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0-9-23 09:54 编辑
历史渊源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自公元前11世纪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陕西建都。陕西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如古长安城遗迹、秦始皇兵马俑、72座帝陵……陕西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更是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发源地,如高亢的秦腔、激昂的锣鼓、精湛的剪纸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农民画等。陕西丰富的地域文脉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苹果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了众多的要素。 陕西栽培苹果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壮大,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苹果产区。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陕西在结构调整中建成苹果大省的做法,农业部已把陕西确定为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 陕西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发祥地。据西安半坡新石期时代遗址考证,远在6000年前,陕西地区就已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半坡出土的遗物中除谷、菜种子外,还有栗和榛种子,说明果树栽培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远古已在陕西开始。周之始祖后稷也最早在陕西的关中"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陕西由于周、汉、唐等朝建都长安,很早就形成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因此四方的奇花异果,也多有引入,并栽培推广。汉武帝时期,陕西果树栽培进入鼎盛时期。《西京杂记》中描述上林苑的果树品种:"群臣远方各献名果艺树……梨十……枣七……栗四……桃十……李十五……柰三……梅七……杏二",其中还记载"……柰三,白柰、紫柰(花紫色)、绿柰(花绿色)",柰即小苹果或绵苹果。柰与现代栽培的西洋苹果属同一种。唐宋以后,砂果、蜜果、红苹、白苹已在陕西关中、陕北民间庭院种植。陕西神木、府谷等地所产的海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有些还未脱离原始状态。 近代陕西栽培的苹果除原有种类外,主要是大苹果或西洋苹果。大苹果民国十七年(1928年)首次引进陕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原斗口农场、扶风聚粮寺农场和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自山东青岛、烟台及日本等地引进苗木,建立果园。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在秦岭北麓发展苹果林带。 20世纪70年代起,在实践的基础上,陕西苹果向更好的产区--渭北黄土高原发展。 1973年中央农林、商业、外贸三部联合在洛川、淳化、印台(原铜川郊区)等县区建立苹果外贸出口基地,陕西苹果产量逐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