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满分作文《中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32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论语》(4)
1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一则,孔子解释孝道用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不要违背什么?是不要违背父母的“志愿”吗?这样解释似乎说得通,因为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这样的话。但我们再看下文就知道孔子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学生樊迟为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自己和孟懿子的对话,樊迟不明白,孔子就进一步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也借此可以明白了,孔子说的不要违背的是“礼”,是礼节。
那么,孔子一开始为什么不把话说明白呢?王充在《论衡》里就提出了疑问,他质问孔子为什么要省略“礼”字,不怕别人误会为“无违志”吗?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说,“违”字在古代本身就含有“违礼”的意思。他引用黄式三《论语后案》里的话说:“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孔子在学生为他驾车时对他进行教育,可见他的教学活动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大教育家风范尽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5.?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里也出现了“不违”,但意义和前文的“无违”不同,这里是不提出反对意见,可见理解古文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
颜回在老师面前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像是一个愚笨之人,但考察他回去以后的表现,他能够发挥孔子之道,可见他并不愚笨。
有些人天生就不善于表现,或者是不愿意表现,若是只从单方面去看一个人,难免有失偏颇。幸亏孔子是位好老师,能够从侧面去了解学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一般把“以”解释为“为”,也就是看他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是看他言行的动机。杨伯峻先生把“以”解释为“与”,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考查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的朋友,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几种解释都能说得通。
“观其所由”是观察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也就是他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史记·魏世家》里记载李兑观察人的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条件如此之多,可见要了解一个人真的很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7.?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这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要求,古代社会知识范围狭窄,所以孔子认为杰出之人应该无所不通。
这几乎成了古代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一物不知,君子所耻”这样的话,是许多做学问之人的座右铭。我们读古代小说,称赞一个人,总会看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星象医卜无所不晓”这样的句子。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就截然不同了。当然,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在掌握我自己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多学一点本领也是很不错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学识能力如果太单一了也未必就一定好,人生一世,有时难免会改变生活、工作的环境,在不同岗位都能施展才华的人一定会更受欢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是以道义来团结人,“比”是以共同利害互相勾结。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是自古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道理其实很简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君子和小人做事的目的不同,交朋友也一样,所以自然是“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对此,我觉得欧阳修的《朋党论》说得最为透彻:“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记得上学时学到这一则,教书时给学生讲到这一则,“罔”解释为“迷惑而无所得”,“殆”解释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但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却不同。他认为,“罔”是“诬罔”的意思,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受骗,这一句和《孟子》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相近;“殆”是“疑惑”或“危险”的意思,只是空想,不去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而缺乏信心,这就像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35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论语》(5)
20.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都是指把疑难留着,加以保留。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少说错话,少做错事,功名利禄就来了。孔子这句话本是让人为政要谨慎,却成了后世官僚不作为的一个理由。做事就有错的可能,多做就会多错,要想不犯错,最好什么也不做。于是乎,尸位素餐者视此为圭臬,中国几千年的官场上,“纸糊”“泥塑”式的官员何其多也!
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不做官可不可以为政?孔子说,可以的,不当官一样可以参加政治。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理国家不只是“肉食者”的权利和责任。心怀天下,勇于担当,正是孔子留给千古以来读书人的最好的精神财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杨伯峻先生注解说,在古代,“祭”是吉祭,和凶祭的“奠”(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魂,叫做奠)不同。古人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所以孔子说祭祀不该祭祀的鬼就是谄媚,这就和我们现代人故意讨好上司以获得不该得到的利益是一样的。
2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古代宫廷乐舞,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大夫,三桓之首。按照礼制,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最看重“礼”的,所以对季氏大加斥责。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一般都理解为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把“忍”翻译成了“容忍”“忍受”。但杨伯峻先生却认为,孔子当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这里的“忍”应该是“狠心”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他还举《贾子·道术篇》里的句子为例:“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里的“忍”也是“狠心”的意思。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持同样意见。钱穆先生在《孔子传》里则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4.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国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在祭祀祖先之时,演唱只有天子才能唱的诗——《雍》。《雍》诗是天子专用的祭祀礼乐,然而他们却恣意妄为,以卿大夫的身份,采用了天子祭祀宗庙的规格,因此孔子特意批评他们的僭越之举。
“彻”,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这里用的是原意。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是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朱熹解读说:“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25.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粗读之下容易理解成“简易”“简单”,其实是治理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是谦和、平易的意思。《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杨伯峻先生认为这可以看做对“丧,与其易也,宁戚”一句的最早解释,所以这里的“易”可以翻译为“仪文周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6.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一则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一般认为,孔子是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要这样理解,孔子是在强调儒家的“夷夏之防”观念,“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即使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民族主义的观念,我们现代人当然要批判,而且还有一个疑问,“诸夏”怎么会没有君主呢?
这就有另一种解释,中原地区的诸侯各国,虽然有礼乐,但大家都不遵守,处处都在违背礼。所以孔子感叹说,夷狄这些外族,虽然他们没有礼乐教化,但是他们还有君主,对于君主还能够忠诚恭敬。而在中国,诸侯们都已经目无君主了。所以,这个“诸夏之亡”,是目无君主,不是说真的没有君主。这就是孔子多次感叹的“礼崩乐坏”。
朱熹的《论语集注》是认同这种观点的:“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杨遇夫先生在《论语疏证》里有另一种解释,他说“夷狄之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贤明之君,意思是说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39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论语》(6)
法搞定!
27.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季氏旅于泰山”,不是说季氏到泰山去旅游,“旅”在这里是“祭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然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这是“僭礼”的行为。
“救”,这里是“阻止”的意思,“救”的本义就是止、禁止、阻止,《说文》:“救,止也。”比如《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也是这个意思。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感叹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林放是一个普通人,还懂得向孔子问礼(见上文25),而身居上位的季孙氏不仅不遵循礼,居然还认为神灵会接受他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祀。
28.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征”,证明、验证。
“文献”,和现代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典籍和当时的贤者两部分内容。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9.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在孔子时代,“祭”一般指祭祖,所以“祭神”要加一个神字。“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我们知道,孔子并不愿意多提及鬼神之事,他说过:“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篇》)所以孔子不一定是认为鬼神真的存在,他强调的是参加祭祀就要内心虔诚,引申开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用心真诚,有敬畏之心。
“吾不与祭,如不祭”,一般解释成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与”读四声,“参与”的意思。比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句应该断为“吾不与,祭如不祭”,“与”读三声,是“赞同”的意思。这样句子就翻译成了“若是我不赞同的祭祀,祭了如同没祭一般”。杨伯峻先生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0.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杨伯峻先生说这两句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做饭的地方叫“灶”,古人认为“奥”和“灶”都有神,需要祭祀。“媚”就是巴结的意思,在中国人眼中,神是可以“媚”,可以巴结的,于是乎就有了“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样的人。时至今日,许多人的拜佛求神莫不如此,祈求发财的,祈求免罪的,总不能想想,自己奉献上一点香火,就向神佛提出了那么多的要求,岂不是太不公平了?
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夫,他和孔子的这番问答都是用的比喻,后人一般认为是在说卫国的政治,但具体的含义,就只能猜测了。有人认为,“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在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君或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回答:“我要是做了坏事,巴结谁都没用;要是没做坏事,谁也不用巴结。”朱熹持这种看法,他在《论语集注》里说:“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也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南子、弥子瑕,你认为怎么样?”孔子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巴结谁都不行。”杨伯峻先生比较赞同这种说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通“鉴”,“借鉴”的意思。“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孔子推崇“周礼”,而“周礼”是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制,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的完备的礼法制度。推崇“周礼”,体现了孔子继承和发展的文化态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9-22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