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如下:
袁世凯曾获乡试第一名,却怕被耻笑捐了个监生,此后厌恶科举
袁世凯年轻时不喜欢四书五经,而是爱读一些征战杀伐之类的书,但为了科场扬名,混个“正途出身”,他硬是凭着天生的聪明,背熟四书五经,八股文也写得得心应手。以他的才学,考取功名不在话下。袁世凯自己也是信心满满,完全一副胜券在握的架势。可没想到连续参加两届乡试,结果都是惨败,连个秀才都没捞上,这让一向心高气傲且功名心极盛的袁世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怕遭人耻笑,他花钱捐了个监生(清代最高学府的学生),但他从此对科举不再抱有幻想,为了表明心迹,他还把自己多年所作诗文全部付之一炬。
而真正促使袁世凯对科举心生厌恶,是多年之后他了解到的真相:袁世凯当时科场落败,并非他的八股文作得不精,成绩不好,而是事出有因——他家乡的官员得罪了新任河南学政瞿鸿禨,于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袁世凯日后大权在握,与瞿鸿禨互有芥蒂,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
光绪八年(1882年),瞿鸿禨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外放河南学政。学政属于临时性的职务,一般考试结束,都要回到原单位,因此他们到地方后所受的礼遇也就不尽相同,完全视当地长官的好恶而定。瞿鸿禨是个清官不假,却很要面子,他觉得自己虽职务不高,却是天子脚下——京城来的,他到下面府衙检查,一般都给予很高礼遇。然而当他来到陈州(今河南周口)府时,却受到知府吴重熏的冷遇。吴重熏出身名门望族,哪里瞧得上瞿鸿禨这个初出茅庐的六品编修?明知吴重熏冷落自己,瞿鸿禨也只是心里气恼,不好明争,便暗下决心找机会对他施以报复。
转眼三年过去,科考再临,瞿鸿禨仍旧外放河南学政。别的州府他都不刁难,唯有吴重熏所取各县第一名,他都鸡蛋里面挑骨头,找理由不予录取。恰好这一年袁世凯考得项城第一名,项城隶属陈州府统辖,袁世凯自然在劫难逃。
袁世凯做梦也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曲折。直至时过二十多年,瞿鸿禨位极人臣,入主中枢,袁世凯也已做到封疆大吏,才知道自己当年科场败北,原来竟是瞿鸿禨暗中捣鬼。两人日后明争暗斗,表面看是政见之争,但陈年旧账也必然或多或少起着作用。盛怒之下的袁世凯,自此也恨透了科举。
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影响力大幅提高,尤其是他进入最高决策层后,在朝野都有了话语权,他立刻联络对科举制度同样持反对态度的湖广总督——著名清流领袖张之洞,联名上奏:列举科举制度种种弊端,建议废止。可以说,袁世凯厌恶科举,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因为在很多深谙八股的人看来,袁世凯不因科举升官,就是“不学无术”,纯属官场异类。如此只有废除科举,他的进身之阶才会名正言顺,不遭人质疑。可见袁世凯在废除科举上不遗余力,既有公义,也夹杂着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