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山乌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效] 【看历史】睢水红尘录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22-11-20 18:54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6】
《阅微草堂笔记》15:23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122#
发表于 2022-11-20 19:03 | 只看该作者
第 30-32集【7】
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 12:20、19:47

嘉庆皇帝写给老师朱珪的诗
     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
     三天德夙著,五福寿为先。
     律转德浃辰,辛占二百前。
……吏铨资重任,台鼎待名贤。
     文笔超韩柳,诗才贯道禅。
     早锤爪瓞盛,不使葛藤牵。
     期颐长颂祷,如阜更如川。
     设醴诚难罄,尊师敬独尊。

12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7 00:02 | 只看该作者
124#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7 00:03 |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22-11-27 17:42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1】
知人用人,惟以一人治天下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做皇帝要以己亲历亲为的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
这副对联是故宫养心殿的,是雍正皇帝亲题的。在垂帘听政时期,这副对联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句出唐代张蕴古规谏唐太宗的《大宝箴》中的“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雍正帝将其稍作改动而成联句,意思当亦有所改变——将臣子提醒君上的箴言变成清帝我砥砺的警句。
“惟以一人治天下”是指帝王受命于天,以一人治理天下,那么对帝王的才能、操守等势必有特别高的要求。帝王当明了任重而道远,必须砥砺情操、历练才干、勤于政务、亲近贤者——即“勤政亲贤”,才能担此重任。围绕这一主题,展览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述说了雍正皇帝早五点起床开始勤政的一天。

《贞观政要》及《旧唐书》张蕴古本传所载《大宝箴》原文如下:
今来古往,俯察仰观,惟辟作福,为君实难。宅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所有,具僚和其所唱,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岂知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故以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礼以禁其奢,乐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跸。四时调其惨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为之度,而声为之律。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 成灾。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内荒伐人性,外荒荡人心;难得之货侈,亡国之声淫。勿谓我尊而傲贤侮士,勿谓我智而拒谏矜己。闻之夏后,据馈频起;亦有魏帝,牵裾不止。安彼反侧,如春阳秋露,巍巍荡荡,恢汉高大度;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栗栗,用周文小心。 《诗》云:“不识不知。”《书》曰:“无偏无党。”一彼此于胸臆,捐好恶于心想。众弃而后加刑,众悦而后命赏。弱其强而治其乱,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数,物之悬者,轻重自见;如水如镜,不示物以形,物之鉴者,妍蚩自露。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妊纩塞耳而听于无声。纵心乎湛然之域,游神于至道之精。扣之者应洪纤而效响,酌之者随浅深而皆盈。故日:天之清,地之宁,王之贞。四时不言而代序,万物无为而受成。岂知帝有其力,而天下和平。吾王拔乱,戡以智力,人惧其威,未怀其德;我皇抚运,扇以淳风,民怀其始,未保其终。爰述金镜,穷神尽性。使人以心,应言以行。包括理体,抑扬辞令。天下为公,一人有庆。开罗起祝,援琴命诗。一日二日,念兹在兹。惟人所召,自天佑之。争臣司直,敢告前疑。
126#
发表于 2022-11-27 17:50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1】
天苍苍,野茫茫 05:15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闲云野鹤
意思是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出自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示例
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一生空抱一生愁,千年可有千年寿?则合的蚤回头,和着那闲云野鹤常相守。"
明·张居正《答棘卿刘小鲁言止剏山胜事书》:"今身羁尘鞅,归期未卜,即使得归,亦不过芒鞋竹杖,与闲云野鹤徜徉于烟霞水石间,何至买山结庐,为深公所笑耶。"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那姑娘穿了这一身缟素出来,越发显得如闲云野鹤一般,有个飘然出世光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独有妙玉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


在如今物欲横行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

127#
发表于 2022-11-27 17:54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1】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2:40


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出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专门研究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议论,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十分惊奇地说:“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那个我所认识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长你看清楚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去。

128#
发表于 2022-11-27 17:56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2】
杀鸡焉用宰牛刀 07:35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原 文: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翻 译:

孔子来到(弟子言偃正在治理着的)武城这个地方,听到了音乐歌曲的声音,孔子微微地笑着说:"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弟子子游回答说:"以前,卜偃听到先生说过:'君子学习大道就会爱别人,平民百姓学习大道让他们做事就会做得更好。'"孔子说:"你们几个人(注意一下)!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面的话是说笑话而已。"
129#
发表于 2022-11-27 18:02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4】
丁忧 10:17


丁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īng yōu,意思指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出自《晋书·袁悦之传》: 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

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古代的"丁"和"忧",其解释不同于现代的"丁"和"忧"。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腿页嚷阿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炉火纯青。丁忧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
"丁忧""夺情"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在汉末丁忧去官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丧要丁忧,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丧也要丁忧。陶渊明诗有说及奔妹丧的,潘安仁《悼亡诗》也有说及奔丧的,可见丁忧之风在那是很盛。唐时此风渐息。宋代,由太常礼院掌其事,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拘阿阀起复。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迁永判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
夺情则另有规定。后世大体相同。清代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汉书.薛宣传》:"宣有两弟明、修,后母常从修居官......后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宋史.礼志二八》:"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丁忧事例。《会典》:内外官员例合地制者,在内(在朝)由该部具题关给执照,在外(在地方)由该抚照例题咨,回籍守制。京官取具同乡官印结,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结......开明呈报,俱以闻丧月日为始朵愉厦糊,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又"督抚丁忧,不得遽行送印,其任内文卷,择司道一人代行,听候谕旨方准离任。"
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假100天,大祥、小祥、卒哭等忌日另给假日。


官员在丁忧期间唯一的任务就是为父母守孝报恩。在丁忧期间夫妻要分开,吃、住、睡都在父母的坟前旁边,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守孝三年期间不得进行婚嫁庆典等喜事。丁忧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对父母晚年要尽心尽力,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是中华民族,家家户户,历朝历代,都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先祖的原因所在。这不但是孝道的教育,更是人性本善的才颈维护。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是最重最大的,如果我们连父母的恩情都忘了,你让他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那怎么可能。

=======================================

服丧丁忧
古礼三月而葬,然后初哭,行虞礼、卒哭"虞礼"是安瑰祭,三次虞祭之后,行"卒哭"礼,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不再哭悼。卒哭十一次为"阳礼",将神祖迎入祠堂,礼毕将:主移回原处。丧后十三个月至十五个月举行"小祥"、 "大祥"礼。七个月举行"谭"礼,意为安然平安,心情激动可安一些。死者安葬以后,孝子要居丧、一服的孝子要居丧三年。居丧也叫"丁忧"、"陵立朵丁艰",又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按照古礼,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晓苫枕砖",即睡草席,枕砖头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叫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丁忧的社会基础是"孝",为什么孝,因为小孩初催旋才生,三年不离母仔,时刻都要父母护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也应还报三年.但居丧时候也有些权变的,《礼记·曲礼》明确规定说: "居皮之礼,头衬创则冰,身有病则治,有疾则饮酒食肉, 疚止复初",就是说一是有病,二是年老的。此外碰到国与家发生冲突,要家礼服从国事,孝子可出来为国效力。

130#
发表于 2022-11-27 18:07 | 只看该作者
第 33-35集【4】
董诰 11:19
董诰(1740年-1818年),字雅伦,号蔗林,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清代大臣、书画家。工部尚书董邦达长子,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
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嘉庆四年(1799),董诰六十岁,以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直军机先后四十年。董诰精书法,善绘画,更通晓军事。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董诰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终年七十九岁。
董诰死后六天,嘉庆帝亲临祭奠,所写哀诗中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之句,并亲自拨款建立"董公祠"。
董诰工诗古文词,书法宗"二王",又能於一粒芝麻上书"天下太平"四字。山水禀承家学,雅秀绝尘,晚宗宋、元。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纂修。散馆后,改任编修。
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憝,朝纲不坠。
董诰位极人臣,出入禁中40年,供职勤恪,进止皆有常度;熟谙掌故,政事得失,皆能洞鉴本源。朝见时,凡有献纳,皆面陈之,不用奏牍。平生所学,在一"诚"字,以为天下无不可与外之人;而人亦未有敢侮之者。亦擅绘事,其所进呈画本,均经乾、嘉二帝亲笔题咏,收于《石渠宝笈》第三编。作有《西湖十景图》。清嘉庆时,给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窈口村潘氏友于堂(新厅)题写对联一副,内容为"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
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御制哀诗有"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之句,赐谥文恭。墓葬蛇浦村(今属新桐乡),有御制碑文,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国运系焉。王杰、董诰、朱珪皆高宗(乾隆帝)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间沮,卒不屈挠。一旦共、驩伏法,众正盈朝,摅其忠诚,启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数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逸闻趣事
《楹联丛话》卷十有这样一则记载:富阳董诰身为太平宰相三十年,两次被画像于紫光阁中,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而身后情况,乃似寒门。侍讲学士潘芸阁,名锡恩写有一副挽联云:"珠玉自天题,计两番紫阁图形,早有丹青传相业;楼台无地起,综卅载黄扉翊化,惟将清白表臣心。"
这则挽联确确实实是对董诰生平业绩的真实概括。在紫光阁中两次图形画像,可以说是"圣德伟望",青史留名了;但三十余年历事朝廷,身前死后,而家境仍似寒门,惟有两袖清风,这与当今的一些贪官比起来,又何止是天上地下了。难怪嘉庆皇帝要去亲自祭奠,并作挽诗悼念。
"嘉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诗于墓,以彰忠荩。"(见《清史稿·董诰传》)嘉庆帝的挽诗正是对董邦达、董诰父子的最好评价了。

铁保
董鄂·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本姓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大臣,著名书法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
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一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县令王伸汉冒赈,鸩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遭到免职,流放新疆。道光初年,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曾任《八旗通志》总裁,并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个人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称为"清朝四大书家"。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体"带来的板滞之病。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人物评价
总评
铁保一生,经历充实又颇带坎坷。他曾出任过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吏部尚书、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为官克尽职守,屡有政绩。嘉庆年间,因故两度遭到革职,分别被遣戍新疆和吉林。在每经波折的人生遭逢中,铁保总是表现出异常旷达的心胸,给人一种进退安然、荣辱不惊的个性展示。
史评
《清史稿》:铁保居官为人慷慨论事,高宗谓其有大臣风;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现,倨傲,意为爱憎。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称:"铁公《神道碑》楷书模平原,草书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
外放
就是古代在京城的官员,被派到京城以外的地区去任职。
清·恽敬《与来卿书》:"不佞观之,如有外放之事,大半当在广东,相去亦不远也。"
鲁迅《呐喊·白光》:"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4 17: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