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文] 【中国通史】月鸦文选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八集 宋金和战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让皇位,退居德寿宫,从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登上皇位,宋高宗一路退步,至此,他终于退无可退了。宋高宗在位的35年,正是宋金双方在和与战之间艰难拉锯,互找平衡的一个历史时期,其间南宋朝廷依靠以李纲、岳飞为代表的爱国将领和人民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击败了金兵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总算保住了半壁江山,这段历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和与战的撕扯与纷争呢。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商丘古城,依然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但是,在古城的地底下,还叠压着历史上的六座都城,其中就包括了北宋的南京城,当时叫做应天府。作为南宋的第一位君主,宋高宗赵构正是在应天府登上皇位的。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北撤,傀儡皇帝张邦昌失去了靠山,只能将早年被废,居于民间的宋哲宗皇后孟氏迎进宫中,孟氏得知皇室宗亲只剩下康王赵构这棵独苗,连忙派人联络,并下手书让赵构继承大统。高宗重建的宋朝,史称南宋,是北宋政权的直接延续。

包伟民:赵构,他是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最开始的时候,这个皇位怎么着都轮不到他,那是毫无疑问,所以呢,对他来说,他就是作为一个皇室的亲王,本来就可以太平地过一辈子日子,但结果呢,来了女真人,等到女真把这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都抓走以后,留在宋朝领土,原来领土范围之内的,跟赵家血缘关系最近,当然就只有他了,地位最高的,因为他是徽宗的儿子,他是钦宗的弟弟,所以理论上,这个皇位也就落到他头上了,如果他这个政权再建立起来的话。
赵冬梅:从大的背景上来讲,这个时候,赵构是惟一的人选,他的血统决定了,他是皇帝的儿子,而且是皇帝惟一剩在这的儿子,然后还有就是老百姓也需要,举这样一个赵构的旗帜来反抗侵略,来组织整个的这种反侵略,所以这个时候使赵构。

宋高宗初登帝位,北中国烽烟四起,朝中主战主和两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高宗明着起用主战派李纲为宰相,暗地里却与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策划南逃。李纲精心谋划,整顿军制,恢复战力,河北河东的抗金义兵纷纷聚集,宋军力量迅速增强,不断有捷报传到朝廷,各地趁火打劫的散兵游勇也被他派兵平定。但是,高宗对李纲的各项建议置若罔闻,甚至还把他贬出了朝廷,李纲在宰相的位置上只待了七十五天。

包伟民:赵构在应天府,在商丘,宣布即为,任命李纲为开封留守,因为当时开封还在宋朝的掌控之下,他曾经十多次上奏章,希望赵构能够回到首都,回到开封去,那么那段时间,他对开封的防卫的经营,也是很成功的,所以他在任留守期间,金国没有再派兵南下,这是跟他当时在开封地区的守卫工作是直接有关系的,他的一生是有些曲折,但最后这一段经历,作为开封留守的经历,是他一生最风光的一个阶段。

李纲一走,宋高宗就从应天府轻舟快马地逃到了扬州,年近古稀的宗泽连上二十四份奏疏,徒劳地请求高宗还都北伐,最后忧愤而死,临终时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饱受异族入侵之苦的开封百姓,为失去这样的抗战派名将而悲恸不已,三日吊祭,往哭不绝。

赵冬梅:金朝方面其实一直都有,就是在战略上一直也有分歧,它内部的派别当中也有,比如说我们是把宋灭了呢,还是说就枪一把就走呢,另外还有当战争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这个占领,我们只是到黄河边上呢,还是我们到淮河呢,还是我们到长江,还是我们干脆就把宋整个吞掉呢,其实他内部一直有,它不是铁板一块的。

金人主战派希望以速战速决的方式,置新建立的高宗政权于死地,于是,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金兵再度南犯。大名府,相州,濮州等北方重镇相继陷落,济南知府刘豫投降,此时,即为不久的年轻皇帝,二十二岁的宋高宗却把军国大事一概交由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和派来应付,自己则在扬州行宫里恣意寻欢作乐,真可谓金戈铁马破空来,欢声笑语犹不觉。

包伟民:这些民族我们知道,因为历史已经不只一次的展示这种事例,尽管人很少,但他们战斗力很强,因为他是全民皆兵的,也就是他的生产组织,他平时打猎,这种生产组织,同时也是个战争组织,那么更何况我们中原地区的政权越来越文弱。

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又名粘罕,刚占领徐州,又派五千骑兵奔袭扬州,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月三十,这股金兵攻陷泗州,南宋举朝震惊,二月三日,金兵攻占天长军,今安徽天长,离扬州不到一百五十里,五百骑兵马不停蹄地向扬州袭来,中午时分,宋高宗正与宫女厮混,内侍突然闯进报急,吓得高宗提上裤子就跑。

包伟民:金朝的,就是女真族的那些领导者,他是勃勃有生机的,不管是制度建设,还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等,可能跟中原地区的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最起码在军事力量上,它是非常有力量的,那么在整个政治上,它是有进取心的,因为他们民族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对于宋朝的皇帝,我想首先他不是一个,因为他们出生在帝王之家,他不是从民间出来的,也没有,其实也不可能说他有什么进取心等等,他就是一个父母亲把这么大一份家业给他了,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守家,守家业,应该不那么有开拓性,甚至于有点死气沉沉的样子。

瓜州就在扬州以南十几公里的地方,要想南逃,唯有在此渡过长江,瓜州古渡就像一位千年老人,见证了太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方寸大乱的宋高宗仓皇间借了一条小船,由此渡过长江,表面看来这是他一人的逃跑,但贵为天子的他大概不知道,他这一步退却,整个天下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中国的历史也由此改写。扬州军民争相避敌,倾城而出,踩踏至死者不计其数,此日,金兵进入扬州,纵火屠掠,又追杀到江边,十余万人或葬身水底,或丧命刀下,侥幸未死者全成了俘虏,朝廷大量的财宝器物,文书等也被金兵缴获,若非高宗逃来扬州,这十几万人也不至于死于非命。

包伟民:到扬州以后,他跟当时的两个宰相,一个叫黄潜善,一个叫汪伯彦,问女真人在哪里,那两个宰相说,女真人还很远,那两个宰相当然是这么说,这个非常无能的两个人,那他就相信了,他就在扬州待下来了,结果女真人的追兵下来了,给他吓坏了,连夜逃,就是整个的,我想他经历过程,对他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他对女真族的军队是极其惧怕的,在他心理上,吓坏了这个是。

刚逃到南方的高宗气都没有喘过来,就遭遇了宋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兵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五日,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将官苗傅、刘正彦的带领下,直扑皇宫。当时,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朝中大将都领兵在外,高宗身边兵微将寡,苗、刘二人见军民的不满情绪可用,便策动了兵变,先杀遇敌不战,率先逃窜的王渊等人,再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由孟太后垂帘听政。

包伟民:苗、刘兵变其实是个内争,因为高宗一下子就从这个亲王当了皇帝了,他当然不太可能有太多的管理能力,那我们也是可以理解,所以他任用他亲信的人,必须是他自己旁边关系特别亲密的人,那谁呢,那就是宦官。另外当然就是给他当警卫的人,当时的一个宦官的头子叫康吕,他的那个警卫部队,那个都统司的长官,叫那个王渊,这两个人他特别信任。但这两个人其实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这两个人就引起公愤,因为他们在往南逃的时候呢,还自己枪东西,总之发生很多坏事。高宗带的那个都统司,就他自己周围的那个警卫部队,有两个将领就表示不满,主要是对那个宦官头子康吕,以及对那个都统制王渊,感到不满,所以他们就要把这两个人杀掉。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跌宕起伏,高宗在政治上才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他人虽然怯懦,却足够聪明,能够把主战、主和两派背后的社会心理与自己的私心统筹考量,开始在主战主和两派间玩起了平衡,直到岳飞出现,他这么玩也就更有本钱了。

杭州的岳王庙是一处纪念抗金名将岳飞的庙宇,也是杭州非常有名的一处名胜,游人络绎不绝,岳飞出身于相州汤阴的雇农之家,自幼习武,力大无穷,不到二十岁,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犯,岳飞目睹其残暴,义愤填膺,毅然告别母亲、妻儿,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中,后背是母亲姚氏为他刺上的尽忠报国四字。岳飞的一战成名要从著名的黄天荡之战说起。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一月,完颜兀术突破长江天险,相继攻陷建康,杭州,明州等地,尾随宋高宗穷追猛打,宋高宗被迫乘船飘摇海上,一直逃到温州,惯于策马驰骋的金兵,不适应江南河湖纵横的地形,再加上金兵残暴的杀掠,激起了南宋军民的奋力反抗。次年二月,完颜兀术不得不逐步北撤,到达镇江时,抗金名将韩世忠率水军八千余人拦截,将十万金兵困在黄天荡。黄天荡是位于长江下游,靠近建康的一段江面,河网密布,芦苇丛生,金兵对这样的地理环境相当陌生,双方相持四十余日,金兵屡战屡败,几乎陷入绝境,最后靠火攻才冲出重围。南宋朝廷命张浚收复建康,张浚胆怯不敢进,部将岳飞不等张浚命令,主动发起进攻,转战半月,杀敌数千,乘胜收复了建康,岳飞由此威震天下。

位于江苏省靖江市的岳飞庙,是岳飞生前所建,因此又叫生祠堂。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自泰州退往江阴补充军粮,途中遇到大量江淮间流离失所的难民,于是把这些流民聚拢起来,在阴沙这个地方派兵加以保护,百姓感其恩德,在此专门为岳飞立祠堂建庙以瞻仰,岳飞一心骨粘百姓,声名由此远播。由于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的阻击,金军想通过全面进攻,快速灭亡南宋的企图难以得逞,金人于是改而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在东面,册立投降金朝的原济南知府刘豫为儿皇帝,建立伪齐政权,接管淮东、淮西和京西地区,建立同南宋之间的缓冲地域,企图以汉治汉。在西面,集中力量进攻川陕,以期控制长江上游,为迂回包围南宋创造条件。就在主战派出现像岳飞这样先锋人物的同时,主和派一位重量级人物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公元1130年十月,秦桧带着妻子王氏回到了南宋,王氏出身名门,秦桧是攀着妻子的裙带得到高升的。当初,金兵攻破开封,秦桧夫妇沦为金兵俘虏,很快变节投降,得到金人的欣赏和任用,从他当权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与金朝统治者是有相当默契的。

包伟民:对于秦桧和赵构来说,他们是利益共同体,秦桧要推行他认为正确的政策,那就是要跟金朝求和,不管我多少屈辱,但是我要保住我现在江南的南方地区的,就是淮南以南的那块地区,对于赵构来说,他的目的也是这个,所以他们两个是利益共同体。

秦桧一见宋高宗就建议南北两方各守其土,互不相犯,以放弃故土、停战议和来换取金朝对南宋偏安的认可,这个建议正中宋高宗下怀,马上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安排这么一个搞外交的官职给秦桧,暗喻高宗似乎知其底细。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高宗连续拜秦桧为参知政事和右相。

赵冬梅:秦桧这个人比较可疑,秦桧曾经做过金人的俘虏,而且更加可疑的是什么呢,他跟他夫人逃回来的时候,还带着婢女,带着一应的家居用度,这哪像是逃命啊,逃命就卷点细软就得了,所以他很有可能是金朝的主和派放回来的,高宗一旦决定了这个投降路线,以屈辱换和平的路线之后,高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信任秦桧是更便利的,对吧,而且秦桧能帮他挡,挡很多东西。

包伟民:就当是皇权来说,宰相在强,皇权还是要比宰相要强的,他怕的不是秦桧,他怕的是金,因为秦桧代表的是一种政策导向,我把他免了以后,金会有反应,觉得你政策导向会有变,他问题在这。

宋高宗重用秦桧,是期望他能在与金议和上有所作为,但在当时的金朝统治者还没有放弃灭亡南宋的大背景下,秦桧虽多次向金示好,却收效甚微,金人不仅连一点回音都没有,而且继续发动对川陕地区的大规模进攻,支持北宋叛臣原济南府知府刘豫,在金国扶持下所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的南侵,这不能不使宋高宗大失所望,在有心乞和不可得的情况下,怵于抗战派和全国军民的舆论形势,宋高宗不敢全然放弃抗金旗帜,加之秦桧第一次出任宰相,就与左相陷于激烈的政治斗争当中,其阴险倾侧的用心,拉帮结派的伎俩,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于是,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八月,秦桧罢相,宋高宗甚至宣谕朝廷,立榜朝堂,表示对秦桧终不复用。

随着金人东守西攻战略的推进,襄阳因其特殊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宋金和战局面的焦点,襄阳各郡扼守长江中游,逆江而上可以进川,顺流而下可逼江浙,北控关中,东抚中原。当时的西北战区,由于主帅张浚轻敌冒进,南宋川陕五路大军大败,幸亏有主战派将领吴阶在和尚原、仙人关两路败金军,才使南宋川陕防务趋于稳固。但是,伪齐军队在金兵的配合下,已经占领了襄阳等地,相当于在南宋的软腹部插进了一把利刃,将半壁江山断为两截,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春,已任江南西路制置使的岳飞,上书朝廷,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朝廷采纳岳飞建议,命他出兵收复襄阳,宋高宗的本意是以战求和,并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再给岳飞的手谕中,反复强调只准收复六郡,不得越界用兵,也不准以北伐为号召,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岳飞迅速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朝廷,高宗接到捷报后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这也是南宋首次收复大片失地,岳飞因此被封为节度使。

赵冬梅:相比之下,他在中兴四将里资历最浅,他的军队并不是最多,但是他的军队特别能打。

在南宋诸大将中,岳飞是继刘光世、韩世忠、张浚、吴玠之后,第五位封节度使的大将,年仅三十二岁,这一仗充分显示出岳飞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因而赢得了岳家军的美称。至此,金朝对南宋的政策出现了从消灭到议和的重大转变。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底,宋金议和,双方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方同意赐还原伪齐所辖的河南、陕西等地,并归还宋徽宗和郑皇后的梓宫,以及宋高宗的生母韦氏,因为这一年是金熙宗天眷元年,所以史上又称天眷议和,宋、金双方取得暂时的和平。

包伟民:他后来是非常屈辱的,因为它对金是称臣的,这个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汉族的政权向一个游牧民族的政权称臣的,就这么一个。本来可以表现得更硬气一点,但他们没有做到,他们宁可表现得姿态特别低,宁可屈辱,那么这里面当然作为个人,像秦桧也好,像这个赵构也好,当然他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只要保住他的位置就是。那对秦桧来说,我就是要把这个议和的局面给维持下来,不维持下来,我的政治地位就没有了,对他来说,这个宰相的位置是跟政策连在一起的,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放弃了国家利益。

天眷议和后,宋高宗马上诏令定都临安,像金人显示要偏安东南,放弃恢复旧疆,但此时金朝内部,出现了新的权力斗争。完颜宗磐等人结成一伙,操纵军政大权,与金熙宗等形成尖锐矛盾,金熙宗便在完颜兀术的支持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完颜宗磐等人,由此,完颜兀术势张。他反对把归还河南、陕西作为与宋议和的条件,为了夺回河南、陕西,他要强迫南宋接受更加苛刻的议和条件。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朝悍然撕毁墨迹未干的和议,兵分四路,再次大举攻宋,此时宋高宗已再用秦桧为右相,金人撕毁南侵,给了宋高宗和秦桧当头一棒,看来一味屈膝求和,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好在南宋主战派从未放弃战斗,完颜兀术所率的金军主力在顺昌被宋将刘锜的八字军击败,退回东京,岳飞乘势反击,屡败金军,取得郾城、颖昌大捷,收复了京西广大地区。命令部将梁兴等人潜渡黄河,深入金军后方,联络两河义军,形成东西并进,南北夹击东京金军的有利态势,致使完颜兀术打算放弃东京。正当岳飞准备举兵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之时,宋廷为了向金朝乞和,强令岳飞退兵,所复失地又沦入金军之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经过这第二次的宋金拉锯战,完颜兀术只得重新坐到谈判桌上,尽管局面险些被岳飞翻盘,他还是提高了议和的价码。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高宗全盘接受了完颜兀术的条件,议和正式达成。议和内容有,一,南宋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确定宋、近边界为东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三,南宋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就是南宋历史上极为屈辱的绍兴和议。

赵冬梅:我觉得绍兴和议,你君父之仇未报,而且那个仇,那就是眼么前的事儿啊 ,二十年就全忘掉了,那人就变成没心肝的了,当然如果说你这个一辈子都活在仇恨当中,是挺可怕的,但是如果说你就跟金鱼一样,只有七秒钟记忆,那我觉得也非人类啊,高宗就是有点非人类的样子,他的君父之仇,对他来说那是亲爹呀,他把他亲妈要回来了,而且还有那是何等的屈辱啊,那些个公主、帝姬,这个仇其实还是应该记得。

包伟民:绍兴和议当然是以南宋政权极其屈辱的形式给签署下来的,关键是地位上,如果当时南宋政权那些主政者,能够更硬气一点的话,大约这种对峙的局面还是能够维持下来,就当时的军事力量来看,在我自己估计啊,军事力量的估计啊,金真要消灭南宋,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那南宋要是打回去,像岳飞这样挥手一呼,就能打到黄龙府,那也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也不太可能。但是起码不太会导致宋金之间如此的,外交关系如此的不平等,所以绍兴和议的一个最大的影响,除了当然它带来了和平之外,从此奠定了宋金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这就是绍兴和议的一个最大的历史影响。

风波亭,本来是南宋时期临安大理寺狱中一座小亭的名字,大理寺正是当时朝廷的最高审判机关,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一月二十七日,赵构亲自下旨,将岳飞赐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被斩于临安闹市。

这里是杭州的庆春路和湖滨路交叉口,1993年,庆春路全面拓宽改造之际,曾有热心市民呼吁,在此恢复风波亭遗址,并为岳飞建立塑像。岳飞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被害,一生戎马倥偬,始终战斗在抗金最前线,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以致金人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明确要求,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一代抗金名将未能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却死在自己所捍卫的朝廷之手,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千百年来一直撞击着中国人的心灵,令后世之人对他生出无尽的痛惜和由衷的敬仰。

赵冬梅:岳飞太干净,他不续妾,不贪财,你知道这个是很犯戒的,就是宋朝人讲,说这个,使这个将啊,武人要使贪,使愚,他们讲的那些廉洁,那些讲名节的东西,都是针对于文官而言的,那些道德不约束武将,他们希望这些武将是贪婪的,是愚蠢的,然后才是好控制的。岳飞他不像是个武将,又不是一个文人,然后他又那么年轻,其实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岳飞跟高宗之间没有私人关系,他们之间的私人信任其实没有建立起来。

包伟民:对岳飞现在,大概讨论最多、争议最大就是谁杀了他,秦桧杀的还是皇帝杀的,有的人说秦桧杀的,有的人说哪有那么简单啊,秦桧不敢杀等等,对不对。那么就行政程序来说,岳飞这样的一个大将,那宰相的权再大,都不可能杀的,皇帝没有指令,宰相敢杀大将,在宋代绝不可能的事情。

宋高宗杀了岳飞,也夺了主战派的兵权,铁了心要向金人表示他的偏安之心,直到秦桧死后,他还不止一次地告诫,文武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任何人趁秦桧之死,对此事再提异议,动摇既定国策。

赵冬梅:绍兴和议,代价很大,南宋每年进贡给金朝大量财富,高宗本以为给了金人这么多好处就可以长久平安了,没想到,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个和平的局面,只维持了二十年。由于在战略思想上,高宗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警惕性,宋朝没有,我觉得宋朝甚至一直到南宋,一直是在那么强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压迫之下,就是这种战略警惕,宋朝一直不够,应该居安思危。宋朝在内政的居安思危上做到了极致,但是就是在外交上,对外关系上,这个居安思危实在是太差。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亡宋之心未死的金主完颜亮,率大军气势汹汹再次南下,高宗战栗,赶紧备船,又准备逃亡,经过大臣陈康伯分析厉害,竭力劝阻之后,才暂留临安,但是仍命人暗中备好大海船,准备逃跑。此时的抗金名将刘锜已六十多岁,手中尽是疲弱之兵,宋军在两淮一败再败。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多亏临危不惧的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成功阻止了金军渡江,加上金人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勉强使金军灭亡南宋的图谋归于破产。也许正是此劫,真的让宋高宗心力憔悴,于是禅让帝位,躲到德寿宫去听天由命了。

梅花碑,杭州老城一处有名的地标,它得名于明代画作梅花与石,其上还记载了南宋德寿宫的历史,只可惜原来的碑石已不复存在。现在立于杭州市佑圣观路,梅石园的这块碑,是2007年七月,根据西湖博物馆馆藏拓本复制的。他的脚下,正是南宋德寿宫的北宫墙,德寿宫规模之大,后苑园林建筑之精美,都超过了皇宫,活到了八十岁的宋高宗,在五十五岁那年禅让于宋孝宗赵昚,退居园林。据他自称,我累了。

想当初,宋太祖千叮咛万嘱咐,子孙后代要时刻堤防武人干政,可他却忘却了更重要的一件事,当外敌来犯,则必须要保卫社稷江山,保卫家园,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在宋金之间,和与战的悲怆余音之中,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

33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4 13: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九集 偏安东南

西湖,作为中国人气最高的湖泊,数千年来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写下了无数的诗词佳作,其中有这样一首诗流传至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诗人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生动而辛辣的揭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的一个王朝,一直在军事外交上饱受诟病,在漫长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南宋朝廷始终被动挨打,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但南宋居民的英勇抗争,却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之后,权臣秦桧开始总揽朝政,上至执政大臣的挽留,下至地方州级长官的任免主要取决于秦桧。他先是迫使枢密使张俊辞职,使朝中再无可以与之抗衡的大臣,之后又提拔柔佞易制者,方便控制,尽管如此,秦桧仍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朝中大臣往往一月或数,或半年即罢去。为防止一些大臣向高宗谏言秦桧还任用亲信、控制台谏。权力、舆论完全掌握之后,秦桧便把精力花在了贪污搜刮上,公然开门受赂,富可敌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喜赃吏,恶廉吏,故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当时南宋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而秦桧通过各种方式聚敛来的家财,竟比南宋主要国库左藏库还要多好几倍,南宋天下,秦桧一门富贵,秦桧养子秦喜及孙辈俱任高官,亲党故旧无不偃缘高升,权势煊赫较当时北宋蔡京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熹甚至说过,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范国强:据南宋记载,宋高宗向金人乞和时,金人提出一个极其霸道无理的要求,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是宋金议和的象征,若罢免他,就意味着宋方撕毁了和议,这是宋高宗老万万不敢,也万万不愿的。

挟金人以自重,秦桧把持朝政长达十余年,老百姓对其深恶痛绝,以致公元1155年,秦桧死后天下酌酒相庆,不约而同,下至田夫野老,莫不以手加额。而高宗却有另一番担忧,金人在宋的代理人已死,那么宋金两国的和平还能否维持。为此,高宗决定任用秦桧党羽,沈该,万俟蟹,汤思退之流为宰臣,以此表明南宋继续求和之心,秦桧即死,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本属幸事,但如宋人吕中在大事记中所说,秦桧虽死,百桧尚存,朝政萎靡,吏治腐败的状况并未改观。尽管高宗继续对金和议,但他心里明白,宋金再次开战是在所难免,只是时间的问题,此时的高宗膝下无子,他不得不把建储提上日程。

李勇先:到了22岁的时候,赵构他的心理疾病,生理上的缺陷就被朝臣知道了,那么,当时有一位上虞县的县丞,冒着生命危险,就亲自给送高宗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从宋太祖嫡系当中挑选一位,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范国强:于是就决定从太祖的一系宗室中,挑选比宋高宗低一辈的孩子收养在宫中,一个叫赵伯琮,一个叫赵伯玖,后来分别改名为赵瑗,赵儁。究竟立谁,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思虑再三便想出了美人计,给两人各赐宫女十名,赵瑗的老师史浩看出了皇帝的用心,告诫赵瑗持重自爱,几天后,宋高宗召集二十名宫女体检,分给赵瑗的十个皆是完璧之身,赵瑗以不近女色的好名声,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公元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诏,立赵瑗为皇子,封为晋王,改名为玮,这时的赵玮已经34岁了。

毛丽娅:宋高宗30多年没有确认两个人的皇子身份,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时候。

范国强:首先,他盼望亲子的这个幻想已经破灭了,其次呢,秦桧和从金国归来的母后都相继的死了。

毛丽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那就是金国的皇帝完颜亮即将燃起侵宋的战火。

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公元1149年,发动政变自立为帝,此人深受汉族文化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认为只有实现南北统一,金朝才称得上是正统,如今他自认时机成熟,南侵势在必行。公元1161年的九月,完颜亮挥师南下,仅仅三个月,宋军不战自溃,完颜亮此行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可他万万不曾想到,即将有个人改变他南侵的命运。虞允文,时43任南宋中书舍人,十一月初六这一天,他奉命前来采石慰问部队,他没有想到,此次他将肩负起整个南宋的命运。面对金军即将渡江,采石仍无主帅的危局,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眼下情形十分危急,宋军江防部队只有1.8万人,如何对抗金军17万大军。虞允文立即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制定作战方案,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特点,虞允文以装备精良,战斗力将强的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弱击强,使金军船毁人亡,无法靠岸,终于力挽狂澜,大败金军。完颜亮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败在一介文人手中,激愤之余,后方传来完颜雍在辽阳自立为帝的消息,前有强兵后有内乱。此时的完颜亮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11月27日,完颜亮被部属杀死,金军全军北撤。

今天的北京仍旧保有一块遗址-金中都,公元1161年12月,就是在这里,,新即位的金世宗登基,他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偃兵息武,与南宋议和,现在,局面的主动权掌握在南宋手中。可此时的高宗再也经不住惊吓,与金的对峙让他进退两难,身心俱疲,次年,他将皇位留给了他选定的继承人赵昚,自己安心做享乐的太上皇去了。赵昚即赵玮,是为宋孝宗,年轻的赵昚刚刚登基,便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作出处理,他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想继续偏安东南。但几十年来朝廷已被主和派占据,军力疲乏,国势日颓,孝宗清楚,攘外必先安内,由此孝宗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政方面,他十分汲取秦桧擅权的教训,十分注意用人,尤其重视选择宰相,严防朋党;财政上增加纸币,出售官田;军事上整军兴武,重新启用一些力主抗战的人才。对内资改革取得成效后,孝宗下一步则是攘外。

公元1164年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张浚子啊接到北伐的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宗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不久,李显忠便传来攻克宿州的消息,这令孝宗大受鼓舞,复兴之志更加强烈,然而身处后方的他并不知道,前线两将李显忠和邵宏渊的矛盾愈演愈烈,金军趁机攻城,很快宋军全线崩溃。

符离一战,宋军败绩,孝宗恢复故土的决心开始动摇,加之退居德寿宫的太上皇一再向他施加压力,他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桧的党羽,以汤思退为相,与金人议和。公元164年末,宋金再次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双方约定,南宋皇帝对金不再称臣,改双方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双方疆界回到完颜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关为界,南宋给金朝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减为20万两、匹。儁有复国之心,国有北伐之力,但遗憾的是没有肱股之臣,孝宗大受打击,在他开始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中兴大业最终付之东流。

然而,四十多年后,又有人将北伐提上了日程。这里是江苏镇江北固山,在历史悠久的镇江名记中,算不得太突出,然而800多年前,一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让北固山蒙上一层英雄侠气,几乎每个来此旅游的人都会背诵这首古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寺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时的辛弃疾,已经66岁,前一年他被重新启用,这年初,他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对于一心施展抱负的他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此刻的他却忧心忡忡。当朝宰相韩乇胄正积极策划一起北伐,在辛弃疾看来,南宋军事力量薄弱,此时北伐并不适合,而韩侂胄却认为,这是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范国强:此时北方已不再是金国称霸的局面了,铁木真在这一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这对金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南宋此时出兵,不但可以得到金兵不足的实惠,也可以享有独立的复国的名声。

公元1206年,韩侂胄仓促发动了对金战争,史称开禧北伐,如辛弃疾担心的一样,北伐军很快便被金国击溃,次年十一月,韩侂胄被主和派史弥远杀死,首级献给金人。南宋在史弥远的主持下,与金签订嘉定和议,岁币增至银、绢各三十万两、匹,另加犒军钱三百万贯。从此,朝政落到史弥远手中,史弥远把持朝政,所作所为与秦桧如出一辙,他选用易制之人,台谏专任循默之士,压制异论,使得朝野以言为讳,习以成风,他所重用的官员非亲即故,有人讥讽为,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在史弥远的专政下,馈赂公行,熏染成风,几乎到了五官不贪的地步。政治腐败又导致法制败坏,刑狱滋滥,天下之狱不胜其酷。地方官员往往借狱讼之事上下其手,索取贿赂,擅弹刑具,非法残民的事情屡见不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十分痛苦。

公元1233年,史弥远病死,宋理宗开始亲政,但此时的南宋已是积弊难返,尽管理宗为扭转政局,实施了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堂除,减少内降恩泽,减少权摄官和科技取士人员,严格升迁之制等。但各路监司要么敷衍塞责,要么消极抵抗,基本上都无法落实,对内,端平更化以失败告终,对外,联蒙灭金也将迎来最后的结局。

范国强:金国灭亡以后,蒙古国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南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誓师伐金,到公元1213年底,蒙古军的马蹄几乎踏遍了黄河以北的所有金朝领土。此后,蒙古军主力西征,金朝暂时得以在黄河以南苟延残喘。消息很快传入南宋朝廷,老对手金国政权岌岌可危,对南宋来讲本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唇亡齿寒,若金国灭亡,蒙古国的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南宋,北方的时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宋高层明白,是时候调整对金策略了。然而,金国却又有另一番打算,尽管金国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不堪一击,却不把南宋放在眼里,幻想取偿于宋,躲避蒙古军的锋芒。

自公元1217年起,金国接连多次发动了数次南侵战争,但宋军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国的幻想,战争打到了公元1223年,金朝徒然消耗了大量军力、物力,却一无所得。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军中,临死前他留下假道伐金的遗命,即从南宋借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消灭金国。之后五年,窝阔台几次遣使到南京,提议联合灭金,但南宋朝廷一直议而未决。到公元1232年,蒙古军在钧州三峰山围歼金骑兵二十万,步兵十五万,就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金朝精兵良将损失殆尽。此时,南宋终于看清金国灭亡在即,遂遣使蒙古,答应共同出兵灭金。公元1234年,立国120年的金国灭亡。

毛丽娅:南宋举国上下为报了百年之仇,雪了靖康之耻而欢欣鼓舞,而此时的南宋所面临的局势几乎和金灭辽以后,北宋所面临的局势一样,蒙古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南宋。

金国灭亡的第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军分3路南侵,长达40余年的宋蒙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蒙古军的第一轮进攻就占领鄂北重镇襄阳,襄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将西面的大散关和东面的淮河连成一线,而且使长江中游重镇江陵的屏障。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公元1238年9月,南宋朝廷任命孟拱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奉诏收复襄阳,孟拱稳扎稳打,连续收复郢州,荆门等地,于次年六月胜利收复襄阳。蒙古国的南侵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公元1241年11月,窝阔台去世,蒙古政局动荡,稍稍放缓了对南宋的攻势。

范国强:蒙古内乱,这对于南宋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孟珙,余玠等南宋将领,抓住这个机会,将强了荆襄和四川地区的防御力量,但是他们的进取与努力,却受到了南宋朝廷的种种的牵制,壮志难酬,悲愤成疾,两个人先后抑郁而终。

公元1251年,蒙哥就任蒙古可汗,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部权力纷争,再次掀起进攻南宋的高潮。武汉古称鄂州,地处中国腹地中心,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公元1259年,这里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当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震,临安城内人心惶惶,一旦鄂州失守,南宋将失去最后一道屏障。生死存亡之际,宋理宗急调贾似道移镇汉阳,救援鄂州,不久又由军中拜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使他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范国强:贾似道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地痞无赖,但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深受理宗的喜爱,从此走上了政坛。
李勇先:那么他还是有一定的才能,所以呢这个名将孟拱他去世的时候,在临死之前呢,向给皇帝写的遗表当中呢,还亲自推荐他接替自己,所以,孟珙去世以后 贾似道实际上就成了掌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此时正值冬季,贾似道坐镇鄂州,指挥对蒙作战,他心里十分清楚,国家存亡几乎掌握在他一人手中,自与蒙军对峙以来,南宋的精兵健马几乎全部集中到了鄂州,才是鄂州得以不破,东南之危如一发引千钧,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考虑如何打破双方的僵持局面,为今之计最保守的莫过于主动议和,争取时间。这是一封从开平寄来的密信,寄信人是忽必烈的妻子察罕,信中说阿里不哥在漠北图谋继承汗位,请速还。贾似道求和,给了忽必烈一个正当的退兵理由,对他来说议和结果并不重要,所以在双方谈判刚刚开始,尚未议定具体条款之时,忽必烈就率军解围北归。

蒙军北撤,贾似道立即向朝廷报告,鄂围始解,江面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却隐瞒了议和之事。亡国之忧暂解,宋理宗越发骄奢淫逸i,把朝政完全交给了贾似道。贾似道则以鄂州大捷为资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度宗即位后,贾似道以策立之功被尊为师相,权势较理宗末年还要煊赫。他成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此时的南宋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夺得汗位,扫清内乱后,发起了新一轮的灭宋战争。至公元1273年,元军相继攻破战略重镇樊城,襄阳,在朝臣的要求下,贾似道再一次对阵元军,距上一次与忽必烈交锋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同样的对手,贾似道决定故伎重演,以称臣纳贡为条件,向蒙军求和,被拒后,贾似道只好勉强应战。
  
公元1275年2月,两军在丁家洲决战,贾似道命孙虎臣率步兵七万,驻扎在丁家洲,命夏贵率战舰2500艘,布列江面,自己率后军驻于鲁港。但是,蒙军水路并进,步骑夹岸而行,结果宋方三方部队均被击败,贾似道见势不妙,急乘小船逃往扬州。

范国强:首战失败,高官出逃,贾似道被谢太后罢免,贬往外地,但他的名声太臭了,所贬之地的百姓都拒绝他入境,后来在漳州的木棉庵,贾似道被负责押送的郑虎成处死了。

贾似道虽然死了,南宋的丧钟也敲响了,公元1275年10月,伯颜指挥蒙军兵分三路,向南宋发起了最后总攻,然而此时的南宋仍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主战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认为,如果能在临安决一死战,杀败敌军,在令两淮宋军断其归路,国事尚有可为。但谢太后和宰相陈宜中等人拒绝抗战,连续派出多批使者向元军求和,接连被拒之后。谢太后把希望寄托于文天祥,任他为枢密使,主持接洽议和,身赴元军谈判。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被俘,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虏恭帝及皇亲官员数千人北上,至此,南宋实际已经灭亡。

范国强:文天祥被扣押以后,拒绝投降,在押解北上的途中寻机脱逃,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抗战。

李勇先:但是仅凭文天祥的一己之力,那么他所组织的这些义军,很快就被打败了,所以啊,到了最后,南宋朝廷实际上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一个文天祥已经救不了南宋朝廷灭亡的命运。

这是文天祥第二次被俘,如今正被关押在伶仃洋的狱中,南宋诸臣已将小朝廷转移到崖山,并拥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就在刚刚,张弘范令其写信招降张世杰。此刻文天祥即忧愤又凄凉,国将不存,身陷囹圄,尽管如此,其心绝不屈服。他提笔写下惊天动地的不降书,表明心迹,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许文天祥心理清楚,此时已经救国无望了。

公元1279年2月初六,元军分南北两路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宰相陆秀夫见势不妙,背起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毅然投海,之后随行十多万居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据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蒙古崛起后,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灭西夏用了23年,灭金只用了22年,这些政权都以军事立国,曾威震天下。然而,蒙古君臣没有料到,灭掉南宋,他们整整花了45年。

范国强:在蒙元军队所有的对手当中,南宋抵抗的时间最久,给蒙古军造成的损失最大,就连蒙哥汗也毙命于南宋的炮火之下,南宋虽然不擅长攻势,但在长期的与金、辽、夏的对峙中,积累了丰富的防御战的经验,加上宋人发明了火药,这在实战当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

李勇先:南宋军队也是一支在世界上来看,也是一支非常强的军队部队,只是说他所面对的对手实在太强大了,所以最后还是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南宋朝政虽然萎靡腐败,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员平时文恬武嬉,但崇尚宽仁和文治的国策,也在广大市民中间播下了忠君爱国、重视名节的种子,一旦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事往往自觉为国效命,岁无法力挽狂澜,但顽强之意,也让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清朝学者赵翼所说,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祐之毙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为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33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3:4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集 东京梦华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这艘已经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2007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宋代商船被整体打捞上岸,考古专家们用了七年的时间,将沉船表面的淤泥,海砂,贝壳逐层清理,最终船舱内的六万多件宋代瓷器得以重见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名窑瓷器构成,这艘装满瓷器的船主人是谁,他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风浪,最终沉没海底,没有人知道。不过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样的商船,只是宋朝时期驶向远洋的众多商船中的一艘,在当时宋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可以造成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宋朝的海商将它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在沿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原来由阿拉伯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11至13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仓观影里三光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泉州,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朝时期,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谚,外国人被叫做番客,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甚至安家落户,养育子孙,直至终老。如今,广州、泉州、杭州等地所保留下来的大量番客墓,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军队和辽、金、蒙古等国的战事却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军事上的溃败使得宋朝的政权中心一再南移,直到崖山海战直至灭亡,这样一个战事频仍,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宋朝经商贸易,乃至安家落户,这曾是后世人常常感到疑惑的问题,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普遍认为,宋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繁盛期,然而,在中国人自己书写的历史长卷中,宋朝却始终摆脱不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印象,为什么会对宋朝有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呢?

位于河南巩义市的永安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和母亲杜氏的陵墓,公元976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的第17个年头,三月初九,赵匡胤从开封启程,前往西京洛阳祭拜永安陵,随后又到西京洛阳南郊举行了祭天的仪式,一切事宜处理完毕,按照常理,皇帝应该返回都城。但是,赵匡胤在洛阳一住就是1个月,迟迟没有返回东京的意思,事实上,在当时,赵匡胤巡幸西京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祭祀,而是有着更为现实而急切的打算,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实地考察,此时宋朝定都开封已经十七年,赵匡胤为什么突然想起了迁都的念头呢。

在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而开封则地处平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在都城驻守大批军队以防御敌人进攻,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家,赵匡胤最大的担忧就在于此,他向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解释说,我想将都城西迁,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想凭借高山大河的险要地利来阻挡敌人,借此裁掉大量的军队,仿效周朝、汉朝的办法来安定天下,然而,赵匡胤的想法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一方面,这些大臣多数早已在开封安家多年,迁都意味着家族的迁徙,另一方面,西京、洛阳历经多年战乱,早已面目全非,重建意味着巨大的花费和漫长的时间,此时的开封,历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悉心经营,已经成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都市,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具备一个帝都的风范。而更为重要的是,开封拥有着比洛阳和长安更为便捷的交通优势。

程民生:它又是地处于中原,中原它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是东南西北交往,交流,一个中心地区。

李晓:所以开封由于有这个运河的便利,就有这样一种经济上的优势,一种客观的必然性,此其一,也就是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改变以后,定都开封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水路河道是东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命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贯穿整个东京汴梁,四条河流又经护城河相互沟通,交通运输非常方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输入城内,其中尤以汴河更为重要,它南与淮河、长江相连接,每年从江、淮、湖、浙运来的米达数百万石,东南一带的地方特产、奇珍异宝会由汴河运至京师,而京师也会将粟米、薪炭之类的物资运向外地,在当时,汴河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纽带,是赵宋王朝的生命线。

李晓:当时呀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他的很多手下将士以及他们的家属都是居住在开封的,如果抛弃开封,而迁移到其他地方去,有可能在当时无论是这样一些将士、百官,还有国计民生,可能都会带来不小的负担,因为,建设一个新的首都,在当时呀百年战乱之后,那样一个好大的工程,恐怕也是一度难以承担的。

在大臣们的多次反对之下,宋太祖最终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你最终放弃了迁都的想法,但是他同时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向身边的侍从说,如果继续定都开封,恐怕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要因此消耗殆尽了,那么,他担心的到底是什么呢。

程民生:开封是一个平原,没有山河天险,那么在冷兵器时代呢,这是一个很难防守的地方,你这就需要这全靠什么了,全靠人力,全靠军队,以兵为险了。无论如何,赵匡胤的这种妥协对于开封来说,是福音,是机遇,由此这座城市走向了空前的繁荣和鼎盛,但这也同时为宋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病根。今天的开封早已不是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个汴京开封,历史上记载的汴京开封早已随着黄河的数次泛滥,被泥沙深埋于地下。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开封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开封宋城考古队,进行了多次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揭示出东京城遗址的面貌。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开封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都市,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100多万人口,不过当时的城市到底如何布局,城里住着哪些人,人们如何在这座城市生活,今天,只能通过一本书和一幅画来将它复原。

公元1103年,崇宁癸未,少年孟元老跟随上任的父亲来到开封,住在开封西城,孟元老在开封度过了23年,开封的风土人情,在他的记忆中留下过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金灭北宋以后,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他仍然清晰的记得故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的方位,仿佛他从来不曾离开过,他将自己在开封的见闻写进东京梦华录一书,以寄托自己对汴京这座城市的深深的怀念,而与孟元老同一时期生活在汴京的一位画家,则用一幅不朽画卷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叫张哲端,山东诸城人,早年在开封游学,后来开始学习绘画,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艺得到了徽宗赵佶的赏识,由此得以进入翰林画院,张择端决心画出一幅反映开封全貌的画献给皇帝,他并没有像其他画家一样,住进翰林画院,而是在开封郊外租了房子,他用四年时间观察开封这座城,观察城中的每一个人,最终画出一幅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他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成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当时汴京社会生活的重要线索。

北宋的东京开封,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宫墙,皇城居城市中心,内城围绕皇城四周,最外围是外城,又叫罗城,周长约29公里,罗城东、西、南三面均有三门,北面有四门,此外还有专供河流通过的水门十座,在当时,开封内城寸土寸金,除了皇亲国戚和极少数巨富财阀外,大多数官员和平民都居住在外城。每日五更之前,整座开封城渐渐醒来,人们或上朝或赶集,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城市,各行各业的人都极度敬业,诸行白户,衣装各有本色,人们可以通过每个人的着装就知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甚至卖药卖卦和乞丐都不例外,这样的描述同样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今天,我们用电脑技术复活了这幅几百年前的古画,生动的复原了昔日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开封,城楼高大巍峨,街市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观令人目不暇接,罗锦匹帛,香火纸马,医药门诊,看相算命等五行八作,都忙中有序,行人摩肩接踵,往来络绎不绝,士绅、官吏、商贾、小贩,僧人,富家子弟,行乞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一目了然。苏东坡在开封住过将近十年,公元1083年2月3日,当他身处黄州时,仍然记得开封城夜市通明的灯火,他写道,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马行街长达数十里,街上遍布铺席商店,是宋朝城市的常态,然而这对于宋以前的古人来说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李晓:到了北宋,尤其是随着当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使得城市面貌呈现了一种新的格局,坊市制度被彻底打破,居民可以临街开门、设店,就连一些交通要道都开设了店铺,所以呢这就使得整个城市里面,市场交换、商品贸易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宋时期,当时的东京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面街而居,将工商经营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宋代是商人的黄金时代,商业的浪潮席卷全国,社会各阶层都有人加入经商的行列,就连僧人、道士也卷入到商业潮流中,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曾是京师最繁华的贸易市场,一些大商人凭借资本的力量和个人能力可以染指更高的社会地位。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富裕繁华的城市,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宋仁宗、神宗时期,东京汴梁出现了专供平民娱乐休闲的场所-瓦舍。

李晓:为什么叫瓦子呢,瓦就是砖瓦的瓦,根据宋朝人的记载,之所以叫瓦子,原因就在于它的人员聚合像瓦片一样,来则瓦合,去则瓦解,容易聚,也容易散,它是一种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速度非常之快这样的一个聚合场所。

河南开封,这座按照清明上河图1:1的比例还原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每天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宋代的民俗文化表演,分散在园区各处,为我们展示了千年以前北宋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每个瓦舍有数量不等的专供表演的勾栏,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表演的内容包括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杂技等等。东京的东角楼一带是瓦舍、勾栏最集中的,其中大小勾栏50多座,最大的可容数千人,这些场所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艺人的表演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娱乐业已经发展成为东京的一项支柱性产业。这样深厚的城市氛围和商业气息,自然吸引了众多人气,开封最盛时人口为150万左右,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吸引了当时世界关注的目光,四夷朝贡,曾无虚岁,高丽、印度、越南、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外交使节,客商和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开封,还有上百名犹太人迁徙而来,融入东京汴梁的市井生活。

程民生: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最难同化的一支民族,所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唯有宋代,来到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被同化了,所以它的这个文化价值是非常高的,到现在开封还有不少的犹太人的后裔居住。

汴京富丽天下无,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东京开封足以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而夺取这座城市也就成了其他政权的不知疲倦的野心。公元1125年,金朝军队兵临城下,在反复的进攻与求和之后,开封城里的大宋子民迎来了他们最屈辱的一天,1126年4月初一日,金朝的军队满载着他们从开封搜刮的各种奇珍异宝,并将大批官吏、工匠、倡优等带回他们北方的都城,北宋府库多年的积蓄被洗劫一空,此后的开封为金朝所占领,经济衰落,人口减少,工商业萧条,再也不能恢复昔日的繁盛了,一座城市就此衰落,另一座城市却由此崛起。

宋室南渡后,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此后的170多年,杭州成为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5年,一个21岁的意大利年轻人和他的父亲来到元朝的上都,向忽必烈献上教皇的信件,他就是马可波罗,他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这个年轻人惊叹不已,在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中,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繁华的城市,今天的杭州是一座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南宋旧日都城的遗迹已经难得一见。然而,800多年前的历史影响却早已渗透进每一个杭州人的生活细节之中。800多年前,北宋灭亡,宋王朝政权南迁至此,北方大批人口流于杭州,这些北方移民中,除了皇室贵族、官宦富绅之外,还有大批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饮食服务等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定居杭州,将东京汴梁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方式融入这座城市。

南宋统治者清全国之力,精心从事临安的城市建设,使杭州进入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临安城,南倚凤凰山,西邻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南宋的宫殿位于南部的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程,是全城最繁华的区域,域街全长约十里,从合宁门外至景陵宫前,一路店肆商铺,林立栉比,御街南段紧邻皇宫,是朝廷中枢机关所在地,和皇亲国戚、文武重臣集中居住的区域,因而这一段的商铺多以经营高端商品为主,御街中段为中心综合商业区,同时还有若干行业,诸行百市,大小店铺,样样齐全,凡衣食住行与生活富足所需,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各种名店、老店多达120多家,御街北段是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特色阶段,临安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就在这里,北瓦共有勾栏13座,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每一天有数千市民在北瓦游乐休闲。

李晓: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一些勾栏瓦舍里面的一些明星式演员,甚至被皇帝招进宫,为皇帝为宫廷的贵族进行演出,也就是说它里面的很多的艺术形式,真可以说是雅俗共赏,首先是面对下里巴人的普通大众,同时呢也受到了当时,所谓阳春白雪的那些皇家贵族们的欣赏,这在整个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那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上都是可以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朝廷的贡院也设在御街北段附近,是举行科举考试的中心场所,每逢科考,成千上万的举子在此云集,参加考试,受其影响,蓬桥一带成了临安最大的书市,南宋的商业和手工业相比,比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仅西湖老人繁盛录中粗略的记载就有414行,货品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良,都远胜前代,其中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集中在城北武陵坊、招贤坊一带,私营手工业则遍布全城,前店后作,亦工亦商的经营模式普遍盛行。

李晓:杭州之所以在我们现在,有一种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这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也是由来已久,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这个唐宋时期,尤其在宋代整个江浙这一带经济的空前发展,由于这一带的这个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有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就使得这些城市呈现一些这个非常繁荣的景象和一种在周边地区呀,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辐射带动作用。

这是坐落于西湖岸边的楼外楼酒店,在此工作20多年的厨师长杜云涛亲自下厨,为我们烹饪了一道始创于南宋的杭帮名菜-宋嫂鱼羹。

杜云涛:相传是这样的,赵构皇帝微服私访,来西湖泛舟的时候,品尝到了那个宋嫂所做的宋嫂鱼羮,这个时候呢,就是皇帝吃了以后大加赞赏,还赏赐了她一些金银锦帛,所以当地的官僚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皇帝都吃的这么喜欢,所以争相地品尝了这道美味羹肴,所以当时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大家都吃宋嫂鱼羮的这种氛围,所以这道菜那时候非常有名,通过这么多年传承下来了以后,我们也作为一个历史的一个名菜,所以加加以提炼和改进,形成了这道楼外楼的看家之菜宋嫂鱼羮。

宋朝时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而是租佃契约关系,契约期满有退佃起移的自由,不少农民往往忙时耕作,闲时经商。与此同时,手工业也由原来带有强制性的指派和劳役制被招募制取代,工匠主和工匠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工匠的报酬按照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计算,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缚已经大大松弛,这些工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农闲期的农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他们有剩余时间参与手工业和商业,一些农民干脆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往来贩货于城乡之间。宋朝时期,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煤炭采掘业相当发达,随着煤炭规模开采和工业利用,包括冶金、陶瓷、井盐、编织等手工业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

程民生:这冶矿里面吧,突出的是煤矿的开采,煤矿开始大规模开采了,而且是大规模的用于冶炼,那么应用于冶炼的话呢,那就是这一个冶炼业也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李晓:根据苏东坡这些人的记载,在徐州这些地方,用煤做这个燃料比传统的木木炭来炼铁,无论是柔软度还是锋利程度要高得多,这我们知道,煤铁的革命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而我们中国在这个时候,可以说,也翻开了这样一页。

除了像东京、临安这样的大都市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大,北宋元丰年间,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崇宁年间上升到五十多个。13世纪,世界除中国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城市人口规模在三十至五十万之间,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十四世纪的伦敦只有四万人,巴黎有六万人,由此可见宋代城市的繁荣。宋代将城市中心的非农业人口,房郭户单独作为法定户口列籍定等,并将这一部分人的赋税与农业税区分开来,由此,市民阶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登上历史舞台。

李晓:两宋时期啊,城市规模,不光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整个世界是历史上,当时可以说也是非常的壮观,你比如说北宋的首都开封,它的这个人口数呀,根据后来史学家的研究,有的认为甚至多达150万之多,但是现在多数学者,认为100万上下应该是问题不大的,那么这么大的一种城市规模。这在当时世界上可以说是罕有其比。

与此同时,中小市镇及农村集市贸易也日渐繁盛,城市近郊的新型商业区-草市,纷纷涌现,其贸易兴盛程度不亚于内层,不少中小市镇的税收收入甚至超过了所属州县治所。

李晓:在北宋的时候,商税的收入大体上占了北宋时期,货币财政收入,少的时候是17%吧,多的时候,甚至有个别年份到了百分之四五十。

然而,对于处于频繁动荡之中,又身患冗兵、冗官、冗费三大痼疾的宋朝政府来说,这样的税收成绩却不过是杯水车薪,远远应付不了庞大的财政开支,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政府最终成为宋朝最大的商人,宋朝建立了极为严密而完备的专卖制度,不仅将盐、铁、酒、酒茶、矾等列入国家专卖,政府严格控制专卖品的私售,对允许贩卖的专卖品也实行严格管理,商人须持有禁榷机构给发的交引导制定地点取货,政府对价格也进行严格的限制,专卖制度给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却严重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在四川地区,北宋政府设立了博买务,垄断了布匹贸易,禁止个体农民和小商贩自由买卖,豪强大地主则趁机释贱贩贵、投机倒把、敲剥百姓,从中渔利,致使贫困农民丧失家业田产,小商贩被迫失业,家庭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北宋政府还把茶叶划入专卖,对茶农低价购茶,高价卖米,使大批茶农纷纷破产,生路断绝。

公元993年,四川一带大旱,造成大饥荒,在天灾人祸的胁迫下,一场农民起义爆发了,王小波在青城县发动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这场起义得到四川地区上万名贫困农民的响应,而这次起义导致四川地区铸币暂停,而原本钱币短缺的四川地区流通出现重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应运而生,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货币流通量剧增,北宋中期之后,每年的铸币量就要超过唐朝几十年的铸币量之和,尽管如此,钱币仍然是跟不上商品流通的速度。钱币不够用,尤其以四川地区最为严重,宋朝的钱币,主要有铜、铁两种,四川地区铜少铁多,历来铁钱铸量较多,铁钱比铜钱更加笨重,对商品交易极为不便。

程民生:你去买一支毛笔,十文铜钱,那你就得拿100文铁钱,因为铁本身的价格低,吗,它就是干这个它本身的价格来做标准的,这样的话那就非常不方便买东西了,非常不方便是吧,你要是你要是上街上买大宗的东西,你得背多少的铁钱,得用车推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最早在四川出现了纸币。

北宋初年,在成都地区出现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纸圈称为交子,交子起初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信用票据,经过逐步发展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真正的纸币。公元1023年,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方主持交子发行,这种官交子即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

李晓:交子之所以稳定,和它采用铜钱做本位,铁钱做本位有直接的关系,那就是有多少储备金,就发行多少纸币,但是到了北宋中后期,到了宋徽宗,由蔡京来主持,进行这个国家经济体制的一些变革的时候,就把纸币作为一种敛财的手段。而不用用铜钱,铁钱作为这个准备金,就大量发行。

南宋初年,先后发行过,见钱关子,交子,公据关子等信用票据,但没有广泛流通,南宋发行量最多的纸币被叫做会子,因主要形用于东南地区,故又称东南会子。公元1160年,临安太守钱端礼将原由富户主持的便钱会子收归官办,允许会子与铜钱并行,除去东南会子外,南宋纸币,还有四川的川引,两淮的淮交,湖北的湖会等,各自在特定地区流通使用,会子起初不里税界,不定界额,很快出现膨胀贬值的现象。

李晓:那这样一来,它在民间使用的信用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以后来交子之所以不被使用了,其实不是交子不会使用,而是它改换了新的名目也,它被钱引,被南宋的会子、关子等等这样一些新名目的纸币所取代了,当然交子本身之所以被这些取代,也和它自身由于这种滥发滥用,缺乏信用保障机制,导致它的严重贬值有很大关系。

公元1168年,政府规定,会子以三年为一界,每界以1000万贯为额吗,随界造新换旧,但由于财政困难,南宋君臣不久便破坏了自己制定的兑界和界额,导致会子恶性膨胀,难以保持货币职能。无论是交子、钱引、还是会子,最终都难免沦为政府敛财的工具,必然出现滥发滥用,面临随时夭折的窘境,而即便如此,南宋政府仍然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那么宋朝政府聚敛的财富最终流向了哪里呢。

李晓:国家财政长期以来入不敷出,很少有这种日子过起来比较宽松的时候,那么这个对外战争了,尤其是对于北方几个游牧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包括蒙古,双方的较量的战争,很少有得胜的记录。

程民生:宋人就说军无饷,兵不往,军无财,兵不来,没钱什么事干不成,说财政紧张,紧张就紧张在军费上。

宋朝319年的历史,既是一部蓬勃发展的经济史,也是与辽、金、蒙元等政权不断交战,并且节节败退的战争史,军队职业化造成了庞大的财政开支,从而引发了所入虽多,国用日匮的财政危机,也必然导致宋朝政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强制性盘剥,大量养兵,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再加上每年贡献给辽、西夏、金的巨额岁币,政府将自身变成了最大的商人,通过商业手段来牟利,导致官营经济的膨胀,最终危害经济的发展,尽管宋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繁华盛世,但却在自身体制的缺陷中陷入无谓的消耗,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只能走向灭亡。两宋向比较,南宋的三冗问题不像北宋那么严重,但统治集团的腐朽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两个王朝的结局完全一样,曾经的繁华最终都化为轻烟浮尘,消失在历史的时空。

33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3:1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一集 宋代新儒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虽历经千年,似乎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些书院起初或为私人自建的讲学场所,或为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当官方学校衰微之时,书院成为儒学士子寄居读书之地,发挥了教育中心的作用,由于其非官方性质,往往能养成自由讲学的风气,孕育出新的思想。考察这些书院,发现他们的鼎盛期,大多在两宋时代,那么这些书院为什么会在宋代空前繁荣起来,书院的繁多,和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黄河北岸陈桥驿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被众武将黄袍加身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回师京城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在兵不血刃中一个新的朝代,宋朝诞生了。兵变影响了宋初统治者的政治选择,为防止武人干政,稳定新政朝局,宋初的制度设计以防避为中心,达到曲尽其详,无微不至的程度。在这种帝王用心,并钦定为祖宗家法的影响下,官僚阶层弥漫着因循守旧的气息,反映在思想学术上,基本上未脱汉唐窠臼。宋初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仍是以章句训诂为主要特点的注疏之学,《五经正义》之类仍是官方法定的经学教材,讲学取士一本于此。但当时也有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那就是崇文抑武,作养士气的政策始终得到强调,并成为两宋时期的基本国策。

李祥俊:宋朝的皇帝就是说,文官哪怕几十个,他做一些贪污腐败的事情,也抵不上一个武将叛乱带来的这个祸害,另外一个文官有一个好处,文官是通过这个儒家学术的学习进入到这个官僚系统的,他们有这个价值理想,他们尊崇儒家,比如说这个纲常名教,这个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到了北宋中叶,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崇文抑武政策终于开花结果,引起了政坛的变革和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宋仁宗嘉祐二年,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阅卷时他犹豫半天,还是把一份语言流畅,说理透彻的答卷取成了第二,原来欧阳修判断这份卷子是自己学生曾巩的,取第二是为了避嫌,但开榜时,却发现这名考生叫苏轼,一同录取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学生曾巩等,就这样,北宋文坛一批重要历史人物登上了政治舞台。

这是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市区的宋仁宗永昭陵,它修复于20世纪90年代,宋仁宗被视为继体守文之君的典范,他在位期间,朝廷人才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的后人津津乐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除苏轼、苏辙、曾巩外,仁宗朝科举入仕的青年才俊还有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人以捍卫儒家政治道德、伦理规范的最高原则,崇尚名节,其中的优秀分子不但成为坚定果敢的政治改革者,而且,也成为振兴儒家学说的中流砥柱。

张希清:这就是说,宋朝他们推行了一种不杀士大夫,不杀大臣和言事官,士大夫也在实行一种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这样的一种思想,对于宋代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对宋代社会的发展,对宋代一切改革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士大夫他的这种主体意识,他的忧患意识,他的担当的精神,那他就不可能像范仲淹,像王安石那么积极主动地提出这样一个改革的措施。

历史上通常将始于这一时期的儒学复兴成为新儒学,也叫宋学,新儒学作为义理之学,也是对支离繁琐,拘守师说的汉唐章句,注疏之学的否定而产生的。
陈长根:比如说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我怎么解释,那他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又怎么解释,没有自己学者的主观的一些东西,那么到北宋开始,这一些注疏,由于有一些文化伟人,他们不断地加上了自己的一些东西。

振兴儒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后期,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微,著《原道》一文,力排佛、老,主张重振儒家道统,恢复其原有的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只是韩、柳诸人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宋代新儒学孕育于宋真宗大力推荐儒学,并提倡佛、道,兴起于宋仁宗通过科举取士和新办州县之学,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尤其是书院讲学的日臻发达和新学风的形成。随着新儒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自我意识也在觉醒,儒者的使命,不仅限于关门治学,更在于通经致用,以圣人之学为指导,服务于国家、社会。公元1043年至1045年间,实行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和变革。

李祥俊:欧阳修是古文运动中人,他赞扬这些东西,对于儒家的宗师孔子也非常尊崇,但是他又具有这个实事求是的精神,这跟宋代士大夫学习、研究所导致的这样一种求真的倾向有关。

庆历新政期间,朝廷要更正雅乐,经范仲淹推举,一位布衣应邀到中央定乐,后主持太学徐教学,他就是被尊为一代宗师的胡瑗。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世称安定先生,他曾在范仲淹、滕子京的推举下,先后主持苏、湖府学,致力于学术和教育活动。针对当时科举考试中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端,他率先提倡明体达用之学。

李祥俊:明体达用关键是这个体用,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形态,叫体用论,但是胡瑗讲的体用,实际上是以纲常名教为体,以经世致用为用,所以他的学生给他总结的叫有体、有用、有学。

他在苏湖府学中,创立经义、治事二斋,根据学生的志趣与特点,分别讲授六经意旨,和治国治家的致用之学。20余年,成效卓著,弟子达数千人,学校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李祥俊:胡瑗在宋代儒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儒学的教育普及上面,他最初是受地方官的支持,比如说像范仲淹这些人的支持,比如说在湖州、苏州办学,取得了非常好的这个社会效果,然后到中央的太学来当那个主管的老师,他把他的那一套应用到中央到地方的这种学校教育当中。

在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过程中,胡瑗和另外两位大儒孙复和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在守旧派的阻挠下,范仲淹庆历新政遭到失败,支持新政的欧阳修上书分辩,也被贬为安徽滁州太守。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它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李祥俊:他们想通过一种不同于骈体文的文体,比如说用先秦两汉的那种古朴的这种散文,来表达自己的那样一种不同于骈体文那种贵族,宫廷情趣的一种新的思想感情,新的价值取向,那么他们采用古文这种形式。

欧阳修不但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对宋代经学新风尚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影响,他对先儒传注抱持的怀疑态度,实开宋人风气之先。宋朝是继唐末五代的乱世建立的王朝,为了总结历史经验,避免悲剧重演,同时也为了在强邻环伺的处境中,凸显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宋人对修史工作,以及尊王攘夷为主旨的儒家经典《春秋》,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这也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江西抚州临川王安石为参政知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两年后,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法令要求废除用诗赋词章和帖经墨义取士的旧制,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科举改革体现了王安石法先王的政治思想。王安石认为圣人之学湮没千年,先王之政废歇不举,其根源在于人才凋敝,风俗败坏,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尊师儒、兴学校,明经术,变科举,培养选拔精通圣人之学和先王之道的人才,从而革除时弊,移风易俗。为了同风俗,一道德,以经术选士,培养支持变法的人才,熙宁六年,由王安石负责编纂、训释,《诗》、《书》、《周礼》的《三经新义》颁行天下,这既是新儒学发展的自然产物,也是配合变法的政治产物。王安石创立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荆公新学,在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肖永明:《三经经义》呈现出来以后,是通过朝廷的力量去颁行全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很自然地就成为当时的这些士人、读书人去读书的一个根据,同时是科举考试的一个标准。

讨论新儒学,总离不开心性、性理之类的名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儒学重伦理而轻本体,重文献而轻架构,重经验而轻思辨,宋儒在疑传注、辨义理之余,转而浸淫于心性、性理和天道的讲求与探究,即反映了宋儒们形而上的思辨冲动,更体现了他们重构天人之际,捍卫儒家道统的强烈使命感。而这种风尚的形成,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家长期融合与激荡的必然结果。

张希清:我认为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包括他对这种儒学的这样一种发展,应该处于一个基本肯定地位,因为刚才说到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使五经四书这样经世致用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志向高远,他认为研究经术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主张用先王之道来打破当时迷信祖宗家法的风气,推行广泛的社会政治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北宋后期,除了哲宗元祐年间以外,《三经新义》一直是官方法定的学校和科举教材,荆公新学也长期居于官方显学的地位。但也因为如此,新学便带上了某种文化专制主义的色彩,天下士人虽然都必须唯新经是读,但真正能够深究其旨,并发扬光大者微乎其微。再加上政治斗争等复杂因素,荆公新学与熙宁变法一样成为历史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焦点。到南宋后,在理学家们不遗余力的挞伐下,王氏新学成了异端邪说,其影响力归于歇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历代为人们所传诵,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湖南道县人,五岁丧父,随母亲投靠舅舅郑向。周敦颐自幼喜爱莲花,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购亭植莲,让周敦颐负笈其间,读书悟道。可以说,周敦颐对于君子人格的界定,关于莲花与儒家品质的联想,就是从一池莲花开始的。

肖永明:他所向往的是一种,即在这个世界之中,又能够出乎这个世界的之外的另外一种精神的境界,所以,周敦颐的《爱莲说》里头,他表达了自己这么一种精神的追求。一方面就是要在这个世界里面,去扎扎实实的做事情,另一方面又有比较高的一个精神的追求,所谓的出污泥而不染。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始祖,主要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从神宗时期开始,新儒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新儒学,由博通转向精微,由主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转而更重视纯理论的探讨和心性体悟,由庞杂丰富而转向规范定型,学术体系趋于完备和成熟,哲学思辨的水平明显提高,由此收获了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即理学体系的基本确立。

肖永明:《太极图说》为什么这么重要,实际上,这里头我觉得就奠定了理学的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构架,尤其是程朱理学,朱熹理学的一个理论的构架,他这里头,首先谈天地万物的本元、本体,宇宙的本元是无极,然后再从无极开始,就谈到天地万物的形成、深化,再谈到人,再谈到人的这个道德,再谈到人的修养,那么实际上就是把天和人贯通起来在讲了。

这样,周敦颐便将宇宙生成论与人性论联系起来,同时,他又提出了圣人主静的说法,主张通过主静的修养功夫,来去恶扬善,以臻于圣人的最高境界,从而将儒家学说大大推进了一步,周敦颐所提出的许多命题和范畴,都被后来的理学家们反复探讨和发挥,为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正是由于新儒学完成了由义礼之学向心性之学,性理之学的转变,宋代的学术思想才具有了桌然有别于汉唐之学的全新气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震古烁今的名言,又称横渠四句,它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

李祥俊:这里面即有继往开来那种终极性关怀的意思,又有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现实的这种治理的理想,它实际上代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价值追求吧,你如果用这个我们过去的语言,叫内圣外王也行,就是要做一个内在精神世界比较境界高尚的人,然后还要能够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实践。
张载,字子厚,祖籍开封,后迁到陕西宝鸡眉县的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张载少年丧父,性格早熟,因为当时西夏经常入境侵扰,他一度醉心兵事,想在疆场建功立业,21岁时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

李祥俊:根据宋代的这个记载,有一种说法说张载是要找范仲淹,要到这个西夏战场上,建功立业,但是范仲淹有劝他读《中庸》,好像说张载就是走上了这个新儒学的这样一种理论创造之路。

张载听从的范仲淹的劝导,回家苦读儒、佛、道之书,经过十多年的潜心钻研,张载写出了《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基本建立起了理学思想的框架和自己的学说体系,宋朝少了一位可能的将军,却多了一位旷代大儒。张载的学说号称关学,在关中地区影响极大,关学的兴盛对于淳化关中风俗,推动儒学的社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大量招收门徒,成为关中地区的一代宗师。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为钻研学问,冒雪拜见程颐时,见他正在打盹,就一直在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程门立雪作为尊敬师长的故事一直被传诵。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奠基人,因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二程的学说与周敦颐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也受到过张载关学的影响。据记载,二程少年时,周敦颐曾在二程的父亲程珦手下做过属员,程珦对周敦颐的人品、学问极为钦佩,让两个儿子拜周敦颐为师,从此兄弟二人便慨然有求道之志。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二程和表叔张载一起探讨过易、理。

李祥俊:那么二程受周敦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就是他对这个宇宙整体的这个理解,对人性和天理关系的理解,包括那种身心修养的理论,程颐在太学里面写了一篇,叫《颜子所好和学论》,里面就是融合了胡瑗和周敦颐的观念,他们从周敦颐那地方,直接接受到这样一种思想的源泉。

就二程学说的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二人有着较大的差别。程颢资质过人,主要通过直觉体悟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对后来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是沿着程颐的思路发展了理学。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程颢因政见不和,退出政坛,与弟弟程颐一起每天以读书劝学为事,二程春风化雨,使得程门弟子遍及四方,洛学也发展成为与官方、荆公新学相互劼頑的主要学派,由于众多门生弟子的继承和弘扬,洛学影响延绵不断,南宋时期的理学各派,几乎都可以从洛学中找到源流。从周敦颐,到张载,再到二程,宋代理学一脉相承,逐渐蔚为大观,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已呼之欲出。

办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空灵蕴藉,一经问世,众口传诵,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这首诗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理学发展到朱熹那里,最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侨寓福建建阳,一生著述繁富,朱熹的讲学地主要在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者考亭学派。朱熹也是理学道统的确立者,他的《伊洛渊源录》以二程为中心,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排成理学谱系,说明理学的渊源和传承,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从而确立了理学的传承。从此书开始,北宋五子成了宋代新儒学的正统,程朱理学也发展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陈长根:朱熹关于理气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八个字,理在气先,理气合一,所谓的理,简单的说,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思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所谓气就是物质,按朱熹的理解,这个思维意识或者说这个,是在物质的前面,这里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它,它肯定是属于唯心的范畴。

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朱熹还用理在气先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和自然界的四季一样,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五常,千万年磨灭不得。经过朱熹的发挥,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支柱。公元1241年,宋理宗淳佑元年开始,周敦颐、二程、张载和朱熹得以配享孔子庙庭。到了元代,科举考试明文规定,要使用朱熹的注释,这样程朱理学便上升到了官方学术的地位,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
分嵌在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的忠、孝、廉、节四块碑石,成为历代士子铭记的格言,这是朱熹留下的不多的手迹之一。乾道三年,朱熹前往潭州,以即今天的长沙,访问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拭,二人在岳麓书院开创会讲先河,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被奉为校训,岳麓书院也成为名闻天下的学府之一。

朱熹不仅是思想家、学问家,也是大教育家,走到哪里就将书院开办到哪里,把书院当作传道授业,弘扬理学的最佳平台。乾道六年,朱熹在母亲的墓旁修寒泉精舍,从此开始了近十年的隐居守孝,著述授徒。淳熙二年的正月,浙东学派的领袖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二人在寒泉精舍讲学之余,相互切磋学问,编成了《进思录》,史称寒泉之会。淳熙七年,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陈长根:它的主要的出发点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主要是规范这些东西,学习的目的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的问题。

这个学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成为后世天下书院的楷模。淳熙十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朱熹的学说由此广为传播,武夷山也获得了道南理窟的美誉。绍熙三年,朱熹又在考亭建屋,初名竹林精舍,后由宋理宗赐书,考亭书院,这是朱熹思想最成熟的时期,书院声名远播,四方学者趋之若鹜。晚年朱熹遭遇党禁之祸,备受迫害,仍以顽强的毅力,在这里著述、授课,生命最后一刻,朱熹死后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有千人之多,著名词人辛弃疾哭祭挚友,所不朽者,垂万世名,熟谓公死,凛凛犹生。

淳熙二年,位于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迎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盛会,南宋两位文化巨星,朱熹与陆九渊在这里相遇,在学理上与朱熹对峙的是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陆九渊是南宋时期最富个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核心,是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实际上是把人的道德理性,自觉与自主上升为终极依据。淳熙二年,朱熹送吕祖谦至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陆九渊,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来鹅湖相会,朱、陆之间发生了一场轰动学术界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李祥俊:在鹅湖之会上,主要争论为学的途径,比如说朱熹侧重于这个泛观博览,下学上达,通过格物致知,居敬涵养来促成天理心性的显现。而陆九渊认为这个知理,就是琐碎不得要领,而且繁琐的意思,他说真正做学问的应当发明本心,就不要在这种细枝末节的日常的学习和心性意念的这种反思上,而是要唤醒内心的天理良知,如果那个东西显现了,那么一了百了,他叫发明本心,把自己的学问叫发明本心。

朱熹对陆九渊的职责也反映出了正统理学家的深深忧虑,陆九渊的学说以我为主,我行我素,无所羁绊,有可能冲破儒家道德理性的最后防线。诚如陆氏自己所说,激励奋迅,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如此的豪迈心声,说明儒学内部潜伏着变革与反叛的巨大能量。

李祥俊:你可以说是儒学内部的两种倾向性,有的人是陆九渊强调人心本善,一念发动,只要发明本心就行,朱熹是认识到人性的幽暗,不是说发明就行,要经过反复的工夫。

尽管朱熹和陆九渊学术分歧严重,但并未影响二人的友谊,淳熙八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在于是否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听者都十分感动。朱熹还将陆九渊的讲义刻石留念,陆氏的精彩演说和朱熹的虚怀若谷,成就了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

与朱熹理学、陆氏心学同时,浙东地区的学者也异军突起,前有吕祖谦与朱熹、张拭,并称东南三贤,后有叶适跟朱熹、陆九渊鼎足而立,浙东学者更侧重于经世致用的外王之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历史经验,强调建功立业,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事功学派。最能体现浙东学派的气势与风骨的,当属一代奇才陈亮。陈亮,字同甫,号龙川,金华永康人,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目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是一位才华横溢、智量非凡的人才。围绕着王霸、义利这一儒家学说的固有命题,陈亮与朱熹进行过多次辩论,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是浙东学派与程朱理学之间矛盾公开化的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朱陆的鹅湖之会。朱熹的世界是先验的,强调心性道德的修养;陈亮的世界是经验的,注重经世致用的本领,二者的学术路径根本不同,面对道学诸儒的指责,陈亮自信而豪迈地回答: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李祥俊:他的思想代表着一些人,尤其是在南宋那种偏安之局下,他们那种试图富国强兵的倾向,你可以说把陈亮和北宋的王安石、李岘,再跟荀子这样一个传统结合起来,儒家当中强调事功,,强调现实,强调具体性的思想传统。

浙东地区的民风重现实,讲事功,南宋事功学术的兴起与这种民风,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这种风尚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当地人务实创新,发展商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之源。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引导出近代化进程,或者说这种变化由于蒙古的入侵被打断了,同时,宋代新儒学的主要着力点,也不是颠覆传统,不是为了新制度开辟道路,而是对固有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重建,并且这一思想成果本身,又构成新的传统的一部分。        

肖永明:在宋代这几百年当中,理学竭力传播,儒学更新发展,对世人也确实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到宋代的末年,我们知道最后崖山被元兵追夺的时候,那么多人去跳海,像文天祥,我想他只是一个典型,一个代表,还有很多像他那样就是有气节,非常遵守这个传统的纲常,服膺传统的名教的这些士人,所以前后对比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理学标志着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与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虽然理学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在道德理性和内部秩序的重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传统儒学得以脱胎换骨,但民族精神却失去了汉、唐时代恢弘开拓的气象,在宋朝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三纲五常的礼教桎梏益形强固,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追求和探索新知的创造力日渐迟钝,民主与科学精神难以产生与传播,这些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处于稳定却停滞的状态。

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3:59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二集 宋代文化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里藏有古籍善本290余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些刻印精美的宋板书,因为传世量稀少,自明清以来,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宋版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字体和用墨都极为讲究,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宋版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更加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还原出近千年前那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宋朝。

这是原创越剧《柳永》在福建泉州的演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对柳永这个剧目已经进行了近50场的演出,柳永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也是北宋第一位以毕生精力从事词创作的专业词人,他所创作的大量词调和词作被广为传唱、风靡一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王君安:他是一位非常性情中人的一位才子。他愿意做填词人,另一方面他要去走这条仕途的路,但是这条仕途的路又非常地坎坷,他一路走去都非常不顺,那么到最后他自己领悟到了其实创作写词就是他最重要的,到最后他就彻底放下了,最后他觉得写词才是他要的。        柳永不仅仅描写红男绿女的悲欢离合、春愁秋怨,也将城市繁华、旅途风光、市民生活和羁旅愁情等题材写进词中。并以通俗化和口语化的晓畅语言、情景交融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词这种文学题材从内容与形式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永晓:词这种文体它起源于隋唐时期,那么,他的这个产生主要是跟宴乐的兴起有关。那么这个词比较兴盛的是到了晚唐时期,晚唐因为时代风貌开始变化,安史之乱以后,这个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了,文人们不再追求建功立业,所以他把这个精神寄托了,就寄托在这,歌儿舞女,为他们写些小词来打发自己过日子。到宋代以后,宋代灭南唐,南唐一些词人归入到了宋朝,但是他们的词境就基本没有开拓。这座城市出现了柳永,他善于吸取她们擅长唱慢曲的这个特长,然后呢,把这个词境有所开拓。从此,这个词在广大的这个不仅在中原,而且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都产生很大影响。

宋词最初承袭晚唐五代遗风,以描写艳情为主,侧重于描写儿女风情,思想内容不免狭窄,但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谐和,语言清新绮丽,具有婉约之柔的艺术特征。自北宋中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拓展了表现意境,丰富了艺术手法,其抒情表现力令人一唱三叹。至南宋,仍不断有抒情佳作涌现。
演唱:“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南宋词人陆游的这首《钗头凤》描写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全词表达了两个人之间的深深眷恋和相思,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而这首范仲淹的《苏幕遮》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有所不同,它是用沉郁雄健的笔力,书写出低回婉转的愁思,“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吟诵之人叫许平,因为工作原因,他对范仲淹的往日岁月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能随口吟诵一些范仲淹的词句。

许平: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后人称为范文正公,他也是毛泽东极为欣赏的一位词人。

遥远的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内的宋字大旗,以及一排些有范仲淹诗词名句的标牌,传递出当地百姓对范仲淹的缅怀之情。

许平:范仲淹为官清正廉洁,所以呢,曾遭到多次被贬,但他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这个兴学教育的举措。即使他在陕西抵御西夏入侵的时候呢,他还是不忘,这个兴学育才,注重人才的培养。

公元1040年,52岁的范仲淹,受命组织陕西防务抵御西夏入侵,面对塞外战乱造成的凄凉景色,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慷慨雄放的词句表现出了当时守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意境沉雄开阔,苍凉悲壮。此后,像范仲淹一样,将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作,通过词作寄托政治见解和理想情怀,成为宋朝词人,越来越常见的表达方式。

文豪苏轼更开辟一代新风,创立了与婉约之柔形成双峰竞秀的豪放之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公元1082年,因写诗讽刺变法新政而谪居黄州的苏轼登临赤壁矶,有感而发写下千古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吴光兴:苏轼,通过他的写作实践,改变了词的创作方式,他把歌者之词变成了诗人之词,原来单纯娱乐的词变成了文人士大夫,体现自己关怀和人品的一种文学样式,当然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天地。

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往往清奇阔大,表达的情怀磊落旷达,高远古雅。他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词的品味,词至东坡,其体始尊。苏轼对词风的改造,确立了豪放派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然而北宋的豪放词更多地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到压抑的心灵追求解放。

随着靖康之变,中原沦陷,南宋偏安,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收复失地的渴盼,开始越来越多的反映在南渡词人的词作当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多次参加抗金军队,他的词更是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以古写今,题材广阔,词风多变,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沉雄豪迈,又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生动细腻,被称为词中之龙。

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以垂暮之年出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借凭吊三国英雄孙权之名,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扭转乾坤,年少万兜鍪,做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三问三答前后呼应,苍凉雄壮,意境高远,跟他同时所做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首风格明快,一首沉郁顿挫,同时怀古伤今,千古绝唱,写法却迥然不同。

和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的杰出代表,人称婉约词宗。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词风清理明快,后期遭逢家国之变,词作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郑永晓:这首词有一个副标题寄梦,也就是它写的是梦中景象,那么我看这个场景的是非常的阔大阔远,气势磅礴,那么他的风格呢,也不像这个李清照原来的词,而是比较豪放这个前人评价绝似苏辛派,比较豪放,跟她原来婉约的词风非常不同。

易安词在群峰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李清照认为,词应该强调协律崇尚典雅,作词应该有别于作诗,文之法,别是一家。事实上宋代的许多词人风格多变,并不专首义派,秾丽纤巧与豪迈慷慨并行不悖,这也成就了宋词的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宋词集中体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与此同时,宋词创作也进入了高产时期,《全宋诗》收录近万人的诗作,录诗20余万首,诗人的数量和篇幅超过了《全唐诗》的五倍,宋代诗人重视思想内容,擅长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而这种风气的形成和宋朝的一次诗文革新运动有关。

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反对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公元1044年,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北宋诗人苏舜卿遭受弹劾,被削职为民离开东京来到了苏州,他买下以前吴越国节度使的孙氏废园,傍水造亭,题名沧浪亭,他的好友欧阳修应邀为《沧浪亭》作长诗,写下: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名句。沧浪亭因此名声大振。

吴光兴:苏舜卿和欧阳修应该是20来岁,年轻时代就相识,两个人呢都对诗文革新抱有使命,充满激情,当然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年轻人,当时有一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当然了,也结下了友谊。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他们都是诗文革新的特别强有力的推动者的一个群体。

苏舜钦,致力于古文和诗歌的写作,主张写诗作文须以道义为旨归,不能雕琢以害正,他的这一主张对同时的许多作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如果说苏舜钦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鼓吹者,欧阳修,则是这场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欧阳修把文学的艺术形式和水平看的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一位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宋代文学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了表达对欧阳修的推崇,苏轼手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现在位于安徽滁州醉翁亭西侧的宝素斋,就是明朝人为保护《醉翁亭记》书法而特意建立的。

而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最为著名,被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虽然穷困潦倒,但他这一期间的文学和书法创作都进入了新的高峰。书法苍劲沉郁,神完气足,将诗情画意书境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这样的艺术高度,不仅代表了苏轼本人的艺术修养,更是宋朝士大夫精英群体精神境界的充分写照。

何寅杰:宋代士大夫阶级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阶级,他们总是能把公事和私事分的非常清楚,公事上的斗争,不会牵扯到他们私事上的交情,而私事上的交情,也不会影响他们在公事上争论,这一点在许多人身上都有特殊的代表,比如像苏轼,苏轼早年间曾经因为反对新法,被归为旧党,但是当旧党上台,一次性推翻所有新法时,苏轼再次站出来秉公直言,他说新法中有许多好的方面,因此他被旧党所排斥。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司马光逝世的时候,苏轼却依然毕恭毕敬地来到了司马光的宅第,以及他的葬礼前进行了哀悼。同时在这件事情上,他也出力甚多,而他与王安石在历史上,也都政见不同,但是王安石却从来没有阻止过自己的子侄辈,去阅读苏轼的诗词。

宋代士大夫精英群体的精神气度和人格魅力也昭示一个文化艺术辉煌时代的到来,体现在书法方面,就是人们常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所谓意,指的是意境意趣,崇尚意境和意趣是宋代书法乃至绘画的主要特征。而这样的特点,和宋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宋代文人倾心禅宗,强调思辨和清虚感,力求将禅机化入诗词书画的意境之中,他们悠游山林,与禅僧交游唱和,其诗文,书论和传世书迹中往往浸润着佛教的思辨和禅宗的机锋,宋代兴起的文人画也是士大夫精神追求的一个侧面,宋代文人擅长用绘画表达情感,寄兴抒怀,他们注重突出自然景物中蕴藏的优美意境。从题材到笔意,都讲求文人的情趣与神韵,重视个人心情与文化修养,在绘画意境中的体现,力求做到诗中有画。

宋朝又是宫廷绘画的鼎盛时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当时一大批优秀的画家从事创作,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都是在画院创作的。绘画分科细致,绘画风格设色精密,笔法细腻,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绘画的所有门类几乎都在宋朝得到完善,人物山水花鸟等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佳作。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书画天才之一,他所创立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在绘画方面擅画花鸟和山水,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余辉:宋徽宗时期呢,宋徽宗在人才培养方面呢,他开办了画学,学生进了画学之后,除了学习绘画之外还要学习文化,他的要求呢,都是要求什么呢,他们要能够非常工致的写实状物,但他还要求你另外一个方面,你还要画得要很含蓄,不要让观者就是一览无余,他有时候出些考题,考题就考这些学生,比如有一次出的一个题目叫竹所桥边卖酒家,多所考生的都画的是这个竹林旁边有一个酒馆,只有一个人画的最好,叫李唐,他没把酒馆画出来,他画出一面酒旗在迎风飘扬,让人感觉这个竹丛后面有一个酒馆,这样的画呀是受宋徽宗欢迎的,这样一来,那么很多的画家呢都在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的手段,要含蓄,要有内容,而且手法呢,要工致精到。

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宋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但存世稀少,流传分散,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系统的汇集整理和研究。2008年在北京首发的《宋画全集》全书共8卷32册,收录了海内外宋画精品1500多件,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宋朝时期,在上层文武士大夫中,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大画家作画蔚然成风,与此同时,私人和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宋代雕版印刷术的高度发达,使官方和民间的出版事业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东京、杭州、成都福、建四个刻书中心,书籍的流布日益广泛,为私人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朝的许多藏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和著名的学者,他们的藏书中心也成为宋代教育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宋朝政府也通过大量刊印和颁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类书籍,来满足各级学校的教育需要。除了朝廷赐书,不少地方官也都热衷于兴办文教,大量购求图书,已备学校教习之用。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发明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项发明,比德国人的铅活字印刷早约400年,毕昇和他的活字印刷术最早见于《梦溪笔谈》一书,《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是宋朝的通才型科学家,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他通过精确测量子午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这一发现比欧洲早了400年,沈括还根据当时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情况,分析出太阳和月亮是球状,而不是平面的。他还去确定出北极星几个世纪运转的位置,使海员在使用指南针航行时能够更准确地确定方向。沈括还是出色的水利专家,他在任沭阳县主簿时曾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不仅解除了水灾的威胁,还开垦出七千顷良田,改变了沭阳的面貌。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他采用分层筑堰法,将开封和泗州之间的地势高差精确到了寸分,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就引水淤田17000多倾。

这是宋朝的另一位通才型科学家苏颂,他天文、地理、历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宋仁宗嘉佑年间,苏颂主持了《本草图经》的编写工作,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解的,药物学著作,涵盖了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冶金学等学科的许多知识,不仅为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错误技术进行了修正,使不少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得以确认无误。

而矗立在厦门苏颂公园内的水运仪象台,则是苏颂对人类社会的另一项贡献,他发明的这架水运仪象台是集观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自动报时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整座仪器高约十二米,宽约七米,全木结构,全台共分三格,上格放浑仪,顶板可以自由开启,已具有现代天文观测室的雏形中格置浑象,下格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其中的擒纵器则是报时的关键部件,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它的发明反映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力学知识及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与水运仪象台,在金兵攻入汴京之际被掠走,最后毁于蒙金战争中。

彭一万:这个水运仪象台在当时首都开封,可是到北宋南宋到了南宋末,元兵攻进了开封,他看到水运仪象台就搬走了,但他们不懂得科学技术,一拆两拆就把它拆乱了,拆乱了也不懂得七仍八仍,把原件全部给丢失了。

像水运仪象台的命运一样,由于连年的战争,很多宋代文化珍品,在战争中遭遇损毁甚至失传,今天人们只能从史料中零星的记载来揣摩他们当时的模样。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自一艘800多年前的宋代海上沉船,在被称为南海一号的沉船上,这样的瓷器共有六万多件,经过考古识别,这些瓷器分别出自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名窑,品种超过30个,这些南宋瓷器的发现再次印证了,宋朝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代。宋朝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出产优雅的单色釉瓷器,是世所公认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童芳:南宋官窑的瓷器一般要上三到四次釉,只有经过多次上釉之后才送入龙窑1200度一次烧成,这个时候出来的,才是轻盈如玉的瓷器。在宋代的文化交流中,陶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精美的中国瓷器宛如一张张名片,通过海上的陶瓷之路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而宋瓷的远销海外却是与宋朝造船技术的高度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远古时期中国已经懂得造船航海技术,进入隋唐以后,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到宋元时期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密隔舱、舵和龙骨装置就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三大发明,这三项技术在宋代已经相当成熟。舵是用来操纵船舶航行方向,古人称之为凌波至宝,宋代船舶大多使用长方形门洞,为了转舵省力,宋人发明了开孔舵,以减少水的阻力。而在《清明上河图》里出现的平衡舵是将一小部分舵面移到了舵杆前面以这样来缩小舵面的摆动力矩,使操纵更加灵活轻便,此外,南宋海船上还出现了可以随水的深浅而升降的升降舵。

讲师:大家看一下,现在我手上拿着这个船模,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三个隔层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这个叫隔舱板,在今天看来,好像很简单的一个技术。但是放到我们国家的宋代,或者放大到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这项发明非常的重要。

在福建晋江职业中专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正在进行水密隔舱等教学课程。

讲师:整个舱和舱之间全部是透气的,你做的曲线没有到位,它钉都钉不起来,起不到水密隔舱的作用了,是这个道理吧。我们看一下现在我手上拿的是一条小船,这只有三个隔舱,如果放大的话会不会一定是三个隔舱呢,不会,是对的,随着你船大小不一样,隔舱是可以灵活的去改变的,船越大,隔舱数越多,船小当然隔舱数也就小,也就少。

宋代的水密隔舱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几个独立的仓区,不但改进了船舶结构,还提高了船舶的安全和性能。

陈芳财:因为有了水密隔舱,那船的牢固性、强度性多了很多,第二,就是这个水密隔舱,它把每条船分成好几个舱区,假如碰到什么特殊情况,把那某一个仓搞了一个洞水进来,它没办法流进其他的舱,保证您的安全,还可以争取这个维修的时间,第三个作用呢,有了水密隔舱,你假如说一边要装这个干燥的这个东西,一边要装液体的东西,它不会相通,第四个作用,因为我们这个船一般都要靠码头,假如没有水密隔舱,你靠码头碰起来你里面空的,它容易动也容易坏啊,有了水密隔舱用那个跟这个麻绳连紧了,就没有空间了,所以碰到码头他就不会动,这样就牢固得多。

直到今天,无论是载重数十万吨的油轮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虽然材料日新月异,但船体内部仍然采用水密隔舱结构。这种尖底龙骨船,因诞生于福建,故称为福船。宋代福船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杰出代表,福船的船型和船壳结构由龙骨决定,龙骨装置在尖顶下端贯通船只首尾,形成尖首尖底利于破浪前行。而且由于船底尖吃水深、稳定性好,容易转舵变向,能在狭窄和多礁的航道上使用,因此福船曾是当时各条海洋航道上最活跃的船型。

宋代航海技术的另一大突破新成就,就是指南针和罗盘的广泛使用,宋人已经能够根据海上的交通航线绘制出精确的海图,这为航海提供了更多技术工具,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向向前迈了一大步。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众多的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宋代发明、完善和广泛应用的,宋朝文明在技术和生活方式上,不仅影响了中国和东亚也影响了世界。两宋文化典雅的精神气质,使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典雅的一个朝代。这种典雅的文化气质逐渐定格成为代表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文化烙印。直到20世纪初,两宋文化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而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中感受到来自风雅宋朝的精神气息。


336#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3:3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三集 契丹兴起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唤起了我们一幕幕新记忆,那些纵马驰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既保持刚健雄武之风,又汲取先进的中原文明,开创出颇具特色的王朝,创造了光辉的成就。他们曾经被忽视,误解,乃至被遗忘过,而如今,当我以全新的角度回顾时,发现,不论他们的族称是否继续存在,其草原文明的基因早已植入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中,其族群也一直繁衍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里。

公元907年正月,北方草原,一场隆重的蕃柴告天仪式正在举行,这是契丹联盟部落首领的即为仪式,木柴在大火中熊熊燃烧,浓烟直上云霄,象征着对上天的宣誓,经过前一年的推选,从此时起,耶律阿保机正式成为契丹的首领,可汗。他将承担起契丹强大兴起的重大使命,契丹长期受强邻压迫,他们渴望内部出现一位强大的首领,能带领他们挺直腰杆,走出弱势。耶律阿保机雄健勇武,富有谋略,在他的率领下,契丹军队东征西伐,屡屡获胜。几乎所有的契丹人,都对阿保机寄予厚望,尤其是阿保机所在的迭剌部,但谁也不会想到,四年之后,阿保机所遭到的最大挑战就来自契丹内部。

关于契丹的起源,《辽史》记载,很久以前,有男子骑白马从土河而东,有女子架青牛自潢河而下,他俩在两河汇合处的西南的木叶山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个儿子,繁衍称契丹的八个部落。契丹人有坚强的意志,但由于各自为营,力量分散,强敌压境时,曾屡遭惨重的失败,他们先后归附隋、唐,也曾长期被突厥、回鹘所统治,但最终他们在内部联合起来,形成契丹部落联盟。他们渴望强大,当回鹘汗国灭亡,唐朝衰落时,契丹终于等到了最好的契机。耶律阿保机即于此时脱颖而出,耶律阿保机所在迭剌部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的祖父、叔父都做过军事首领,不久阿保机本人也成为契丹军事首领,并在战争中建立威信,先后蚕食了鞑靼、室韦、女真等部落,成为契丹大规模对外征伐的核心人物,阿保机还试图在中原政权的争夺战中获利,以便为契丹赢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公元911年,正当耶律阿宝的雄心勃勃要带领契丹争雄于天下的时候,契丹内部却发生了叛乱。

刘浦江:契丹这个可汗的选举制度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制度,我们传统上称为世选制,世选制就说它即有这个世袭的因素,也有选举的因素,从唐朝以来,这个契丹这个民族上到可汗,下到小吏,都有这个世选的因素,比如说嗯,包括一个看仓库的小官僚、小吏,他可能也是实实在在的都在他这个家族里边传袭,但是他不见得是嫡长子,就是谁合适就传给谁。

早在公元909年,契丹内部就应该重新推举可汗,这样一来,阿保机的弟弟迭剌等人和阿保机一样,有资格通过选举成为新的可汗。但阿保机另有打算,他强烈的意识到契丹长期衰弱的根本原因,正来源于以选汗制为核心的世选制,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契丹的所有胜利都将是短暂的。阿保机下决心废除旧制,仿效中原王朝建立世袭的君权,以达到最高统治权的集中和长久。

刘浦江:对于这个王朝的稳定性来说的话,嫡长子继承制肯定有利于这个稳定,因为每个皇帝即位之后,他原则上就是嫡长子,是太子,然后就是他才有这个皇位继承权,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权利的,所有不容易造成这个皇位的纠纷。

阿保机下决心废除选汗制度,然而废除原始的部落选举制,势必引起无数的权力纷争,耶律阿保机必须谨慎处理,从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起,他就一步步实施着改革,使此前契丹八部落权力进一步向家族集中。然而,即便如此,耶律阿保机不敢贸然公开世袭君权的举措,909年,是选可汗之年,尽管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但耶律阿保机仍然有意的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如果在这个时候,他立即实施世袭君权,势必会引发契丹内部巨大的反弹,有着无法预料的政治风险,他该怎样应对这些风险呢。公元911年,耶律阿保机必须直面第一叛乱了,他的弟弟拉格等人密谋背叛,阿保机事先掌握了情报,阴谋胎死腹中,对此,阿保机没有采取任何报复措施,他与拉格等人一起登山, 发下誓言,赦免了背叛者的罪行,阿保机也借此公开了自己打破旧制的意图。矛盾仍在激化,耶律阿保机试图以拖延的方式,避开选汗制度,但拉格等人并不愿意。公元912年,拉格等人认为,选汗仪式必须在今年完成,并打算在阿保机远征返回途中起兵阻击,阿保机避开风险,抢先回到本部,举行了选汗的蕃柴仪式,造成事实连任,这一次,阿保机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为,他不断采取妥协的方式,就是试图以和平稳定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公元913年,迭剌部发生了最大的叛乱,为获得最高权力,拉格等人不惜武力对抗,要杀掉阿保机,叛军力量强大,拉格打算自立为可汗,双发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阿保机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次,阿保机体现出政治家刚毅的一面,果断的将参与叛乱的族叔等核心人物处死,对弟弟也做了象征性的处罚。

刘浦江:阿保机做了可汗之后,明显的是想往这个中原王朝的这个帝制王朝,你也朝这个方向走,想建立这个专制皇权,这个和契丹的政治传统是不相符的,所以当时这个几个弟弟先后三次起来叛乱,而且叛乱之后呢,阿保机对他们并没有直接处死,这个也是因为考虑到这个契丹的世选制的那种传统。

公元915年,又是一个选可汗的年头,阿保机已不担心迭剌部内部会出现叛乱了,除迭剌部外,契丹还要七部,当他出征室韦返回途中,七部酋长联合起来,拦住了阿保机,一起谴责、围攻,在强大的压力下,阿保机不得不交出可汗旗鼓,不再担任契丹首领。不过,在交出可汗旗鼓的同时,他提出请求,因所得汉人众多,希望建立一个汉城,自为一部,七部酋长答应了阿保机的请求。他们当然不曾料到,这正是阿保机转败为胜的法宝。阿保机所说的汉人,多来自战争,由于中原王朝已进入割据时代,阿保机多次向南攻掠,俘回大量汉人,也有一个一些汉人不甘忍受中原割据势力的苛政,主动归附契丹。这里是滦河,河水清冽,不知养育了多少中国人,阿保机也是其中之一,在汉人韩延徽的建议下,阿保机在滦河附近仿照幽州建造起了汉城。与汉人的交往中,阿保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建立世袭君权便是在一位汉人的力劝下开始实施的。

康鹏:其实汉城的话,是一种一种定居的农业生活,它与这个草原的游牧生活,实际上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是阿保机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开通的一个人,整个契丹贵族,实际上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开通的,他具有一个开放性,他并不排外,所以他可以把不同的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草原地区你可以建立城市,所以这是他们一个很大的创举。

这里有盐铁之利,又适合种植五谷,阿保机带领手下的汉人和契丹人迅速地将这里变成一个富饶的地方,汉城的盐铁还被输送到契丹的其他部落,为阿保机赢得了民心,他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契丹各部的经济命脉。建立汉城不到一年,实现雄心的机会便已成熟,阿保机派人遍告契丹诸部大人,我有盐池,诸部同食,只知道食盐之利,却不知答谢主人,这样行吗,你们都应该来犒劳我。于是,契丹诸部大热均来面见阿保机,酒酣耳热之际,阿保机的伏兵突然杀出,将契丹诸部大人全部杀掉。自成为可汗起,阿保机花费了九年时间,最终摆脱契丹旧制的约束。公元916年,阿保机仿照中原王朝体制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尊号大圣大明天皇帝,一个统一的契丹王朝迅速崛起。

刘浦江:耶律阿保机建立这个契丹帝国,从更多的来说,应该是时势造英雄,但是从那个公元八世纪、九世纪以后,因为突厥、回鹘先后在蒙古高原衰落了之后,蒙古高原这个出现一个政治上的真空状态,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崛起。

称帝建国后,阿保机开始大刀阔斧地着手内部建设,他派汉人在林潢兴建皇都,契丹人叫它西楼,也就是后来的辽上京,这是草原游牧民族空前的创举,表明契丹人在积极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就是契丹大字,公元920年,阿保机的命大臣以汉字、隶书之半,就加增减,创制契丹大字,其后,阿保机的弟弟迭剌又以回鹘文字创制契丹小字。

康鹏:阿保机吸收汉文化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他仿照汉字的字形,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这实际上大大地扩大了汉字文化圈的范围,是汉文化与草原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

阿保机也开始法律建设,他坚持藩汉分治的原则,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公元921年,成文法《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得以制定,这部法律即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习惯法的传统,又深受唐朝法律的影响,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犯罪,根据这部法律判定,汉人犯罪则根据唐律处罚。同一年,阿保机做出规定,南府宰相由宗室出任,加上此前已规定北府宰相由后族担任,这样,原契丹八部分别隶属北南二府后,两府的宰相就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契丹原有的旧制被清除,家天下的世袭君权彻底巩固。阿保机随即开始扩张,契丹铁骑相继征服了悉族,巫古,黑车子室韦,鞑靼,甘州回鹘,阿保机还试图南下,夺取幽冀以致黄河以北的土地,这是他希望做到的,富庶的中原以及先进的文明,始终强烈的吸引着阿保机。此时中原王朝已经到了五代时期,公元916年,阿保机借晋王李存勖与后梁战争之际,收编了李存勖位于山北的八个军镇,公元922年,阿保机又一次与李存勖展开大战,结果大败,被逐出百余里,经过这次重大的打击,阿保机意识到契丹的力量还不足以与中原抗衡,他需要更加强大的国力才能卷土重来,但事不遂人愿,公元926年,同年夏,耶律阿保机病死,他的愿望只能由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完成。

康鹏:阿保机很重要的贡献就是草创制度,大力吸收汉族文化,在吸收汉文化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还有非常重要的的一点,就是在草原地区建立了城郭。

公元928年,契丹数万骑兵与中原的后唐军队展开激战,经过反复较量,契丹大败,生还者寥寥无几。其后多年,契丹不敢轻易南下,新即为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虽然已将战略重心男移,但他必须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不久,耶律德光的机会终于到来,后唐发生内乱,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抵御新皇帝李从珂,派使者主动向契丹求援。为获取契丹大军的帮助,石敬瑭许诺,一旦事成,不仅供奉金帛,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作为酬谢。谋求契丹帮助的不仅是石敬瑭,还有拥兵自重的赵德均父子,朝代更迭之际,赵德均也想夺取中原政权,希望耶律德光帮他成为中原皇帝。耶律德光本已答应石敬瑭,但他见赵德均父子兵力甚强,也拟许诺,石敬瑭听说赵德均之事,十分害怕,赶紧派重臣桑维翰面见耶律德光,许诺将竭全国财富以奉契丹。耶律德光最终答应舍弃赵德均,全力帮助石敬瑭。

公元936年9月,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向南进发,到晋阳后,契丹军首战告捷,大败后唐军队,十一月,在耶律德光的册封下,石敬瑭成为后晋皇帝,即为当日,石敬瑭变允诺,每年供契丹帛三十万匹,并将幽州所辖及新、武、云、应、朔州等地正式割让给契丹,加之此前契丹占有的十一州,中原北部与契丹接壤的幽云十六州全部被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北部为崇山峻岭,军事重地,南部则多适合农耕的平原,对于中原政权而言,这一地区一旦失去,北方将再无险可守。对于契丹来说,获取幽云十六州的意义,则更为重大,不仅是在军事上取得了攻守自如的地位,而且富庶的幽云十六州,以及这里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将使契丹真正强大,并获得长久发展。

关树东:契丹原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啊他的这个生产啊,游牧生产他有不稳定性,他需要农业和手工业的这个配合,那么幽云十六州这广大的汉地,应该说生产力很发达,相对来讲在,在契丹统治区域生产力是最发达的,财富也是应该说是最丰富的,那么契丹统治者他占据了幽云十六州,应该说获得了很大的经济上、财富上的优势。

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耶律德光将当地汉制政权组织,纳入契丹的地方官系统,耶律阿保机时期已经形成的因俗而治的思想得到强化,全面确立了南北面官制。南北面官的叫法与契丹习俗有关,契丹族崇尚太阳,皇帝的御账朝东,中枢官员分列南北,两面官衙也分别在御账的南北两侧。北面官一契丹制度治理契丹人,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在地方上也是如此。契丹、奚和其他草原游牧民族全部实行部族制,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根据汉制设置州县。

康鹏:对于辽朝境内的汉人,契丹人他是非常开明的,如果这个汉人他接受契丹文化,那么他们认为这个汉人实际上就是契丹人,没有什么区别,他并不以种族与血缘来论你是哪个民族,他实际上更多的是以文化来论你是哪个民族。

这里是北京,当时是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经考古调查发现,南京城的东西南北城墙均有部分遗迹存在,这里成为当时契丹王朝最为繁华的都市。这里是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的波罗城,历史上,耶律阿保机曾在这里建成皇都,耶律德光将皇都改为上京,设立临潢府,辽宁辽阳市,契丹王朝在这里建立了东京,设立辽阳府,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契丹王朝曾在这里营建中京,设立大定府,山西大同市,昔日的云州,契丹王朝曾在这里建立西京,设立大同府。上京、东京、中京、南京,西京,这些契丹王朝在不同时期根据汉制建立的五座城池,合称五京。

康鹏:辽朝为什么最后要建立五京,除了受到唐以来的多京制的这种传统以外,实际上更主要的是因自己的因俗而致的统治政策,他要统治不同的民族地区,那么他最多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礼仪性的、象征性的都城,辽朝真正的政治中心是在四时捺钵之中,也就是说了辽朝的政治中心是不固定的,是随着皇帝的营帐而迁徙的。

这里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湖,清澈的湖水中养育了大量的鱼,生活在附近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每到春季,人们就来到湖边,撒网捞鱼,收获的喜悦在夕阳绿水间扩散,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古代,这样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契丹人四季捺钵的地方,契丹君主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和渔猎传统,四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行宫,称为捺钵,四时捺钵分别有春水,秋山、坐冬、坐夏等名称,主要活动为春捕鹅,捕鱼,夏放鹰,秋射鹿,东猎虎。捺钵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捺钵之时,大部分宗室贵族和大臣都随从前往,冬夏捺钵,还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军国大事。

公元942年,又一件重大决议在捺钵中形成,石敬瑭死去,他的继承人石重贵继立,坚持对辽致书而不奉表,称孙而不称臣,这一举动激怒了耶律德光,他决心灭掉后晋,统一7中原。公元944年到947三年多的时间,耶律德光先后三次率军南下。公元947年攻下开封,灭掉后晋,同年二月,耶律德光穿上中原皇帝的通天冠和绛纱袍,在开封登基,下诏将国号改为大辽,改元大同。做了中原的皇帝,耶律德光的事业达到巅峰,这是契丹族先前从未想过的,也是耶律阿保机未敢有过的奢望,从此是起,辽国正式定鼎中原,耶律阿保机被尊为辽太祖,而耶律德光即辽太宗。

然而,这又是一次昙花一现的一线的辉煌,耶律德光很快就尝到了苦果,他虽然打进中原,却没有治理中原的经验,他纵容骑兵与牧马为名,抢掠粮草财物,随意搜刮人民财产,任用契丹部族首领和通事管理汉地,这些措施受到中原民众的强烈抵制,没过多久,耶律德光无法在中原立足,被迫北撤,在北返途中病重身亡。

刘浦江:之所以这样一种结果,我觉得,但是那个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当时这个契丹人汉化程度不高,他们对这个占领广大的中原地区,农业地区,没有太多的兴趣,他没有那种大一统的观念,所以当时呢对中原没有太多的留恋,再有一个呢就是当时的政策,他占领后晋之后,中原地区,他统治政策有问题,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农业民族,统治农业民族的这种方式,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

辽太宗之后,辽世宗当政时,耶律家族矛盾重重,辽世宗始终处于此起彼伏的暗杀风潮中,仅仅五年即被刺杀,辽穆宗不仅不理朝政,而且嗜酒无度,整个辽国进入政昏兵衰的萧条状态。公元969年二月的一天夜里,辽穆宗在打猎时,被六名近恃刺杀,接下来的辽国皇帝是辽景宗,他试图通过政治革新以改变辽国中衰的局面。然而,他首先要面临自己最大的缺陷,常年卧病在床,要想力挽狂澜,辽景宗必须要有一位好帮手。那么,这个人究竟会是谁,这个人就是自己辽景宗的皇后,此时被称为萧皇后,她小字燕燕,所以也称萧燕燕,正是她成为辽景宗最可信赖的帮手。萧皇后是一位深悉治国大义的政治家,由于她的杰出表现,公元976年,辽景宗吩咐史馆学士,也有城镇的与,今后书写皇后时,也要称朕暨予,并作为定式,辽人把皇后与皇帝一样看待,合称宫中二圣,据《契丹国志》记载,燕燕皇后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萧皇后成为辽朝最重要的掌权者,她与辽景宗共同努力,使辽国境内气象一新。然而,内部的局势刚刚稳定,外部的危机又重新降临。此时,一个崭新而强大的宋朝跃然而起,宋朝大军一完全平定了南方,直指北方。

公元979年,在宋太宗亲率大军攻打辽国的附属国北汉时,辽朝派兵援助北汉,经过惨败,宋太宗胜利之余,决定一举夺回被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宋、辽的大战在所难免,萧皇后以辽景宗和自己的名义,调兵遣将,与宋军在幽州展开激战,并取得了高粱和大捷,大挫宋军元气,此后,辽、宋两国互相征战,各有胜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辽国加紧了内部建设,在萧皇后的支持下,辽景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重用了大量的汉人官员,这样使辽朝内部政治更加稳定。然而,没过几年,辽景宗病逝,辽国重新面临危机。

公元982年,辽景宗长子耶律隆绪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辽圣宗,当时辽圣宗年仅12岁,他的母亲萧燕燕奉遗诏辅助幼主,被称为萧太后,摄政之初,萧太后非常担忧宗室诸王拥兵权重者比比皆是,对辽圣宗的皇位产生巨大威胁,而宋太宗得到辽景宗去世的消息,再次做大战的准备,萧太后于是令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参决大政,并让韩德让执掌宫卫禁军,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内外大权。公元986年,辽军击败了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摆脱了宋朝的威胁,萧太后和辽圣宗的统治已稳如磐石。

在契丹王朝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汉人官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人蓟州玉田韩氏,是最具代表性的家族,韩知古最初只是阿保机皇后的陪嫁私奴,由于深得阿保机赏识,成为管理契丹境内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得到景宗重用,有了自己的领地,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更是深得景宗信任,韩德让身为汉人,深悉中原的治国方法,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治理辽国,屡建功勋,萧太后不仅重用、信任韩德让,而且还被韩德让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辽史》中称,韩德让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这些都是萧太后所欣赏的。作为汉人,韩德让身上所具备的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对萧太后乃至整个契丹民族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

关树东:辽朝中后期以后啊,很多这个契丹人啊,也都信奉这个儒家的文化,从他们的这个起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很多这个契丹人的这个汉名了,就是用一些儒家经典的一些这个字来取的,辽朝禁止契丹人从事这个,就是科举,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呢其他很多契丹贵族啊,也是积极学习汉文化,甚至冒着这个违法的这个危险来参加科举考试。

韩德让可以毫无顾忌的出入萧太后的幕账,与萧太后共同处理政务,在韩德让的建议和主持下,萧太后进一步实施开明政策,实行不分番汉的选现任官的标准,团结契丹贵族和汉人官员,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劝农植桑,促进经济商贸,辽国从此更加强盛,而韩德让则贡献了自己全部才智。公元1004年,萧太后赐韩德让姓耶律,并肯定其为皇族,从此韩氏家奴的身份得以改变,成为契丹贵族中的一员。

康鹏:虽然从血缘上,玉田韩氏是汉人,但是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已经契丹化了,这样就为玉田韩氏家族很好的融入契丹民族,或者是将汉族文化带入契丹族文化之中,建立了很好的联系。玉田韩氏家族实际上是汉族文化与契丹族文化,或者是草原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缩影。

公元1004年,在国力强大之后,萧太后试图向南发展,她与辽圣宗亲率水大军南下犯宋,韩德让随行,辽军相继攻占了遂城,定州等地,兵临澶州城下,不过,由于有耶律德光的前车之鉴,无论是萧太后、辽圣宗还是韩德让,他们都没有打算灭掉宋朝,只是想在有利的情况下,实现与宋朝和解,最终萧太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大战之后,辽宋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宋每年送给辽朝白银十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互守疆界,互不干扰。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无休止的战争,双方正式互称南朝、北朝,成为兄弟之邦,从而使辽朝进入鼎盛时期。

康鹏:承天太后对宋和战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她的军事才能,她在辽圣宗初期,抵御住了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同时在统和中,她又率军南下,逼迫宋真宗达成了澶渊之盟,造成了宋辽两国长久的和平局面,实际上就是以战求和。

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逝,葬在了医巫闾山,萧太后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即统领着走向鼎盛,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萧太后死后,辽圣宗继续厚待韩德让,赐得让名隆运,韩德让从辽圣宗东伐高丽回师时重病,圣宗和皇后甚至亲自奉汤药。他死后,圣宗和皇后、诸王、公主以下大臣都制服行丧,他的葬礼遵照承天太后的规格,灵车启动时,圣宗亲自挽拉灵车哭送,最终葬在萧太后墓旁。此时,汉人历来所尊崇的忠孝礼仪已完全融入了辽圣宗的思想。经过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萧太后几代人的努力,先进的中原文化,最终在契丹生根发芽,持续不断的经济联系,政治影响与文化认同,促使各民族间真正融合,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大辽,赫然凸显于中国历史上。



33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3 13:0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四集 西辽建国

在世界的版图上,究竟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迹曾经发生,我们永远无法全部知晓,然而今天我们所讲述的绝对是其中之一,旧的辽朝在内讧中走向灭亡,新的复兴需要历尽千辛万苦,雪山、戈壁、茫茫沙漠,新的敌人和新的朋友,无法预料的死亡威胁,他们需要不断的奋斗,从而建设新的家园,而更重要的是团结,凝聚自己的力量,团结周围的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一个接续大辽王朝的西辽王国在西部崛起。

公元1031年,辽圣宗奄奄一息,他继承前人的事业,使辽朝国力达到顶峰,称得上一代圣君,但他临死前始终放不下一件事,所以在他的遗诏中告诫他的继承人耶律宗真,千万不要与生母杀掉齐天皇后,齐天皇后生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宫女萧褥斤为辽圣宗生下了耶律宗真,齐天皇后对耶律宗真视若己出,引起萧褥斤的怨恨,如果萧褥斤得势,以她的性格,很容易报复齐天皇后。如果是这样,不只是宫廷将发生内讧,大辽王朝也将陷入内讧的泥淖,辽圣宗深知内讧与国家衰亡的关系,他想竭力阻止内讧,尤其是宫廷内讧的发生,但是悲剧还是上演了。

齐心:它主要是内部的矛盾太厉害,争权夺势太严重,他们之间互相角逐,互相消蚀自己的力量。

十六岁的耶律宗真,刚刚即位成为辽兴宗,萧褥斤就马上烧毁了辽圣宗的遗诏,临朝摄政,胁迫齐天太后自杀,辽兴宗忍无可忍将彪悍的萧褥斤囚禁起来,为下一轮的皇族内讧埋下了祸根。紧接着萧褥斤的次子耶律宗元及其同党发动叛乱,最终自杀身亡。但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直道辽道宗杀妻弑子,这才有所醒悟,一场皇族内讧才由此结束。

贾从江:为什么讲这个辽朝的这个统治集团的内讧,他有一些制度上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主要是和两项制度有关系,一个就是针对皇帝的这个斡鲁朵制,我们叫宫卫制,每一个皇帝有自己的这个斡鲁朵,我们叫宫卫,他有自己的这个军队。另外一项针对和和这个皇帝制度斡鲁朵制有些像的叫下军州制,这主要是针对王公贵族的,这都是私人的收入,他们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相对比较独立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这也是他导致内讧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制度原因。

公元1101年辽道宗死,耶律延禧即位,是为天祚帝,在他眼中,清晰耶律乙辛集团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忧患,在这样的心态下,天祚帝只知道享受,沉湎于游猎,根本不理朝政,他还常常征调女真部落的首领、贵族陪自己射猎,像使唤奴隶一样,让他们呼虎、射鹿,他还向女真索要海东青和珍珠,使女真苦不堪言。他们已经意识到辽朝的根基已烂,大厦将倾。        

贾从江:在这个十一世纪末期的时候呢,实际上当时已经在他的这个西北边上的阻卜部落,就是漠北草原上的这些游牧部落已经发生了这个比较大规模的叛乱,辽朝和他们先后打了九年,其实对这个辽朝的力量损失也是很大的,但是他没意识到这些问题。

叛乱不仅来自于西北部,位于东北部的女真族也同样迫切地想要摆脱辽朝的压迫,他们组成部落联盟,形成较大的合力。当富有胆识的完颜阿骨打担任联盟女真迅速崛起,完颜阿骨打率先违抗天祚帝的命令,成为女真的英雄。在他的带领下,女真内部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要与辽朝一争高低,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女真部队向辽朝发动了战争,辽朝节节失利。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攻占黄龙府,这是一场决定辽金命运的战争,公元1115年九月,天祚帝率十五万大军,号称70万,发动声势浩大的亲征,金军只有两万,武器装备均远远不及辽军,力量对比悬殊,天祚帝决定一举消灭女真。而金军内部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了畏惧心理,就连首领完颜阿骨打也在悲壮的情绪中事先安排后事。他们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然而奇迹还真实地发生了。谁也不曾想到,拯救金军命运的力量竟来自辽军,在决战即将爆发之时,一支辽军悄悄的离开天祚帝,直奔空虚的上京。这支队伍由辽军都督耶律章奴率领,耶律章奴认为天祚帝昏庸无度,大辽基业迟早要败在天祚帝的手中,所以他临阵发动政变,准备拥立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为帝,对于辽朝来说,这次内讧显然不合时宜。

贾从江:因为耶律章奴的叛乱的叛乱是在1115年,这个时候了辽朝已经被女真重创了,如果要是真的有一个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政治家的话,他能称得上是个政治家的话,在这个时候你会提出这样换皇帝吗。

耶律章奴釜底抽薪之举使天祚帝不得不赶紧从前线撤回,平息政变,金军乘着辽军仓促撤退之际,集中兵力追击其中坚,辽军死者绵延百余里,金军步步紧逼,辽军一败再败,上京陷落,天祚帝仓皇逃窜,局面继续恶化。为夺回辽朝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宋朝与金朝订了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如此一来,辽朝将腹背受敌,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危险。金军迅速攻陷了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天祚帝先逃到南京(今北京),接着又逃到鸳鸯泊,西京,继而逃往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南)。面对急转直下的局面,辽朝大臣们都想挽狂澜于既倒,耶律大石就是其中一员。

耶律大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不仅身份显赫,而且善于骑射,通晓契丹、汉文字,文武全才。他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不久升迁为翰林应奉。按照辽朝科举制,只有殿试第一名才授予此职,耶律大石因此闻名遐迩。天祚帝逃往夹山时,耶律大石正担任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称得上辽朝的中流砥柱。耶律大石忠于辽王朝,但天祚帝弃国家而不顾的行为,深深的刺痛了他,此时的他,将另立新君视为挽救辽王朝的重要选择。

贾丛江:他的选择和他的这个政治,和他本身的这个价值观取向,政治报负是完全连着一块儿的,耶律大石他考虑很清楚,这个时候,皇帝这个大旗如果倒了,辽朝如果没皇帝了,那这个时候肯定就完蛋了,他必须有一面旗帜竖起来。

公元1122年,耶律大石等人拥戴耶律淳为皇帝,改元建福,降天祚帝为湘阴王,这就是北辽政权,北辽政权得到了许多契丹贵族的拥护,然而由于处于宋和金的强力夹击之下,形势也异常严峻,耶律大石被委任为西南路都统,统领军队,他的的英雄气魄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展示,一度大败宋军,然而怯懦的新皇帝耶律淳不久即在恐慌中死去。北辽虽然击败了宋军的进攻,但抵挡不住女真的锐兵,南京失陷,北辽难以为继,耶律大石和他的部下该何去何从呢。

贾丛江:那么在这个南京这个小朝廷,去投靠哪的时候就出现了争议,一部分主张降宋,一部分像西王萧干,他主张的是直接到他的地盘上,到他的西王府去。另外一支就是耶律大石,耶律大石主张转投天祚帝,他为什么这么考虑呢,其实这主要是从辽朝的这个命运上来考虑的,这个时候要保持辽朝的这个正统王朝能够延续下去的话,那么这杆大旗下就剩下了天祚帝。

耶律大石参与了建立北辽的活动,对天祚帝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但在北辽瓦解之时,耶律大石意识到,再不和天祚帝合并一处加强力量,辽朝就彻底完了。于是他冒着被杀的危险,向西投奔天祚帝,天祚帝质问耶律大石怎敢另立中央,耶律大石回答,陛下放弃国家而出逃,使黎民涂炭,即便立十个耶律淳也都是太祖的子孙,难道不比向他人乞求活命强吗。天祚帝无言以对,赦免了耶律大石,并任命他为都统。两支力量的团结给了辽王朝最后的希望,天祚帝又招揽了一些部落,迫切的想要出兵,马上收复失地,耶律大石保持冷静,认为辽军当前的力量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急于求战绝非上策,而应该积蓄力量,待时而动。然而天祚帝执意出兵,辽朝内部再次出现了无法调解的争执。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率二百铁骑连夜离开天祚帝,东面和南面是他熟悉的故土,但他无法回去了,西北部虽是陌生的土地,但别无选择,只有那儿才是辽朝的力量,他才可能东山再起,挽救辽朝。这是一条前途未卜的艰难之旅,他们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向西而行。经过三天的艰难行程,耶律大石翻过了连绵的大青山,渡过奔腾的黑水,到达白达达部落,契丹在这里仍有崇高的声誉,白达达首领床古儿,主动献马400匹,骆驼20头。短暂休整后。耶律大石继续向西北转移,蜿蜒千余里,穿过风沙飞扬,寸早不生的沙漠,奔向下一个目标,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可敦城。艰难处境下,死亡随时降临,耶律大石越发思念美丽的故土,他一次又一次总结辽朝失败的根源,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辽朝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弱小的金军打得土崩瓦解,他最终得出结论,辽朝其实不是亡于金军,而是亡于内讧,看到自己的队伍处在生死边缘,他也不得不想,离开天祚帝究竟是对是错。

不听耶律大石劝告的天祚帝很快被金军击溃,于1125年被金军俘虏,最终病死在白山以东的囚所。辽朝灭亡,耶律大石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是历史上的一次罕见的远征,沃野千里的大漠,寒冷陡峭的雪山,数不清的戈壁、河流和群山,都成为了一种征服。恢复帝国,这一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成为耶律大石远行的动力。

贾丛江:他选择的是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不断地利用自己的这个才华,自己的职位,自己的力量来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这个为保住辽朝、救亡图存的这种政治使命。

辽朝灭亡时,中国主要有四股力量,最主要的是金朝和宋朝,它们之间在维持短暂的和平后即展开战争,西夏王朝仍然维持着自己的统治,最后一支重要力量则在西北,属于辽朝的力量,金军虽然灭了辽朝,但在辽朝在西北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受到损失。这里是镇郑(今蒙古图拉河上游),也就是可敦城,这里有肥壮的牛羊,有广袤的屯田,戍守在这里的辽朝将士听说国家灭亡的消息后,茫然不知去向,闻名遐迩的耶律大石来了,可敦城顿时充满了希望,耶律大石马上召集当地七州十八部的首领,以复国为号召,聚拢人心,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成为复辽的一面旗帜,耶律大石因此得到了七州十八部的有力支持,迅速发展到精兵万人,战马万皮,他自称王,依照辽朝制度,设立了南北面官署,完备军器,积蓄力量。        公元1128年,耶律大石已集结到数十万兵马,一个强大的新的国家已现雏形,此时耶律大石又一次面临重大的抉择,向东,还是向西。如果向东,意味着与金作战收复失地,这正是耶律大石梦寐以求的,但金朝处于经济和军事的上升期,耶律大石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抗衡,如果向西,耶律大石则既有机遇又有风险,机遇是曾经非常强大的喀拉汗王朝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力量明显衰退,高昌回鹘王国也进入了衰弱期,风险是那儿的一切都是陌生而且混乱的,除东喀拉汗国、西喀拉汗国、高昌回鹘王国外,还有众多的突厥语系的部族。而这些国家和部族又与更西的花剌子模、塞尔柱王朝、葛逻禄诸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非常复杂,在混乱的局面中。耶律大石能够在那儿立足吗。向西意味着更大的风沙,也意味着更加远离故土,但耶律大石和他的军队别无选择,当他们远行时,风沙中传来悲壮的歌声,现在向西,是为了以后能够向东,恢复故国,竟然如此,还有什么苦难不能承受呢。

钱伯泉:那他还是想恢复辽朝的,所以他是忠心耿耿,为他的祖国,为辽朝奋斗,但事实上金朝太强大了,新兴的国家太强大了,及时他想恢复辽朝也不可能了。

这里是北庭故城,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20公里处,汉代时称金满城,曾是是西域36国之一,车师后国的王庭所在,后成为汉朝戍己校尉的驻地,并在唐代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这里出土的彩绘泥俑见证了那时这一地区的繁华,9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的回鹘汗国衰落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次建立回鹘高昌国,北庭即为夏都。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进,来到了这里,虽然是开疆拓土,但耶律大石努力传达团结与和平的信号,他借道高昌时。历数两国旧好,一再声称自己只是借道,没有其它意图,耶律大石发出友好信息,赢得了高昌政权的好感,高昌国王毕勒哥盛情款待耶律大石,大宴三日,表示愿意归附耶律大石。

钱伯泉:他带着一万多骑兵,都是精骑兵,从可敦城往西走,那高昌回鹘很小的一个国家,能有多少兵,他很容易把它卷进去,但是,他很明智,我借路,关系不能搞坏。

耶律大石没有食言,继续向西,不久,耶律大石率领的主力成功沿天山北路达到叶密立,并在那里建立起一座城市,这里是新疆自治区额敏县,当时被称为叶密立,耶律大石的军队受到了周围突厥语系各部族的欢迎,经过八年的努力和奋斗,耶律大石行程数万里,开拓了一块巨大的领土。如今的叶密立古城地面上已没什么遗迹可寻,曾经的繁华已被生长的绿草所替代,难道这就是耶律大石建立起来的城市吗,它就像一个谜一样,已消失在历史当中。        

2014年6月,一项有关叶密立古城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西北大学的刘瑞卿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开始探究,这座西辽时期建立起来的古城。

刘瑞卿:整个遗址的范围,东西拆大概有两公里,南北宽度了1.5公里,总面积在300万平米左右,遗址的一个核心功能区的分布,我们目前因为还开展工作不够,但是有个初步推断的地方,这是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应该是这个遗址的一个手工作坊区。

经过他多年的探索,这个谜团正在被逐步地揭开,随着挖掘工作的展开,一段距今千年的已逝王朝的历史正在慢慢浮出地面。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正式在叶密立称帝,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意思是汗中之汗,同时采用汉尊号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政权由此建立,历史上又称其为哈剌契丹,它是辽政权的延续。

贾丛江:西辽王朝它的所有的从皇统,皇统没问题,他是辽朝的,辽朝一脉相承,同时,他的这个典章制度、统治民族,就是皇统统治民族,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完全是辽朝的一种继承,只不过是辽朝在新一块地域的延续。

对于此时的耶律大石而言,战略转移的任务已基本,接下来的任务却更加重要,他需要治理好这片土地,他开始以叶密立为中心,向周边拓展。这里是高昌古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40公里,是西汉王朝的屯田部队所建,9世纪以后,回鹘人在此建立高昌回鹘国,耶律大石在称帝的同年,率军进入高昌回鹘王国境内,高昌毫无抵抗,归顺了西辽,耶律大石仍让回鹘汗王统治这一地区,并设监国以示监督。他宽容地对待各民族人民,各种信仰都得以自由发展,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归顺的人民。

贾丛江:他保持了原来的那些政权的这个那个原有的统治体系,就是光派一个建命官,征一部分,一年要征一小笔税收,他只要当地保持这个政治归属就行了。

在新疆额敏县,每到五六月份,一年当中的游牧生活要开始了,当地的牧民仍然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俗,牧民们要把自己的牲畜从春季牧场转入夏季牧场,这次转场要走上几百公里,赶着上万只牛羊,在天山山脉中迁移。1000多年前,耶律大石和他的部下同样经历着一次巨大而关键性的转场。那是在公元1132年,他们要向西,前往千里之外的地方,与其说是转场,不如说是一次战略的转移。他们要一路向西,这次西行的目的地,是位于中亚的东喀喇汗国首府,巴拉沙滚。这里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府比什凯克,在古代,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而在远处的雪山脚下,就是古城巴拉沙衮。古城遗址之上,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宣礼塔布拉纳塔,是唯一存在地上的建筑。

公元1134年初,东喀喇汗国的国王易卜拉欣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遂邀请耶律大石前往巴拉沙衮,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耶律大石决定在巴拉沙衮建都,并将国度名字改为虎思耳朵,耶律大石将东喀拉汗国国王降为土库曼王。不久,原来东喀拉汗国国王无法管理的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均臣服于耶律大石,西辽的国力成倍地提升,生活在这座浓郁的伊斯兰风格的城市当中,耶律大石内心的思绪却仍在东方。

公元1134年,西辽在虎思斡耳朵建都后不久,耶律大石边派出七万大军开始了他的东征计划,从当年西行的第一天起,他的所有举动,无不以恢复辽朝故国为目的,那里是他魂萦梦绕的故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持续给予他力量和信念的土地,他的灵魂早已和那里无法分割,所以无论如何,他希望夺回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土地。此次东征寄托了耶律大石最大的希望,然而,由于西辽和金朝相距遥远,路途之中,自然环境恶劣,大漠阻隔,牛马多死,庞大的军队只能无功而返,耶律大石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不断向西发展,始终是为了恢复东面的国土,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离开故土太远太远,竟然已永远无法返回了,耶律大石仰天长叹,皇天弗顺,数也。现实如此残酷,耶律大石最终放弃了收复辽朝故地的目标,而作为一国之主,耶律大石已再无退路,他和他的将士们必须在西部开拓出自己的强大帝国。

恢复东方故土的努力完全失败后,耶律大石只能在西部发展,这一次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进攻西喀喇汗国,击败了马合木汗的抵抗,紧接着是西部强大的塞尔柱王朝。西部的形势对于耶律大石来说是异常的严峻,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放眼向西。

贾丛江:七万的兵力这不是个小数字,对于游牧民来讲,等于是对他自己的一个主张的一个交代,同时对当时随他而来的这些契丹西迁来的这些将士也是一个政治交代,这确确实实也给他应该讲打击很大的,东征失败实际上就阻断了这个耶律大石,或者是以耶律大石为首的这个西辽的统治集团,在光复故土的这么一种政治考量。

不久,塞尔柱王朝的君主桑加尔而发动了对葛逻禄人的攻击,葛逻禄人向耶律大石求援,

机会终于到来,耶律大石写信要桑加尔放弃进攻,桑贾尔反而来信吹嘘自己的军队无所不能,耶律大石随后准备发动进攻,这是耶律大石西进中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震惊世界的一场战役,在西进的路途中,耶律大石从不轻易开启大的战役。但这一次,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屹立在西部,他要集结所有所有力量打一个硬仗。公元1141年,激战在萨摩建以北的卡特万展开,桑贾尔有十万多骑兵,兵力远超西辽,但耶律大石毫不畏惧,面对敌方骑兵,耶律大石指挥若定,分左中右三路军马强攻敌军,迫使桑贾尔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全军溃败,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从此退出河中地区,这就是中亚史上著名的卡特万之战。

贾丛江:卡特万会战呢是当时决定中亚整个政治格局的一个决定性的战役,这在这场战役打完了以后,中亚就是另外一种政治格局,当然这种格局我们现在都很清楚,就是西辽确立了在这个新疆中亚地区,就是葱岭东西地区的这个统治地位。

卡特万会战后,耶律大石的军事力量以空前强大,开始进攻位于阿姆河下游和咸海东南的花刺子模,花刺子模阿里耶愿意效忠耶律大石,每年进贡牲畜和物品,在失去东部疆土以后,耶律大石奇迹般的又在西部建立起一个可以与原来的辽朝相媲美的新王朝。其疆域之大,东起土拉河,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兴都库什山,昆仑山,领土面积远超南宋、西夏。耶律大石结束了中亚地区长期的战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稳定、团结与和平,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久违的发展契机。在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上,耶律大石继续采取团结、务实和宽容的政策,促进和平局面。契丹人是信仰萨满教的,但耶律大石允许当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佛教、景教、犹太教等宗教,他也允许当地居民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巴拉沙衮古城以北十公里处,天山脚下的旷野之中,就是碎叶城,经过千年的风吹,已化作一座巨大的土城遗址,在12世纪,碎叶城由西辽所统治,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当时西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耶律大石将中国的户口税赋制度带到了中亚,起初中亚地区多施行土地税,一般是收获量的三分之一,耶律大石施行户口税赋制度,不仅是城市居民还是农牧民,每年仅仅收取一个狄纳尔,显然比以前轻得多,他也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耶律大石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一些文诰是用汉文来颁布的,所铸钱币用汉文年号和汉族对钱币的称呼。

贾丛江:西辽是唐朝之后,汉文化又一次西渐,这个地方带来了这个,我们讲了他的制度,他的这个语言啊,他的官方的语言,语言和文字都是汉语文,它大量的生产技术都带过来,概括起来就叫做兼容并蓄的一种文化包容政策。

如今在西辽故地,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能够找到的与西辽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屈指可数,经过千年的磨砺,这个昔日繁华的城市已经荡然无存,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消失。关于耶律大石、西辽、乃至于契丹的历史,似乎也都被这里的人们所遗忘,然而有些事始终无法改变,那就是血脉。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附近的山谷草原之中,依然生活崇尚自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契丹人,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西辽人的血液,他们不仅没有忘记,而且努力寻找更多的关于契丹人的根脉,乔罗波库洛夫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契丹部落协会主席,乔罗波库洛夫写过许多关于契丹人的书籍,并多次来到中国进行自己的寻根之旅,他在中国探究祖辈过去的历史,并寻找着和契丹有关的古代遗迹,当然他也忘不了西辽和耶律大石,他把自己走过的路线制成展板,向人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以自己身为契丹人而自豪。

契丹一词的含义,有专家说是东方太阳神之意,契丹人尊重太阳的力量,以期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也有人称他们为太阳契丹,他们似乎拥有超越时空的坚韧与力量,乔罗波库洛夫至今依然保留着崇东拜日的习俗,他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寻根溯源的愿望和对自己契丹人身份的认同。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有近百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公元1218年,被随后崛起的蒙古灭亡,这些契丹人的后裔,始终没有回到东方,在这片土地上,希望与苦难像两块砾石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他们靠着辛勤的劳作终于把异乡变成了自己的故乡。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40多个大的部落中,契丹部落是最大的部落之一,人口达到50多万,将近占吉尔吉斯斯坦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采访:好像是小学、中学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过,我们是契丹部落的后代,然后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个每个吉尔吉斯斯坦人必须得给这个给自己的后代和自己的儿子,讲明白你是什么部落的。

上千年来,这些契丹人的后裔保留这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并以自己方式传承,追忆着那段已经消失千年的历史,他们遥望东方,寻找心灵的归宿,会不约而同的走入那个充满悲愤而又生机勃勃的年代,他们会随同耶律大石一起感受背井离乡的痛苦,跋山涉水的艰难,感受在苦难与坎坷中,契丹人建立起来的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这是耶律大石留下的最大财富。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在位近20年,享年57岁,庙号德宗,他的一生是如此矛盾、坎坷、并富有传奇色彩,他是远离内讧的阴影之下,始终不忘复国,历尽艰辛,以团结的力量缔造了一个新的辽王朝,他是一位伟大的成功者。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拓出一个强大的帝国,并赢得了人心,成为了世界历史中的伟人、然而,他最想要做的就是恢复故国,但他始终无法实现夙愿,直到临终,他依然只能带着浓浓的乡愁,遥望东方,那儿有养他,令他后半生一直魂牵梦绕的故土家园。

3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6 14:0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五集 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2年的春天,辽朝的天祚帝在混同江(黑龙江)凿冰钓鱼,辽主钓到的第一条鱼举行宴会,犒劳诸部,这就是头鱼宴。当时女真诸部的首领们都会前来参加,完颜阿骨打也代表完颜部参加了这场宴会,在这场宴会上,各部首领不仅要向天祚帝呈现土产,还要像舞女一样为其献上歌舞助兴,但阿骨打并没准备歌舞,如果他当面拒绝辽主的要求,这将意味着他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就是被誉为东北第一高山的长白山,女真人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发祥地,早期的女真人世代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古老的肃慎人是他们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周朝认为肃慎是他们的北部疆土,后汉时肃慎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作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人和宋人称他们女直或女真,辽圣宗时一部分内附的女真人被迁往东京辽阳以东,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生活在黑龙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部落,被称作生女真。但生女真并没有编入辽籍,生女真约有十万余人,散居按出虎河畔的山谷之中,小的部族有千户,大的部族有几千户,他们彼此独立,以好斗著称,但分散的力量制约着他们的发展。辽朝中期,生女真人逐步联合起来,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其中完颜部最为强大,完颜阿骨打就是生女真完颜部的一员,他的父亲劾里鉢曾是当年的完颜部。当年的完颜部聚集黑龙江省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劾里鉢的父亲乌古乃担任酋长时,完颜部已经征服了白山、统门、耶悔、耶懒、土骨论和五国部等生女真,辽朝仁他为生女真部节度使。此后,劾里鉢又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呼兰河和牡丹江上游等地,生女真虽然没有被纳入辽籍,保持着本族的习俗制度,但臣服于契丹、定期向辽朝纳贡,这时虽然完颜部的力量已逐渐强大,但是还远远不能与辽朝抗衡,常常遭受辽朝的欺辱。

李桂芝:这就跟他地位有关系了,因为他是属国属部嘛,既然是属国属部,当然它就得对它的宗主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那么你这个地方有什么他喜欢的东西,那他当然就要哦,早期那是从进贡的角度贡献来的,那么后期需求多了以后,就要索取,索取不行的时候就要抢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他就会受到辽朝的一些勒索,那么甚至是欺压。

这是一种猛禽,主要产于生女真部族地区,迅猛快捷,好斗的生女真将其视为自己族类的象征,他就是海东青。海东青给生女真带来荣耀的同时,也招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

李忠文:海东青是鹰中的极品,鹰中极品海东青,还能去追那个,海东青主要抓的东西就是天鹅,它抓天鹅非常凶猛,别的东西抓不了,只有海东青可以,他就在空中打,把天鹅撵下来之后,就是鹰只能在后面追,天鹅飞去之前海东青不用追,海东青就是一个俯冲下去,就把天鹅就能打下来。

李忠文是吉林市鹰猎文化传承协会的会长,他家世代都是驯鹰好手,作为驯鹰人都已拥有一只海东青为荣,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抓到过海东青了,但他从没有放弃,今天打算继续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去捕获海东青。而在1000年前,辽朝的权贵们要想拥有一只海东青,也不是件易事,据说海东青能够猎捕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天鹅,辽朝皇帝会在春捺钵的时候,亲自放飞海东青捕捉天鹅,辽朝皇帝对海东青甚是喜爱,海东青的名气就越来越大,成为众多辽朝大臣争相索取的对象。
李桂芝:然后呢很多人只要有条件,他都想自己有一只海东青,这个时候海东青不仅仅是作为捕猎的助手,是一种猎鹰的这个身份存在了,它甚至是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辽朝的需求不断地索取,那么对女真人来讲,那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此时的生女真处于半农半猎的阶段,呼鹿、射虎、搏熊都是他们的拿手本领,海东青则是他们的至宝,倨傲的辽朝却熟视无睹,不断向生女真索取海东青,一次契丹沿边将帅,每次率兵征收海东青时,还会强迫圣女真人进献各种方物,最为恶劣的是辽朝中央派来的使者,他们被称为银牌天使,每一次到来,银牌天使都要求生女真人的年轻女子陪睡,起初他们在中下户人家留宿,寻找未嫁女子侍寝,后来使者频繁往来,已婚女子也得应召侍寝。

后金的这些民族来讲,就是婚前的那个性行为不大受谴责的,但是婚后不行,那么辽朝估计原来的早期,可能人家贡献的一些,给他送来的一些女子,那可能都是一些未婚的女子,年轻姑娘,那么到了后来呢,他就是说他看上谁了,他可以点名要啊,那在这种情况下呢,不管你结没结婚,那么他要的话你都给送过去,那么这样一来呢就激起了女真上下民众的普遍不满。

辽朝的欺辱使完颜部深感耻辱,他们更想奋力反抗,但在强大的辽朝面前,他们的反抗往往带来更大的灾难,他们期待一位盖世英雄的降临,能带他们脱离苦海。这样的期待如此急切,可又如此漫长,现在智勇双全的完颜阿骨打终于出现了,但是,以他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吗。完颜阿骨打,出生于公元1068年7月1日,从小举止庄重,臂力过人,后来他跟着父亲劾里鉢和叔叔盈歌外出征讨,平定乌春,窝谋罕之乱,征伐萧海里,屡建战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劾里鉢临终预言,只有这个孩子能解决辽朝的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完颜部在逐步强大,但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劾里鉢之后,他的弟弟泼辣哥、盈歌先后成为完颜部的新首领,阿骨打则成为得力助手,他们东征西讨,试图统一生女真,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应对辽朝。但生女真内部仍然分裂,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统一。

盈歌成为联盟长时,统帅的是十二个部落,力量更加强大。然而,女真族的徒单部却组成了十四部的联盟,乌古论部也组成而来十四部的联盟,再加上蒲察部组成七部联盟,三个联盟联合起来攻打完颜部联盟。在这种情况下,盈歌和阿骨打不能不采取灵活的措施,而此时因海东青引起的矛盾愈演愈劣,运输海东青的鹰路经常受到沿边部族的侵扰,辽朝试图借助完颜部讨伐叛逆, 以保证鹰路的畅通。盈歌审时度势,认为正好借助辽的力量,平定鹰路上的各部,发展自己的实力。二者一拍即合,辽道宗寿昌二年,受命担任生女真节度使的盈歌率兵疏通了鹰路,救出了辽使。

李桂芝:这个应路之战实际上是一种,是女真人做的一个局,这个借助于辽朝对那个海东青的需求,然后呢他就去告诉那鹰路上的这些部落,说那个你们呢,说你们就把鹰路给堵了,出发了救救那个吧1路被堵了,我就跟梁朝汇报,就是说,那英,不同,海东青来不了,我就去跟辽朝汇报,就是说鹰路不通,海东青来不了。那么这种情况呢,就得去打,那么他又放出话来说呢,这个就是鹰路上的这些部落又放出话来说呢,说要平鹰路,非得生女真部族节度使来不可,那么这种情况,辽朝当然你是我的属部,那我巴不得你去给我征伐去就完了,他去出面一说那鹰路就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辽朝不但不能责怪他,还得给他庆功,还得给他奖赏,那么这样一来呢,他既从辽朝那得了奖赏,增强了自己的这个威望,又把他的势力扩大到鹰路,这他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女真部不断的强大,阿骨打的能力也逐渐显现出来,公元1096年,在击败其他部落后,阿骨打建议盈歌其它的部落首领再称都部长,使这些部落承认了完颜部的领导地位。原来生女真各部都有自己的信牌,阿骨打建议盈歌对擅自置信牌的部落进行处置,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完颜部由此统一了各部的号令,形成了以完颜部为首的生女真部落联盟。完颜部与辽朝的紧密合作没有持续多久,阿疏事件成为完颜部和辽朝关系的转折点,阿疏原是合石烈部的首领,本已归附完颜部,然而,公元1096年,当完颜部进兵讨伐温都部人时,阿疏率兵阻拦,完颜部的军队大举进攻,阿疏向辽求援。辽朝显然不愿意完颜部更加强大,于是派使臣前往,要求完颜部退兵,并归还阿疏的城堡,完颜部首领盈歌被迫退兵,但并不愿意偿还阿疏的损失。于是命人暗中阻断鹰路,同时又让人报告说,若开鹰路,非盈哥不可,此事最终不了了之。然而,辽朝将阿疏保护起来,这件事引起了生女真的强烈不满。

李桂芝:当时呢,完颜部去征伐这个合石烈部的时候呢,阿疏打败了,打败了以后他跑了,跑到辽朝去了,那么他跑到了辽朝以后,辽朝就把他留下了吗,而且支持他共同来对付这个完颜部,这种情况的当然也引起了完颜部的不满,那么于是他就跟辽朝讨价还价了,那他就要求辽朝,他说阿疏是生女真部族的叛徒,所以他就管他叫叛人阿疏,那么他就不断派使节去,他得找个借口,得有个由头,于是他就说要求归还叛人阿疏。

公元1103年,盈歌去世,阿骨打的兄长吴雅束成为完颜部联盟酋长,自乌雅束起,生女真便以辽朝接纳叛徒阿疏为由,开始拒绝辽使来往鹰路。然而吗,在强大的辽朝面前,生女真仍然不得不忍受很多的屈辱,怨愤和无奈同时在生女真内部蔓延,完颜阿骨打身处其中,强烈的感受到这些情绪,他要成为真正的英雄,就必须将这些情绪转化成力量,进而对抗辽朝。

这里是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的查干湖,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冬捕,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公元1112年的春天,辽天祚帝就在这里举行头鱼宴,完颜阿骨打代表完颜部参加了这次盛会,按照传统习惯,在宴会中,各个部落首领要为天祚帝歌舞助兴,但阿骨打并没有准备歌舞。此时的阿骨打,早已打定主意,不顾生命的危险,他对天祚帝充满了仇视,要为生女真出口气,当天祚帝要求阿骨打歌舞助兴时,阿骨打端坐正视,当面拒绝。在宴会中,只有他拒绝了为天祚帝舞蹈,光是这一点,他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甚至为整个完颜部带来灾难。天祚帝十分不悦,觉得阿骨打心有大志,以后难免会成为辽朝的心腹大患,第二天就要杀死阿骨打,辽朝大臣萧奉先却根本不把阿骨打放在眼中,认为没有必要在意这么一个野蛮人,在他的劝说下,阿骨打得以保全性命。当阿骨打快马加鞭返回完颜部时,他当面拒绝天祚帝的消息已经迅速传遍女真各部,这是女真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阿骨打由此成为女真人的英雄。不久,当吴雅束病逝后,阿骨打顺理成章继任为生女真联盟首领,都勃极烈。

周峰:都勃极烈呢,实际就是刚才提到的都部长,都部长他就是等于是女真这个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

当时的完颜部还无法与辽抗衡,阿骨打刚刚继任不久,就命令他的部下,在各个战略要地建城堡、修兵器,加紧扩充自己的实力,在阿骨打的率领下,每个女真人心头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还有点儿紧张,又十分疑惑,他们的首领要想干什么呢,同样疑惑的还有辽朝,辽朝统军司察觉到了女真的变化,派专人前来询问,阿骨打以涉险自首予以答复,但辽朝并不放心,又派使者前来诘问,阿骨打转而要求辽朝转而将女真叛徒阿疏交给他们,辽朝因此放了心,在他们眼里,完颜阿骨打还是害怕辽朝用阿疏来制衡他,既然这样,辽朝就更不会将阿疏返还了。

李桂芝:辽朝对他呢,应该来说是什么呢,怎么说呢,就是传统的义务是要求他尽的,对他扩大势力是加以限制的,对那个叛到辽朝的阿疏是比较信任的,在这种情况下呢,阿疏在辽朝是不断的要求辽朝出兵,去恢复他自己失去的那一部分权利,所以辽朝呢,还是既没有听阿疏的主动去打这个完颜部,也没有放弃对完颜部的权力和管制,但是这个时候的管制呢,实际上已经是收效甚微了,阿骨打现在是决心要抗辽到底的。

阿骨打继续派人到辽朝索要阿疏,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仅被拒绝,而且遭受到了更多的耻辱,阿骨打的这些举动,连他的部属都看不过去,压抑的怒火在众人的心中蒸腾。女真人当时也信奉萨满教,对神明有着虔诚的信仰,公元1114年9月的一天,阿骨打集结了2500多名壮士,举行了郑重的告天仪式,述说了辽朝历年来的侵辱,大家压抑已久的怒火与斗志同时被激发出来,他们以索还阿疏为借口,进兵辽朝的宁江州。但此时辽朝的十万大军正火速赶往距宁江州不远的出河店,两军的比例是1比27,这对女真军来说,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阿骨打采取突然袭击,为了稳定和鼓舞士气的战场上,阿骨打利用女真人最信任的萨满教梦卜之说。阿骨打在战场上充分借助了萨满教神的力量,他告诉大家,神明暗示他连夜出兵。于是阿骨打决定带领2500名壮士突袭,鼓声震天之后,士兵们听到了阿骨打的话,士气顿时大涨,上千铁骑直扑辽军驻扎地。女真军如狼似虎,打的辽军措手不及,纷纷溃败,此一役,女真军俘获的辽兵以及车马、珍玩不可胜数,阿骨打遍赏官署将士,附近各路军队纷纷来归,阿骨打兵力已经过万。

李桂芝:结果这个宁江州这一战打下来以后,辽朝上下震动了,因为宁江州它是辽朝在东北的军事重镇,而且也是这个辽朝跟女真人这个互市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那么,宁江州一失陷,那他东北的那个防御力量就大大削弱。

公元1116年,阿骨打将东京和南路的熟女镇纳入完颜部贵族统治,最终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不久,阿骨打在会宁府(上京)称帝,建立了女真政权,改元收国,《金史太祖纪》记载,收国元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阿骨打显然自己的政权能够长久,所以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为金不变不坏,正是他之所以将国号定位大金的原因,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其政治制度仍然维持着女真族的原有特色,在中央主要继续实行勃极烈制度。

李桂芝:勃极烈这个意思呢就是官的意思,在像我们中原地区这个官的名目很多,但是对于后金的这些民族呢,他那个名目就比较少,他就一个,就是大勃极烈、小勃极烈,那么你这个一部的首长,成为勃极烈,也可以叫孛堇,那么数部的首长就称都勃极烈,就是大勃极烈,但是当时称大勃极烈的女真有很多部,那么很多部,每一部他都有一个诸部的首领,都有一个都勃极烈。

吴乞买被任命为谙版勃极烈,也就是大勃极烈,大勃极烈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对外用兵,工程营建,对外交往和天文历算等事,大勃极烈下还有国勃极烈、昊勃极烈等,他们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事。阿骨打在地方上还强化了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军政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是女真原有的社会组织,来源因掳掠和围猎需要而设置的军事单位,也可能来源于早期的农村公社。金朝建立后逐渐制度化,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战时统军,平时务农。

李桂芝:那么这个组建呢就进一步把他这个人呢,就是有序的组织起来了,不论是平时从事生产,还是战时领兵打仗,他都有了相应的这个组织和这个相应的首领,那么他指挥起来当然就更方便了,那么就既增强了他的战斗力,也使他的生产,在平时的生产有了更好的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

这里是吉林省扶余市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在这里珍藏的一件极为珍贵的金朝时期文物,大金得胜陀颂,此碑是金代第五帝世宗完颜雍为追记先祖女真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功业而立,正面刻有汉字碑文815字,背面刻有女真碑文1500余字。女真文是在当时阿骨打的命令下,由完颜希尹仿辽、汉文字创制的,公元1119年,女真文在金朝颁布实行。这块碑也记录下阿骨打一生中最为惊险的一场战争,阿骨打取得第一次胜利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对辽战争仍在继续,公元1115年,在阿骨打的军营中再次跳起了萨满舞,之前阿骨打率军攻陷了辽朝的军事重镇黄龙府。辽天祚帝得到消息,亲率7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黄龙府,使阿骨打的将士们再一次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周峰:黄龙府之战虽然这个等于完全完颜部获得了胜利,但是随即辽朝是大兵压境,当时据说了辽朝大军,他自己号称有70万人,与女真的兵力只有两万人,所以是阿骨打面临一个等于生死的考验。

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阿骨打打定了主意,打算与辽军奋力一搏,然而,真实的历史,总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还没有打仗,辽军掀起了内讧,辽金的先锋耶律章奴临阵返回辽都,打算另立皇帝,天祚帝被迫撤退。两天后,辽军撤退的消息传到阿骨打的军队,大家振奋万分,据当时的形势,阿骨打迅速作出战略部署的多寡,敌众我寡,兵不可分,对方的中军最强大,辽主必在其中,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的中军,我们就可以得志。于是,阿骨打和他的将士们又凝聚在一起,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刺向辽军的核心,辽军全线溃败。此一役,是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李桂芝:黄龙府之战以后,阿骨打的目标是改变了,原来他是建国自立,脱离了辽朝统治,现在他看到他不仅仅可以、已经自立了,而且他可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就把灭辽作为自己的目标了。

此时完颜阿骨打已占据了优势,但还远远谈不上最后的胜利,辽朝幅员辽阔,如果对方能团结合力,其实力远远超过大金,阿骨打始终没有放松警惕,在论功行赏的同时,他严格军纪,深知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下达诏令,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直、室韦、达鲁古、兀惹、鉄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乌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在新占据的地方,阿骨打宣布废除辽法,减少赋税,以安民心。军事上的强大,政治控制的加强,和富有远见的策略铸就了一个少数民族伟大人物,使完颜阿骨打统治的女真拥有了空前的力量。

公元1120年5月,阿骨打派兵攻占了辽上京,攻打辽上京之前,正好有北宋使者前来,宋徽宗希望与完颜阿骨打合作,南北夹攻,共同对付辽朝,对于阿骨打和大金政权而言,这件事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阿骨打并没有立即答应,相反他带着宋朝的使臣来到了辽上京,让宋军亲眼目睹女真军摧枯拉朽般地攻陷了城池,增加了谈判的分量。七月,大金政权与北宋政权达成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女真军由平地松林直趋古北口,宋军从雄州直抵白沟,对辽造成夹击之势,以灭亡辽朝,灭辽后,燕京所属六州二十四县归宋,宋将每年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全面灭辽的序幕已经拉开。

公元1121年,辽朝都统耶律余睹因家人被天祚帝杀害,转而投靠大金,并将辽朝的内外虚实全部告诉阿骨打,阿骨打由此坚定了灭辽的决心。他首先以幼弟完颜杲为统帅,大举伐辽,大军出发前,阿骨打特地嘱咐,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一定要慎重兵事,择用善谋,赏罚必行,粮饷必继,勿扰降服,勿纵俘掠。要金军严守军纪,不得扰民,按照这些政策,金军所到之处,并没有受到强大的阻击,不久,金军占领辽中京和辽西京,辽天祚帝逃亡夹山,耶律大石等人拥戴耶律淳,在辽南京建立北辽政权。在金军大举南下的同时,按照海上之盟,北宋军队大举北上攻打辽军,但令金军不解的是,被他们屡屡打败的辽军,却在危亡之际一再挫败宋军,在袭击辽南京的战役中,宋军被打败后闻风丧胆,自焚大营,仓皇南逃,士兵自相践踏百余里,见盟军如此不堪一击,完颜阿骨打亲率大军南下,发军之前,令弟弟吴乞买监国,他诏令上京官民,辽主未获,兵不能已,明确将俘获辽主天祚帝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还下令令,凡是在诏后能出首投降者,一律免除以前的罪过,否则杀无赦。公元1122年12月,阿骨打的大军迅速攻占了南京,辽朝百官到军门叩头请罪者一律释放,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安民的措施。

李桂芝:阿骨打对辽朝打仗,他是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准备,首先他是要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这个胜利成果,所以他对境内已经控制那个部落,那就是要给他们一些安抚,让他们能够那个从这个地区能安定下来,这是一个方面;而在对外战争的过程中呢,他也有不同的那个方式来鼓舞士气和增强自己的盟军吧,所以他对渤海人,他就派使臣去,在黄龙府之战以后,他俘虏了一些渤海人,有一些渤海人投降了,于是他就派渤海人去招降原来的渤海人,和这个熟女真,用招降的手段。

公元1123年6月,对于完颜阿骨打来说,是非常振奋的,他豪情万丈要一鼓作气擒获辽天祚帝,在他看来,只有擒获辽主,才意味着辽朝的彻底灭亡,金朝的彻底胜利。但这次阿骨打并没有同行,由于生病,无奈之下,他便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完颜宗翰,自己准备返回上京,打算养好病后,继续新的征程。北宋的腐败,使阿骨打看到了新的战机,因此,阿骨打的目光已更加开阔了,对他而言,除了西部,中国南部那块更加富庶的土地更具有吸引力。可惜的是,当年8月28日,当阿骨打行至部堵乐西行宫时,死神降临。当时,完颜阿骨打正在返回上京的路上,他看到大好河山,感慨万千。但就在这时,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突然间画上句号,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完颜阿骨打的死令无数人叹息,他的灵柩被送回上京,隔日后隆重下葬。

这里便是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初葬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约,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约300米,当地俗称斩将台。陵上建有宁神殿,又称大祖庙。为了保护陵墓,1999年阿城市建设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遗址公园,这是金朝所建的十七处陵寝遗址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保护最为完善的一座。完颜阿骨打的坟墓,面向东南,仿佛仍在关注着他未竟的大业。

完颜阿骨打的继任者没有让他失望,他们坚决执行了完颜阿骨打事先谋划的策略,完颜阿骨打并没有确立子嗣继承制度,阿骨打去世后,他的弟弟担任谙班勃极烈的吴乞买即位,他就是金太宗,阿骨打亲征时,吴乞买曾监国,一切事情都根据本朝旧制权宜处置,此时的金军已空前强大。金太宗继续将目标对准辽朝天祚帝,而天祚帝已是众叛亲离,苟延残喘,不久便被俘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灭亡。不久如此,当北宋政权的无能完全坦露在金太宗眼前时,他便寻找借口,南下攻宋,他们继续保持着完颜阿骨打时期的精悍。锐利,在战争中势如破竹。摧古拉朽啊,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攻陷了北宋都城开封,俘获了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这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金、南宋、西夏对峙的局面。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从公元1114年,阿骨打率领2500多人发动第一场战役开始,到1127年,北宋灭亡,仅仅13年的时间,一个落后、原始的民族迅速推翻了辽、北宋两个大的帝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金朝,而这一切的成功很大程度依靠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正如《金史太祖纪》说,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太祖数年之间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底定大业,传之子孙。

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3:3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六集 金朝兴亡

如飓风从东北方向刮来,它的兴起是一个传奇,迅猛崛起,迅速强大,快步融入先进的文明,成为阵阵甘霖,滋润着天眷改制与大定三治。然而,它由何其短促,刚刚巩固的根基,竟然一败再败,转瞬化为一股青烟,在历史的时空飘然远逝,这是女真族建立的名为大金的王朝,留给后世无尽的感慨。

公元1125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正在向北行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皇帝,然而,他此时已成为阶下囚,昔日的尊荣与奢靡换来的是被捕后的无尽屈辱,他就是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他的被俘虏标志着辽朝灭亡。仅仅隔了两年光阴,公元1127年,又一支队伍从南向北行进,这支队伍的规模比以前更为浩大,达十数万人,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皇帝,一位是宋徽宗,第二位是他的儿子宋钦宗,他们同样已成为阶下囚,他们曾有的尊荣与奢靡,比天祚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所受的屈辱也远胜于天祚帝,同时受屈辱的还有他们的众多后宫嫔妃,这两支队伍都押送给亡国之君前往同一个目的地,就是金朝的上京,听后一个人的处置。这个人就是金朝的第二位皇帝,金太宗,连续灭亡两个王朝,使这位政治家在位12年为金朝所做的最大业绩。金太宗完颜晟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弟弟,他即位后完成完颜阿骨打的遗志,快速拓展金朝的疆域,在战争中,金朝将士有斗志,能吃苦,个个具备尚武精神,他们像刀锋一样迅猛地发动攻势,迅速灭掉辽朝、北宋,并继续向前推进。此时,金朝已经统治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北至外兴安岭,西北接壤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南达秦岭淮河。

这是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一座坐龙雕像,如今已成为哈尔滨甚至黑龙江省的标志,但它的来历却不为多人少所熟知,这座坐龙的铜质原件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一直被视为镇馆之宝,它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金代最早的龙造型文物,        

杨海鹏:女真人他是一个狩猎民族,渔猎民族,在狩猎的时候呢,出去打猎的时候往往都要带着狗,所以说狗是女真人一个非常忠实的伴侣,女真人在塑造自己的龙形的时候,就采用距坐式的狗的形象。

虽然如今这个渔猎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迅速统治了中国的北方地区,但多年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当地社会经济,随着大批汉人。契丹人成为金朝的臣民,女真族原先落后的治理国家的方式也完全不适用了,如何治理这片广阔而丰饶的土地,是金朝的统治者们必须攻克的难题。        李桂芝:这个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部族,它建立的政权,严格意义上讲,它都是部族制政权,那么它的特征呢,实际上是属于这个部族制的统治方式,那么从传统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古典文献上讲的国,就相当部落,部落可以称国,当然那个部落集团也可以称国,部族当然就可以称国了,但是它跟中原地区的那个国,含义确实不同,制度也不同。

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年仅十六岁的完颜亶继位,他是完颜阿骨打的嫡长孙,是为金熙宗,金熙宗在位时期,辅政大臣专权,国君有名无实。当时的金朝完全由权倾一时的两位大臣所控制,金太宗时期,在燕京、云中设立枢密院,分别由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二人掌管,金人称他们为东西朝廷,其权势几乎可以对抗朝廷。完颜宗望去世后,完颜宗翰趁机将两大枢密院合并,成为太宗朝最有权势的大臣。

李桂芝:那个朝廷的呢,毕竟是皇权还没有绝对确立,那么地方上的这个将领们在前线,他们在就有着军事权力,那是肯定的了,你那叫人打仗的不给人军权行吗,他有军事实力,但是同时在这个军事征服地区,他们也要管民,所以这个地方的军事征伐归将领管,那么同样对民事的处理也归将领管,所以在当时情况下,就有那个宗翰和宗望两个人吗,一个是东朝廷,一个是西朝廷,等于他们就是朝廷。

金熙宗继位后,力图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统治,他采用汉人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而当时手握大权的完颜宗翰成为挡在金熙宗面前的最大障碍。完颜宗翰实力强大,金熙宗没有贸然动手,他以改革官制为由,给完颜宗翰以太保的高位,将其从中原调回朝廷,解除了他的兵权,紧接着又把完颜宗翰的心腹都调入中央,控制起来。等时机一成熟,金熙宗即在完颜宗磐等女真其他权势的支持下,重击完颜宗翰的势力,完颜宗翰忧郁而死。
周峰:这个金熙宗为了巩固政权,还是杀了一些宗室大臣,包括他自己的近亲,完颜宗磐、完颜昌,完颜俊等一些人。

此时的熙宗已为政治改革扫平了道路,他不再满足金太宗模仿辽朝汉官制度所进行的改革,而是起用降金的宋代大臣,仿照唐宋旧制,确立了宰辅制度。鉴于权臣当道的教训,这次改制废除了女真族的旧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参用唐宋制度,创立了以汉法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决定了金朝百余年间的政治走向。金朝与南宋的战争仍然持续了数年,双方各有胜败,公元1142年,金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约定两国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朝割让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给金朝,宋朝每年像金朝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双方因此有了一段和平稳定的时期,金朝不仅获得南宋的进贡,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全面发展经济,北方经济持续繁荣,金熙宗进一步实行全方位的改革,颁发了统一的法规,扩建了上京,祥定了礼仪,创制了新字,金朝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

李桂芝:金熙宗在朝廷里边接受的是汉文化的教育,那么他对汉地的一些礼节,中原地区的一些礼节、制度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对他来讲呢哦实行汉法就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非常自然的事。

然而看似顺风顺水的发展中隐藏着种种风险,金朝贵族中的权力斗争复杂多变,金熙宗最终无法控制局面,他推行的汉官制度受到重重阻力,自身也被杀害。这里是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朝初期的都城,这个伟大的王朝,正是从这里走向繁荣,如今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很难寻找到曾经的遗迹。之所以很难寻找,并不是因为年久失修,或者战乱破坏,而是由于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不仅亲自杀掉了堂兄金熙宗后,自立为帝,又在公元1153年,烧起了一把大火,把金上京的整个城池和宫殿都夷为平地,他把都城迁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也第一次成为了王朝的首都。

李桂芝:但是从统治的角度考虑呢,他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了,那么官员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机构也越来越多了,上京那个地方偏于一隅,水路运输都不方便,那么粮饷供应都显得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呢,当然要考虑一个交通方便,便于得到粮饷补给的地方,同时呢,他统治的地区呢,重点他也要,他有一个理想,就是要统治统一全国,那么他要统一全国呢,那上京那是太遥远了,所以他必须要迁到一个你比较中心地区,发达地区。

北京作为都城,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元明清三朝,如今的北京已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成为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而金朝时期的都城几乎已被人们所遗忘,那座北京最早的都城到底在哪里呢,找到金朝都城的遗址,成为了北京市考古工作者们的共同夙愿。曾担任过北京考古所所长的齐心,也是众多考古工作者的一员,寻找金朝都城遗址,几乎耗费了她的一生。就在1990年,他们在丰台区的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齐心:这是金代的水关遗址,金代、金朝就是说,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她那个800多年前,金中都南城墙下面的流水的涵洞,也叫水关。

如今,这里依托这个遗址,建立了辽金城垣博物馆,根据现存遗迹的判断,当时为了建筑水关,使用了大量的木石、铁沙石等建筑材料,光木桩就打了1800跟,从这一宏大的工程可以遥想到12世纪金朝京城的繁华。而作为考古专家的齐心,并不希望依靠着残存的水关遗址去遥想当年的繁华,据史书记载,海陵王为了防止女真贵族再回上京,把皇陵也迁到了北京,于是寻找金朝帝王陵的考古工作也随之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房山区九龙山附近,找到了金陵的遗址,这座北京地区的首座帝王陵寝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认为,金朝疆土广袤而京师偏出一隅,不合时宜,他在大多数汉族官员的支持下,准备把都城从上京迁到燕京,但海陵王的迁都之举在当时受到女真贵族的强烈抵制。他们不愿意离开故土,矛盾冲突一触即发,海陵王快刀斩乱麻,破釜沉舟的将始祖以下十位皇帝的陵墓,迁到燕京附近的大房山地区,同时将金上京会宁府夷为平地,这样的做法使金宗室、贵族无法返回上京,只能跟随海陵王迁来燕京,从此燕京改称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金朝的统治中心由东北内迁到汉族地区,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王朝首都,从而将女真地区和汉族地区一同置于自己掌控之下。为了加强统治,海陵王专注于熙宗未竟的事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令统一。公元1156年,海陵王下令废掉三省制中的中书、门下二省,仅留下尚书一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以尚书省左右丞相为宰相,和枢密院执掌朝政,他还废除了金初期根据风俗不同而设定的南北选,专以词赋开科选拔官员,完善了官吏选任机制,在地方行政上,他确定了金代由五京14总管府所辖19路地方行政区的政区格局,他还废掉了金初为安抚中原百姓设立的行台尚书省,行台的取消,使海陵王将河北、河南及中原这一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结束了金朝分散的局面,最终实现了金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令统一是海陵王战略的强化君主专制的一个政治手段,而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则是其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进行了第二次迁都,将都城迁往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

齐心:他就是个有大一统的思想,一统天下,那我就不满足我在这个华北地区,我得往江南走,一统天下,那当然我越走,我到那个河南这个地方,离这个南方更近一点,所以我便于管理,便于权力集中,所以才要搬,所以他很快,他就派人去修当年那个汴京的宫殿等等。最后他自己因为还要打仗,又去打南方的南宋,他为什么不识时宜,他刚刚1513年才迁都,1155年又迁陵,这1157年又是捣毁他的上京,一系列的他都没有休息,马上没有几年就往南方去,修这个汴京,然后要出兵打仗,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力量,在经济上也没有很好的充实起来,所以,他这个估计情势不足的。

不久,海陵王不顾国力疲弊和民心所向,一意孤行,全线发兵,出兵南宋,海陵王的穷兵黩武,造成了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种种后果都极大地丧失了民心,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海陵王进攻南宋的同时,后方发生了兵变,信誓旦旦要统一南北的海陵王在瓜州前进惨死于部将之手,落了个乱箭穿身的下场。

周峰:我觉得海陵王应该是功大于过,包括他的很多措施,包括迁都、迁陵啊,南迁猛安谋克啊,这些改革官制,这些种种制度,我觉得都是等于奠定了以后的大定盛世,所以完颜亮应该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

完颜亮死于非命后,发动夺取皇位的新皇帝将会拨乱反正,将带领金朝走向鼎盛,他就是金世宗完颜雍,他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再次将都城迁往中都,就是现在的北京,金世宗以中都为统治中心,号令天下,继承和完善了海陵王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任用新人的同时,继续留用海陵王时期的部分上层官员,甚至不计前嫌的任用曾经敌视他的大臣,他还非常注意任用非皇族的女真官员和契丹,渤海、汉族官员,其宽宏大度的作风,赢得了各方面力量的拥戴,中央政权平稳过渡,统治阶层出现和谐局面。

李桂芝:社会不能老是处在战争状态,那么他在这个扭转了这个形势之后,他就开始整顿吏治,而且他自己那是以身作则,就是他首先是呢自己到处去寻访,自己亲自去了解社会上存在什么问题,地方官员政绩的好坏,那么都是他可以自己去亲身走到那个地方去了解,然后随时教育这些官员,要怎么样把这个国家治理好,要怎么样自己要清正廉洁,这是他一直在从从他继位开始到最后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鉴于海陵王伐宋带来的后果,金世宗决心营造和平的邻国关系,他主动与宋议和,虽然南宋发动了北伐战争,但金军在获胜后并未继续南侵,双方最终达成了隆兴和议,又称乾道之盟。由此,金宋双方进一步确定了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40年间,双方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金朝的国力也在和平安定中迈向鼎盛,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在位期间,金世宗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从而出现了朝臣守职,上下相安的全盛局面,史称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30年之太平,历史上,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作大定仁政,金世宗则被誉为下尧舜。

李桂芝:金世宗他是在金史里面有小尧舜之称,他是被称为小尧舜的,那当然有他自己对金政权的贡献了,或者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吧,一个是安定的秩序,一个是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就是他能够结束战争状态,把发展生产社会稳定作为他的治理目标,那么这个呢,就使得这个社会发展走向正轨。

虽然已进入中原地区,并与邻邦和平相处,境内局势安定,但是金世宗始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继续顺应历史潮流,让大批女真人迁居汉地,汲取汉族乃至契丹族的先进思想,加强王朝的统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又要不忘女真族自己的优点,特别是保持尚武勇敢的民族传统。为此,他在下令设女真进士科,女真国子学,女真太学,规定女真贵族不能阅读女真文经书者,不能承袭猛安谋克的同时,还要求自己的子孙必须习武。公元1185年,已经年迈的金世宗亲自前往上京,宴请宗室、大臣和故老,席间,金世宗深情的唱起了女真歌曲,感慨伟业之艰难,当唱到慨想祖宗、宛然如睹时,成就一代伟业的金世宗生发无限的感慨,慷慨悲咽,举座无不感动,这既是金世宗对过去的怀想,更是对未来的优思,而数十年后,事实也正好证明,金世宗的优思不无道理。

李桂芝:金世宗因为他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所以社会财富有了相当的积累,社会财富积累了以后呢,这个原来女真人的那种勇武好战,吃苦耐劳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影响。

公元1189年,金章宗完颜璟继位,改元明昌,章宗是世宗的孙子,从小就学习汉文经籍,他本人就崇尚儒雅,当时名士辈出,执政大臣多有文采,学问可取,金章宗时期,金朝上下已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金章宗同时继承了他祖父的政治策略,用整治吏治上入手,任贤任能,赏罚有序,裁汰冗员,还限制官员的频繁流动,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首都博物馆举行的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别展,在展出的大量金朝文物中,有一件极为特别。它就是出土于北京市白纸坊的铜坐龙,与金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已有很大不同,此时的铜坐龙虽然还成距坐式,但更多地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龙形特点,加上了羽翼。金章宗在位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中原管理理念,在位的20年间,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可观,金朝似乎达到了鼎盛,但危机也正在酝酿。

因为金章宗是紧随金世宗的一个皇帝,所以,金朝当时国力已经达到顶峰,当时包括整个朝野,有些就是不思进取,整个社会追求奢靡浮华,这样一种社会风气。

灾难相继降临北方大地,黄河大堤三次决口,百姓受灾严重,流离失所,而金朝权贵却只知粉饰太平,以权谋私,导致吏治日趋腐败,贪污鹤然成风,这样的政权注定会危机重重,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激化。与此同时,外敌已经强大,内忧外患的加剧显示着金朝开始走向衰亡。兴起的蒙古,注定是金朝的一个强大对手,早在金熙宗、世宗时,蒙古就频繁骚扰北部边境,金章宗泰和六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随着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助力量的逐渐强大,章宗的继任者面临更大的危险。

公元1209年,金章宗临终前立下遗诏,以完颜永济为新皇帝,完颜永济既是卫绍王,史书称他柔弱,鲜智能,没有多大本事。当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都城时,西夏向金求援,卫绍王拒不出兵,遂使附金抗蒙,改为附蒙抗金。西夏本开一作为金朝牵制蒙古的重要力量,现在却因为卫绍王的短视,成为蒙古攻打金朝的盟军,金朝局面更加不堪。而卫绍王在位五年,即被部将胁迫出宫,随后被杀死,此时的金朝已是四面楚歌,蒙古大军几乎踏遍了黄河以北的金朝领土,这令刚刚继位的金宣宗完颜珣坐卧不安,他准备再一次迁都。

李桂芝:因为他对情况太不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又没有那种像海陵王那样的当机立断的能力,所以他在受到这个蒙古的压力的情况下,蒙古围城的情况,那么当时就是谈判了,和平谈判,最后算是蒙古撤军了,但是他不相信这个蒙古撤军,真的能够不再来呀,那下次再来我怎么办,所以他采取的不是组织军民力保都城,不是这种办法,而是离开都城逃避这个蒙古的军事压力。

公元1214年,金宣宗把都城迁至汴京,今开封,所谓迁都,其实就是南逃,金宣宗一走,人心瓦解,中都迅速陷落,山东、河北地区爆发了金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起义,金宣宗试图向南发展,这样又与南宋交战,他本以为南宋不堪一击,没料到金军已今非昔比,安逸已久、失去尚武精神的将士,明显力不从心,虽有小胜,但在城池的争夺战中,双方始终处于拉锯战的状态,金宣宗试图迫使南宋议和,而南宋对金朝却更加敌视,金朝周边处处为敌。此时北方各地出现了许多结寨自保的势力,金朝妄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攻击蒙古大军,恢复故土,分封了九人为公,史称九人封建。但这种承认地方割据的办法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很快金宣宗恢复故土的理想便如肥皂泡一般破灭了,金宣宗病死在汴京,金朝的命运也即将走到尽头。

齐心:金朝是在上京是40年、38年,到北京的62年,到这个汴京应该是20年左右了,那时候因为,为什么在宣宗的时候已经完全不行了呢,一个南宋给他的银两不给了,原来纳贡,绍兴议和不是要给他纳贡吗,现在不给了,到这时候也南宋也起来了,我不给你了,另外蒙古就进来了,所以它简直经济上各方面都做了弱了。

公元1123年,金哀宗继位,他刚继位时,力图扭转这种局面,当时,成吉思汗正忙于西域的战事,金朝有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金哀宗首先停止了侵略南宋的战争,同时与西夏议和,并起用了一些抗蒙有利的将领,这些都称得上是有为之举,但当局面稍有转机,金哀宗又苟且偷安,很快沉湎于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之中,后宫干政,皇族营私,贿赂腐败的风气仍在朝野蔓延。蒙古的军队则仍在壮大,就像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的军队一样,现在的蒙古骑兵已在锐不可挡的驰骋于战场。蒙古首领窝阔台,即位大汗后,发动了对金朝的最后进攻,在河南禹州境内的三峰山,金军的主力被托雷率领的蒙古军打败,金朝大势已去。
公元1232年春季,蒙古大军攻克洛阳,进围汴京,金哀宗毫无斗志,只知整日与后妃厮混在一起,以泪洗面,几次想要自杀。当城中瘟疫发生时,金哀宗将防务交给大臣,自己戴着护从逃了出去,汴京很快失陷。

李桂芝:金哀宗上台以后,还是有一个想把这个局面挽回的想法,那么他首先调整了跟西夏的关系吗,这样一来呢,他至少可以减少一方面的压力,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是独木难支的欲倾大厦。

这里是河南的蔡州,当时成为了金哀宗最后的藏身之所,公元1234年,金朝最后的阵地蔡州被蒙古与南宋联军合围三个月后,城破国亡,金哀宗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此时的金哀宗已无路可逃,他临终前却保住了女真人原有的气节,身边的大臣劝阻他自杀,但金哀宗愤然说道,亡国之君总是受尽耻辱,我不愿如此,朕意已决,随后在一片哭声中自缢于幽兰轩,年仅37岁。

金以兵得国,亦以兵失国,完颜阿骨打以几万兵力迅猛崛起,与金军节节胜利,固然与辽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有关,而女真人艰苦卓绝,英勇善战的性格也至关重要,但将女真的猛安谋克迁移到农耕地区从事屯田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追求安逸享乐的社会风气蔓延,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与勇猛作风。如此,在声势浩大的蒙古铁骑的冲击下,战斗力江河日下金朝很快就败亡了。金朝是一个乾坤急转,荣枯骤变的朝代,辉煌的迅猛,灭亡的也急速,和辽、西夏相比,金朝是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却又是寿命最短的一个王朝,他严厉风行的灭掉了武功赫赫的辽朝、文治卓越的北宋,自己却仅仅延续了120年,它已经很成功的融入了先进的文明,却没能汲取其最积极的精神,用以强心国体,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当它完全失去自我,将自己本身的优点强势丢失的一干二净的时候,最终的失败也必然快速降临,这就是历史给金朝安排的命运。


34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3 11:18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七集 辽金文化

独乐寺的辽代建筑之美,深深地震撼着梁思成,契丹文字消失达数百年后重新面世。房山石经,蔚为大观,在中国佛教中具有崇高地位,一百六十多件饱含着戏曲元素的金代戏曲砖雕,亮相美国,掀起的热潮经久不消,10到13世纪的北部中国,契丹族建立了疆域庞大的辽朝,女真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金朝,契丹族、
女真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广泛融合,很快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他们与其方民族一道创造出灿烂夺目的辽金文化。

民国初年,巴林右旗的一位私塾校董廉某,为了给教师发薪水,带着学生挖开了辽永兴陵,也就是辽兴宗的陵墓,在挖掘的过程中,在里面发现了巨大的墓碑,在碑上有种神秘的文字,它即与汉字相似,又不同于汉字,无人能识,这就是契丹文字。它曾是辽王朝的官方文字,之后却消失达数百年,直到民国才重新现世。当时,在林西县天主教堂的比利时人路易斯.凯尔温在里面发现了契丹小字的《兴宗皇帝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仁懿皇后哀册》,伯希和转载了凯尔温的文章,迅速引起了一股研究契丹文字的热潮。

文字述说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辽宁省博物馆里,静静地安放着十五方巨大的墓碑,煞是壮观。1930年,由军阀汤玉麟之子汤佐荣在瓦林马哈掘开了辽圣宗陵墓永庆陵,和辽道宗的陵墓永福陵,得到了这些墓碑,这些墓碑经过辗转,最终得以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供人们瞻仰和研究。这些分别用契丹字和汉字写的哀册碑文,也将帮助我们解开契丹文字的秘密,从而走进那个深埋地下近千年的契丹王朝的历史,那么契丹文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字呢。

康鹏:契丹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契丹大字是创造与神册五年,也就是公元920年,现在初步估计,应该有三千字左右,契丹文字在发展上是十分成熟的,一直到了金朝仍然被使用。

与辽朝一样,金朝本来也没文字,在对外的交往中曾采用过契丹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大臣完颜希尹仿照汉字的楷书,参考契丹字和女真的语言,创造了女真大字,之后金熙宗又创制了一种女真小字,与完颜希尹创制的女真大字共同使用。女真字一直沿用到明朝,明朝四夷馆编纂的《华夷译语》中就有《女真译语》,契丹文字在女真字创制之后仍然使用,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才明令废止。
郭长海:这本《华夷译语》是藏在德国柏林图书馆的,是明永乐五年,明的朝廷为通事编写的,就像咱们现在的这个英汉词典一样,这边是女真字,这个汉译,这边是发音,天,阿卜哈以。

郭长海热衷于女真文化研究的民间学者,已经研究女真文字二十多年,2000年,郭长海通过朋友认识了德国柏林的一位教授,得知在柏林有一本明朝永乐五年,朝廷编写供通事用的《女真译语》。此前,国内只有照相影印本,郭长海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这本《女真译语》复印回来。2006年,在庆祝大金建国888年的时候,郭长海将《女真译语》炼制在陶瓷盘上,他以这种方式将女真文字迎回了它的诞生地,也就是自己的家乡黑龙江阿城。

林鹄:金朝它是女真字、契丹字、汉字并行,语言也是这个女真语、契丹语、汉语并行,所以他这个民族的融合程度又比这个辽朝要会更复杂了。而且另一方面,它的这个汉化的程度比辽朝也是要深。

今天是已经八十多岁的郭老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旅程。

郭黛姮:也是这个路,就是没这么宽,比较窄,那时候我觉得挺亲切的。

作为中国著名学者梁思成的学生,今天她要去重访一座对于自己的老师一生中难以割舍,且有巨大吸引力的殿宇,那就是辽代的独乐寺。

郭黛姮:以前梁思成先生经常讲到这些古建筑的时候,用一个词叫做斗拱雄大,山檐深远,你看这个檐子出的这么远,是吧,这个是那个时期建筑的一个特点。你站在这,你就看到一个特别好的画框,一迈门槛就看到一个完整的观音阁,所以这一点上是非常难得的,那时候梁先生带我们来的时候,又把这些他的书上,有过记载的东西又给我们讲了一遍,然后又带我们到观音阁底下,把每一组斗拱几乎是又重新给我们复习了一遍。所以那时候的情景,我觉得现在还在脑海里闪烁。

八十年前的今天,正是她的老师梁思成发现了这座古拙而又醇和的建筑,上世纪60年代,梁思成组织了包括郭老师在内的十五名清华建筑系的学生,重回独乐寺进行勘测,从而了却了梁先生多年的心愿。那一次难忘的勘测经历,坚定了郭老师从事研究中国古建筑事业的决心,并为之付出了终生。

郭黛姮:梁先生当时看到这个也很震撼,这当地一个小学校长,陪着他来看这个,梁先生一看觉得,无论从哪个地方,建筑也好,佛像也好,都非常震撼。所以后来,我们又跟梁先生来的时候,他也再次说,看到这个东西真是了不起,所以它基本上保留了辽代原来的东西,包括这个彩绘,这些东西都没有变化,这样很难得。

独乐寺的辽代建筑之美,深深地震撼着梁思成,寺庙里的辽代塑像,同样吸引着梁思成,尤其是观音阁内耸立着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高16米,头部直抵三层楼顶,头上还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称之为十一面观音。在《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一文中,梁思成如此赞叹,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当梁思成关于蓟县独乐寺的调查报告发表以后,顿时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震惊,这篇调查报告是中国第一篇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分析中国古建筑的报告,而独乐寺也是当时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建筑。它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展现了辽朝佛教文化的一角。

契丹族原本信奉萨满教,这是一种信奉万物有灵,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多神教,自辽太祖建国后,简单的萨满教信仰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佛教传入,辽朝的统治者开始崇尚佛教。辽太祖、辽太宗均有兴建佛寺,举办佛事的举措,可是到了辽代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皇帝、皇后自己崇信,而且大力提倡,不断举行建寺、饭僧、布施等佛事,并给予僧侣极高的待遇,崇佛之风在整个王朝兴盛起来。

林鹄:辽朝的佛教非常兴盛,实际上最初契丹人没有佛教信仰,反而是随着被契丹人征服的像汉人、渤海人,这些人把佛教带到辽朝去的,所以最开始呢,辽朝统治者支持佛教,它主要是有一种,利用这种宗教信仰来安抚被征服的人,这么一种目的的,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地就是说辽朝统治者自己也真的就说信仰了佛教。

位于辽宁义县的大佛寺,金代后改名为封国寺,曾是辽代皇家的寺院,是辽圣宗在母亲萧太后故里所建寺院,大殿内供奉着过去七佛。此时,佛教文化已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博大精深,一代女主萧太后也为其深深吸引。萧太后每年正月都要斋戒,大修斋会,在许多特殊的日子,萧太后也要隆重举办佛事。公元986年七月,萧太后即以击败宋军三路大军的北伐为由,特下诏,在上京开龙寺大行佛事一个月,饭僧达万人之众,皇太后如此崇尚佛教,辽代妇女纷纷仿效,崇佛风尚由此兴盛,贵族妇女热衷佛事者极多,她们抄写佛经,施食饭僧,把自己的住宅改建佛寺,募集钱物营造佛塔,佛教文化在辽朝大放异彩。

在所有的寺庙中,云居寺以数量众多的唐辽石经闻名于世,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这些石经同样讲述着辽朝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房山石经是由隋朝高僧静琬大师开创,唐代建云居寺,继续刊刻石经。然而,由于晚唐以来的战乱,不仅石经无法刊刻,就连云居寺也被毁弃,辽圣宗时重修云居寺,发现石室、石经大为震惊,决定继续刊刻石经,浩大的刻经工程再次启动,此后又经辽兴宗、辽道宗两朝,相继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等六百块经石,合原存《涅槃经》、《华严经》共两千七百三十块经石,合称四大部经。如果称一切经为大藏,四大部经则称为小藏,蔚为大观,在中国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雕版印刷的发展为大藏经的刊刻提供了可能,山西大同是辽西京所在,华严寺坐西向东,反映着契丹族东向拜日的习俗,现存的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是辽代建筑,据碑刻记载,这里曾经收藏了辽的大藏经《契丹藏》。《契丹藏》是辽兴宗时根据宋《开宝藏》的蜀版刊刻而成,并尽量补充了宋版缺少的内容,辽兴宗时完成五百九十七秩,辽道宗时继续收罗刊刻,蔚为大观,不同样式的佛塔,展示出辽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位于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庆州释迦如来舍利塔,被崇尚白色的契丹人涂成白色,这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高高耸立,它的天宫中珍藏着众多精美的佛像,舍利塔等佛教文物。山西大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华严寺薄伽教殿经壁橱,都是辽代佛教建筑的经典之作。

林鹄:随着佛教的兴旺,所以它也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文学、艺术、建筑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影响,像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这个,还保存在地面上的这个辽代建筑,基本上都是跟佛教有关的。

这是华美雄伟的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它建造于公元1056年,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其塔高五层,加上上面4层的平座暗层,实际上是一座9层重叠式的木框架结构,这么庞大的身躯,却全部用传统的柱梁、斗拱建成,每一层的檐和平座都由斗拱承托,结构非常复杂,而辽代的建筑师,却用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称得上鬼斧神工,为国之瑰宝。

佛教文化在金朝继续传承,金朝初年,皇帝和皇后见了佛像都要拜祭,公卿到了寺院后,僧人坐上座,偌大的燕京城佛寺林立,大的有三十六座,属于律宗,后来中原的禅宗僧人来到燕京,建立了太平、招提、竹林、瑞像四座佛院。如今,残存在京西的香山寺遗址依然肃穆,金世宗时,将原有的吉安、香山二寺合二为一,章宗时赐名大永安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闻名的潭柘寺,金熙宗时被赐名大万寿寺。

金代雕版印刷技术发达,这座建于东汉建和元年的广胜寺,因为金代刊刻大藏经的出现,而名声大噪,轰动一时。金大藏经根据宋代的《开宝藏》和官版的佛经刊刻而成,2001年四月,以《金藏》为底本,选用房山《云居寺石经》等八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大藏经进行对校,编辑整理而成了《中华大藏经》,回归了山西洪洞广胜寺。寂世法师,作为寺内《金藏》的守护者,已经再这里修行了很多年,每天法师都要来殿内祭拜,祈求佛祖对经书的护佑。一千多年来广胜寺的僧人们世代就是以这样一种虔诚来守护着寺里的佛教经典。

寂世法师:这就是以《赵城金藏》底版影印的中华大藏经,《赵城金藏》它有七千多卷,里头收集的范围非常广,当时的金代印刷业它也比较发达,影印的质量也非常好,下面这个就是《赵城金藏》原版的版页,也就是《开宝藏》。不过,整体而言,金朝时期的佛教远远不及辽朝繁荣,也许,金朝统治者汲取了辽以释废的历史教训。

林鹄:辽朝后期整个佛教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当时僧侣的人数太多了,因为僧侣毕竟是他本身不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就是说等于靠社会去养他的,你一个社会僧侣数量过大,就会造成社会负担过重,就会有这个,产生一定的社会危机。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本是原始民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采纳汉人的建议,建立汉城,仿造中原体制,建立起强大的王朝,无论是辽太祖本人,还是新王朝,都深受先进汉文化的益处。建国之初,辽太祖召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这一会议将决定辽朝最主要的思想文化路线。辽太祖向群臣公布自己的想法,要以祭祀圣人的方式来更好的统治包括汉人在内的中国人,他问,我想祭祀一位有大功德者,应该是谁,此时,佛教已广为传播,群臣皆认为应该祭祀佛祖,辽太祖却并不认可,他认为佛非中国教,无法接受,太子耶律倍提议,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这一意见正合辽太祖心意。他当即决定建立孔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这意味着,儒家被确定为辽朝的正统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辽朝广为传播,大批的汉族儒士受到重用,契丹族中也涌现出许多博通经史的儒学人才,辽太祖长子耶律倍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山压下山,大山全无力,这首辽朝最早的诗篇即为耶律倍所写,除作诗之外,耶律倍还擅长绘制中国传统画,他的十五幅绘画曾被宋朝收藏。其中,猎骑图直到元朝仍备受珍视,辽朝绘画受唐朝绘画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走进辽朝的庆陵,便会发现里面大多数的壁画,颇受唐朝壁画的影响,汉人的修史传统也逐渐受到辽朝的重视,早在辽太祖时,就设有监修国史官职,辽圣宗时仿照宋朝设立国史馆,开始撰修辽朝的历史,直到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时,修成《皇朝实录》七十卷,成为元人撰修《辽史》的主要依据。

在辽朝,契丹族自己的文化并没有被忽视,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其治国的大纲,契丹文化则起着保持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作用,契丹的语言文字、民俗习惯均受到很好的保护,契丹文化也在你发展当中,契丹族在吸收儒家文化时,总是有意识的将契丹文化渗透其中,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康鹏: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不管他的思维习惯,还是它的生产方式,或者它的这个包括军事进攻的模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契丹人可以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

与辽朝相比,金朝统治者更重视儒学,金朝先后灭掉辽朝、北宋,它虽然仍尽力保持着女真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儒学渐渐在金朝文化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这里是山西省忻州市,金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故里,为了纪念这位金朝时期有诗史之称的一代文宗,书法家将元好问的诗文刻在碑上,建成碑林,以传扬他的学问。

林鹄:说起元好问,我首先就就想到了神雕侠侣,开场出来一个重要的人物,叫李莫愁,这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就是很歹毒,但是很多人对她的印像并不坏,并没有反感,这个跟她这个出场的时候唱的一首歌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歌词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个也不是说金庸自己写的,这个实际上就是元好问的作品,就是说他写的词能让一个人,让大家对一个女魔头,就是很歹毒的和阴险的这么一个人,一定程度上产生好感,所以你能看到他写的词的魅力。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自幼品学兼优,并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金朝于1115年建国,八年后实行科举,分词赋、经义两科,以招纳辽朝故地的汉人文士,金海陵王时,取消经义科,只考词赋。金世宗以后,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前后相望,儒学也因此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扬,到金章宗时达到极盛。作为金朝的皇帝吗,金章宗自幼接受女真文化,熟练掌握了女真文字,然而,金章宗使用更多的是汉字,他痴迷于汉文化,具有很深的儒学修养。金章宗也擅长诗文,书画,所写瘦金体书法神形兼备,在他的倡导下,金朝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王庭筠和赵秉文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党怀英的篆书籀书,号称天下第一,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泰和四年,他书写的泰和重宝被铸在钱币之上。

林鹄:章宗这个人对中国的文学传统非常的推崇,所以在他的时期,就形成了金朝整个一个社会尚文的风气,包括整个金朝的文坛,也形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国朝文派,这么一二金朝自己的文学流派。

在金朝,道教开始逐渐繁盛起来,虽然太一教和大道教都很盛行,但最为兴盛的却是全真教,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喆,道号重阳子,主张道儒佛三教合一,将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均奉为经典,这样的融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全真教兴盛的重要的原因,王重阳早年家业丰厚,乐善好施,又文武兼备,但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仕途绝望的他改奉道教,自称王害风。

位于今天陕西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是创始人王重阳早年间修道和藏骨的地方,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金代有天下祖庭之称。这座位于重阳宫不远的活死人墓,据传是王重阳修炼的地方,全真教中,初王重阳之外,还有著名的全真七子。大定七年的一天,王重阳一把火烧了自己的住所,从此浪迹天涯,最终来到了山东的宁海,与当地富豪马从义论道,并在这里修建了全真庵,马从义改名为马钰,道号丹阳子,之后,王重阳又度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入道,这七位就是众所周知的全真七子。全真七子中丘处机的贡献可谓最大,公元1188年,丘处机首先得到金世宗的青睐,金世宗一月内两次召见丘处机,寻问长生与治国保民之术。丘处机对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惬上意,这是丘处机首次向最高统治者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取得了成功。金世宗不仅亲赐大桃以示褒奖,还让丘处机主持万春节醮事,而且下令在宫庵中塑全真教创始人王喆之像,全真教的影响顿时飞腾直上。公元1203年,刘处玄逝世,丘处机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教,掌教时间长达24年,他直接继承了王重阳三教各一的思想,认为先圣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已理相贯,不相违逆。

林鹄:金代是道教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又一个高潮,首先是跟当时宋金之际,北方的战乱有关,一般的民众也是饱受这个战争之苦,道教一方面它有各种宗教仪式,法术能让普通的民众,就是对死亡、清楚死之类,有一定的办法去寄托它的哀思吧,通过各种法术。另外一方面,它本身又是一种,有一种比较高深的理念,超凡脱俗这样的一些理念在里面的。

公元1203年至1219年,丘处机在山东蓬莱,芝阳、掖县、北海和胶西等地传教,凭借他在社会和政治上积极发挥的影响,使全真教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丘处机的声望越来越高,对全真教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年事已高,丘处机不再四处奔波,只在家乡栖霞传道授徒。从此蒙古已经崛起,蒙古铁骑征讨中亚,并逐鹿中原与金朝展开激战。到公元1219年时,一件异常的事情发生了,成吉思汗向丘处机发出邀请,表面是向丘处机请教养生之道,实际上则是询问治国安邦的大计。丘处机全然不顾七十二岁高龄,欣然接受邀请,再次出山拜会成吉思汗。从黄海之滨的山东栖霞,前往道路艰难,万里之外的中亚,究竟是什么缘由,令丘处机做出这样的行为。

丘处机已经意识到,中国未来的命运已历史性的落在成吉思汗及其政权身上,为了全真教日后的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他必须见到成吉思汗,而且必须得到成吉思汗政权的支持。这是在宗教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当丘处机仙风道骨,西行至雪山行营,面见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极为感动,待丘处机为上宾,二人雪山论道,丘处机循序善诱,成吉思汗频频点头,神仙是言,正合朕心。丘处机不仅向成吉思汗传播了长生之道,介绍了全真教的教义,更将去暴止杀,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的主张缓缓输入成吉思汗的心田、脑海,使蒙古铁骑减少了很懂杀戮,这是苍生之福,也使得全真教在金朝之后继续发展。

林鹄:丘处机去见成吉思汗,也不能完全说是一种政治交易,他也确实想尝试着去用道教教义去劝说成吉思汗,为民众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劝成吉思汗不要杀生,要免除北方地区的赋税等等,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确实是有他自己的一些理念、理想的。

美国纽约,酝酿五年之久的一场名为生死同乐的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正在举办,160多件饱含着戏曲元素的砖雕亮相美国,掀起的热潮经久不消,在国际上引起各界对中国戏曲,以及山西金墓的空前关注。山西金墓的这些砖雕有前厅后室,左右厢房的四合院民宅布局,风格各异,各种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砖雕琳琅满目,墓主人对面有戏台乐队,乐器分腰鼓、拍板、横笛,走进金墓,有八仙神话,祥云仙鹤,有社火和唱戏,砖雕人物活灵活现,犹如走进那个时代的社会场景之中。这幅女子扶门半开的砖雕,展现的正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词句,花木阴阴,偶过垂杨柳,香风吹,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这也是墓主人生活中的审美情调,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

李勇:这些出土的砖雕人物和戏台可以看出,金代山西人对戏曲的喜爱,就是说不仅生前看戏,时候依然如此,按照中国传统观念,视死如视生,死后是生前的延续,墓葬所反映的应该是死者生前的生活状况。

金代的戏剧,不仅承袭了辽和北宋的艺术特点,而且表演内容更加丰富,金代有杂剧,还有院本和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首创于北宋时期的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由很多不同的宫调组成。虽然,诸宫调的演出已经消亡,《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也无法在现实的舞台中得到再现。然而,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仍在传播,它继承了董解元作品中的许多优秀成果。著名的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都出生于金朝末年,金代戏剧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吕文丽:金代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应该是具有一个奠基的作用的,我觉得就是质变的踏板,就是由一个滑稽戏,一个滑稽表演小品式的滑稽表演向一个大型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成熟的戏剧形态过渡的话,那么在这个地方需要一个踏板,那么说唱艺术和金院本的结合,就很好的实现了这个质变。

这里是山西东南部高平市王报村,在村里的二郎庙中有座古戏台,戏台的构造与近代古墓中戏台的构造相似,据文物古建专家考证,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近代戏台实物。每到春节,王报村人都会在古戏台上唱一出大戏,来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这是延续了近千年的传统,虽然戏曲的强调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发生着变化,但这座金代古戏台多少年来一直见证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就在王报村人在金代戏台以一场大戏迎接新年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黑龙江阿城,一场源自金代女真人舞蹈的表演将要上演。这场根据女真乐谱还原出来的女真舞蹈,是郭长海多年来的付出与心愿,他悉心搜集整理女真音乐和舞蹈,并把祖太爷保留传承下来的女真乐谱请人翻译,组织编排,长袖飘飘,柔中带刚,这种八百年前的女真乐舞,今天终于呈现在我们世人面前。寂世法师继续守护着《大藏经》,每到一定的日子,他都要把经书请出,细心除去灰尘,并轻轻翻动,他的神情总是那么专注而恭敬,他要精心守护好这部流转千年的经书,并让它一直传承下去。八十多岁的郭教授终于又回到而来独乐寺,她正在筹划着独乐寺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一次庆祝梁思成发现独乐寺图片展,让更多的人领悟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魅力。这便是辽金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他们远不像以往人们想象中那样荒芜,也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被人遗忘,而是在很多人的努力之下,再次变得璀璨无比、亮丽绽放,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与积淀,更是源自中华民族内在性格与精神气质的传承。在那个时代,儒、释、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建筑各自展现出瑰丽的色彩,它们一起融入到博大丰富的中华文明当中,成为传统的亮点,历史的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4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