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21-11-25 17:02 编辑
把颠倒的主仆关系颠倒过来
《万家灯火感党恩》,是几年前看到的一篇报道。这个标题赫然出现在一张大报上,印象极为深刻。尽管时光流逝,竟然未能抹掉。
这篇短文,写的是山东省西红峪通电的事。某一天,省电力局长到来、合上电闸,这个村子通了电。报道说,合上这个村的电闸,就实现了全省通电。而且,这是全国30余省市中实现全省通电的第一个省。
文章接着描述了通电给贫困乡村带来的巨变。改变了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晚上可以在灯光照耀下干活和学习,打开电视能够知道许多信息和国家大事。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又办了文化站、小学、农民夜校。一些偏僻贫困地区出现了“光棍成亲、夫妻和好、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的新景象”。这是值得报道的一件大好事。
农村无电,生活工作都不便,即令我这个城里生长的人,也深有体会。延安五年,在豆油灯下看书、写作,近视眼从200度增加到500度。“文革”期间下干校,也曾度过一小段没有电的生活。一天突然来了电,电灯亮了,大家活跃欢呼,印象很深。
山东全省通电,在全国大报上宣传,对那些还没有做到户户通电的地区和省份也会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是正常的。
农民对通电表示高兴,也是完全正常的。那么,何以又会令人看了不舒服呢?
问题就出在文章的主题上。前面生动的描述最后落脚到一点:“感党恩”,感谢执政的共产党的恩情。这就使人想起两首长期流行且熟悉的歌曲,一首歌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另一首是《国际歌》,唱的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此完全相反的观念,究竟何者正确呢?
其实共产党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早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共产党人从来相信,人民群众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革命和建设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以后延安唱起了《东方红》,歌颂大救星。我认为这是农民朴素感情的表现,唱唱也无妨,自己也就跟着唱。但不从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在全国解放前后,整个事情就弄颠倒了。在一些歌曲中热情歌颂共产党的恩情,“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歌流行,不胜枚举。
全国解放,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的《宪法》。《宪法》宣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官员是为了人民服务的,是公仆。毛泽东讲过多次,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今领导人也讲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高得多的民主。但是,实际上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舆论一律的前苏联模式,把民主、自由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公民没有享受到《宪法》规定的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远离民主政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那些漂亮的承诺早就被统治的臣民、奴隶。政府为人民办事本来是应尽的责任,却变成一件难能可贵的功绩,而不办事倒是正常的了。于是,山东省做到户户通电、共产党执政的政府为人民办了事,就是对人民的“恩典”,人民能不感恩戴德吗?
或许有人会说:农民自己写的对联,横批上也写了“感谢政府”的话。我认为这既是公民对公仆的表扬,也是一种鞭策;如果将这种表扬说成人民感谢党的恩惠恩赐,就错了。
写到这里,又一件事情浮现于脑际。《北京日报》1997年8月27日有篇长篇通讯,眉题三行,摘抄如下:《北京郊区顺义县困难家庭里,从天而降了一个个“高亲”,……老百姓感受到“公仆”们的真情》。下面是醒目的大标题:《九百“高亲”到我家》。文章说的是当年春节县委决定,在乡镇局副职以上的干部中,开展联系困难家庭的活动。扶贫帮困是好事,但也反映出与《感党恩》同样的问题。
年的春节“送温暖”,救济贫困户,是政府的责任。再说,救助困难花的钱不也是“老百姓”即纳税人交纳的吗?不是用人民的钱来扶助人民自己吗?固然,救济比不救济好。但是能说成是共产党对百姓施以恩惠吗?党的干部与群众交朋友、“攀亲”,可以作为一种接近群众的方式。但是为什么官员就是“高亲”?是“从天而降”?鲜明地表白我们党、党员、官员严重地脱离群众,将自己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公民居高临下,公仆变成了“主人”,成了公民的“救星”。而我们政府的喉舌竟彰明较著地拿来宣扬。敢问官员同志们,看了这篇通讯,不觉得脸红吗?
须知,我们党是靠人民供养的。党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而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的钱(税收)形成的。政府举办公用事业花的也是来自纳税人的税款。为人民办事是党和政府的职责,应当办好。办不好或不作为是失职,人民可以弹劾或罢免不负责任的政府。在官民关系颠倒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做了份内该做的事就大肆宣传、表彰;有些官员不作为,做了错事、坏事,还要遮掩、捂盖子、不许报道。有的地方,群众一再揭发,也不予理睬。有些案子,好不容易引起注意,进行调查,却要等处理了才当作“好事”来宣传,人民也无可奈何。这是十分不正常的。我希望头脑清醒的领导人,勇敢面对现实,把被颠倒的关系颠倒过来。
这就要求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理顺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理顺?最基本的原则和切实有效的做法就是,认真执行(或叫落实)《宪法》的规定。共产党则应该成为遵守《宪法》、法律的模范。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有选举、监督、弹劾、罢免之权。这是人民的委托,是《宪法》赋与人大的神圣职责。人民代表大会要不辜负13亿人民的重托,不能失职渎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制度变革:人大代表(包括委员、正副主任)与政府官员互不兼职。官员是官员,代表是代表,否则人大很难执行监督政府的任务。这个主张我近几年的文章中曾有详细阐明。
另一个需要改革的是新闻体制,要实行新闻开放的多元化。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只须切实实行《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不要总想去控制舆论就行了。
说到党和人民的关系,我们似乎需要温习一下历史。半个世纪以前,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人民获得了解放。但这仅仅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主要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打土豪,分田地”,共产党用这个政策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送自己的子弟参军上前线,胜利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以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不能将功劳仅仅记在共产党的账上,把共产党说成救命恩人。再说国统区,没有进步人士的合作,没有人民群众的掩护,共产党就难于存在和发展。这方面我们做过地下工作的人都有切身体会。
说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党是鱼、人民是水——对。但,如将共产党比作水、百姓比作鱼,那就错了。恰恰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唱“鱼儿离不了水呀……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这正是政治上的颠倒在文化上的反映。
再说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虽然有共产党的政府的领导,但从根本上说,哪一样不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政府官员作为公务员,是受雇于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是应尽的职责。我们在延安时常说:“不要白吃老百姓的小米。”这句话除称谓不那么科学外,意思是完全正确的。就是说,我们这些人吃的是人民群众的饭,必须要为人民群众办事。
21世纪都快过去10年了。我们要把这种被颠倒的主仆关系颠倒过来。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公仆要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不光是喊口号,如什么“三讲”、“三个代表”……。执政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痛下决心、切实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宪政,分权制衡;必须让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发挥《宪法》赋予的选举和监督的作用。
(冯兰瑞自注:此为2004年初,在“开达新春论坛”上的书面发言。刊于《中国市场经济论坛·文稿》2004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