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3-20 12:18 编辑
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未必都是实。因为肉眼见到的,只是瞬间或某个时段的影像,更何况还有看不到的诸如情绪、心理、动机等属于内心活动范畴的因素?《中华传奇》里的小文“饭碗里的奢侈”,就是对“眼见未必是实”最好的诠释。 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有一次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众人尊命来到其住所,进屋一看,只见他左手端着碗小米粥,右手筷子不时将从一条红烧鲫鱼上撕扯下的块块鱼肉填进嘴里,偶尔又会从一个小瓶往碗里倒些佐料,吃的是津津有味儿。大家被亲眼见到的这一幕感动了,纷纷挑指赞扬总统的俭朴。只有一个内阁成员,因深知袁世凯平时的做派,对此表示了怀疑。事后他装做随意地对袁世凯一个卫士讲起这件事,卫士悄悄告诉他说:“你别看那些饭菜都很普通,可小米跟小米不一样,鲫鱼跟鲫鱼也不一样,佐料跟佐料就更不一样了。总统吃的小米是西北产的上等米,而且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洪河鲫,为了保鲜,专门放在猪油里,千里迢迢的从河南运到京城;就是那佐料,也不是什么十三香、胡椒面之类的,是用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精研而成的。”原来,那看似在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得到、吃得起的一碗小米粥,一条红烧鲫鱼,一瓶佐料,竟然大不寻常,竟然无不奢侈至极。 人一旦眼见,就会因先入为主的“沉锚效应”,放弃了必要的思考;因“看见了的,就是千真万确的”惯性思维,省略掉理性的分析。人一旦眼见,就会错把自己之所见,当成事物的全部,忽略其与前因及后果的关联;就会误将事物的表像看做本质,不去深刻研究事物的起因,懒得细细解读事物背后隐藏的故事。人一旦眼见,就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事物进行评判,并对评判结果固执己见;就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衡量对方,丝毫不顾及时域和地域的差异。人一旦眼见,就会因过于自信,从而难以对事物做出全面、客观、公正、正确的判断。 其实,有时眼见也是虚。记得电视剧“济公”里有这样一场戏:寺里兴建大殿,需要从山下往山上运木料,但因山陡路险,不仅耗时费力,加之困难重重,危险极大,所以进度很慢,把个方丈老和尚急的是愁眉不展、寝食难安。济公便想出一个法子,先挖一口井,然后再运用法术,将堆放在山溪船上的木料,通过水源从井里运到寺中。寺里的僧人看见济公每天晚上都从寺里来来回回的往外背东西,以为他是在偷寺里的东西,可等截住他一看,袋子里装的全是土。原来,济公是将挖井挖出来的土,一袋袋背到寺外铺路,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眼见未必都是实。要想真正认识某一事物,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除了用肉眼看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拭亮自己的心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