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18-9-11 08:19 编辑
中国古人真的尊重老师吗|大象公会
2018-09-10 22:08 来源:大象公会父亲/读书/教育
原标题:中国古人真的尊重老师吗|大象公会 虽然古人经常把「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挂在口头,但今天所说的「尊师」在古代更多只是读书人的理想,「尊师」的立足点往往不是知识、品格,而是官位、权力。 作者|复活的徐攀
搜索回忆,你能从自己学过或读过的古典诗词中,找出一首或两三句赞美恩师的名句吗? 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过这联诗的主旨其实是爱情。用「春蚕」比喻奉献精神始于周总理的讲话,用于比喻老师,要到80年代初才开始泛滥。 还有人会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过这两句诗也与尊师重道无关,歌颂的「落红」其实是作者本人。用「落红」「春泥」比喻老师的现象同样在80年代才开始流行。 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这是歌颂母亲的诗,用「春晖」比喻老师或许与1982年一部名为《春晖》的电影有关。
还有人能想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它的后面,还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类吐槽呢。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被认为是赞美教师的古典名句,多数是现代人生造或拉郎配的结果。古人赞美恩师的诗句当然有,但质量和数量都出乎意外的低。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古人又十分强调尊师重道,为何没有写出赞美恩师的名句? 事实上,即使传统社会中处处可见「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古人也经常把「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挂在口头,然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尊师重道」在古代更多只是一种读书人的理想,而非现实。
名不副实的师生们
在今天,师生关系非常简单明确:在学校给我上过课的人,就是我的老师。如果不读研究生的话,恐怕永远没有资格选择自己的老师。然而,古代的「师生」关系,要比今天复杂得多。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派著名学者各自收徒,有志于求学者可择师而事,成为某个学者的门生。不过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在以察举、征召、品评为取士手段的两汉时期,师生关系很快演变为作为博取官职的工具。 如东汉时期受到皇帝赏识的经学家贾逵,他的门生弟子往往都被挑选为郎官,学者无不羡慕。这样问题就来了:想要求官者,往往投靠在权臣门下做「门生」,甚至与学术完全无缘的外戚窦宪、宦官王甫等,都有自己的「门生」。东汉末的徐干评论说:「为之师而无以教,弟子亦不受业」。 ● 蜀汉先主刘备少年时期曾经拜学者卢植为师,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大概没有从卢植那里学到什么文化知识,但幸运地结识了不少同学。后来刘备在乱世中投奔老同学公孙瓒,捞取了政治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桶金 此等「门生」自然不可能不尊重「老师」,不惜为「老师」馈赠厚礼,恭敬毕至,甚至亲执贱役,甘为奴仆。 据清代顾炎武、赵翼等学者考据,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所谓「门生」实际上已经与奴仆无异,看不出任何就学求师的痕迹。这种行为与「尊师重道」显然相去甚远,以今天的情况相比,更像是迫切期待转正的编外人员,格外尊重和巴结单位领导。 这种情况亟待改变。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令达官显贵举荐门生故吏越来越困难,从而彻底改变了这种「政治投机」式的师生关系。 在科举考试制度下,及第举子们认自己的考官为「座师」,仍以「门生」自居。在古代,绝大部分被誉为「桃李满天下」者都是主考官,而不是教师。 ● 「满门桃李」的典故来自狄仁杰;「桃李满天下」则是形容裴度。实际上他们都没有教过学生,「桃李」指的是他们提拔荐举的人才。狄仁杰推荐过的名臣有张柬之和姚崇;裴度则提携过韩愈、李德裕等。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是狄仁杰的亲信僚属,曾泰是狄仁杰的门生,以古人的观念看,二人都是狄公栽培的「桃李」 不过,科举制下「座师」与「门生」的关系,与现代的师生概念其实也是南辕北辙。 他们在科举考试前原本互不认识,毫无「师恩」可言,与其称之为「师生」,倒不如说是选拔者与求职者的关系。 假如当今新录取的公务员纷纷拜负责考试和阅卷工作的组织部领导干部为师,岂非盖世奇谈?唐代人也认为当时的「师生」关系已经远离「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道,韩愈就感叹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在科举制度下,学生几乎不可能不「尊师重道」。 清代会试(录取者如无大纰缪,一般即为进士)的主考官通常是二品以上的尚书等高官大员,副主考通常也在三品以上,此外还有「同考官」往往以翰林充任。乡试(录取者为举人)考官级别要低一些,一般主考为翰林出身的内阁学士等官员。在这些地位崇高的朝廷大员面前,新进举人、进士怎能不俯首帖耳? 他们对录取自己的「恩师」感恩戴德,礼数周到,被录取后向老师们呈递拜师帖,每年所谓的「三节两寿」都要准备贺仪。不过,如果将来某个学生爬到了比老师更高的位置,老师照例应当奉还拜师帖,以示尊重朝廷体制。话虽如此,清代官员铨叙看重年资,学生官位超越老师的情形当然很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