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色空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见所未见的照片

[复制链接]
135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2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30 编辑

位置:中国姓氏起源大全 >>
张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祐,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135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39 编辑

曹植作《七步诗》一事辨析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曹植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受到古代很多文人推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说的就是曹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植又是可悲的。曹植想要出仕,走上政治舞台,但曹丕上位之后,对其他曹魏宗室进行压制,堤防;后来即位的曹叡继续压制曹植。曹植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一个很“可怜”的人物。而且曹植还有一件“七步成诗”的轶事:在受到曹丕压迫的情况下,利用敏锐的文才七步成诗,逃过一劫。这首《七步诗》也被广泛流传,为人熟知。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那么《七步诗》究竟是不是曹植的作品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曹丕、曹植之争与《七步诗》
      大家都知道,曹丕和曹植之间曾经对魏世子的位置有过一番争夺。事实上曹昂和曹冲去世,曹彰一心投入到军事上,最有力的竞争者确实是曹丕和曹植。而曹操又不是一个循规蹈矩,非要履行嫡长子继承者的人物,这就给曹植带来很大机会。曹植以杨修、丁仪、丁廙、杨俊等人为羽翼,与曹丕竞争,还一度威胁到曹丕的地位。
      但是曹丕的党羽更加强大一些,曹丕本身也是嫡长子(曹昂去世,卞夫人成为正室),更具有法理。况且曹植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放浪形骸,他更适合当一个诗人,而非一个政治家。所以曹操最后还是确定曹丕为世子,曹丕上位后,也对曹植的党羽进行了清算。这种历史背景为《七步诗》的产生创造条件,其中曹植作为失败者,同时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往往更受到文人的同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七步诗》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小编还是简单说一说故事大概。其实《七步诗》的故事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曹丕命令曹植七步成诗,做不出来就要杀害,曹植随口作出《七步诗》,曹丕于是放过曹植;另外一种说法,曹丕和曹植出游,路上见到两头牛打架,一头牛被顶到井中而死。曹丕便命令曹植百步之间做四十字诗,不能有“牛”、“井”、“斗”、“死”四个字。曹植先作出《死牛诗》,一百步没有到,于是又作《七步诗》。当然了,按照这个说法的话,《七步诗》的名字就不恰当了。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太平广记·俊辩一·曹植》:“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诏令赋死牛诗……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为
      很多人将《七步诗》收录在曹植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七步诗》是托名伪作。小编认为,《七步诗》有很大可能并非曹植的手笔。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七步诗》不见于正史,也不见于早期的曹植文集
      《七步诗》最原始的来源,就是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本身并非正史,而是一本志人小说。而且《世说新语》明显带有黑化曹丕的倾向,掺杂很多主观色彩。不能说《世说新语》没有史料价值,但显然不如正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很多古籍中都记载《七步诗》一事,比如上面所说的《太平广记·俊辩一·曹植》、《初学记·帝戚·王·事对》、《昭明文选·行状·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太平御览·文部十六·思疾》(当然也有可能有别的典籍,但小编只能找到这几部),其中除《太平御览·文部十六·思疾》没有明确说明出自《世说新语》,其余典籍中都标注来源,就是《世说新语》。而早期的唐宋时期的曹植文集中并没有收录《七步诗》。所以从史料最原始的来源上来看,《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是很值得质疑和商榷的事情的。

二、《世说新语》中的错误之处
      既然《世说新语》是最原始的史料,我们分析《世说新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判断《七步诗》的真伪。而《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世说新语》中是这样说的:“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东阿王就是曹植。我们来看看《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记载的曹植封王的经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曹植封鄄城王。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植徙封浚仪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植徙封雍丘王。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徙封东阿王。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徙封陈王。

      其中黄初是曹丕的年号,太和是曹叡的年号。《世说新语》中称呼曹植为“东阿王”,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曹植被封东阿王至少是太和三年之后,曹丕早就去世了。另外《世说新语·尤悔》中记载曹丕毒杀曹彰一事中,也出现了相同的错误。可见曹丕毒杀曹彰的事情可信度也比较低。
     《世说新语·尤悔》:“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

三、《七步诗》不符合曹植文风以及不合逻辑
      相对于前两个理由而言,这个理由就有点带有主观倾向了。小编也不保证完全正确,仅供参考而已。首先是《世说新语》中记录的《七步诗》的内容。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以看到《七步诗》感情真挚,比喻巧妙,但文风上朴实无华,没有过多修饰。这与曹植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曹植的文风是“词彩华茂”、形骨兼备。为了在主观中寻求更多客观性,小编采取两篇曹植作品的一部分,一篇是早期优游时期创作的《铜雀台赋》;一篇是后期抑郁、悲愤时期的《赠白马王彪》,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曹植的行文风格。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与《七步诗》有一定区别。
     《铜雀台赋》:“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赠白马王彪》:“大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从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从逻辑上也不恰当。曹丕、曹叡两朝实行压制、控制藩国的政策,已经将曹植牢牢控制起来,曹植不会对曹丕造成一点威胁;曹丕即使携带私怨,也不会用这样“幼稚”的手段,从而打击自己的名望。何况曹植写《铜雀台赋》时“援笔立成”,显示出非常高超且敏锐的文才,当时曹丕也在场,深知这一点。如果曹丕真想杀死曹植,怎么会用这种用文学刁难曹植的方法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结
      综合以上几点,小编认为《七步诗》有很大可能不是曹植所写,而是后人托名伪作。由于《世说新语》的收录,以及《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让《七步诗》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加上曹丕和曹植的旧怨以及曹丕对曹植党羽的清洗,让《七步诗》更加深入人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后来《七步诗》被收录到曹植文集中,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
1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46 编辑

高适最经典的一首诗,一千多年来无人能出其右,通篇美得令人心醉



      唐朝诗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也正是由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当时无论是在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那都是世界一流,另外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些诗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自然充满了自信,为此在文化上也是高度自信,同时也高度自觉;那么他们的这种自信,也是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当时的边塞诗人,他们表现出了一腔爱国热情,可谓是心怀天下,从而也有一种远大的人生志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么边塞诗人大家最为熟悉的则有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人,其实除了这几位之外,我们还不应该忽略高适,同样是边塞诗人,他的作品显然要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有气势,特别是他的一首《燕歌行》,通篇更是洋洋洒洒,不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更是把边塞的风光,以及残酷的战争,还有自己一腔热血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为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显得很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实我们从他的诗作中,有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柔情,譬如他的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便是一首充满了柔情的作品,通篇不仅唯美,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忧愁之感,更是把送别时的那份感伤之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朝: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一首很典型的送别诗,通篇看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经典,整首诗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把送别之情写得很是独特,他并不像一般的诗人那样写送别,一般的诗人他们是喜欢写得哭哭啼啼,但是高适的这首诗写得又是很不一样,虽然通篇看上去很伤感,可是却并没有表现得哭哭啼啼,反而是写得很是温情,诗人在这里则是安慰起了朋友,也就使得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写景,但这样的一种描写方式,也令他这首诗显得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有张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地方千里黄云,看上更是遮天蔽日,也让人看不清楚,整个前面都是朦朦胧胧的样子,远处更是送来了阵阵北风,不仅来了一群大雁,同时又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更是白皑皑的一片。这两句看似写得很普通,可是再结合下面的两句,则是会发现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四句更是经典,也是千古名句,同时也是两句人生箴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抒情,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对于友情的那份深厚的友谊,千万不要担忧,不要去担心前方没有知己,要知道这天下的人没有人不认识你。在这两句中诗人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二首.其一》,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篇描写得很是唯美,也很是深情,诗人也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描写了当时的环境,以及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与众不同,特别是最后两句,更是成为了至理名言。
135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48 编辑

元气满满的励志句子,送给有梦想的你!



黑美丽

关注

2021-11-29 02:33

[url=]大图模式[/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就瘦多少

一、趁年轻去吃苦,去拼搏,等年老时,回忆里满是骄傲,这是别人给不了你的。
二、时间玩得起我们,我们却玩不起时间,在吃得苦的岁月,别太安逸,在吃不起苦的日子里,别太逞强。
三、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择自己说了算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震惊:脑血栓、脑淤血折磨好几年了,竟被这个简单方法治好了

四、要努力呀,为了想要的生活,为了人间的烟火气,为了今天的风和月。
五、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
六、慢慢明白,生活不会因为某个节点而变得与众不同,未来的幸运,都是过往努力的积攒。
七、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待出来的辉煌;埋怨,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血糖高的“死对头”找到了,饭后这样做,血糖不再高,远离胰岛素

八、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
九、现在偷的每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以后的日子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来填补这个坑。现在吃的每个苦,都是给未来添砖加瓦,以后的日子会加倍享受苦所带来的乐。
十、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与其对当下的生活满腹牢骚,不如努力地去改变。
十一、趁着年轻,你需要多受一些苦,然后才会真正谦恭;不然,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要毁了你。
十二、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在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候,告诉自己:努力,就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十三、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是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十四、认真对待你的工作。工作也许不如爱情来得让你心跳,但至少能保证你有饭吃,有房子住,而不确定的爱情给不了这些,所以认真努力工作。
十五、你认为生活容易,是有人在替你承担!你容易的背后是父母的辛苦!没有人天生是工作狂,但是更没有人愿意输,因为不想输,所以必须去努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专家呼吁:胃病千万不乱投医,这样做,简单有效十年不再犯!

十六、每天都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每天都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每天减少一些无谓的抱怨,生活就会充实一些,与梦想的距离也就更近一些。
十七、人生,越努力,越幸运。别人可以替你开车,但不能替你走路;可以替你做事,但不能替你感受。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成功要靠自己去争取。天助自助者,成功者自救。
十八、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不服,争取,所以越来越好。也有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等待,后悔,所以越混越差。
十九、梦想似乎是遥远的,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就能一步步地拉近之间的间隔,当间隔越来越短时,它就不再是梦,而成为了触手可及的想法,无论如何,不要停下走向梦想的脚步。
二十、连孩子都知道,想要的东西要踮起脚尖自己伸手去拿,请问,你为你想要的东西付出了什么!付出了也许没有结果,但不付出一定不会有结果。一个人如果没有成功,要么智慧不够,要么付出不够。
二十一、如果赚钱能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不要介意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拼命工作,因为你不知道三四十岁的自己,还有没有拼命的资本。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135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50 编辑

她是千古第一才女,读了苏轼一首词各种不服,挥笔写出千古名篇



秋阳生活

关注

2021-11-15 16:12

[url=]大图模式[/url]






自古以来就有唐诗李杜宋词苏辛之说,这四位,代表着唐诗宋词的高峰。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服气,对这种提法,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比如苏轼,在北宋时就是文坛领袖,苏门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但是,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各种不服,不但在词论里痛批苏门大才子黄庭坚秦观等骁将,对苏轼也是暗怼,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夸赞了苏轼“学际天人”,转口就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诗词都分不清,写什么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白内障、黄斑病变患者有福了,饭后用一物,调理眼病


苏轼在北宋词坛,可以说是绝对的一哥,而李清照,也是绝对的一姐。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哥和一姐竟然没有一次交集,这也太奇怪了!
虽然苏轼比李清照大47岁,但是,李清照出名很早,而才女凤毛麟角,苏轼不可能不知道。苏轼文坛领袖,李清照更不可能不知晓。何况,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按照李清照的率性,早就跑去找苏老头请教了。按照苏轼的重才和好为人师,即使不见面,也会在文章诗词里对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指点一二吧。但是,翻遍苏轼文章诗词集,不着一字,这真的就奇了怪了。
其实,这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个是家族因素。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公公赵挺之曾经做过宰相,跟苏轼一派属于对头。而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对于这层关系非常清楚,却还把女儿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说明李格非已经背叛了苏门,自然也就不相往来了。
另一个因素就是李清照自身的因素,因为少有才名,当时在女才子中名列第一,所以对苏轼是各种不服,一直跟苏轼暗暗较劲,希望自己超越苏轼。这在当时,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为她的性别已经决定了这种结果。北宋社会的大平台,不会让她跟男性平等竞争,比如她就参加不了科举考试,做不了官。而缺少了这些阅历,再有才的女子,天花板也不会很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就瘦多少


但这并不妨碍李清照的较劲,即使是苏轼死后,她也没有放弃这种追赶和超越。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在当时评价甚高,被广泛传诵。李清照读了这首词,也是觉得写的特好。苏轼的这首词是这样的: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上片写景,冷冷微凉的美。云,潮湿,凝滞不动;溪桥,清冷,清冷。轻寒,如同东风的影子一般跟随着。桥下,流水发出长长的声响,一枝梅正开放,在皎洁的月光下发出淡淡的清香。寒,是清寒,香,是清香,美,是清美。
下片写情思。爱花的人,见了花就如同见了老朋友,这梅花,被人俊秀清瘦。一个人,还是不该独自靠着这小小的栏杆,寂寞啊寂寞,夜深了,那株梅花,在经受着这夜的清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耳朵总是嗡嗡响?1个动作消除耳鸣,耳朵清净,听力好!


写的好不好?确实好,情景交融,意境清美,难得的一首好词。李清照虽然说好却不服,从小就读着这首词,一直想写一首超越,但一直不得要领。
18岁,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官场红人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诗词唱和,神仙美眷。可是,不能老是在家唱和啊,赵明诚外出做官了,李清照留在家里。于是,相思,便一天天的生长起来了。
这一年的重阳节到了,西风劲吹,菊花遍地,李清照心头不由浮起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少这个人,自然是她日思慕想的赵明诚。这一句诗跳出来不打紧,不知怎么就触动了另一根心弦,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她立马蘸满浓墨,一挥而就,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问世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专家呼吁:胃病千万不乱投医,这样做,简单有效十年不再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没有人只读一遍的,读了一遍,还想再读一遍,写的太美了。每一个字都是美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最后一句,更是千古名句,不知有多少少女少妇,吟咏着,吟咏着,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到了香腮上!
对比苏轼的“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李清照要高出许多,仅就这首词而言,李清照直接碾压苏轼。无论是词句的美,还是人花比喻之美,都不在一个档次上。苏轼看到的是佳人怜花,却不懂女子更是一朵的黄花,在西风中,在相思里,会如此的憔悴。这也难怪,苏轼毕竟不是女子,很难有如此深的体会。
一直恋恋不忘超越苏轼《菩萨蛮》的李清照,当放下追赶和超越的意念,却不经意地来了灵感,无意中真的超越了。诗词不是无情物,硬写,是写不出传世之作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广告
几乎没人知道,睡前这样做,眼袋15天就消失了


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外地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在感动之余,也各种不服,想跟老婆比个高低。于是,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了50首“醉花阴”,又把李清照的词抄写一遍,放在一起,拿给好朋友,当时名气最大的词评家陆德夫,让他评出最好的一首。陆德夫看说:“只三句佳”。赵明诚赶紧追问:“哪三句?”陆德夫:“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赵明诚对老婆百分百服气,陆德夫这次词评,也传为千古佳话。
自从李清照这首“醉花阴”出世后,“醉花阴”这个词牌,便以这首词为正格。以后填词,都以这首词的韵律平仄为准,可见其影响之大。
朋友们对于李清照这首“醉花阴”有何高见,您觉得跟苏轼的“菩萨蛮”比,谁更胜一筹?欢迎留下您的评论。


1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51 编辑

《红楼梦》黛玉在吟诗作对上向来要强,但她是真的强



旭鹏时尚汇

关注

2021-11-28 14:00



贾府过中秋节,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看上去努力营造出人月两团圆的热闹,其实此时的贾府早已呈现出衰落的气象。这晚,大家照例围坐在老太太身边,饮酒行令讲笑话,还在凸碧堂听乐。
孤独敏感的林黛玉偏不去凑那个热闹,但她并不是一个人伤感,有同样觉得无聊没意思的湘云陪着她。二人走到凹晶馆,联起诗来。二人的诗才不用说,都是一流的。湘云虽然总体上不胜黛玉,但她常有惊人之佳作,而且她的爆发力惊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新研究:小小一物,不打针不吃药,专治“心梗“脑梗塞”!

所以两个人就以“十三元”为韵,以“三五中秋夕”起始第一句,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诗来,彼时夜阑人静,两个妙龄少女,在风景如画的凹晶馆联诗,非常雅观。
湘云的最后一句是“寒塘渡鹤影”。这句诗得来的非常巧妙。彼时,湘云正准备对诗,黛玉指着池塘中的黑影跟湘云说像个鬼,湘云胆大,捡起一个小石头砸了过去,“只听那黑影里‘嘎’的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结果这个白鹤竟然帮了湘云的大忙。她出了这句绝妙的上联:寒塘渡鹤影。
这句诗的确非常精妙。并没有引经据典,却自然现成,有景而又新鲜。湘云正是在自然景物的触发下,才灵光一闪,引起了诗思的,确是自然环境给了她助力。但这个助力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我们专注于给外贸企业带来有效的营销解决方案!

苏子泛舟游于赤壁,曾在《后赤壁赋》中写道: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曹翁借湘云之力,将这种意境凝聚在这句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妙,人更妙。“很溏渡鹤影”写得潇洒自然,恰如向来以“真名士自风流”自居的湘云,所谓诗如其人。但细细品味,这句诗颇有些凄清,似乎又暗示了湘云的不幸结局。她的判词中也有水:湘江水逝楚云飞。还有那支《乐中悲》: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几乎没人知道,睡前这样做,眼袋15天就消失了!

而评这句诗的黛玉,自然也不俗。对湘云的这句“寒塘渡鹤影”,黛玉“有叫好,又跺足”,嘴里一个劲儿地称赞。黛玉在吟诗作对上向来要强。但她是真的强,并不是逞强。她有真本事时自然心高气傲,她不如人时又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叫好。
因此,联诗这一处,不仅写了诗,更写了人。写湘云的诗不仅写了湘云,也写了黛玉。
而接下来,黛玉也对出了她的绝佳妙句:冷月葬花魂。自然又是另一种精彩了。
图片来自网络


135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52 编辑

李商隐一首诗,句句讽刺,读完令人知足,再也不敢瞎作了



伯赏解读

关注

2021-11-23 13:30



有个方言叫“作祸”,意思是“作”必伴随着“祸”,现实中把自己作成倾家荡产的,数不胜数,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不成新闻了。别说个人,即使有钱有权有势,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皇帝,作大了,也扛不住。我们常说的秦皇汉武,都是千古一帝,秦皇作得死后就天下大乱,汉武作得晚年不得不下个罪己诏,面向全国老百姓写检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耳朵总是嗡嗡响?1个动作消除耳鸣,耳朵清净,听力好!

隋炀帝是个更能作的皇帝,直接作到国灭身亡。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讽刺他,读完以后,令人感到知足,再也不敢瞎作。诗题是《隋宫》,全诗如下: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千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首联通过“巍峨”和“荒芜”的对比,讽刺隋炀帝纯粹在瞎作。紫泉宫殿,巍巍峨峨,高耸入云,这样的住处不够好吗?肯定是够好了,换做其他的皇帝,不会轻易离开这里,若要离开时,也必定会安排最心腹的人帮自己守着。隋炀帝杨广呢,他不肯安稳地住在这里,要跑到荒芜的广陵去做皇帝。广陵在江南鱼米之乡,并不荒芜,李商隐用典故中的“芜城”,突出隋炀帝的瞎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血糖高的“死对头”找到了,饭后这样做,血糖不再高,远离胰岛素

颔联是倒装句,应该是“不缘玉玺归日角,应是锦帆到天涯”。意思是,倘若你没把自己作死,还得继续作到天边去。玉玺,是皇帝的印信。日角,是面貌特征龙庭日角的李渊。锦帆,是隋炀帝的游船。倘若不是国破身亡了,你这艘游船,就会玩到天涯海角去。这仍然是在讽刺。
颈联中,用了两个故事,与杨广的个人爱好的有关。杨广喜欢萤火虫和柳树。在洛阳时,他曾派人捉来无数的萤火虫,夜晚游山的时候放飞,光莹山谷,非常好看。到了广陵,他特意修建一座“放莹院”,派人把萤火虫捉来,在这里放着玩。他喜欢柳树,就在运河的两岸长堤上,载满了柳树,绵延一千三百多里。现在呢,放飞萤火虫的地方已经荒芜了,柳树也被乌鸦占据搭建巢穴了。曾经有人用作死换来的繁荣,现在是满目荒凉景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专家呼吁:胃病千万不乱投医,这样做,简单有效十年不再犯!

最后一联,又是一句讽刺。陈后主是著名的亡国之君,亡国时还在寻欢作乐,歌舞《玉树后庭花》。亡国后投降隋朝,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杨广关系很好。杨广亡国身死后,这对难兄难弟倘若能在地下相逢,会做些什么呢,大概是一起欣赏《玉树后庭花》吧。杨广是亲眼看着陈后主亡国的,但他大概不认为陈后主亡国是因为贪图享乐,认为是老天注定轮到他杨家做皇帝,既然是老天注定,自己怎么作死也作不死,没成想真就作死了。
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中曾说,“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破由奢”。他是熟读经史的才子,得出的这个结论必定有根据。哪怕你再有钱,倘若奢侈无度,瞎作乱搞,亏空大了,也补不过来。普通人更不能奢侈无度,勤俭持家才是长久之道。


135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54 编辑

一群大象,20首诗,动物情深身高力大无生事,若怒长嘶虎豹哀



益淑玲达

关注

2021-11-28 09:3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日题诗:野象谷
1.野象谷
文/天翔
置身野谷乐逍遥,可恨山深少楚腰。
欣慰此间缘净土,不须朝暮问渔樵。
2.野象谷
文/风雨同心
朝呼红日暮听风,人谓逍遥乐此中。
谁解深山方寸地,算来终是一牢笼。
3.咏象
文/冷眼看花
大耳先生鼻子长,腿如立柱体如墙。
奈何造物无主次,角力终输豺与狼。
4.大象(新韵)
文/王伯刚
生自膘肥体又强,丛林为霸草原王。
人逢泰岳皆昂首,千古牺牲尽美羊。
5.象
文/兰花手蝴蝶梦
惜无鳞甲护身前,愧与天龙力比肩。
傲兀素牙招罪恼,平生只合老林泉。
6野象(新)
文/行者
腿粗似柱体如墙,鼻卷谁堪论短长。
当信原非食肉者,纵横林密也称王。
7七绝 野象谷
文/志强
携妻带崽走三方,林木渐消欠食浆。
忽得此间安乐地,与人和睦筑温床。
8.野象谷
文/路远修
身形攒动出山中,野象悲鸣入九空。
多少家园欢乐地,人间赏景正跟风。
9.大象
文/种瓜人
硕大身形力负车,可怜渐少渐无家。
匹夫有罪其怀璧,野象无辜错在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医生提醒:80%的痔疮无需特殊治,做到这一点三十年不发作

10.野象谷
文/蔚蓝天空
山隈茂实水清源,世代繁生享乐园。
魔影奈何时出没,枪头愰动捣麻烦。
11.野象
文:路远修
几双大耳色匆匆,恐废长牙万事空。
可恨思量存骨肉,人间不复见曹冲。
12象
一笑了了
自古藏身老井田,紧挨将帅士并肩。
一朝放逐深山谷,拔尽獠牙换赏钱。
13.哀吼
文/尔玉
天地含灵万物生,亿年沃野奋华荣
怎知人比阎罗恶,听任象王嘶吼声。
14象牙
风雨同心
象唇初露两门牙,十里闻风聚买家。
我有横生双智齿,不知可否换钱花。
15大象(新韵)
文/福人
也道神威寓太平,也说如意性通灵。
纵然灭口拔牙齿,大象从来不作声。
16野象谷(新韵)
文/茉莉酸
深谷幽林避世尘,幸无强盗总相侵。
呼儿引伴戏溪水,喷柱清泉洁自身。
17. 有感
文/一砂
无边贪念兽人坑,骨角翎毛坏劫惊。
安幸文殊六牙象,遍行法界绝怨声。
18.野象
文/解之以动
贵为仪仗未曾留,忍向繁华说自由。
到底难成名利客,剩将一豫冠中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震惊】白开水+它,喝完排出巨便!大肚子没了

19.题.大象
文/南望星明
野岭清新谷口开,轻盈步态出林来。
身高力大无生事,若怒长嘶虎豹哀。
20.野象谷(新韵)
文/古道松风
山高路远密林幽,鸟唱溪流乐不休。
叶嫩花香食正好,阳和水净饮无忧。
长鼻探趣传情意,大耳扇风爽日头。
惬意随心还自在,珍惜灵物作良筹。


135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09:58 编辑

当纳兰容若遇见李清照:一生一代一双人,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人说:“读纳兰容若和李清照,仿佛读到了自己的一生。”
纳兰容若,清朝最为风流倜傥的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情根深种,一生为爱所困。
李清照,宋朝第一才女,率真洒脱,闪耀千古,还是逃不过前半生无忧,后半生凄苦的命运。
他们
怀揣着
非凡的才华,蕴含着同一种极致的深情,在一生的寻觅与伤怀中,留给我们一篇篇绝世诗文。
秋天该很好,倘若纳兰容若与李清照同场!
纳兰容若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李清照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许多年前,初见,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许多年后,回首,却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与你初见,便惊艳了一生,此后再好,都是过客。
一生很长,陪我们走一段路的人很多,但陪我们走到生命结尾的人很少。
有了初见,就会有离别。正因如此,你若要走,我不送;你若要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起身相迎。
每一次初见都是上苍的礼物,每一份相逢都是命运的馈赠,愿你懂得,然后珍惜。
纳兰容若说: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李清照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妻子卢蕊去后,纳兰容若日渐消沉,总以为日子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浪漫与回忆。
蓦然回首,才惊觉,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当下。
就连李清照都知道,暴雨过后,海棠怎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人世间最美的当下,也是转瞬即逝。
人生无常,今日,与君共赏往事之美;明日,便与君生死相隔之苦。
人世间的各中情味,永远只有在经历后才明白:
尝遍酸甜苦辣,才更懂得相知相守的可贵;
历尽沧海桑田,才更珍惜相依相偎的平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纳兰容若说: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李清照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爱你爱到痴迷,却不能当面说我爱你……”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身为一等御前侍卫的纳兰容若入宫,却与伊人两地相隔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的飞絮,穿过时空来到了宋朝。李清照泛相思,绪别愁,忆夫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命运就是这样残酷,明明是相约共度一生一世的两个人,偏偏却安排他们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亲相爱。
在最美好的时间,最喜欢的人不在身边,如果人生能够重新来一次,我愿与你私奔到天涯海角,永不分离。
[图片4]
纳兰容若说: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李清照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是
相门翩翩公子,一个是
名门闺秀女子
,两人在不同的时空下,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一个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一个把酒黄昏,比黄花瘦。
世事两难全,就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在一生当中,我们要学会放下一些人,清空一些回忆,别带着痛苦的回忆过日子。
时光悠悠,承载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岁月无情,将我们的光阴付诸东流。劝君惜取眼前人,莫要辜负这唯一的人生。
[图片5]
纳兰容若说: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李清照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同样是夜深人静,寒冷交加的夜晚,这边
风萧条,雪萧条
,那边屋冷清,人凄惨。两
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思家,思乡,思古人。
此情此影此人,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人生的愁,莫过于思念之愁。我的家不在了,我爱的人也在了,我们欢乐的回忆也不复存在了。
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
要相信在不远的明天,存在着比回忆里更加美丽的风景。
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纳兰容若赚得英雄长扼腕,李清照赚得女儿泪湿帕,两位词人赚得世人竟白头。
无论是李清照,还是纳兰容若,他们对美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念,于用深幽、寂静、谦逊的真诚来描写一切情谊,去隔绝人世的喧嚣,去守护内心的纯真。
一生一代一双人
愿我们都像
李清照和
纳兰
容若
有一个你爱的,同时也爱你的人,相濡以沫,静候岁月,一生不渝。
当时只是道寻常,愿寻常依旧,生活依旧美好,容貌依旧姣好,岁月依旧静美。爱自己所爱,想自己所想,过最喜欢的生活。

136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11-29 10:03 编辑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出自两汉曹植的《铜雀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
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①
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曹操击败袁绍及其三子,并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于是在邺建都,于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远,中间各架飞桥相连。然后曹植做出这部作品。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95篇诗文 ► 558条名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2-5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