方式之前,至少还有一件事情必须要做,他去了中南海。
这是毛主席自从建国之后长期居住、生活、工作的地方,即使斯人已去,但所有的房屋陈设仍然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在这间意义无可估量的旧房屋里,邓小平停留了很长的时间。
房间的主人虽然已经离开了十多年,但他留下的精神和思想,却始终烙印在后来人的心头。
最后一张合影 1975年,邓小平主导负责的工作刚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反馈,由于顺应人心,广大人民也正是通过那段时间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邓小平。
也是在这一年5月,相关工作人员为毛主席和邓小平拍下了一张合影。
在当时,这不过是久经考验、站在同一个战壕中的老战友站在一起,拍了一张意义并不特殊的照片。
拍照的两个人都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竟然成了他们最后的合影。
而毛主席和邓小平最后一次同框出现,则是在这一年年底,会见招待美国总统福特夫妇的活动现场。
进入1976年,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发表悼词之后不久,邓小平心情低落。
他的子女贴心地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以备他在无聊的时候可以有个消遣。
然而在这段绝对称不上短暂的时间里,这副全新的牌竟然被他摆派、摸牌、洗牌,硬生生地摆得旧了,连纸牌的边角都磨得发了白。
永远都是战友和学生 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对于邓小平自己、乃至新中国来说,都有着转折点式的重要意义。
不管在面对欧美记者的访谈,还是其他的各种场合,邓小平时刻都在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那就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一旦失去了这一指引方向的力量,整个中国的人民将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更漫长的时间;因此,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也应当世世代代地挂下去。
这些表态,实际上也折射出了他的想法和情感。
在退休前夕,同样也早已步入老年的邓小平,面对着毛主席故居那些依然熟悉并且充满怀念的家具陈设,他究竟都想了些什么?
到了这一年的中国,和此前的若干年已经大不一样。
曾经的阴霾被扫开,改革开放的新动向也已经箭在弦上,如何才能让这个国家奔向富强的高速轨道,正是摆在那一代人面前的课题。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前往毛主席故居,其中不忘初衷的目的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而历经了多年实践,邓小平的心里也有了更多的感触。
他带着自己的家人仔细观看故居中的一点一滴,并说了一句被铭记多年的话,他说,自己永远都是毛主席的战友和学生。
新时代,新任务 自从25岁那年只身远赴广西,发动领导百色起义开始,就已经决定了邓小平将要奉献一生走上的道路。
也是因为这一原因,他历来就被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者之一。
此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尤其是承担重任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直到解放大西南,更是在危机四伏的革命岁月中每每争得胜机。
有人认为,也正是由于亲身经历了那些年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才最终锤炼出邓小平善于决断并坚决执行到底的鲜明个性。
进入经济发展的建设期以后,也仍旧是他个性之中的这种特质,支撑着他在逐渐变老、时不我待的晚年时光里,仍旧坚持着要探索出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这一次站在毛主席故居前,他仍然把自己视为毛主席的学生,但实际上,他正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
此时距离毛主席逝世早已过去了十多年,然而邓小平在种种细节中表露出来的深厚情谊和坚定信念,仍然令人为之动容。
这既是往日共同闯过无数艰难困苦后锤炼出的战友深情,也是作为后来者继续未竟事业的承诺。曾经并肩奋斗作战的战友哪怕先走一步,也永远留在其他人的心里。
在推动中国走上经济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切实地感受着时代给予的压力和使命感。
在1978年前后,邓小平连续出访美日,带着观察其他国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细节的想法,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
也正是那几次出访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忧虑,现代化进程、国力的发展,往往只需要几年时间就完全是另一番面貌。
“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一个样,七十年代又一个样”,他忧心于这样的差距应当如何缩小填平,避免被其他国家继续甩开。
一句话,历史和世界留给中国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而要想能够尽快统合力量、全力发展,思想上的分歧不能坐视不理,首先必须保证稳定的社会运行然后才能谈发展。
正确评价毛主席以及相关思想,正是保证社会稳定、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而邓小平多次就此定调,也正是其远见卓识的体现之一。
更早的一次参观 实际上早在邓小平退休之前,他就曾经在某次出京工作的过程中前往毛主席故居参观,而且,那一次去的还是韶山故居。
1973年10月,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亲自送一位重要外宾前往桂林,返程时特意抽出时间转道湖南,打算到毛主席故居去参观一番。
新中国建立之后,韶山当地就对毛氏老屋进行了必要的保护和修整,并在不久后以故居陈列的面貌正式开放参观。
然而对于邓小平来说事情却偏偏很不凑巧,由于工作安排繁忙、行程不顺,他一直以来想要去毛主席故居参观的愿望始终都未能如愿。
当时,有此机会,邓小平自然不想错过。
他去韶山冲的目标只有两个,一是为了亲眼看看毛主席故居的样子,二是为了怀念毛泽覃、毛泽民等老同学和老战友。
韶山冲故居经过保护,风貌依然,尽量保持着毛主席曾经居住生活过的样子。
因为良好的家庭风气,这里显得干净朴素、井井有条,可想而知曾经的居住者必定有着自律的生活习惯。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邓小平从堂屋进入内室,边走边聆听陪同者的讲解,走得很慢,看得也很认真。
一行人走到毛主席父母卧室时,讲解员告诉他墙角摆着的那张大木床依然维持原样,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张床上出生的。
听到这么细致的陈列讲解,邓小平笑了。
随后在参观毛主席卧室的过程中,邓小平一边阅读陈列区域的说明词,一边向讲解员询问毛主席早年学习生活的种种情况,还特别详细地询问了韶山党支部的相关情况。
这是由于邓小平始终坚信,建立党支部是中国革命的重大决胜举措之一,毛主席作出这一决断,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马列主义的一项标志。
从种种细节不难看出,邓小平对毛主席的种种见解和决断是十分尊重信服的,毛主席也曾经称许邓小平的才干,说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也正是这些相互评价和信任,才成为之后信念传承的基石。
怀念战友 在故居除了有毛主席自己的屋子,还有毛家其他亲属的房间和资料,例如毛泽覃和毛泽民。
毛泽覃是毛主席的三弟,也是曾经和邓小平共同作战的老战友。
为了开创革命根据地、保护革命果实,他们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并肩出生入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当初被视为党史军史光辉一页的井冈山会师,积极奔走联络的人就是毛泽覃。他还参加了保卫井冈山及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因战功获得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底,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毛泽覃留下坚持游击战争,因掩护游击队员突围而负伤牺牲,当时他仅仅只有29岁,看着毛泽覃的遗像,回想起曾经相处的岁月,多年之后邓小平也忍不住感伤,他深情地说“毛泽覃是个好同志”,并称赞他是“我军早期的一位猛将”。
对于毛泽覃的牺牲,毛主席同样也十分悲痛。
他多次提起自己曾在母亲床前答应过,要好好照顾弟弟们。而这个弟弟,毛主席也一贯认为比自己更聪明、更大胆。
那些为了国家强盛、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亲人和战友也永远不会忘记。
邓小平不但长久怀念着壮烈牺牲的毛泽覃,也同样深深铭记着被害于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之手的毛泽民。
毛泽民是毛主席的二弟,他的卧室位于旧居内侧,光线昏暗,室内陈设着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的照片。
毛泽民历任国家银行行长等职务,主抓经济工作,苏区经济发展、红军壮大之中有着大量他的工作和贡献。
面对这位故人兼战友的遗像,想到毛泽民曾经的贡献和最终的牺牲,邓小平不禁又是一阵感伤。
参观完毛主席旧居,邓小平又仔细参观了毛家的晒谷坪,以及附近的稻田和菜地。
在旧居门口,工作人员为他拍下了一张留念的照片。
这张照片也成为邓小平唯一一次参观韶山故居的纪念,至今仍然陈列在纪念馆里。
为毛主席干杯! 从旧居到陈列馆的路上,也要经过成片成片的稻田,邓小平的情绪很好,他拒绝了用车接送的安排,表示散散步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
当时正是晚稻成熟时候,韶山冲有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扑鼻的稻香。
这段路邓小平走得很轻快、步履如飞,他一个人走在最前面,陪同的人楞是被他甩下了一大截。
那一天吃饭的时候,邓小平的兴致也依然很高。
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他在那顿饭吃了四个馒头、喝了四杯茅台,还第一个站起来大声祝酒“为我们党,为毛主席干杯!”
直到1981年,新的单位韶山管理局成立,邓小平还应请求为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题写了两块题名的匾额。
如果说邓小平第一次参观毛主席故居让他得以怀念战友、并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其人,那么第二次参观故居就是更加地坚定了自己要沿着毛主席道路走下去的决心。
当他说自己“永远都是毛主席的学生和战友”时,语气中的尊敬和自豪溢于言表,作为久经沧桑的老一辈革命者,邓小平永远对毛主席保持着当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