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文采非凡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4 20:14 编辑

毛主席60岁生日请吃饭时叮嘱:别忘了烧锅炉的同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 资料图

      1949年3月16日,毛主席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报告,制定了“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的规定。毛主席带头发扬党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195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六十大寿,党中央接到全世界马列主义政党、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发来的许多贺电、贺信,热情祝贺毛主席的六十大寿。毛主席严格指示不准发表这些贺电、贺信,可是我们身边的警卫人员,怎么也抑制不住为毛主席祝寿的愿望。几天前我就和卫士组的同志们商量,要给主席祝寿。12月26日这天,我很早就来到值班室,待主席醒来后,我高兴地走到主席床前,把我们警卫人员的心愿汇报给他老人家,并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毛主席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又指示我说:“你备点酒,让老廖师傅给做四菜一汤,请大家吃饭。”主席还特别嘱咐我说:“别忘了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请他们一起来。”毛主席就是这样模范地执行党的规定,俭朴地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度过了他的六十大寿。当天夜里,毛主席乘专列抵达杭州刘庄,开始主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81岁毛主席指挥作战,打了60多分钟,成功收复三岛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领导人和缔造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对我国的革命进程有着不可争论的贡献。在其81岁高龄的时候,还指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军事作战,堪称经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4年,中国宣布对西沙、中沙、南沙和东沙群岛的所有权。但是就在宣布结束后的几天里,南越便派出了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再一次大胆的侵入我国西沙永乐群岛海域。
      南越仗着美国赋予的军舰,无故的冲撞我国捕鱼船,造成了当地渔民不可逆转的损失。南越的蛮横不仅于此,还占领了金银岛和甘泉岛。后来虽然我国对南越的恶劣行为进行了口头警告,但很显然是在浪费口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随后周总理在详细的了解了情况后,感觉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可能会发生一场局部战争。因此请示了毛主席,在报告上周总理明确指出需要加强当地巡逻和相应指挥,来守卫西沙群岛。
      毛主席随后在报告上郑重的批了两个字:同意!并且指出:“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月19日上午10点25分,4艘越南军舰再一次如入无人之境闯进我国海域,并打响了第一枪。我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迅速出击。只用了仅仅一个小时,南越的四艘军舰就有三艘遭受重创,只剩下一艘在苟延残喘。11点32分,中国海军的增援赶到,合围将最后一艘军舰击沉。
      在这场战争中,一共收复了金银、甘泉、珊瑚三座岛屿。此战以后,西沙群岛归属中国大陆实际的控制管辖下。



12#
发表于 2020-12-15 06:11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的诗词挽联,又一种帝王的霸气。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5 10:34 编辑

因毛主席一个命令,他坚守此地长达半个世纪,时隔55年终见毛主席遗容!
      他给毛主席当过5年警卫,复员回家后,在深山当了50多年农民,即使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曾公开自己曾经是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这个人就是奉孝同。
      1955年5月14日,毛主席接见奉孝同所在的警卫团一中队。期间毛主席提出要给大家安排了一项任务—以探家为名做农村调查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调查结束后,奉孝同回到北京把调查结果写成材料汇报给毛主席。1955年7月20日上午,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听取了奉孝同等人的汇报,期间主席说:“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汇报结束后,毛主席请奉孝同等人吃了个便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8年2月,28岁的奉孝同复员,临走之前,毛主席告诉他:“你回家以后,不要摆架子,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奉孝同严守纪律,回乡后从没有把自己特殊的身份告诉过父老乡亲,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对于这个秘密他守了54年,只有他妻子知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坚守军人的机密,54年时间里他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只把自己当成最普通最平凡的山野农夫。
2013年11月17日上午,奉孝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为了这一天他盼望了55年。当看到毛主席遗容,奉孝同再也控制不住喊了声“毛主席”,就痛哭失声到说不出话来。
      历史 中国历史 毛主席 奉孝同天安门广场

他是毛主席的警卫员,替主席挡下致命一棍,活了100岁高龄
      今天介绍的这位,名叫蒋泽民,人生经历更加丰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蒋泽民是辽宁黑山县人,是个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时,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怎么回事,18岁的蒋泽民就拿起一把镰刀,去投奔抗日义勇军。
      当时,东北有好几支义勇军,但大多是江湖草莽性质的,有点像上山入伙,你得有枪有马才行。
      蒋泽民只有一把镰刀,处处碰壁,只好回家想办法找枪找马。
      蒋泽民家里本来有马,但被地主刘四聋子抢走了,蒋泽民就去找他,说:“我现在要投奔义勇军,需要马,我的马被你抢走了,现在限你三天时间还给我,不然老子先拿你这个汉奸开刀!”
      刘四聋子也听说了蒋泽民参加义勇军的事,知道他说到做到,只好乖乖地把马还给了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于枪,蒋泽民打听到临近村子一个地主家刚买了一把小手枪,就跑去他家里“借枪”。蒋泽民把自己抗日救国的想法一说,没想到这个地主是个开明人,觉得手枪在自己这里只能保一家平安,不如给抗日义士用来保家卫国,于是就把这把精致的小手枪送给了蒋泽民。
      有了枪和马,蒋泽民索性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到处打日寇、打汉奸。这一年,蒋泽民还只有18岁,可谓少年英雄!
      现在经常有人说当年的东北人没骨气,甘当亡国奴,其实,在民间有非常多的像蒋泽民这样的草莽英雄,他们一无领导,二无粮饷,凭着一腔热血,克服了重重困难,到处打击日寇,这种精神是不容抹杀的!
      起初,蒋泽民抗日的方式非常原始,就是像东北常见的“胡子”的做法,骑着马到处跑,碰到日伪军就打,打不过就跑。
      但是很快,蒋泽民就发现这样不行,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武装,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打不赢。于是,他主动带着队伍参加了东北抗联,成为第四联队的一部分。
      有了东北抗联的锻炼,蒋泽民的进步也非常快,尤其是枪法,百发百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35年的一天早上,蒋泽民在山中遇到一个人,鬼鬼祟祟的,蒋泽民知道,这一定是日本人派来侦查的奸细,于是就要活捉他。那人撒腿就跑,蒋泽民紧追不舍,竟然被那人带进了日军驻地,很多日军围上来要抓他。
      蒋泽民一边还击一边跑,不料又闯进了另一处日军的营地,这群日军当时正在集合,事出突然,一点准备都没有,蒋泽民举起枪就是一梭子子弹,当即打倒了五六个日寇。
      蒋泽民钻进一条小山沟,利用小山沟狭窄的有利地形,又打倒了好几个日寇,顺利逃脱,毫发未伤!
      后来,抗联为了培养他,就派他去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一直到1938年回国,奔赴延安,又在抗大学习保卫工作,成为毛主席的保卫参谋。
      蒋泽民在毛主席身边保护了三年,处置过好几次特务暗杀事件,比如在1941年9月,毛主席在接见一位国民党官员的时候,一个军统的特务拿着一根棍子,悄悄地向毛主席靠近。
      当时场面有点乱,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特务,但就在他举起棍子往主席的头上砸的时候,蒋泽民一个箭步冲过去,举起右臂,硬生生地把棍子挡了下来,然后一脚把他踢翻在地,让几个警卫员把他绑了起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毛主席身后就是蒋泽民)
      这次事件太惊险了,如果不是蒋泽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后果不堪设想!
      而蒋泽民也因为这次挡棍子,右臂差点骨折,好几天都抬不起来。
      后来,蒋泽民说:“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永远高于我的生命!”
      重庆谈判时,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保镖队伍有著名的“一虎二龙三鼠”,其实,蒋泽民当时也作为毛主席的副官同行,贴身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解放战争开始后,因为蒋泽民是东北人,被派回东北,作为后勤干部,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
      建国后,蒋泽民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主要在沈阳军区后勤部工作。
      蒋泽民生于1913年,到2012年去世,享年100虚岁。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5 16:57 编辑

当年与毛主席合照的少年男女,后竟真成了夫妻,称最感谢的是主席
      1959年6月25年,南下视察的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此次韶山之行中,毛主席留下了许多温馨亲切的合照。其中有一张是毛主席与一群少先队员的合照,系着红领巾的毛主席搂着两个少先队员,笑的合不拢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名少先队员,后来竟真的成了夫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姑娘名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当时毛主席来韶山视察,他们来人代表韶山小学向主席鲜花。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两人的关系在那之后日渐亲密,上大学时二人早已确定了情侣身份,后在1971正式结为夫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提起毛主席,夫妻二人都面露笑容,说最感谢的便是他。在结婚之后,他们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都会回韶山纪念毛主席,到目前为止,已经坚持了40多年了。
      对于二人的结合,当时有人是这样形容的:经典照片为媒,成就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夫妇二人在当年和毛主席的合影前拍照纪念

他是毛主席的学弟, 不会“打仗”, 但战功卓著成开国十大将之一!
      开国十大将军之中,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人有很多,比如战神粟裕,就十分的厉害打过很多的仗,而且每战必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在十大将军之中有一个人,没有亲自指挥过兵团作战。被人戏称为不会“打仗”,但他用笔横扫千军,战功卓著。
他就是谭政。
      谭政6岁时在七星桥私塾读书启蒙,在这里认识了他一生的好友陈赓,两个人的友谊伴随了一生,并且双双被封为大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后谭政就读于东山学堂。
      东山学堂是近代一个十分著名的学堂,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学堂。
      东山学堂先后走出毛泽东、毛泽覃等一大批的风云人物,因此谭政对学长毛泽东十分仰慕,一直想要接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没想到毛主席的学弟谭政,成了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
      谭政从东山学堂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村里人都叫他“白面先生”。
      谭政在参加红军后,某领导问将军:“给你十发子弹,能否命中十人?”
      将军摇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又问:“五个人呢?”
      将军又摇了摇头。
      又问:“三个人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将军又摇了摇头,然后看到领导脸色不高兴,于是急忙补充道:“可能吧”。
      领导听后,叹了口气,说:“那你就别拿枪了,好好的用你的笔,去笔扫千军吧。”
      因此谭政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笔杆子,建立着彪炳的战功。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0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08:34 编辑

老照片:向钱三强敬酒的毛主席,参观齐白石画展的周总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9年9月30日,毛泽东与宋庆龄同赫鲁晓夫、胡志明在新中国国庆十周年宴会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1年,向钱三强敬酒的毛主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托腮微笑的周总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1年7月,周总理会见秘密来华访问的基辛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8年, 周恩来和华君武、王朝闻、邵宇、钟灵、徐明(自右至左)等参观齐白石画展。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0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08:43 编辑

毛主席在十九岁时写了一篇作文,令国文老师赞叹不已

      【核心提示】毛泽东主席一生喜欢读二十四史,尤其喜欢读《史记》,他在早年就已经熟读之,且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的读书心得体会。那么,对商鞅徙木为信这件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看待的呢?
      毛泽东主席一生喜欢读二十四史,尤其喜欢读《史记》,他在早年就已经熟读之,且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的读书心得体会。那么,对商鞅徙木为信这件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看待的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历史上最主要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秦孝公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使秦国国富民强,一跃而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但在变法之初,商鞅却遇到了许多阻力。这些阻力,既有来自甘龙、杜挚等秦国权贵的,也有来自秦国老百姓的不信任。为了清除这些阻力,商鞅一方面舌战群臣,取得秦孝公的支持;另一方面徙木为信,赢得秦国老百姓的信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变法的法令公布前,商鞅特意在秦国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高三丈的木条,并贴出告示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
      事情容易办,酬劳也很高,确实很诱人。不过,在老百姓的思想里,还有“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朴素意识,故而大家都怀疑告示的可信度,没人去搬木条。
      商鞅见无人来搬木条,又出布告,把酬劳提高到五十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兑现承诺,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
      这就是商鞅徙木为信的故事,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2年,毛泽东时年十九岁,就读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在该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为信论》。在这篇作文中,毛泽东谈到了对商鞅徙木为信的看法,全文摘录如下: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馨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车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盲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徒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篇作文中,毛泽东认为,法令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工具,商鞅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变法是为“良法”,有利于富民强国。但由于当时“民智未开”,老百姓无法认识到法律的积极意义,故而逼得商鞅不得不以“徙木为信”来获取老百姓的信任。这在毛泽东看来,不仅是商鞅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年仅十九岁的青年毛泽东有此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国文教员看到毛泽东的这篇作文,也是称赞不已,他在毛泽东的这篇作文当中写下了许多评语,并把这篇作文作为优秀范文,在同学中“传观”。
      这些评语包括:“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駸駸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杠鼎”、“积理宏富”等。
      在文末,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国文教员还写有以下总评:“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毛主席工作到底有多拼命,看到这一画面连卫士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古人常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毛主席带领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后很重视这个问题。在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为了考出好“成绩”,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不敢有丝毫松懈,夙夜在公。为了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他拼命工作,并在这期间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并值得我们学习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人我感动的一个故事就是毛主席累得睡着了,嘴里还含着半个芋头的故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
      毛泽东半截芋头在口,卫士感动落泪
      故事发生在1957年2月,毛主席为了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接连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当时的卫士封耀松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封耀松18岁被调到中央警卫团给毛主席当贴身侍卫士,给毛主席做了近4年卫士,封耀松基本摸清了毛主席的习性。比如毛主席每逢大事时常几天几夜不睡。毛主席吃饭没有规律,大多数都是在卧室里吃。毛主席思考问题不喜欢有人打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与卫士
      当时封耀松看到毛主席又是几天没合眼,而且还没吃饭,他就守在门口等待机会。当他看到主席稍事休息的一个机会,小声劝道“主席,您已经十多个小时没吃饭了。给您搞点吃的来吧?”
      “好吧,烤几个芋头来。”毛主席同意了。可封耀松建议做点好吃的,补充补充营养。可眼里布满红丝的毛主席望着他,满脸倦容,勉强说道“不用搞了。你给我烤几个芋头来就行。”一挥手,“去吧!”又低头开始写字。
      封耀松不敢多说话了,赶忙跑到厨房,让厨师师傅帮着烤了6个芋头。当他端去书房时,只见毛主席斜靠在大床上,手里还拿着文稿睡着了。毛主席实在是太累了!
      十多分钟后,屋里传来主席的咳嗽声,封耀松赶紧进去把芋头送过去。主席放下笔和文件,双手搓搓脸,拿起一个就吃了起来,而且还吟诵起了诗句。封耀松就轻轻退出了书房。
      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里面吟诵的声音没有了,封耀松仔细听,隐隐听到打呼噜声。封耀松轻手轻脚走进屋,看到碟子里只剩下一个芋头,毛主席头歪在右肩一侧已经睡着了。封耀松感觉毛主席的鼾声怪异,走近仔细一瞧,吓了他一跳,只见主席嘴里含着半个芋头,还有半个芋头在手里握着,随着鼾声起伏。封耀松看到毛主席累成这个样子,心里难过,眼眶发酸,眼前模糊。他轻轻地去扣主席嘴里的芋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
      他把主席嘴里的芋头抠出来,也把主席惊醒了。虽然当时毛主席朝他发了火,可封耀松哭着说道:“主席,求求你,你必须休息了,求求你......”
      毛主席了解到情况后,给封耀松道了歉。封耀松不难不怪主席,因为他知道这是长期不休息的都有的急躁脾气,他再次恳请毛主席休息。
      毛主席愧疚地对封耀松笑笑,抬起右手,手指在头顶上画了两个圈:“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喽。”他对封耀松说,“好吧,小封,我休息吧。”
      读后的两点感悟
      1.毛主席之所以值得后人敬仰,在国内外闻名,除了他拥有大智慧、大胆略以外,还在于他拥有的大人格。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试问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
      2、我们没有不努力的理由。不要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连毛主席为了国家的事业都曾拼命工作,当下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去奋斗,不去努力的理由。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11:14 编辑

国庆大典毛主席请来当年要开除自己的校长,一代伟人做法令人敬佩

      白云悠悠,红旗飘飘。在临近国庆之际,毛主席邀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一同参加庆典。在众多熟悉的身影中却没有找到主席青年时期的老师—张干。毛主席不免有些失落,连忙询问一位同志张干先生的情况。
      毛主席对张干先生言语之间的关心引起了宾客们的关注,原来,这位张干先生曾与毛主席有过一段“敌对”的过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逃学罢课,校长辞退
      将时光机转向1915年。当时,一战爆发,国外局势动荡,国内各派纷争,军阀混乱。旧中国的学生少了一点书生气,多了些热血莽撞。
      那时候的毛主席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育厅颁布一条新规:从今年秋季起,每名学生需缴纳十元学杂费。
这十元在那个年代是笔不小的数目,尤其对于一些穷学生来讲更是一种负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时任校长的张干先生对这项新规是极力推行的,但却遭到学生们的抵制。学生们不怕校长,认为这项新规有违“民主”和“平等”,便纷纷罢课逃学,甚至到街上发传单,闹出不小动静。
      这场轰轰烈烈的“抵张运动”就此开始,老师主任们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青年毛主席也加入了这场运动,胆大点子多的主席甚至提出来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仅仅是发宣传单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群众也不一定看得懂,他要做的就是把事情渲染得更容易激发“民愤”。
      于是主席重新拿来纸和笔,亲自书写一份能够击中张干先生要害的宣传单。他用热情饱满的笔调义正言辞的控诉张干先生的行为,“行为不当,教学失败……”,“破坏平等民主……”。这份“驱张宣言”完成后又被其他同学发放到其他地方,确实对张干先生带了来不小的影响。
      学生们闹得不可开交,学校也不能正常上课。
张干先生忍无可忍,召集其他同事开会宣布开除包括青年毛主席在内的十七名学生。一些老师们纷纷劝解,认为学生虽有错但本性并不坏,只要好好教育让他们改过自新,便就会将大事化了。张干先生于是撤掉开除,改为记过处分。
      这下,所有学生都不满意,继续将事情发酵大,最后闹翻,张干先生不得不离职,离开了这群学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时光又回到庆典,当年帮毛主席等学生请求的老师王先生,现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王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禁感概万千,仿佛这场闹剧就发生在昨天。毛主席懊恼不已,自责道“赶走张先生是没有必要的,他是校长,这规定不是他想不做就能不去做的,这十元学杂费的事也不能全部怪罪于他”。
      主席问从前的老师张干先生现在还是否教书,那位老师连忙回答:“在的,张先生一直在教书,现任一中学的数学教员”。
生活窘困,难以开口
      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离职后,张干先生并没有转行,而是继续去到别的地方教书。他现在还记得当年的青年毛主席,并且在得知自己当年的学生成为一国领袖后更是骄傲不已。
      可开心之余又有了担心,因为他记得了自己曾用四十年积蓄购置田产一份,“这不就是会定为我是地主了嘛!”他叹息道。另外,他之前还发给毛主席一封电报,劝他不要固执,应该赴约去重庆谈判,这不就是又帮了蒋介石说话。
      中年时要处分毛主席,老了又“干出”这种事,张干先生此时是担心害怕又十分懊悔,于是常常陷入困境,生活上也窘迫不堪。曾有人让他向毛主席写信帮忙,张干先生坚决不同意,可到独自一人的时候又想拿笔写下信,矛盾缠一身,无奈只好作罢。

      不计前嫌,邀请盛典
      又回到庆典。当年张干先生的同事周老师向毛主席说起了张干先生的处境,希望主席能够帮一帮他,“他还是有自尊心的,又不想麻烦您,唉”。
      主席听后,连忙点头:“为何不早说,有难处就要提出来,对张干先生这种教育家,国家是应当要照顾的”。主席一番话语让在座的老师同学十分感动。“张干先生身上就是有种湖南人的韧劲,吃苦肯干,兢兢业业”大家纷纷称赞道。
      几天后,毛主席向湖南省主席致信,特准张干先生和罗元鲲两位古稀教育家予以国家补贴,每月都会给津贴大米若干,以此表示慰问之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得知毛主席向两位老先生给予帮助后,张干先生立刻坐在书桌前,颤颤巍巍的写下一封信,向主席表示感激之情。
      主席收到信后也立刻写了封回信,言语间满是对老先生无尽的关切,字字温暖人心。回信让张干不禁落下眼泪,之后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在主席的邀请下,张干于1951年的国庆参加了盛大的典礼。

      师生相见,泪如雨下
      游园里百花齐放,风景美如画。在中南海丰泽园,张干先生下车后见到了几十年未碰面的主席。
      毛主席热切的迎上来同张干先生握手,亲切的向老师问好。张干先生在看到主席后眼中含满泪水,一遍遍说着“润之”,“润之”。
      在饭店里,毛主席和他聊起往事,“也怪我,当年我也虎得很,造成不少麻烦,只希望先生不再怪罪于我”,主席真诚说道。张干先生听后赶紧站起来想要鞠躬,主席抓住他的衣服道:“先生不必这样,我知道你是不在意的”。在座的人听后也笑了起来,氛围好得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干先生从北京回到湖南后,成为省政府参事室的顾问。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薪酬足够一家人生活。张干先生也不辜负主席的苦心,和他在教书期间一样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做贡献。
      再后来,张干先生身体愈加虚弱,偶有同主席来往书信。主席每一封信都及时回复,还派人给张干先生塞了份钱款,张干先生不接受,最后耐不住派遣的人一番劝告,最终收下。张干先生从病床上下来,赶紧鞠躬表示自己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意识已经模糊的张干先生还没有忘记毛主席,嘴里一遍遍念叨“润之”,“润之”。
      结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伟人的胸怀是堪比大海般广阔。曾经年轻时的轻率莽撞,再到平易近人,真情意切的关心自己的老师,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毛主席展现了令人钦佩和尊敬的胸襟与智慧。
      无论何时,无论身居何位,每个人都应该对老师长辈怀有感恩之情,不忘初心,不忘教诲。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12-16 16:12 编辑

杨开慧手写信曝光,字里行间充满对毛主席的思念!


兴学社会2020-11-28 10:37


投诉


分享1/14
1927年8月底,毛泽东在湖南离开自己的妻儿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携儿子们回到板仓居住。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悄悄地作好了最坏的准备,把三年来自己所创作的手稿分别藏放在了一些隐蔽的地方。若干年后部分手写信被人们发现,字里行间中无一不透漏着对毛主席的思念。
杨开慧是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人,她的父亲远涉重洋去留学只为了救国救民。杨开慧和母亲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27年8月底,毛泽东在湖南离开自己的妻儿去指挥秋收起义,杨开慧携儿子们回到板仓居住。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她悄悄地作好了最坏的准备,把三年来自己所创作的手稿分别藏放在了一些隐蔽的地方。若干年后部分手写信被人们发现,字里行间中无一不透漏着对毛主席的思念。杨开慧是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人,她的父亲远涉重洋去留学只为了救国救民。杨开慧和母亲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后来,杨开慧的父亲从国外学成归来,在一所学校任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向杨开慧的父亲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问题,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独特的思想与不俗的谈吐使杨开慧对毛泽东十分的敬佩,再加上两人的思想高度一致,毛泽东与杨开慧陷入了爱河并于1920年冬天完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22年的时候,杨开慧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是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中共“一大”后,杨开慧就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是在1927年8月底,临走之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却没想到这次话别,是这对夫妇的永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了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将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坚持了斗争整整3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军在1930年的时候攻打了长沙两次。湖南军阀下令花费1000银元追捕杨开慧。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过了敌人的几次追捕,但在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偷偷回家看望孩子和母亲的时候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被逮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开慧于1930年11月14日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开慧藏于板仓老家时,1928年10月曾写了一首《偶感》,五十多年后人们修缮她的故居时才发现。诗中虽有错别字,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思念却凝聚纸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认识杨开慧的人评价杨开慧的时候说,她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言语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丰富,意志异常坚强。杨开慧是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无论在革命的顺境还是逆境,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她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妻子的气节,坚决没有背叛党和自己的丈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时,毛主席满含泪水,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似乎对与杨开慧的死久久不能释怀。

而到了晚年更是常常提及,缅怀不已。把杨开慧当作他一生最爱的革命伴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开慧虽然有一半女子没有的刚劲气节,却在手稿中流露出自己身为女人软弱的一面。信中表示,她是软弱的,自己一个人也是孤寂的。这是怎样一种深沉的爱才能让她独自熬过那段痛苦不堪的岁月啊,至死也不愿出卖自己伴侣与坚守的信念。她,当真对的起“骄杨”一称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8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