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
高碑店豆腐丝 09:35
高碑店豆腐丝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菜,属于冀菜系。高碑店是一个地名,位于河北省。此菜由制作豆腐进展来的。从汉代起,高碑店一带的人们就开始制作和食用豆腐。随着佛教的兴起,佛门道教的人吃斋食素风行。于是,豆腐片、豆腐干、豆腐肌、豆腐丝等豆制品也应运而生。在众多的豆制品中,豆腐丝则以其浓郁的香味,乳黄的色泽,柔韧的条股,制作的精细而别具一格,成为一种地方风味食品。
相传清朝在易州(今易县)修建了西陵后,皇帝王侯来这里祭祀时,也食用高碑店的豆腐丝。据记载,高碑店的豆腐丝曾作为一道名贵菜肴,在清代宫廷里供帝王公侯食用。长时间来,高碑店的豆腐丝被过往客商品尝食用,并带到全国各地。
北洋师范
北洋师范学堂
1、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创办。招收本省学生二百三十名,西北各省、旗以及山东、河南、山西、东三省学生一百二十名,各省自费生五十名,共计四百名,分专修预科五班,简易二班。十月正式开学。
2、
中国之有师范学堂自直隶始
当年,保定是直隶省会,天津为北方重要港口。直隶总督因兼北洋大臣,一般夏秋两季驻天津行馆,冬春二季回保定总督署,故津、保两地成为直隶两个政治中心,这一地位决定了两地在学务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督袁世凯在保定筹设直隶师范学堂,设在城内金线胡同,次年移往北关。该堂始为初级师范,设有完全科与简易科,三十一年升格为优级师范学堂。同年秋,为培养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东三省与西北各省、旗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以及小学师资,在天津府城北新开河设立北洋师范学堂。宣统三年初,直督陈夔龙奏请将该学堂撤销,部分归并直隶师范学堂。
除这些正式的独立师范学堂外,还有附设在普通学堂中的培养机构。光绪三十二年,直隶高等学堂奉令改组为文、理两科,同时将不愿升学者另组师范生一班共42人,期限一年,为各府培养中学师资。三十二年到三十三年之间,北洋大学堂禀准开办师范科,一年期满,仅办二年即裁撤。
……
3、
北洋师范学堂毕业文凭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而专门培养师资的教育机构,则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庚子事后,为图自救,清廷倡令各省兴办学堂以储人才,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认为“振兴学校首重师资”,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保定筹设直隶师范学堂,拉开了直隶师范教育的序幕,形成了除京师外,南有江苏北有直隶办师范教育的蔚然大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为培养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东三省与西北各省旗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以及小学师资,袁世凯又在直隶天津府城北新开河(今河北区志成道中学所在地)奏设北洋师范学堂。“察其缓急重轻”,学堂划为三科肄业“以广造就”,完全科六年、专修科两年半,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教习;简易科两学制(一年)毕业,培养小学师资。李士伟为该堂监督(校长),梁志宸为教务长、周焕文为学务官,刘桂芳、马鉴元为监学,董宗河为庶务长。学堂设施完备,厨房、体操场、领导办公室、礼堂、办公楼、图书馆、宿舍、水井、厕所等应有尽有。据《直隶师范学堂简明表》载,宣统元年(1909年),北洋师范学堂优级完全科55人,专修科251人,教员28人(其中日本籍教员8人)、职员14人。宣统三年(1911年)初,因各省师范学堂大都建立,政府财政空虚,直督陈夔龙奏请将北洋师范学堂撤销(部分归并直隶师范学堂),改建天津直隶高等商业学堂。
在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张墨尔根视学员刘振声的北洋师范学堂毕业文凭。这张纸质“学历证书”颁发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五日,早于慈禧太后懿旨公布时间,是现存已公布的最早的师范简易科毕业文凭。此文凭长67.1厘米,宽52.7厘米,右侧有“简字第陆号”字样骑边,紫颜料印制的二龙出海戏珠纹饰图案围成长方形内框。框内开头书有“北洋师范学堂发给文凭事。照得简易科学生刘振声照章修毕考列最优等,合给毕业文凭需至文凭者”。文凭框内正文中间分列该生12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数(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及教员姓名私章;左侧有毕业考试总平均分数和教务长姓名私章、记功过给该生的次数、文凭填发日期及盖在其上的红色大印,最后有“监督李”的划行和印章。文凭除毕业证号数、成绩等级、分数、姓名、记功过次数、时间的月日数字等用墨笔或朱笔填写以外,其它文字均用蓝颜料印制而成。
据文凭所在案卷中记载,墨尔根视学员兼墨尔根小学堂长刘振声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至宣统元年三月间,因赴各站查学和办理添班,勒索川资并与站丁斗殴,经六月具禀伸诉无果,被黑龙江全省提学使遵巡抚电文撤差查究。该革员八月由学堂起行不知去向,直到宣统二年七月方在原籍肇州厅刘的叔父处追缴其勒索的钱款三百吊,还被“追夺文凭不准投充各属教员”,“以肃学章”。这张被追缴验讫注销的北洋师范生毕业文凭由此而来。
一纸文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北洋师范学堂简易科为一年毕业,发给刘振声文凭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可见他是学堂创建后的早期毕业生,回原籍黑龙江省任小学堂教员。文凭印证了北洋师范学堂“以广教育”的办学宗旨,是直隶师范教育间接推进北方各省乃至全国教育近代化的缩影。
其次,文凭记载刘振声12门课程总平均81.81分,达到80分以上故列入最优等生。北洋师范学堂初级简易科毕业生效力义务年限为三年,可他于宣统元年因索款斗殴被革职,未达义务年限。在边陲黑龙江省教育落后,师资紧缺的情况下,殊为可惜,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清末对教员为人师表的要求很严,宁缺毋滥。
再次,文凭所载的学堂监督李士伟与教务长梁志宸均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李士伟后来曾任中国银行总裁、中日实业公司总裁、民国内阁财政总长等要职;梁志宸历任内阁中书、北洋法政学堂教务长、河北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天津中国实业银行总行经理等职,可见直隶的师范学堂聘任了许多名师名人、重用留学生。文凭所载课程中修身、国文、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国画、体操为中国教员授课,而教育学、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数学、理化、博物均由日本人任教,其中数理化、地理历史、国文修身均由一人兼任授课,文凭列明的法制课似因无人授课而未开设,揭示了清末师范教育刚刚起步,即便天津近靠京畿,又是商埠,较为发达,合格教师也很缺乏,特别是数理化、教育、博物等新学和实学课程,国人还基本没有能力任教,直隶不得不高薪聘请外籍教员。反映了直隶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不惜重金引进外教,西学东渐、中西兼顾,普及教育的举措,特别是对教育学极为重视。
北洋师范学堂从成立至宣统三年先后仅有毕业生460余人,经过上百年岁月流逝,学堂文凭存世量极少。这张文凭可与现存于世的北洋师范学堂中外职员合影、建筑图、章程等史料相映衬,抚今追昔,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面对国家教育落后,北洋师范学堂肩负使命。
4、
李士伟与北洋师范学堂
北洋师范学堂是天津最早的师范学堂之一,李士伟是北洋师范学堂首任监督。
李士伟(1878—1927),祖籍直隶永年县。其父在江西为官,三十余岁死在任上。当时出国留学已成一种潮流,其母汤氏于1901年向亲家、长子士伟的岳父(晚清重臣孙家鼐之子)借钱,送士伟、士熙兄弟二人赴日本留学。李士伟190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回国后由于孙家的关系,又由于袁世凯非常重视赴日留学生,李士伟逐渐成为北洋系金融实业方面的重要骨干。
北洋师范学堂的地址在新开河北(今天津外国语学校一带),首任监督是李士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0月开学。该校建有风雨操场、教室、礼堂、图书馆、食堂、师生宿舍等,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该学堂以培养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为主,也担负着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培养中学教师的为优级完全科,预科和本科各为学制三年;培养初级师范教师的为专修科,学制预科半年,本科三年;培养小学教师的为初级简易科,一年毕业。
学堂开办之初,专修科有300名学生,初级简易科有100人,教师共有七名,其中有六名日本教师。学堂堂医为一名日本医师。宣统二年(1910),因各地师范学堂相继建立,该学堂随之停办,原校址改设天津直隶高等商业学堂。
民国成立后,李士伟曾任财政部顾问、农商部矿政司顾问、中国银行总裁、中日实业公司总裁、靳云鹏内阁财政总长等职,1927年1月在上海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