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清宫戏正“礼”
主讲人简介
李宝臣: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合著)1994年;《北京城市生活史》(明代部分)1997年;《文化冲击中的制度惯性》2002年,中国城市出版社。 论文:《大顺用兵北京试论》1982年,《历史研究》第三期首篇。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年,《北京社会科学》第二期,等20余篇。 译著:《颜惠庆自传》(合译)2003年,商务印书馆。 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举办过多次有关礼仪的讲座。
内容简介
从《还珠格格》到《康熙王朝》,从《孝庄秘史》到《少年天子》,一部部题材各异的清宫戏热播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关注。是戏说还是史实? 中华五千年文明,号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礼制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德制的实现形式,一个人的行为悖离了礼制图式,即使不被刑罚,也必定丧失道德美誉。礼是规范性的行为标准,兼具统治与教化的功能。礼制创造了中华一统文明,同时也塑造了民族文化的保守性格。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宝臣做客《百家讲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宝臣研究员为您揭开戏说迷雾,《给清宫戏正“礼”》。敬请关注!
(全文)
时下的清宫戏是比较多,清宫戏多了,就引起来人们对清史的兴趣。那你就是看了半天,最后肯定要问这些都是真的吗?其实,这个戏剧,它永远第一位就是娱乐功能。也就是说,它是要在编故事,然后创造票房价值,所以你千万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历史。我个人也认为,凡是戏,它肯定要创造,它要编情节,它编出的情节能够吸引观众。情节历来不应该是作为比如说,你挑清宫戏的毛病的主要的东西。我就讲一讲关于这个礼仪在清宫戏里边错用的地方。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好多人认为中国人是最缺乏规矩的。这个礼仪之邦首先表现在,自秦汉以来,基本上中国选择的是礼制治国的道路。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也就是说中国人梦想的德治是靠礼来实现的。所以礼它是借于刑,也就是说法和道德之间的东西。礼既然是有规范的,那么它一定是具有操作性的,而且它一定是有严格规定的。咱们寻常讲的礼貌只不过是礼的末端,枝微末节,它还不能够作为这个礼的等于那个核心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外在的,或者说一个人本来所应该具备的。礼智训化主要是要想锻炼人的一种内心反省。而且要,锻炼你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临事而惧,也就是说锻炼你一种知耻的心理。孔子讲“知耻近乎勇”,他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知道羞耻他就能够知道,做错了事感到害臊。
礼分五种,第一种就是吉礼,第二种嘉礼,第三种军礼,第四种宾礼,第五种凶礼。吉礼主要是一种朝廷祭祀之礼。比如说祭天、祭地。比方说在北京南郊有天坛,北郊有地坛,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那就说这四个地方它是一年当中的四等分,也就是讲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然后春分祭日,日坛,秋分祭月,它是四等分。这个祭天,它是一种农业社会产生的,一种祭祀形式。但它不是为了渴望丰收。因为中国历代的帝王以为君权神授,就说他的权利是获于天的。所以他通过祭天达到他和上天能够有一个对话,从而得到上天的眷属。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表达他代天行政的这种巨大形象。所以在古代社会,祭天是皇帝的专利,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是不能祭天的。嘉礼主要是皇帝,比如说大朝仪,皇帝的大婚仪,比如皇子结婚,公主下嫁等等。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讲召见。皇帝的大朝仪,长朝仪,它实际上是办不了公的,它只能够是一种集体,一种形式来表现皇帝的权威。办公必须得是在较小的范围内,那需要谈话的。 现在,我们看电视剧往往就看到大臣见了皇帝都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实际上在清朝,除了在大朝仪的时候,在鸿胪寺鸣赞官的带领下喊“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外,在平常的日常办公召见是不喊万岁的。实际上谁也知道,喊万岁的人也知道,被颂扬的人也知道,谁也万岁不了。但是万岁只是作为一种象征,也就是说象征一种皇权的永恒。有位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他讲过一句话,如果把时间的无限性看作无时间性,则活着的人是永恒的。那就叫时间性是伴随人类的,但是人们往往愿意用有限的时间来追求生命的永远,这就是人类。谁都想长寿,所以这种东西,在大朝仪当中所表现的一种期望,和皇权的这个永远,它并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那个样子。清朝人他在长朝仪之外,它有御门听政。这御门听政,明朝是在皇极门,也就是后来清朝的太和门。清朝御门听政挪到乾清门,在乾清门正中设平椅,也就是说一个座位,宝座。然后后边有那个屏风,然后侍卫夹臂而立。这时候值班的官员,等于是排好班以后,也要鸣鞭。然后大家请安,请完安以后然后各衙门汇报,然后决定什么事项。但是这种事项到后来,晚清以后也不大举行了。御门听政变成一种,就是各衙门每天早晨来这儿取批复。也就是在乾清门台阶上有一个白沙灯,这个白沙灯只要挪到台阶下了,就证明皇上的这个批奏已经出来了,这些官员就可以上去取了。日常办公召见大臣主要就是由皇帝和大臣召见那个大臣或者请见大臣之间的谈话。这个叫做“叫起”,叫起儿,是老北京话。这个“起”实际上就是说起来的起,实际上就是一拨两拨的意思。每天皇帝要递两次膳牌,早晨一次晚上一次。
早晨在他吃饭的时候,要是请见的官员和他所要召见的官员,牌子翻好以后排成一个顺序,然后在他吃完饭以后,就开始陆续叫了,这是早膳牌。晚膳牌就是召嫔妃。基本上清朝嫔妃和皇帝生活是召幸制的,也就是说皇帝一般是不会到嫔妃的宫里去的。也就是在皇帝吃晚饭的时候,嫔妃齐集养心殿前边有一个宴喜堂。然后递牌子,就是绿头签,就是说木制的,头是绿的,上面有每个人的封号。递上去,皇帝翻那个人,这个人留下进去,等于陪皇帝当日生活,没有被叫的,那就叫散了,实际上就等于下班了,就是说各回自己的宫了。早晨这次膳牌子,它是分头起二起三起。那么被叫的大臣,他就来到养心殿。因为清朝皇帝办公或者在养心殿,或者在乾清宫的暖阁。 这个大臣挑完帘子进去以后,一进门实际上就一个立正,然后行一个跪安。在行跪安的时候,口中说臣某某某恭请皇上圣安。这个跪安的做法就是先迈左腿右腿跪,左腿收回跪在地上然后一直伸,紧接着抬右腿,抬左腿站起来,既不低头,这个一定要动作要连续,要做得潇洒。因为咱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所跪拜了,所以这个动作,对于过去从小就跪拜的人来说他是一种习惯动作,做起来可能是非常漂亮,你要是让咱们来做的话,咱们做不了。 然后站起来以后,往前走,这时候皇帝是坐在南沿炕,坐在炕上。然后在他的前面地上,有一个红边白心的垫子,这个大臣跪在垫子上,然后之间对话。如果你说错了话,皇帝怪罪了,那么就把这个顶戴摘下来放在地上,以头碰地表示你错了。没有什么那个臣罪该万死,没有。然后如果皇帝夸奖了你,那么也是原地一叩头,但是头不要碰地。汇报完了以后,皇帝说你下去吧,那么你在原地就站起来仍然做一个跪安,跟进门一样,然后退几步转身出去了,这是召见的程式。 另外穿衣,召见穿衣这在过去,比如说在宫里,皇上跟大臣穿衣应该是一致的。现在的电视剧穿衣问题是最大的。因为什么?你比如讲现在很多大臣便服就进了宫了,便服就见了皇上了,皇上也随便穿着衣服。为了表现皇帝的尊贵,经常穿着龙袍,实际上那样是非常累的,日常生活能够那个样吗?那就是,皇帝基本上应当穿长服。也就是说他的那个里边的那个袍子,它基本上就是比如说讲石青色的,比如说什么枣红色的等等,就是通体一种颜色,可能上面有小的暗花,然后外边穿一个所谓那种龙褂,就是有龙的图案的褂子。大臣进宫一定要穿官服,官服分几种,一种是朝服,一种是祭服,一种是长服,然后在行进当中还有行服,下雨天还有雨服。但是平常皇帝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基本上应该穿的就是朝服,或者是常服。常服因为日常召见。常服,所谓常服就是里边的衣服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然后外边就是咱们讲的说补服。一品文鹤,二品孔雀,就是说它有图案,然后有朝珠,然后有顶戴。这个主客衣穿衣一致,是中国人的一种很好的礼仪形式。甭说在宫里头规矩就这么严,过去就是说世间寻常人家,包括一些比如说殷实人家,包括官宦人家,他要在访客的时候,接见客人主客穿衣都是一致的。比如说过去没有电话,你去访人不能预约。那一定就是到了一个人家,如果这家比如说是属于大宅门,他肯定是要门房,或者说有这听差的,那么你到那儿递上了片子,这个片子就是名片,然后由听差的往里送,送到了主人手里。主人说见,他一定要报告,来人穿的是什么衣服。来人如果穿的是官服,你正好在家休闲一定要把官服穿上。来人穿的是便服,你正好新做一套官服在家里试镜,那一定要把官服脱掉,换上跟来人大致一样的衣服穿上。这就是主客穿衣一致,这个,就是所谓的嘉礼的其中一种。
嘉礼里边最重要的礼就是婚礼,婚礼就是说上至皇帝到下至寻常百姓,它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那么这个婚礼,在清朝所有的电视剧在讲这个婚礼的时候,都过于吵闹。就是说把比如说你现在演的是清宫戏或者是王宫戏,或者是当时那宅门戏,你把市井的一些东西移植过来那是不准确的,你比如说在王府里头结婚,王府里结婚从来不支棚。因为王府地方比较大,房子够多,这是一个。第二个,清朝所有的王公受到的限制,比你想象的限制的要多得多。就是说他家里要有什么喜庆的事情,他不可能招揽那么多人,如果他招揽了,有可能他就要得罪皇上。因为这王公他是国家有一种优厚的俸禄而换取了他相当的自由。你别以为贵为王公,他是非常自由的。王公在清朝的时候出城离城不能四十里,你说我随便,那么出城到哪儿去玩去,那是不行的。所以王公他本身王府里头并不支棚,而且在一般的就是说官宦人家一般支棚的也很少。这种支棚的,基本上应该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种殷实之家,又希望大操大办,搞得特别红火,这样的家庭容易把婚礼搞得特别红火。 实际上这个婚礼在中国,就是说从开始定是源自于周礼。实际上在清朝,所有的婚礼,就是说满洲的婚礼,它都是在夜间举行。为什么讲?为什么要用夜间,这个它是源于古理。这个《仪礼》,士昏六礼,它用的“昏”是黄昏的“昏”。也就是讲在结婚的时候它有六大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大程序,基本上到后来直到今天可能某些人还在沿用,还能体现周礼时代的神韵。因为纳彩、问名就是议婚,纳吉、纳徵就是后来的定礼,请期就是后来的通讯礼,亲迎就是迎娶。但是结婚为什么要在夜间?这个在礼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士娶妻以昏为期,必用昏者取其阳往而阴来也,日入三商为婚。就是说实际上结婚的婚是源于一个时间概念,而并不是说的讲两性的这个概念,它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也就是讲以昏为期,就说以黄昏这个时候为娶妻的最佳时刻。但是你现在人认为黄昏词义经常是在变化的,尤其就是现在社会变动快了,所以词义变化频率也增高了,往往就是说你现在说的词可能当时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大家认为黄昏就是傍晚。唐朝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短短二十字一绝句,用了晚,用了夕阳,用了黄昏,现在人读这诗颇觉得重复。实际不然,为什么?现在的人的时刻方法跟古人不一样,这个古人把三点到五点叫做晡时,五点到七点叫做日入,七点到九点叫做黄昏,九点到十一点叫做人定。你比如说有时候讲夜漏人初定,那你要是明白这个时间,就知道这个作者是在十点多钟,就是十点以前,九点到十点中间,初定,夜漏人初定,人定的前一期写的这诗。那就是说能看出来黄昏它是七点到九点。那正好是在夏天的时候,还有可能天还在亮,到后半期太阳就落山了。所以他为什么叫日落三山为昏,也就是太阳落山了,三刻钟。这一山大约相当于15分钟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一刻钟。就是太阳落山了,三刻钟以后,这个时候就是昏。这个时候,那就是娶妻的最佳时间。 中国的文化把男人比作阳,把女人比作阴。那就是说在阴阳结合的时候,而要新建家庭的时候,中国人愿意在最利于女子的那个时刻把她娶进门来。所以说中国人不尊重妇女,其实也并不是那个样子。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时间变化是非常大的。你比如讲唐以前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但是任何社会,你讲妇女地位永远是上流社会。就是上流社会的妇女受到了限制,那么这个社会的妇女地位是低下的,上流社会这个妇女没有受到限制,那么这个社会的妇女她是跟男子基本上是平等的。 所以过去守节,你只能在上层妇女里头实现,底层妇女是实现不了。咱们还是接着讲清朝夜间结婚。夜间结婚它这个迎娶,它是有仪仗的。这个仪仗它前面有牛角灯,牛角灯是列在前边。它根据你的级别而使用的不同数量的牛角灯,然后有制式有仪仗。但是这种仪仗是设而不作,是讲究说你有响器有乐队,在娶亲的时候只是有这个队伍,但是并不敲打。所以就是说清朝的旗人结婚,到晚间那个队伍是蔚为壮观的,你远远看去像个火龙似的。然后在娶妻回来以后,一定要在子初之前进那个洞房,要在子初之前要行合卺礼。如果过了子初,那就等于说交到第二天了,阳气就要开始起来了。那么这新娘苦,她要在床上坐到第二天,才能跟新郎再做合卺。实际上在夜间娶婚的时候,过去参加别人婚礼,不见得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看到新娘。所以说某家结婚给你下了帖子你去祝贺,你在当天喝了喜酒,比如说你送了礼物,你道了谢,你随时可以走。如果你愿意等到轿子进门,那么你等到轿子进门可以告辞了。因为过去没有当天新娘就要出来见客人的,而且也不是当天就见公婆。旗人结婚她穿的衣服是由婆家送去的,是旧棉袄,越旧越好,你家没有管别的家借。上轿的时候穿的鞋是蓝布鞋,当然她穿的旧棉袄她在里边,外边还有她的服装,就是说穿的夹层上。这个是一个很为有趣的事情。 军礼,实际上就是皇朝的军事行动的程式。它包括什么?包括比如说大阅,亲征命将等等。你现在看好多电视剧,遇到了战争片的时候,出现了比如说穿铠甲就上阵打仗了。其实这个就有点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其实那一幅盔甲好几十斤,上了阵以后,估计没有把敌人打倒自己有可能就先累倒了。这种盔甲都是一种大阅时候所使用的。所谓大阅相当于现在的阅兵。而在平常真正发生战争,出兵行军打仗的时候,并不穿盔甲。因为军礼与大家的生活比较远,所以我也只给大家介绍这几句。
下面讲讲宾礼,宾礼跟大家生活比较近。首先我先讲讲这称谓,中国人的这个称谓是复杂,但是杂而不乱,而且中国人的称谓永远是信息最准确的。所以你比如讲这个一个人他有父系有母系,然后该叫什么?你只要叫出来,马上外人就知道是你娘家人还是舅舅家人,还是什么,这个是非常准确的。而且比如现在咱们在讲清装戏的时候,里边有很多称谓是非常有问题的。首先一个人他有姓,然后有名,所以合成姓名。又比如说你的名字那指的是你的名和你的字。 过去人们交往当中,只是字和号。但是对于做官的人,他还有官名,然后他死后还有谥号。你比如说关于曾国藩,他死以后追谥,这谥号曾文正公。那么只有在曾国藩死之后,他才有这种称法,而在他活着的时候,他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得到这个称号。那怎么能够在电视剧里头,见了曾国藩以后,两个人谈话,刚才文正公讲如何如何,那岂不是非常可笑吗?你比如讲还有几部关于张学良的电视剧,赵四小姐一口一个学良如何。这个有点侮辱赵四小姐,因为赵四小姐她毕竟是一种文化家庭,官宦家庭,她从小受过这种训练,在她嘴里是叫不出学良这两个字的。为什么?张学良字汉卿,就是张学良,汉代有个张良,汉朝之大臣。这称谓在过去是很严格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在电视剧里头,它出现的是比较频繁,用错了地方,念错了名字,然后把生人念成死后的谥号,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宾礼主要讲的是品官相见之礼,官员和熟人之间这么一种礼节。在互相拜访当中,必然要坐车,现在的电视剧轿子用得太多了。实际上,清朝的规定,只有文官,年六十以上的二品文官才可以乘轿。武官是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你都是不能乘轿的。而且在京城只有四人轿,而绝对不会有八人轿。八人轿是代天子巡守地方的督府,比如总督巡抚在地方上他可以用八台大轿。在京城你贵为大学士,即使落了亲王,比如晚清的恭亲王也好,崇亲王也好,这些人只能够是四人轿。一般的人来说,你说我骑不了马,又不让我乘轿怎么办?坐马车,就是说可以坐车。而且一般人即使允许你坐轿,好多人往往也选择了车。因为什么?乘车成本低,乘轿成本高。为什么?现在演的这些戏,在乘轿上问题是非常大的。大在哪儿?它一个轿子它不可能用四个轿夫永远抬下。那就说用轿子它为什么成本高,就是说它至少要两三班人马,至少他要养八个人甚至十二个人。也就是讲,他在出行的时候,这个轿子前面有个顶马,这个顶马相当于引路的,然后四个人抬着轿。轿后有一个板车,也就是一个马拉着一个平板车。这些替换的轿夫在马车上坐着。然后你,你为什么要歇脚?因为你用的是人的脚力,你要人家跟着走,那最后到抬轿子的抬不动了。那就是说这四个人抬这轿子往前行的时候,到一地该换人的时候车上下来四个人代替那四个,那四个来到车上。这就是说,轿子它成本高。大约在晚清轿子要用的话,一年大约得消费八百多两银子。而这个马车,相比之下成本比较低,大约四百两就够了。当然了一般人身体好,骑术也可以,都是选择骑马。这一点,大家也是一个掌故,也是一个知识。 然后下面讲讲凶礼,凶礼就是安葬死人的这个程式。凡是安葬死人的这个程式都属于凶礼。然后怀念死人的这种礼都属于凶礼,也就是说你追忆祖先就是属于这个祭礼。中国人的厚葬之方式是由来已久,其实是极其值得批判的。它是既浪费金钱而且又占用土地。尤其在当代,中国人人口这么多,实在没有那么多地方去埋死人了。过去,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土葬,它是在葬礼当中达到一种宗族的团结。大家都知道,常有一个词“五服”,一般乡村来的人,他可能能够有这个。就是说同村的都姓刘,我们俩出没出五服。这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就指的一个人,死了后在这个丧礼上穿的服装,五种服装,你根据这个服装就能看清这个人跟死者的关系,从而能推证出你跟这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五服,在电视剧里头也经常出现这个丧礼,但是它这个丧礼只是一律都是白的,丧服之间它没有差距。实际上这个丧礼,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丧礼上的丧服它是有差距的。那就是第一个是斩缞,第二个是齐缞,第三是大功,第四是小功,第五个是缌麻。第一个斩缞,指的就是,它是用什么做的?生麻做的。这个缞就是衣服边,也就是衣服边不缝制散着,剪了以后就穿上了,披麻了。齐缞现在咱们写成,这个字怎么写的,就是整齐的齐,念齐缞,就是熟麻做的。边齐了,缝制了。大功是粗白布,小功是细白布,缌麻是更细的白布。这个等于是五服。因为五服穿着它是不一样的,他的守丧的时间也不一样的。比如说最重的斩缞他是等于是子为父母。他是三年的丧,这三年的丧实际上就是二十七个月。这个齐缞是一年的丧。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缌麻是三个月。当然了这个丧礼离现在比较久远,给大家简单的介绍这么一个知识。 总而言之,这个五礼,是在中国运用了很久的礼仪。我觉得这五礼当中的,对现实能够有一些意义的,应该当推是宾礼。还有就是那个婚礼。因为这个婚礼甭管怎么样,一个人结婚他毕竟是一个人生的大事,他搞得隆重一些,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中国人过去的婚礼,它的那套程式,实际上是找一个机会进行了一个亲朋之间的聚会。总而言之,清代的礼仪在通过电视剧热演以后,为大家所关心。我今天讲的只是点滴,能够给诸位提供一个看电视的一种见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