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长歌沧浪水
文/温房酒窖
儿歌童谣,每个人小时候都一定唱念过。这种以儿童为主要传唱对象的民歌风味的诗歌,通常都比较短小,音韵流畅,朗朗上口,而且内容浅显,可以启迪心智。儿歌童谣产生于民间,应该有很久远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首很不一般的儿歌。据《孟子·离娄上》中所述,孔子行走于汉水之北时就听到过童子唱《孺子歌》,歌中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听后也颇受启迪,对他的弟子说:“学生们听好了!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沐足,这都是水自己造成的。”孔子清楚地解读了这首儿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水的清浊决定了人们对水的态度和行为。 (文/温房酒窖)
两百年之后的一天,一脸憔悴、容貌枯槁的屈原在野外独行,偶遇一渔父,便在江边交谈。因力主联齐抗秦而被楚国国君贬黜流放,屈原心中对此始终愤愤不平。他认为他之所以被放逐,是因为现时的世上已是一片混浊而只有他还清白,人人都醉了唯独他还清醒。渔父劝导他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应过于执着拘泥,而应能与世推移,何妨也同浊共醉呢?然而,屈原认为必须坚守自己清白高洁的人格,至死不渝。渔父听后莞尔一笑,转身摇桨,唱着歌渐渐远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心力交瘁的屈原执着,决绝,并没有接受渔父的劝导。实际上,屈原是楚王的本家,楚国贵族集团中的一员,极力维护着楚国的利益;同时,他骨子里又是一位充满着英雄式浪漫情怀的诗人,一心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最终,他理想抱负破灭,前途绝望,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在秦军攻破楚国国都之时,他以死明志,投江自杀了。
与他交谈的渔夫应该是一位隐居湖山的世外高人,一位与世无争又能洞察一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作为智者,他看透了尘世的纷扰喧嚣,却又能恬淡自适,将自我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亲近自然而不居为己有,顺应自然而不加以主宰,悠游宽容之中保持自我人格。在屈原拒绝了他的劝说之后,他不强人所难,尊重他人的选择,以超脱悠然的姿态翩然而去,给屈原留下一首意蕴悠远的《沧浪之歌》。
这首《沧浪之歌》与孔子当年听到的《孺子歌》几乎完全一样。看来,两百年的时间,一首儿歌因其深刻的内涵已经升格为智者之歌了。这首歌用水的清浊喻示世道的清明与昏暗,清明之时可以刚直进取,可以入仕,可以施展才华;在世道昏暗、智慧清醒的人已完全回天无力之时,可以一走了之,归隐山林,做个超然的隐士。这正合“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的君子处世之道。
在沧浪之歌揭示出智者人生价值取向的同时,渔父这类远离尘嚣、超脱旷达的隐士也突显了出来,经此后众多的文学作品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越来越饱满的形象,更使得“渔父”成为隐逸出世的最鲜活的象征,对后代的读书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渔父们似乎个个都是睿智博学,孤高冷傲,潇洒出尘,蔑视名利,恬淡闲适;他们僻居山林,隐身芦荡,渔于江渚,吸风饮露,吟啸烟霞;偶尔两相邂逅,一壶水酒,坐看风云变幻,笑谈历史功业。
现实中渔父的例子,有商周时期垂钓磻溪的姜太公,有泛舟五湖的范蠡,还有富春江畔的严子陵,“烟波钓徒”张志和等等,不胜枚举;而历代歌咏渔父的诗词歌赋更是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渔父所表现出的人生智慧也总是不乏现实中的追随者,亦一直不断被人们真情地歌咏赞颂着,向往着。
近日,我四处闲步山川游历时,在幽深僻静的山峰林壑中,在曲折迂回的峡谷溪流旁,在浩渺无边的水泊芦荡里,似仍听到沧浪之歌的袅袅余音,也有幸拾得几许雅兴,戏书一曲长歌,且共湖山吟啸:
残照斜阳,山岳笼烟,河海飞涛。问几时曾有,清流漫漫?何故常闻,浊浪滔滔?众生皆醉,一人独醒,屈子振衣千仞高。有渔父,啸长歌沧浪,极尽风骚。
一曲余音袅袅,引历朝文士竞渔樵。昔太公姜尚,磻溪谈笑;大夫范蠡,五湖逍遥。西塞烟波,桐庐江潮,斜风细雨任飘摇。闲心愿,泛片叶扁舟,日夕同钓。
2013/3/11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