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京华杏林录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23-8-14 17: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七集
名不正 言不顺 40:50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22#
发表于 2023-8-14 17:2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集
将相和 28:00

京剧《将相和》描写战国邯郸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概况:
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在京剧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剧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北京市卷》(1959)。

改编本对廉颇、蔺相如故事的思想意义有所提高,围绕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以"相如献策"、"赵王用贤"、"完璧归赵"、"渑池赴会"、"长街挡道"、"酒楼释嫌"、"廉颇悔过"、"负荆请罪"等主要场子,表现了团结御狱婆侮的主题;并且发挥京剧袍带戏的特点,对生(蔺相如)、净(廉颇)的唱做,作了很好的安排。其中 3次"长街挡道",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宏、忍让与廉颇的狭隘、骄横,尤为突出。


1950年,《将相和》由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剧社的谭富英、裘盛戎分饰蔺相如、廉颇,在天津、北京同时上演。根据演员的不同特长,剧作的唱念安排略有不同。1952年,《将相和》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习市酷见彩图)
这个剧本,是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京剧曲谱《将相和》以及北京京剧团裘盛戎、谭富英1958年演出实况录音整理而成。戏曲表演系杨吉松老师在教学中,对全剧的场次安排有所修改,使之更加完整。

123#
发表于 2023-8-14 17: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集
营造厂 43:20

营造厂其工作范围为从事国内外土木建筑水利工程承揽业务者,在建筑法令中,担任承造人的角色。营造厂不可能拥有完成一件工程的所有资源,故必须依赖众多协力厂商来共襄盛举完成任务。
“营造”最早是一个建筑学概念的词语,指的是古代建筑的施工建设。“营”是营建的意思。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刊了一部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其是一部关于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作者是北宋著名建筑师李诫,任职将作监(主管国家工程建筑的总指挥)。随着时代变迁及文字的演变,现在“营造”一词主要用作人文环境、气氛氛围等方面的搭配语。 “创造”就是创建制造的意思,相对于“营造”来说,其应用范围则广得多。“创造”主要突出表现的是一件事物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常与“发明”等词语并用。

124#
发表于 2023-8-14 17: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九集
九转金丹19:36

九转金丹:
1、道教修行的一种最高果位。
2、太上老君炼制的外丹仙丹。

即九转丹。
宋陆游《次韵·穷乡久客易消魂》:"万钉宝带知何用,九转金丹幸有闻。"
宋刘克庄《水调歌头·寿胡详定》词:"九转金丹成后,一朵红云深处,玉立侍虚皇。"
《西游记》第五回:"老道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
125#
发表于 2023-8-14 17: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九集
大黄 40:00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川黄连
川黄连是黄连的一种说法,是相对云连而言的,川连中又分味连和雅连两种,分别又是按性状和产地区分的。
川连和黄连都是中药的称呼,而川连又是黄连的一种,所以黄连比川连的范围更广些。
川连是黄连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的质量要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两者是可以替换的,是同一味中药材,但是川连的质量更好。
黄连的主要功效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明目、杀虫止痒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腹泻、黄疸、高热神昏、心烦难寐、目赤牙痛、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黄连的入药部位是黄连植株的根茎,其味道虽极苦,却是一味药用价值比较高的中药。

亚赛那逛蟠桃庙会
亚赛,意思是类似,好似。
蟠桃会,又称蟠桃盛会,蟠桃盛宴、蟠桃大会,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天界庆典大礼,相传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这天西王母大开的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各方众神众仙参加,众神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之为蟠桃会。蟠桃生长于蟠桃园之中,由七仙女所采摘,主要出自于明代神仙小说《西游记》。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西王母是我国西域地区的一位女仙首领,俗称金母、王母、王母娘娘,其形象在《汉武帝内传》《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以此形成的西王母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庙会源于古代的社祭,社祭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宗教文化活动,通过举行固定的仪式向神灵祈祷,请求神灵赐福,后来逐渐演变为庙会。北京的庙会据记载始于辽代,称为“上巳春游”,但真正兴起则是在明代。


现在的庙会多是每年春节举办一次,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八左右结束,近年又逐渐兴起了网上庙会。旧时京城的庙会与现在不同,不局限于春节才有,据《都门纪略》记载:每月逢三在土地庙,逢四在花儿市,逢七、八在护国寺,逢九、十在隆福寺;每月初一、十五、十六在东岳庙,每月逢初一、十五在药王庙;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在火神庙、厂甸、曹老公观,正月十五在黄寺、二十三在黑寺,正月十八、十九在白云观;三月初一至十五在蟠桃宫,四月初一在西鼎,五月初一在南鼎,六月初一在中鼎,春秋二季在忠佑寺……如此算来,旧时京城几乎是月月有庙会,天天有庙会了。

在如此众多的庙会中,蟠桃宫庙会——“蟠桃盛会”算是极有特色的了。蟠桃宫位于东便门附近,护城河南河沿,现在的崇文门东大街东口,离崇文门几里许。蟠桃宫始建于明代,是京城著名的道观,正名称“护国太平蟠桃宫”,当地百姓称其为“蟠桃宫”。据史料记载,蟠桃宫坐南朝北,宫门向北开,门前有石狮和旗杆各一对。门洞上有石匾额,上书“护国太平蟠桃宫”,门左右墙壁上嵌有“蟠桃盛会”四个绿边琉璃大字。蟠桃宫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年间,一直香火不断。

蟠桃宫与京城内其他的庙宇道观建筑规制不同。老北京的建筑规制讲究坐北朝南,而蟠桃宫却是坐南朝北,似乎与规制不合,这还要从蟠桃宫供奉的神灵说起。

蟠桃宫中供奉的神灵是王母娘娘,宫内正殿也因此称为王母殿。王母殿内壁墙上有鳌山,上面塑有众多神仙的塑像,描绘了各路神仙从四面八方前来给王母娘娘祝寿的场景。蟠桃宫中供奉着王母娘娘,宫名又称作“蟠桃宫”,再加上祝寿图,不言而喻,蟠桃宫是为了给王母娘娘祝寿而建的。

老北京相传,与蟠桃宫相对的是朝阳门外神路街的东岳庙。东岳庙内供奉的是赫赫有名的东岳大帝。在道教神话中,东岳大帝乃“众神之王”,而王母娘娘是女仙之首,是主宰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因此旧时蟠桃宫亦是作为东岳庙的下院,东岳庙坐北朝南,那蟠桃宫自然坐南朝北,与东岳庙遥相呼应。

蟠桃宫规模不大,连山门在内也只有三层大殿,却是京城中知名的道观之一,出名的原因就是它每年举办的盛大庙会。

老北京人称蟠桃宫庙会为“蟠桃盛会”或“娘娘宫庙会”。清人震钧在其所著《天咫偶闻》中记载,蟠桃宫“庙极小,庙市最盛”。蟠桃宫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开办,庙会会期不等,有说三月初一到初三,也有说从三月初一到十五。但是不论会期几天,尤以三月初三这天最为热闹。


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相传这一天她会在天上举办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品蟠桃,庆祝她的寿诞。看过《西游记》的读者一定记得,孙悟空做弼马温时在王母娘娘生日这一天大闹蟠桃会的故事。而凡间也会在这一天为王母娘娘庆祝生日,其表现形式就是举办盛大的庙会。


整个蟠桃盛会期间,蟠桃宫里人山人海,香火极旺。有人来此为的是进观烧香,拜求神仙;已婚的妇人来此求王母娘娘保佑,平安吉顺,早生贵子;更多的人则是来逛庙会,游玩购物散心。那时,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沿护城河南岸设有一溜儿茶棚、货摊。庙会上有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儿的、摔跤的,还有各色应时小吃、各种日用百货,应有尽有。蟠桃宫庙会的盛况延续了数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逐渐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蟠桃宫在东便门附近,地近通惠河,这一带景色十分秀丽。昔日,宫前春波围绕,两岸桃柳争艳,美不胜收。《天咫偶闻》中形容蟠桃宫一带风光:“地近河堧,了无市聒。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蟠桃宫庙会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来此附庸风雅。震钧曾与友人同游蟠桃盛会,称赞这里是“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清代诗人查昌业来此游览,亦有诗描写蟠桃宫及周边的风光:“正是兰亭修禊节,好看曲水丽人行。金梁风景真如画,不枉元宫号太平。”民国初年为赶时髦,蟠桃宫的后面修建了跑马场,彼时车马喧嚣,好不热闹。


20世纪60年代,蟠桃宫附近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河床淤塞,已看不出昔日的模样了。此后,东便门地区不断进行改造,疏浚河道,修建沿河景观。1987年,为改善东便门地区的交通问题,修筑了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因为正好位于主桥干道位置,庙房被全部拆除,只留下一座旧碑。这座旧碑现在移置于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路边的绿地中,为路人讲述着当年的繁华。

126#
发表于 2023-8-14 17: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集
印子钱 17:25

是清朝时期高利贷中的一种形式,放债人以高利发放贷款,本息到期一起计算,借款人必须分次归还,具体方式,举例如下:放钱十吊,以一月为期,每月二分行息,合计一月间本利,共为十吊零二百文。再以三十日除之,每日应还本利钱为三百四十文。当贷出原本时,即扣除本利,然后按日索取每日应还的本利,到期取完。因为每次归还都要在折子上盖一印记,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印子钱"。据《清史稿·张照传》记载:"民间贷钱征息,子母相权,谓之"印子钱"。

俗语云:印子钱,一还三;利滚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
放高利贷9出13归就是其放贷一种,由于利滚利。很多时候利息要比本金还要多,而且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很多人没办法。才借高利贷。收高利贷往往很暴力,所以白七爷才会说放印子的钱才没有不沾血的。
127#
发表于 2023-8-14 17: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集
一袋白面八毛 22:20

民国二三十年代一个人一个月有三块大洋就够温饱了。大洋是足银的硬通货,不受通货膨胀影响,一个银洋约抵现在五六百块,一千个值五六十万。

焦圈 14:15
焦圈是一种老北京传统特色小吃,其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焦圈是一种古老的食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128#
发表于 2023-8-14 17: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集
何玉凤遇见张玉凤 31:10

京剧《十三妹》改编自清末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先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侠女何玉凤下山为母亲寻药,遇到了携银两去救父亲的安公子。随同一起的两位骡夫要谋害安公子被何玉凤获悉,于是何玉凤便在暗中保护安公子。当安公子被骡夫诓入“能仁寺”要遭恶僧取性命时,何玉凤至,救下安公子。同时又救下了被恶僧掳进寺内的张玉凤一家。何玉凤还让张玉凤和安公子联姻。十三妹是何玉凤把“玉”字拆开来后行走在江湖的称呼。

拉闸啦 29:20
凤凰卫视3月3日《名人面对面》,以下为文字实录:
郭宝昌:这个七爷啊有一个习惯。安了电灯以后他心里不踏实,老怕这电线走火,于是每天晚上十二点钟他要到门房把总闸一拉,完了以后呢他就带着两个仆人,打着灯笼、拉着狼狗旁边还跟着一个护院,他要把整个的院子走一遍,一边走还得一边喊,拉闸啦,各屋点灯,小心火烛,这一喊喊了六十年,没有一天落过,您听听又喊上了。
画中音:拉闸啦,各屋电灯,小心火烛,拉闸啦。拉闸啦。
129#
发表于 2023-8-14 17: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集
太岁头上动土 37:20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
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
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

130#
 楼主| 发表于 2023-8-15 18:0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4-26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