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乡诗中最为欢欣的一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5-1 10:07 编辑

还乡诗中最为欢欣的一首,字字都带笑,句句都是经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唐朝的诗坛之中,李白和杜甫两人是金字塔尖的人才,他们代表着诗歌文化的巅峰,也是后世的标杆。与李白留下豪情万丈,瑰丽神奇的诗歌不同,杜甫的诗歌与现实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被称为“诗史”。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国家不幸诗家幸,更是激发了杜甫的灵感,写下了一首首沉郁顿挫的伟大诗篇。 从盛世到乱世,再到平乱后的恢复,杜甫经历了人间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他的诗歌,恰好也就浓缩了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思想性极高。杜甫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融入诗歌之中,使其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比如这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如此: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即使不了解此诗背景的人,也能感觉到杜甫内心欢快搏动的情绪。如果知道前因后果,自然会更理解杜甫为什么如此兴奋。我们都认为杜甫饱经颠沛流离,过着非常悲苦的生活。其实,杜甫的童年和少年,就如同大唐的开元盛世一样,是无比灿烂的。 他的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父亲则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闲,母亲崔氏来自于世家大族。所以年轻时的杜甫,不但不困窘,而且还非常富足。更为幸运的是,此时的唐朝正好是处于它的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巅峰时刻。只不过,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皇帝落荒而逃,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是烽烟、流血、战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杜甫本人的命运也是和这次战争密切相关的,他本来打算投奔灵武继位的唐肃宗,却被叛军所俘,侥幸才得以逃脱。经历过花团锦簇的时代,又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这才激发了他的无限激情,写下了一首首传唱千古之作,也成就了诗圣的金字招牌。 这首诗就是在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所作,当时官军在洛阳大败叛军,取回河南河北,而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也标志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这八年时光,耗费了大唐的元气,也让诗人饱尝了人间的离苦,他们虽然不知道今后的走向,但毕竟已经结束了混乱的一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时杜甫正在四川避难,这是他听到的好消息,第一、二两句就是交待了听闻后复杂心情。战乱平定,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然而诗人想到这么多年以来,家国遭受的伤痛,不由喜极而泣,泪洒衣裳。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却能哭得尽兴。 第三、四句是通过侧面描写妻子的行为,阐述了这次胜利对于普通民众的巨大鼓舞。他的妻子,也是出自名门望族,饱经战乱,整日愁眉不展,但听到这个好消息,却没有了一点哀愁,随便地收拾书籍,欣喜若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六句则是承接上句的意思,收拾书籍,就是为了尽早还乡,回到中原,回到洛阳去。这两句,描述了诗人极度欢愉的心情,也是千古以来的名句。此时,杜甫再也顾不得半生坎坷的境遇,他要唱着歌,喝着酒,在明媚的春光之中,与妻儿一道回到故乡。 要知道,自古的还乡诗很多,出名的也不少,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两首,都很出名,说出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童趣。又比如宋之问的那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然而,杜甫的这首还乡诗,却因为有了这两句,足以传唱千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两句中,诗人用了“即从”、“便下”两个词,突出表现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这和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有这样传神的词语,才能让我们相隔千年,仍然能够体会到杜甫当年的激动,感受到他的心跳,体会到他的老泪纵横。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9:31 | 只看该作者
清水茉莉 发表于 2021-5-1 09:47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6篇诗文 ► 15条名句




沙发
发表于 2021-5-1 09: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11-27 03: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