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金石彩笺录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23-4-4 19: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集
养心殿26:40

养心殿,地处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故宫博物院内,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养心殿是一组红墙围护的独立院落,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
养心殿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87平方米。 养心殿作为清朝中后期皇帝实际的居所,从其建筑本体到其蕴含的科学艺术、文化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18年9月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养心殿的修缮。 经过两个多月研究、开启、修护,宝匣"内里乾坤"公之于众,五谷、五石、五药等传统内置物和24块金币重见天日。
1961年3月4日,包含养心殿在内的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退位诏书
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封建君主宣布放弃帝位,移交封建国家政权的官方文件。
此类文件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两种,一是封建时代封建君主向权臣移交政权的退位(禅位)诏书,二是封建政权向资产阶级政权移交政权的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指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由是清朝正式灭亡。因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故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共三道,概述图为辞位正文。退位诏书起草人为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江苏通州人张謇。
“清帝退位期为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驱使宣统帝溥仪施行退位诏书,将职权交到袁世凯政府部门,清帝退位。清代(1636年-1912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共传十二帝,执政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军起,累计296年。从多尔衮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创建全国政党起算为268年。”


清帝退位的意义
任何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积极的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说明社会是进步的;一方面就是朝代更替的时段会让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安居乐业,受战乱之苦;结束了中国2000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清帝逊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92#
发表于 2023-4-4 19: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袁世凯让人抢铺子 06:25

北洋军在袁世凯眼皮底下哗变,烧房屋抢店铺
1912年2月29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刚刚宣布逊位不久,袁世凯下属的北洋军曹锟的第三镇士兵哗变,史称“北京兵变”。当时在北京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的英国人威廉·博伊德·库珀拍摄了当时的一些情景。
这场兵变不仅发生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也被波及,所以也成“京保津兵变”。一般认为,这场兵变是在袁世凯的策划和具体部署下进行,但至今仍缺乏关键证据证明这一猜测。

2月29日晚8时,北洋陆军第三镇以索饷为名发动了兵变。叛乱部队到处焚烧、抢劫,土匪和部分巡警也加入抢劫。当晚袁世凯并未阻止兵变,陆建章的执法处没有干预,掌管警政的赵秉钧则传令全城巡警一律撤岗。

这场兵变的背景是: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派出蔡元培等人迎接袁世凯从北京到南京任职。迎袁专使刚到北京,就发生了兵变。叛乱部队打到专使团的住所,蔡元培等人在表明身份无效后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

兵变的结果是商铺4000余家被抢劫,京奉、京汉铁路局,大清、交通、直隶三银行以及制币厂也被抢劫,损失白银900多万两。专使住所被洗劫一空。

列强驻华公使根据《辛丑条约》,纷纷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保护使馆的“安全”,北京的政局一时间内忧外患。商界人士吁请袁世凯“万勿南下”,北洋将领通电主张“大总统在北京就职”,各国驻华公使也要求袁世凯尽快稳定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度坚持要让袁世凯到南京就职的孙中山、黄兴,只得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遂于3月10日在北京举行就职典礼。

有说法认为,袁世凯并没有参与兵变的策划,真正策划者是其子袁克定以及北洋系高级军官。他们之所以要发动兵变,阻袁南下,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前途和既得利益会因袁南下就职而受到损害。

曹锟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首领。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
1890年,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
1938年5月17日,曹锟病逝于天津。1939年12月,曹锟被国民政府追封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煤渣胡同
煤渣胡同位于区域西南部,王府井大街东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与北帅府胡同相通,北邻金鱼胡同。全长316米,宽8米,沥青路面。煤渣胡同明朝称煤炸胡同。煤渣胡同在明代为京城澄清坊所属。按当时的规制,北京全城分为三十六坊,坊下分牌,牌下设铺,铺下才是胡同。
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创建过程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胡同中段路北设立神机营衙门,选八旗精锐一万五千人,配备新式步枪,由恭亲王奕䜣率领,负责守卫紫禁城和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一时间,八旗京官争相投效,煤渣胡同顿为旗人所瞩目。庚子年间,外国入侵,神机营不战而溃,连衙署也被八国联军毁坏。到光绪末年,清政府在神机营旧址办起"贵胄法政学堂",入学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或是根本不来上学,或是来了只知吃喝玩乐。袁世凯上台后将之改为招待所。招待所的第一批客人便是民国元年(1912)2月27日孙中山派遣的由蔡元培、宋教仁等组成的专使团。专使团的任务是敦促袁世凯离京到南京就任总统。袁世凯表面上对蔡元培等表示欢迎,但实际上却不愿离开北京。他一方面指派亲信到专使团驻地,力陈袁世凯不能离开北京,否则必然发生内乱。另一方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29日夜,袁世凯的部下在东城、西城同时放火、抢劫。乱兵闯进专使团的驻地,搜人、抢劫、放火,将专使团的文件、行李抢劫一空。南京闻讯,只得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总统。日伪时期,神机营旧址又成为日本宪兵队。民国时改为陆军部军需学校。胡同内还有美国圣经会、英文北平《时事日报》,东口北侧有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文革"中煤渣胡同一度改称瑞金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原招待所的建筑已拆除,盖起了高楼。
193#
发表于 2023-4-4 19: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树倒猢狲散 18:50

树倒猢狲散,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词语词性为贬义词。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后因以“树倒猢猻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若是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这叫故‘树倒猢猻散’,光景着实难堪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猻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巴金 《家》十九:“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嘞!”

成语典故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但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194#
发表于 2023-4-4 19: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沈周20:35 /23:35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痴、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出入于宋元名家,创作态度极为慎重。
代表作品有:《蜀葵图》、《策杖图》、《蕉石读书图》、《弈棋图》、《桃花小鹅图》、《高枕听蝉图》、《三桧图》、《山水读书图》、《慈鸟图》、《虞山古桧图》等。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为惟德作山水图轴》自题七绝:“君出江城我入城,世间行路本无情。水云如海秋潮大,唯有沙鸥作送迎。惟德见过,予出不果迎,以此赎慢。沈周。”后钤“沈启南氏”印。

泥裹灶膛子鸡
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是江苏省常熟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它的做法是先给处理好鸡刷上料汁,再用荷叶、猪网油及黄泥土层层包裹,最后丢进柴火堆中煨熟。
叫花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先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泽枣红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花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便露出了煨熟的鸡肉。

"叫花鸡"原出于江苏常熟,是一些穷苦难民(或叫要饭的)偷来的鸡,用泥巴把鸡包起来,架火烧泥巴,泥烧热了鸡也就熟了, 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在食此菜时,打开泥壳,满屋飘香,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若配葱白、甜面酱进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区传统名菜,也是苏州三鸡之一。

典故一

叫花鸡,是江南名吃,历史悠久,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裹起好,用烘烤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一道特色菜。只要是看过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同学肯定知道这道菜。用泥巴把鸡包起来,架火烧泥巴,泥烧热了鸡也就熟了。它又名富贵鸡,原是乞丐所创造,故称叫花(化)鸡。相传朱元璋带兵打江山时,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败仗跑了三天三夜,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朱元璋筋疲力尽,饥饿难忍,就在这时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间还有一堆泥巴,旁边蹲着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说:"我在烤鸡献给大王。"朱元璋一听非常惊奇,老叫花(化)把鸡从火中取出,打开泥巴,香味扑鼻。朱元璋边吃边赞不绝口,"非常好吃"。从此以后,朱元璋打仗一帆风顺,当了皇帝。后来朱元璋就封此鸡为"富贵鸡"。

典故二

乾隆皇帝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花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花子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花鸡",就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对这鸡赞不绝口。叫花子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花鸡"也因为皇上的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流传至今,也成了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
195#
发表于 2023-4-4 19: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起笔落笔 23:30

书法中的“顿笔、行笔、收笔、起笔”都是什么意思?
“顿笔”,也就是按笔,而且是重按,也就是使力较大。在不同笔画中,顿笔也有所不同。在横画中,顿笔会稍平,竖画中则会稍竖。正确的写法是从左上向下按,是凌空取势,重按后逐渐提笔。
“起笔”、“行笔”和“收笔”,则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所谓“逆入、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入”,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应凌空取逆势落笔,这样用笔格外有力。
“行笔”要“涩行”,即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客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写竖画时,笔到尽处,将笔锋向上回缩收笔;写横画时,往右行笔,写到尽处,应将笔锋向左回收。这样笔画含蓄、浑厚有力。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藏锋笔
藏锋笔是书法学术语,指书法艺术的书写技法,分藏锋起笔和藏锋收笔两种。
藏锋起笔讲求:“逆人”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等,起出笔处含蓄饱满,其效果有“方”有“圆”两种,一种是因方折、一种是因圆转而成。藏锋收笔是收笔时笔锋又回到点画内,然后再离开纸面。即锋芒不外露。如侧点不出笔写法、反捺不出锋的写法。古人称之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一般藏锋在篆书中用得最多,在楷隶书中次之,行草书中基本不使用。
关于藏锋古人还有一种解释,即不是表面上的“起”和“收”的藏,而是点画线条书写过程中一个笔画的完成,需要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大到横竖撇捺,小到一个点都是有这个动作过程的。比如起笔时要一气呵成,所以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时才能信笔写出很好的效果。收笔则与起笔同样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
一、起笔
1、起笔的角度。首先《书谱》中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
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变化太丰富,不能一一列举,读帖时要细致观察。
2.起笔的藏露。《书谱》的起笔,大都露锋起笔,显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个角度方向的转变,所以不会显得太过毛刺。少量的藏锋起笔也是为了改变节奏,增加字法章法的丰富性。
3.起笔的轻重。《书谱》的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但也间或夹杂一些较为重的起笔动作,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4.起笔时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书谱》的行文十分流美,一点都不会有阻塞的感觉。虽然连笔不多,大都字字独立,但是字与字之间的笔意上的连带使得章法上出现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笔时与上一笔的笔意上的连带关系,走笔要有势的关系,不可一笔一笔独立开来。
二、收笔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笔而不去关注收笔,这是不对的。古人对于收笔十分重视,无不小心翼翼。有来必有收,这样一个字才算写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块。
1、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但是《书谱》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回锋收笔,这里是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同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3.放收。这种收笔方法在《书谱》中运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收笔时,孙过庭一般有一个提的动作,导致出来一个小小的锋尖。“互”字第一横的收笔很明显。有些笔画收笔时,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有些笔画为了承接下一笔,眉目传情,放收时要注意笔断意连。
4、锋尖送到随处。收笔时最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应当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这样字才不会轻浮,显得沉着一些。
书法运笔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扩展资料: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
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皴笔
皴法
皴法是画中国写意山水画时惯常用的一个步骤、一种技法。
画山水画常用的五个步骤是:勾、皴、擦、染、点,这五个步骤是以画山水画的五个技法来命名的:
勾,即先用非常干的浓墨勾出山水的外形轮阔;
皴,在勾出山水的外形轮阔上,再用略干的稍淡的墨侧锋进行皴;
擦,用墨比皴淡,比皴湿一点,侧锋进行擦;
染,用墨非常淡,比擦还要湿,大面积染,一般用来画远山,表现山雾迷蒙的感觉;
点,在勾出的山上,点上象征的各种树形。

点之后,再略加修饰,一般一幅山水画就可以完工了。
皴法是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锤头皴等。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程式化的皴擦方法与名称。皴法一般分为锤头皴、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举皴法有十五种多,从皴法的形态方面课归纳出基本的造新要素:即点皴、线皴和面皴。点皴主要包括雨点皴、豆瓣皴、丁头皴,线皴主要有:长短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卷云皴、牛毛皴,面皴主要有大小斧劈皴、刮乱皴、乱柴皴,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掌掌眼

掌掌眼的意思是留心观察和出主意,广东话的谐音,也有长见识的意思。掌掌眼多指水平一般的人在购买收藏品时,邀请高明的人替自己把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鉴定上有什么闪失,也是藏友虚心请教的话语。

一些喜欢收藏古玩字画等收藏品的人,自己水平可能不够高,就会请教一些高明的人替自己把握一下尺度,以免在鉴定上出现什么闪失。掌掌眼通常就是收藏者请教别人时使用的话语。

收藏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收藏品分为自然历史、艺术历史、人文历史和科普历史,具体可以分为文物类、珠宝、名石和观赏石类、钱币类、邮票类等等。

藏品是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最密切的信息资源的物品。世界上的信息资源是多方面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光靠文字资料的记载是不够全面的。要想满足人们对历史信息系统化、形象化、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的需要,除了做好文字资料的收藏之外,还要重视历史实物的收藏。

收藏品种类繁多,保养的方式也就会不同,藏品如果保存不当,就会严重影响收藏品的美观。


196#
发表于 2023-4-4 19:5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枫林寺 26:57

枫林寺位于仙居西乡蟹坑岭头,其实是一座祀奉地方俗神的宫观。据寺庙遗址上现存的镌刻于清同治二年(1861)的《枫林寺碑记》记录,蟹坑岭又名枫林坪,寺因之而得名。其旧有房屋数间,田地数亩,所祀者为林九娘(福建神祗林纱娘),为蟹坑岭古道上往来商旅的守护神。
197#
发表于 2023-4-4 2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晕染31:40

指绘画的一种技法,也可用于女士化妆技术操作。
我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道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 "道子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道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98#
发表于 2023-4-4 20: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集
张勋 40:40/(第二十五集 02:00)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2日 ),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 部为参将。甲午战争后,参加小站练兵,任管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随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升至总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调奉天,两年后升提督。宣统二年(1910年)接统江防营,驻浦口。次年任江南提督,镇守南京。辛亥革命时,被江浙联军击败,退守徐州,仍被清廷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民国成立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剪发辫,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7月,拥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十二日后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避难。后病死于天津,逊清朝廷赐谥号"忠武"。
张勋复辟又称溥仪复辟,是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张勋,1895年投靠袁世凯,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残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清帝退位以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禁剪辫子,以示效忠清王朝,时称"辫子兵"。1913年奉袁世凯命进攻革命军,重占南京,后调徐州任长江巡阅使。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7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13省同盟,图谋为清室复辟。


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
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付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

她是张勋妻子 准确预言丈夫张勋复辟的结局 可惜没被张勋重视
张勋忠于清政府。民国记者陶菊隐记载了一件事情:西狩时,护驾口外,夜不交睫,为西后所激赏,许以不次迁擢。张感镌心骨,叩首不已,其忠于清室之念,盖胚孕于是时。为护驾,张勋可以做到一夜不合眼,而为感谢慈禧太后的赞赏,可以“感镌心骨”,可见,张勋对清政府的忠心。
另外,张勋“乃约所部不剃发,违者斩首 ”,而他自始至终都留着辫子,对溥仪行君臣礼。因此,他不计后果复辟清廷,就可以理解了。


据陶记载,复辟前夕,辫子军进京,张勋妻子曹琴随其左右,每当康有为等人找张勋密谋,曹琴就派子女“执依于康前”监视。张勋回到内室,曹琴便长跪不起,请求停止复辟。1917年7月1日,张即将举行复辟大典,曹琴又长跪不起,哭诉说:“这事万万行不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女们的未来考虑呀!”张勋哪里听得进去,勃然大怒说:“连你也反对我?信不信我一枪毙了你,用你的血洗我的子弹。”说着就要拔枪,子女们一拥而上,止住了张勋,张勋咆哮道:“五伦之中,君臣在先,夫妻在后,今天复辟之事,我只知有国,不知有家,谁再敢劝,我就大义灭亲。”曹琴见劝阻无望,深知张勋此举一出,便无法回头,于是迅速筹措30万两银票,派人送到广州孙中山处,表明自己支持革命的心态,从而为子孙留下一条活路。


据时人天忏生记载,复辟后,张勋得意的对曹琴说,自己已经被封为“忠勇亲王”了,谁知道曹琴破口大骂,说:“民国待你不薄,你今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惹下滔天大罪,你就算不为自己 考虑,难道不为子孙考虑一下吗?你今天被封为忠勇亲王,我就怕你明天要作平肩王了!”张勋不解,问:“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说:“你将来首级不保,一刀将你的头砍去,你的颈不是与两肩一字平了吗?”张勋听后大怒,摔门而去。
事实上,果然不出曹琴所料,张勋复辟仅持续了短短12天,就一败涂地,接下来,是仓皇的逃命而已。张勋死后,孙中山这样评价他: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 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光绪九年(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民国二年(1913年)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凯、黎元洪分别当上正副大总统。黎元洪又支持袁世凯解散国会,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兼任御用的参政院院长。后袁世凯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与之结为儿女姻亲以控制之。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但实际权力则为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于受段摆布,形成"府院之争"。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无实权。
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投资实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199#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0:17 | 只看该作者
200#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14:1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9-26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