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健的人生,就如他的那首歌所唱,像一个传奇。
他其实是一个理科生,而且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在大学时代,他曾是水木年华的一员,后来因为音乐理念不合,选择退出。
他的音乐,简单,安宁,平静,不花哨。有一位乐评人这样评价李健:他代表了唱歌的数学本质,只要音唱得准,根本不可能不好听,成为大师之前,一定是非常好的匠人。
只要音唱得准——说起来简单,其实最难。那正是音乐的返璞归真。剥去任何修饰和妆容,素颜一样可以打动你的,一定是真正的美人。
父亲在京戏里饰演武生,这让李健得以早早接触戏剧和音乐,算是启蒙。他在一个音乐访谈节目里说,中学时报名学吉他,老师每堂课最后都会弹一段“高难度”,“诱敌深入”,吸引李健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下去。我想,这个细节对李健至关重要,他日后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敬畏,便源自于此。
假期里,李健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做任何事,想取得成绩,基本功是第一位。这个道理,和达芬奇画鸡蛋、王献之练一点是一样的。在我们身边不乏有才华的人,但就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只能沦为“有点小才华”,一辈子无缘“大师”。
李健当年是理科生。什么是理科?精确,严谨,逻辑,说一不二,绝无模棱两可。正如他名声大噪前,这么多年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1993年,他进入清华大学,那里牛人聚集,不管是文理还是艺术。他遇到一个混音高手,可以轻松把“不着调”的旋律混搭,连戏剧都能混音。李健为此专门花半年时间练习混音,终于让他掌握了高三度低三度的混音技巧。在《我是歌手》里,他听说韩红以前也唱过戏剧,立刻兴致勃发,请韩红唱两句,他热衷倾听,神情像在朝拜。
良好的基础和专注的练习,已经让李健崭露头角,但此时的李健,也只是有一些“小才华”而已。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在清华大学开设辅修课程,李健是幸运的,他在这里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乐理基础。那一段岁月,让李健的土壤越发肥沃,只等待一颗种子落下。
这颗种子很快就出现了。一位师兄感受到李健的独特,不忍心看他一味模仿流行乐坛的唱腔,特意把他叫过去,“你是个好苗子,别停步于哼唱。你应该去听罗大佑、披头士、甲壳虫。你要分得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李健当然听过这些人的歌,简单随意不讲究,也没啥技巧。然而多年后,李健回忆,当他听了师兄的指点,静下心再去聆听,竟然热泪盈眶。我想,李健就在那一刻“打通任督二脉”。宇宙的运行规则复不复杂?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多简单?质量和能量的转化规则复不复杂?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多简单?哥德巴赫猜想复不复杂?但论证到最后,竟然就是1+1=2,连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
原来简单就是美。只有简单,才能真诚。
我们听李健的每一首歌,都是这样。他简简单单地唱下来,不会刻意飚高音,不会卖弄技巧,但轻轻巧巧就能唱进你的心。你要记住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不拔剑,街头卖艺的反倒把剑耍得风生水起。
2002年,李健退出水木年华。毋庸置疑,水木年华曾是优秀的组合,卢庚戌和廖杰完成了专辑《一生有你》。然而,当李健“大器晚成”,十几年来水木年华再无好歌。
不过说实话,李健的音乐之路并不好走,因为不讨巧,所以充满磨难。这决定了李健只能“大器晚成”。他喜欢不动声色、云淡风轻地传递感情,这在偏向热闹、喧嚣、浮夸的乐坛极容易被忽略。
但我们应该感谢李健。不管有没有人关注,他一直按自己的理念做音乐。2010年春节晚会,王菲翻唱了他的《传奇》。有人找到原唱,然后惊呼:“原来李健唱的比王菲更好!”
不管是歌曲开头的潺潺流水声,还是那轻轻吟唱的思念,怎么听都像一首美丽的诗朗诵。从那时开始,李健便被人称作“诗人歌手”。
因为参加《我是歌手》,李健的书单也被人挖了出来,除了几本比较通俗,更多的是哲学、诗歌、外国文学等冷僻、高端的“大部头”。我于是知道,李健的诗人气质从何而来。我想,音乐圈里应该很少有人在古典音乐方面能达到李健的修养程度,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啊,他日日浸泡其中。把歌唱到朴素、平实,似乎听不到技巧,也听不出难度,你觉得自己也能唱,一开口才知道差距。
所有表面上的天马行空,内在必然受到诸多要求,灵感演绎成作品,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和漫长的磨练。李健在《我是歌手》里说“走心”,我猜,这是他对歌手演唱很高的评价了。超越技巧,用心专注,自然非同凡响。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李健能否算一个传奇,还需时间去验证,但至少他的专注、坚守、耐得住寂寞,足够让大多数人汗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