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水几度秋
爱不及声,相知就好;情不表露,相通就妙!——题记
时光可以荏苒,记忆依然清晰,我与妻子共度中秋已有四十年了。这四十个中秋之夜,我们都是在家中私宴,从不外出赴约,因为中秋节是我妻子的生日,相聚共赏明月,人生能有几何?
四十年前的中秋夜,我第一次与她共度生日。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本精致的相册,上面煞有介事地题写着“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祝贺**二十八岁生日”。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这样写还是很时髦的,据说看重笔书与文字的岳父看了很是赞赏。于是一个刚抽调回城的男知青与一个还在亦工亦农的女知青携手而行,共度人生。暮然回首已有四十载,这是一种缘分。
缘分是生命中的一个节点,不是每一次相遇,都能触动心灵;不是每一次相交,都能解读心音。感情的港湾只留待有缘人,无缘者只能是匆匆过客。缘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彼此间能有感应,珍藏在心灵的深处,因珍惜而隽永,因珍惜而完美。四十年后我们略有所悟:理想中的爱情似酒,让人如痴如醉,醒来时却面目全非;现实中的爱情是水,唯有细水长流,才能用之不竭。因此感情上要简简单单,能简单其实就不简单;夫妻间要平平淡淡,能平淡其实就不平凡。
夫妻间只要相互体谅,一切问题总会迎刃而解。婚后女儿出生时,我们已年近三十,当然捧若至宝。当年恰逢酷暑高温,热得人透不过气来,更何况是襁褓中的婴儿,芭蕉扇已解决不了问题,女儿细嫩的皮肤上出现了一片片的痱子。我们心疼而又无奈,买电风扇是可想不可及,十几块钱的月工资,近百元的电风扇价格,资金难以达到平衡。几经思考,我把念头动到了岳母送给我的见面礼——一只方形的金戒指上,我不习惯戴它,一直存放在抽屉里,如果将它去银行兑换,再加上菲薄的积蓄,就可以为女儿换来习习的凉风。我吞吞吐吐地与妻子商量,也准备着“迎接”她的责备,因为毕竟是她母亲赠送的纪念品呀!孰料她一口应承,说凡事要分轻重缓急,先解决女儿的消暑问题,戒指今后有钱再买。一件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之事就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女儿得到了饱含深情的凉风,我亦得到了妻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夫妻间还要懂得欣赏,彼此欣赏是婚姻的润滑剂。改革开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积累多年的知识和才干有了用武之地。但提干和升职对于我来说,职务荣誉在其次,责任和使命是根本,顾家的时间会日渐减少;对于妻子来说,我的每一次调动和升迁,都意味着她家务工作量的增加。上班忙碌劳累一天,下班继续重负在肩,清瘦的身躯几乎达到了满负荷,可她还是挺下来了,因为她欣赏我的才能,甘愿为我的成功作出牺牲。退休后的我喜欢写写文章投投稿,她总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她的欣赏使我笔耕不辍,乐此不疲,第二本散文集也即将问世。在她眼中的丈夫,不一定事事功成名就,但一定要有能力有潜力有作为,她愿意在成功时为我喝彩,在困境中做我后盾。当然,我也极为欣赏她的稳重平和,邻里相处能够和睦互助;欣赏她的贤惠勤勉,家中事务做得井井有条;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向妻子表达由衷的赞赏,那常常会使她喜逐颜开,美在心田。
四十年过去,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早已定型。夫妻其实像一副筷子,一样的长短一样的粗细,休论哪一只筷子更重要,仅凭单筷之力,美味佳肴岂能送入口中;夫妻也像一双鞋子,一样的款式一样的尺码,莫道哪一只鞋子更完美,如果左右顺穿错,会使人寸步难行。俗话说: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吧!
今天是我们家的第四十个中秋日,抚今追昔,令人感而慨之。隔夜我就听老妻在念念有词地准备菜单,女儿喜欢什么?外孙喜欢什么?她都了然于心。今天早上五点钟,她就悄悄地出门去菜场了,到六点半回来,要卖的东西基本齐全,一个上午就在厨房忙碌,开饭时,小外孙圣圣首先喝彩,因为桌上都是他喜欢的菜肴。中秋团圆日,团圆庆中秋,大家吃得很是开心。老妻却并没有多动筷子,只是含笑看着儿孙们吃喝,我知道她的快乐就蕴含在孩子们的欢笑中。
今晚多云,空中少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我与妻子不以为怪,不是没有皓月当空,而是明月藏在云中。老妻与我闲聊中说道:今天最为开心之事,并非女儿自己精心制作的蛋糕,也非外孙嗲声嗲气唱的《生日歌》,而是她下午在房间里小憩时,10岁的小外孙轻手轻脚地走进去,小心翼翼地为她盖上了没有打开的毛巾被,这是她倍感温馨和宽慰的一刻。说到这里,她的眼角有点湿润了,崇尚简单的她迷恋在一件简单的小事上,享受着简单的微幸福。霎时,我觉得似水的月华分明已泻入了屋内,月亮就在老妻的心中。
2014年9月8日中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