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最神奇的一个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4:15 编辑

昭武九姓(粟特)

月氏人在河西及迁居伊犁河流域时﹐都以游牧为主﹐自南下大夏后﹐大部分逐渐定居和从事农业﹐并有比较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大月氏王国城市和商业也很繁荣,特别是由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

贵霜帝国衰亡之后,至隋唐时,其故地之北的康居出现了所谓"昭武九姓","昭武"之名来源於河西走廊的昭武城,原为月氏国都,其人西迁,国都之名亦随之西移。昭武本义即京城。《新唐书·西域下》曰:"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昭武九姓胡擅长经商,也多担任唐朝的军队要职。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

康--《隋书·西域传》言:"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大唐西域记》曰飒秣建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康者,曰萨未鞭,亦曰飒蒜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

安-- 《隋书·西域传》言:"安国,汉时安息国也"。《大唐西域记》曰捕喝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所谓忸密者也"。

东安-- 《大唐西域记》曰喝捍国。《新唐书·西域传》言:"东安,或曰小(疑脱'安'字)国,曰喝汗,在 那密水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西南至大安四百里"。

曹-- 《隋书·西域传》言:"曹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

西曹--《新唐书·西域传》言:"西曹者,隋时曹也,南接史及波览,治瑟底痕城"。

东曹-- 《隋书·西域传》作苏对沙那。《大唐西域记》作率堵利瑟那国。《新唐书·西域传》云"东曹, 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咀那、苏都识匿,凡四名"。

中曹--《新唐书-西域传》言:"中曹,居曹东,康之北。王治迦底真城"。

史-- 《隋书·西域传》言:"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旧康居之地"。《大唐西域记》曰羯霜那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史,或曰怯沙,曰羯霜那,居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

那色波--《隋书·西域传》作那色波国。《新唐书·西域传》言:"那色波,亦曰小史,盖为史所役属"。

米-- 《隋书·西域传》言:"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字闭拙"。《大唐西域记》曰弭秣贺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米,或曰弥米,曰弭秣贺。北百里距康"。

何-- 《隋书·西域传》言:"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新唐书·西域传》言"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黑城故地"。

石--《隋书·西域传》言:"石国,居药杀水,都城六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大唐西域记》作赭时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石,或曰拓支,曰拓析,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王姓石,治拓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

乌那曷-- 《隋书·西域传》言:"乌那曷国,都乌浒水之西,旧安息之地也。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字佛食"。

穆-- 《隋书·西域传》言:"穆国,都乌浒水之西,亦安息故地,与乌那曷为邻。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

钹汗-- 《隋书·西域传》言:"钹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王姓昭武,字阿染"。《大唐西域记》作怖捍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宁远者,本拔汗那,或曰钹汗,元魏时谓破洛那"。

火寻-- 《大唐西域记》作货利习弥伽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

戍地-- 《大唐西域记》作伐地国。《新唐书·西域传》康国条文为戍地,安国条文又言:"东至东安,西南至毕",是知戍地又为毕。

折叠嚈哒人


嚈哒人拥有大月氏人的血统,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最初居住在鄂尔多一带,战国末年主部徒居河西走廊。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西徙至伊犁河流域,后徙居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向阿姆河以南发展。自5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中亚霸主,其一支东进塔里木盆地,为当地的统治民族。自6世纪上半叶开始,沦为前突厥汗国的附庸。塞北嚈哒人至晚自6世纪上半叶便开始了突厥化的进程,自8世纪末开始成为回鹘汗国的统治民族。维吾尔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等诸多现代民族中都融有嚈哒人的成分。


乌孙人

乌孙当时是定居"敦煌、祁连间"的坐地户,换言之,春秋时期的乌孙国占居着整个河西走廊。月氏人要在此地定居生活下去,就要从乌孙人手中夺取这块牧场以求生存。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月氏人将乌孙王难兜靡暂杀于马下。乌孙王虽有王儿昆莫,但还在襁褓中,并不能领兵迎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乌孙人抱着王儿投奔了北方的匈奴人。月氏人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在今天的张掖建立昭武城,成为月氏国的都城。据史,在吐火罗语中的"昭武"二字,其实就是"张掖"的另一个称谓。"昭武"与"张掖"就是吐火罗语中的王郡。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4:16 编辑

贸易

月氏人所占地域大,人口众多,畜牧业和农业都发展很快,尤其畜牧业更为突出。生产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必然会有互补余缺的要求,一定会发生交换。这种交换可分两种:一种是部族联盟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无论哪一种,只要是交换,用自己剩余的产品,换来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者借他人之物,换来自己所需之财物,这都属于商业贸易。

月氏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发展了,氏族成员有较多的产品,氏族酋长有更多的产品,就要求在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交换。月氏人的部落联盟已具有国家的功能,部落联盟的酋长,或者说,初步进入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已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为了满足生活上的奢侈和生产上的需要,更迫切要求产品交换。月氏人的周围有其他氏族或部落联盟,月氏下层民众,也会和他们发生交换。作为外部交换来说,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是作为月氏整体的最高联盟和外界的交换。这种外部交换是否有?月氏鼎盛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先举同时代匈奴族的交换贸易为例。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墓葬出土物中,有大批的汉族文物,还有希腊人的绣幕;匈奴与统治区内的乌桓、羌、东胡等族都有交换和贸易;月氏与匈奴为邻,无疑也与月氏有交换。比月氏后进的匈奴,物物交换和贸易已较发达,比匈奴先进和强盛的月氏,物物交换的商业贸易更会频繁。只不过在这种交换中,政治上的强弱反映在经济交换贸易上也不平等;强者带有掠夺性,弱者带有被压迫被奴役性。匈奴与东胡的贸易就是显例。

月氏人的外部交换和贸易,如果何秋涛先生对《逸周书·王会篇》的观点正确,那么,月氏人最早的外部交换,要算公元前11世纪,禺知(月氏)向周成王献驹驮--张掖出产的一种野马了;如果岑仲教授对《穆天子传》的看法有理,那么公元前10世纪禺知(月氏)人蒯柏綮向西游到"焉居、禺知之平'(今山丹、张掖)的周穆王敬献豹皮10张,良马12匹,周穆王回赠"束帛加璧",就是月氏人和中原王朝最早的物物交换了。这就是说,可能在周代前期,月氏(禺知)人和中原王朝已有物物交换。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阿育王(与秦始皇同时代)祖父时的一部书里,已提到中国的丝织品。中"成捆的丝"(cinapatta)、"丝织衣服"(cinasuka)等词中,都有Cina(支那,秦字的古音快读,指中国)作词根。中国的丝绸已远销希腊,当时的欧洲称中国为"支那",希腊故称中国为"赛力斯国"。"赛力斯"在希腊语中即"丝"之意,也就是希腊称中国为丝国的原因。这些销往印度和希腊的丝绸,很可能是由河西月氏人转销的,尤其是销往希腊丝绸的时间,正是月氏将发展到鼎盛的前夕。月氏在地理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它在贸易上十分突出的中介转输作用。

有学者说,月氏就是秦时住在天水附近的鹞诸(一作绵诸),曾在陇西和秦国发生物物交换。后受秦国几次攻击,"西迁河西走廊西部"。据此文之意,鹞诸就是月氏,它是由天水附近的鹞诸迁去的,在西迁之前,曾与秦国贸易。这是月氏来源的又一说。此说恐与史实不符。秦国的西面是义渠,秦国和义渠的斗争时紧时松,因为秦国的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六国上。西面的义渠只要不攻击它,秦国就对它缓和;否则就斗争激烈。义渠的西南面是月氏。月氏与秦国隔远,月氏没有攻击过秦国,秦国也未西攻过月氏,月氏与秦国未直接交往过,所以秦国的历史上未发现有月氏的记载。相反,鹞诸与秦与邻,秦厉公六年(前471),曾向秦求援;二十年(前457),秦厉公曾伐鹞诸;秦惠公五年(前395),秦又伐鹞诸。以后再不见有关鹞诸的记载,也不见有到河西的记载,可能已被秦消灭。而义渠则灭亡在秦昭襄三十五年(前272),-秦国的宣太诱杀了曾与其通奸的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随即灭其国,将其地置为北地,郡治在义渠(今宁县西北)。于此,鹞诸灭亡后120多年,义渠才灭亡。秦国与月氏之间,始终隔着义渠。鹞诸要迁到河西走廊西部,怎么能越过义渠?即使能越过,这时的月氏已很强大,月氏怎能容忍鹞诸占了它灭乌孙后而获得的西部?由上面所述种种情况推断:鹞诸不是月氏,到陇西和秦国进行区别轻重缓急物物交换的是鹞诸,不是月氏。那么月氏与秦国是否有过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肯定有,转手的丝绸贸易就是东从秦国来的。但这种物物交换的贸易,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虽然间接,但月氏人亦脱离了以物易物的原始形态,而发展到买与卖较高级的商业贸易了。

月氏在古代丝路东段的十字路口上,交换和贸易很频繁。它为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13#
发表于 2021-1-27 14:12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1-1-27 14:10
我理解就是人的底线吧

尤其是和好朋友之间,这个“度”咱可以大一点
和泛泛之交就可以缩小一点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27 14:18 编辑

社会组织

古史文献对月氏族记载简略,故难知晓其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具体情形。然据《史记》和《汉书》说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当可推知月氏亦存在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

学者们对月氏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尚无一致意见,但对大月氏迁徙经过伊犁河、楚河流域及阿姆河流域等地似乎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大月氏"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似乎并没有随其迁徙异域而解体,而是不同程度地残存下来。《史记·大宛列传》谓:"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同俗。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有的学者认为,"康国等昭武姓国家中,王族是月氏人,臣民当系粟特土著"。果此则作为游牧民族的月氏的王族曾对征服地居民实施过军事行政统治,这在其后渡过阿姆河及征服大夏诸国的过程中表现得似乎更为明显。

折叠
宗法统治

人(Asii,Tochari,Gasiani,Sacarauli)原来亦为骑马游牧民族,只是进人Bactria以后才逐转向农耕和定居,"其上层贵族无疑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顽固地保持着旧的习俗,下层牧民'土著'化的过程只要条件具备也不是不可逆转的。至于张赛所见畏战、善贾市的土多,当然包括若干已定居的Asii,Tochari人,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原希腊巴克特利王国的居民,须知张赛所传大夏国已是被大月氏征服了的大夏国"。张骞西使时,大月氏虽已征服了大夏国,其王也常巡历妫水南,但其王庭毕竟尚在地水北。换言之,地水南边的原大夏国都城监氏城可能仍为大夏人的活动中心,故《史记·大宛列传》仍为大夏立了专条。但是,学者们对大月氏与大夏的关系,亦颇存异说。

然至《汉书·西域传》颂描述的年代,大月氏已定居如水南,其国土、国都似与原大夏国已基本相同,故《汉书·西域传》取消了"大夏国"专条而附列其事于"大月氏国"条之后。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认为,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灭亡前Sogdiana仍在该国版图之内,说明大月氏西迁前的Sogdiana属于大夏。故《史记》所载大月氏"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表明大月氏首先征服的是当时属于大夏的Sogdiana。至于《汉书》的"大月氏国",则应包括《史记》的大月氏国和大夏国。余太山先生对此已有否证,他认为《大唐西域记顺载的"覩货逻故地"并不包括Sogana,因此《史记》所谓"西击大夏"不能认为是大月氏西击Sogdiana。杨建新先生认为,玄类所说的"覩货罗国故地"与"覩货逻故国"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立的两个政权。《大唐西域记》中所说葱岭以西的"覩货逻国故地"是指5~6世纪中曾经占据吐火罗斯坦并以巴尔为都的厌哒--吐火罗王国;《大唐西域记》所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覩货逻故国"是指统一的贵霜王国破灭后(公元3世纪20年代至4世纪30年代),其一部分包括大月氏人的遗民东迁到尼雅至安得悦河一带所建立起来的、隶属于缮善的小政权。




15#
发表于 2021-1-27 14: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发表于 2021-1-27 14:16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1-1-27 14:14
起码不能触碰人家的底线。至于如何把握,我觉得就靠人的自觉性吧。

凡事的确要有一个度,这样也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17#
发表于 2021-1-27 14: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发表于 2021-1-27 14:20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1-1-27 14:18
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至关重要的

察言观色,学着看周围人的表情和态度,就像水一样 零度结冰,100度沸腾,这就是度
19#
发表于 2021-1-27 14: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
发表于 2021-1-27 14:24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1-1-27 14:22
水老爷说如果他是我,他会三思而后行

玩物丧志,这个度就要看你内心是怎么衡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4-30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