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来到加拿大已经好几天了,一直想出来到处走走。于是我们选择了离住处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这一天,正是加拿大国庆节,因为是法定假日,游人格外地多,尼亚加拉大瀑布景点的停车场几乎爆满,我们不得不把车一直向里开,寻找停车位。
听说过去欣赏大瀑布的时候,是可以把车开到瀑布不远处的,很方便,停车也不收费。随着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汽车已经不能开到瀑布边上了,要放在尼亚加拉小城新修的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里,而且收15加元的停车费,然后步行去观赏瀑布。我们停好车顺坡而下,再拐过一个弯,气势雄伟的大瀑布就展现在眼前了。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
我们站在加拿大一方的岸边,对岸就是美国。
尼亚加拉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因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型瀑布,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的瀑布由月亮岛隔开,分别叫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实际上在美国境内看到的只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
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
尼亚加拉瀑布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由原来的每年1.02米下降到现在每年不到3厘米。
实际上气势磅礴的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
直到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其为“Niagara” (尼亚加拉)。而让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当时吉罗姆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
这样的一块宝地放在两国之间,必然会成为争夺的对象。为此,美加两国曾在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
从此,瀑布两侧的两个国家在各自临近瀑布的地方各建了一个叫做尼亚加拉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另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两国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流无沉积物,清澈的水质为瀑布增添了秀色。我们沿着岸边向上游方向走去,看到瀑布顶端的水域,辽阔而深远,水面波澜不惊,颜色是蓝绿色的,间或一些雪白的浪花,安静地流淌着,与轰鸣着的瀑布形成巨大反差,也正是因此,尼亚加拉的风光又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愈加显得内容丰富,美丽异常。
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美景,可以有多种方式:高达86米的著名“前景观望台”,巍峨耸立,可将尼亚加拉大瀑布一览无余;站在“风岩”,从大瀑布的脚下翘首仰望,可看见大瀑布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横跨瀑布下游的尼亚加拉河的彩虹桥,则是看大瀑布正面全景的最理想的地方;最刺激的却是搭乘雾中少女号观光船,穿上一身防水工具于瀑布下参观,穿梭于波涛汹涌的瀑布之间,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必亲身经历才可体会。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乘着马车游览大瀑布,装饰豪华而夸张的马车,与穿着老式服装的马车夫,让你感觉自己成了英国贵族。
大瀑布旁边,随处可见加拿大的国旗,最多的是游人手里拿着的小旗,贴在脸上的国旗,带国旗图案的服装、帽子,还有的人干脆把一面很大的国旗像披风一样披在身上。
游人中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世界著名风光游览地的特色。
此时天公也来凑热闹,一会儿云彩堆满天空,与大瀑布升腾的水雾相连,脸上不时感觉到毛毛雨一样的水汽拂面,恍然置身于云端。一会儿又露出蓝天,阳光瞬间泄下,在水雾中幻化出七彩虹,如给大瀑布戴上特制的皇冠,美妙无比。于是我们便随着彩虹的出现频频掏出相机,抢拍美景。
此时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如美丽的少女,真是少女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国庆节晚上会有音乐会演出,一个巨大的舞台正在迅速搭建,我们却无心再等待,因为我们还要进行下一个项目:游览尼亚加拉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