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梦半醒 于 2022-1-10 17:55 编辑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每一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的发展溶入,书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明代尚态。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晋人尚韵】 【王羲之】 【钟繇】 魏晋书风的“尚韵”也就有了明晰的轮廓。所谓“韵”即作品之“意”,即笔墨天成,是超然于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内在精神,同时,这个精神又导源于人。因此,所谓的“韵”,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就是魏晋文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超然心态、风度的自然流露。 魏晋期间,拉开了书法艺术自发形态的帷幕。晋代开围不久外患内乱并起,社会动荡不安。但在书法方面,真实不因为社会的动荡而走向破落,相反,呈现了出人猜测的高度开展。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行、草朽,经过浩繁书家的奋力实际使之日臻于童稚,并被推向艺术的高峰。而后,书法的审美遵守已盖过实懈怠能,自己地削 减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 【唐人尚法】 【柳公权】 【欧阳询】 楷书正是在唐朝这个书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法字体,并出现了欧、虞、褚、薛、颜、柳等一批擅长楷书,同时又各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名家。唐代的经生书无疑受到当时社会的书法艺术观念的左右。而且由于经生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即使其中有书法出众独具一格的字体,也不像身在官场的王羲之、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那样,为社会赞赏和推崇;相反,经生们为了把自己抄写的商品比较容易地转换为经济收入,在字体上必然要追逐时尚、宗法名家;而且 在抄写的书籍篇幅里要尽量做到字体规则划一。书法史里关于“唐人尚法”的评论,可能并不包括经生书,但是,无论是唐代还是后世的经生书,其“尚法”的程度 都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手写字体。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指出:“经生书是继承章程书(就是正书)的嫡统的,以书法而论,往往可能入品的,它们的毛病,只是写得太多太熟,也太拘于成法。”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字体,对于书籍用字来说,比其它书法字体更适用一些。当雕版书的商品生产出现时,写版的工作自然多半由职业抄写的经生们担任。 【宋人尚意】 【苏轼】 【黄庭坚】 【蔡襄】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 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 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明代尚态】 【祝枝山】 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明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明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 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 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 【王宠】 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内容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