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 书信的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暮色破 于 2024-8-7 16:46 编辑

      书信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使人们能够跨越时空传递消息、思想和情感。
人们通过书信表达深厚的情感,如亲情、友情和爱情,增强人际关系。书信记录了历史、文化和传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回溯古远的时代,在那悠悠岁月长河的源头,书信便已悄然诞生。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历史典故与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后来,青鸟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在古代诗词中,青鸟常被用作传递书信的象征,如南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的“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等。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秦汉时期,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
       据《晋书·陆机传》记载,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洛阳做官时,久无家问。他养了一只名叫“黄耳”的狗,陆机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狗摇尾作声。陆机便写了一封信,用竹筒盛之,系在狗的脖子上。狗寻路南走,最终将信送到了陆机家中。此后,黄耳狗便成为了传递书信的象征。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除了普通的书信,还有一些与书信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柳毅传书”的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书生柳毅帮助洞庭龙女传递家书的故事。柳毅在途中遇到了遭受虐待的洞庭龙女三娘,三娘请求他将自己的书信带回洞庭龙宫。柳毅义愤填膺,答应了三娘的请求,并历经艰辛将书信送达。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柳毅的正义和勇敢,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正义的向往。
在纸张出现之前,人们使用过各种材料来记录信息,如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但这些材料都存在着各种弊病,如甲骨和金石沉重且不易携带,简牍占用空间大且不便于阅读,缣帛昂贵且难以普及。
       那时的人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简陋的载体上刻下或写下他们的所思所想。或许只是简单的符号,或许只是质朴的话语,但那却是他们与远方之人沟通的唯一桥梁。那刻写的痕迹,带着远古的气息,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正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所描绘的那般,满含着无尽的思念与迷茫。
       随着时光的流淌,书信也逐渐演变。竹简的出现,让文字有了更安稳的承载之处。人们小心地将情感与思绪刻写在竹简之上,让那一片片竹简带着他们的心意翻山越岭。在那个慢节奏的时代里,每一封信都像是一颗珍贵的种子,播撒在岁月的土壤中,等待着对方的悉心浇灌与回应,恰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般充满诗意与期盼。
        到了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革新。他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通过石灰进行碱性烹煮,改善了纸的质量。这种被称为“蔡侯纸”的新产品,因其质地优良、成本低廉,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纸张的横空出世,着实为书信开辟了全新的天地。那一张张即使起初并不完全洁白的纸张,却宛如神奇而广阔的梦幻画布,肆意地让人们用灵动的笔墨去精心描绘内心那如梦幻般斑斓的画卷。文人墨客们于书信之中纵情地抒发着自己的壮志豪情、款款儿女情长,那或洒脱豪放或温婉婉约的笔触,硬生生地让书信幻化为艺术与情感天衣无缝融合的绚丽结晶。每一封书信的辗转传递,全然就像是一场跨越悠悠岁月时空的灵魂之约,恰似“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所包蕴的那般深沉且浓郁的情感。
       书信的发展中出现过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
       1933年,蔡元培的一封信,向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推荐了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这封信透露了当时学者讲学的报酬情况,也反映了蔡元培对学术交流的重视。
       1935年,胡适为大夏大学的学生程法正作保,帮助他向学校请假。这封信显示了胡适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反映了当时大夏大学的请假制度。
       1939年,光华大学首任校长张寿镛,给语文教育家叶百丰的回信中,建议叶百丰先争取“修业证书”,并表示他可以继续以“旁听生”的身份在光华听课。
       在书信的年代里,写信是一件郑重其事的事情。人们会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思绪沉淀,让情感凝聚。一笔一划都饱含着深情,一字一句都寄托着期盼。那封信被仔细地折叠,放入精心挑选的信封,封上带有特殊意义的印章。然后交由邮差,踏上未知的旅程,带着写信人的希望与梦想。
       收到书信的那一刻,喜悦如同清泉涌上心头。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如同开启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装满了温暖与关怀。反复阅读那熟悉的字迹,感受着远方的心跳与呼吸,仿佛对方就陪伴在身边。书信让距离不再是问题,让心灵紧紧相连,正如“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表达的那般珍贵与美好。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书信的年代终究还是慢慢淡去。但那些曾经的书信,那些承载着无数情感的纸张,依然在历史的角落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们让我们记住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书信年代,让我们在回忆中品味着那份独有的美好与宁静。即便时光流转,书信的年代永远是我们心中一抹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评分

参与人数 1草币 +60 收起 理由
淡月光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24-8-8 11:20 | 只看该作者
信,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东西,梦想,信仰,青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7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