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标题: 弱者吸引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06:24
标题: 弱者吸引力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11-7 12:31 编辑

     弱者吸引力”这个概念,我是在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博士在《向诸葛亮借智慧》讲座中首次听到。他说,三国时期,为什么蜀要“联吴抗魏”?因为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争霸,魏最强,吴较弱,蜀最弱,魏想统一全国,吴的威胁比蜀大,联蜀灭吴是重点;而吴要避免被魏所灭,联蜀是必须的。在这里,蜀最弱却成了“香饽饽”,赵博士说这就叫弱者吸引力。这个概念,叫我联想多多——

     首先,它是合情的,有句话叫“同情弱者”,它说的是一种普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存在利益之争,也没有亲情攀比,完全是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可以不企回报的,是种自然感情的自然流露。仔细地回顾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同情弱者时,没人嫉妒你;别人同情弱者时,你也不会有任何想法。所以我说,同情弱者是合情的。

     其次,“老二”威胁论根深蒂固。无论哪一个群体,“老大”总是对“老二”放心不下,既用之又压之,既想发挥其长处优势,又怕其功高盖主。而对于广大的弱势群体却并不担心,甚至还要多加团结,放手使用,因为弱势群体对他“老大”构不成威胁,培植弱势群体成为“老大”主要工作。

     第三,权谋理论说,“强强联合”的最大弊端是敌强我弱、此消彼涨。而发展自我要从弱者身上吸取营养容易些,驾驭起来也方便些,弱者终究是大多数,赢得了大多数,当然你就赢得了胜利。相反,强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争斗,与第三者争,之后是相互之争,别无其它。强强联合往往是暂时的,以利益为目的,目的达到,联合解除。

     最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弱者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是初级阶段,弱者也在成长,早晚会成为强者。而强者呢,从生命力来讲,往往会终结在弱者前面,强者面临的挑战要比弱者多得多,生存的风险更大。生命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弱到强、由强衰落的过程。老的生命终将被新生命所替代。由此可见,弱者吸引力很是阐明了一个道理,讲了一句大实话。

    当然,这句话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在“向强者看齐”的同时,不要忘了“与弱者联合”。



作者: 落雨溅魂    时间: 2016-11-7 09:13
在“向强者看齐”的同时,不要忘了“与弱者联合”
作者: 落雨溅魂    时间: 2016-11-7 09:13
让世界充满爱
作者: 红尘一僧    时间: 2016-11-7 10:57
这就是女人为啥总是被同情的道理,因为女人所呈现的特点就是弱。弱不经风,柔若无骨。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2:09
嘿嘿,这就是为什么男女结婚!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23
在这里,蜀最弱却成了“香饽饽”,赵博士说这就叫弱者吸引力。这个概念,叫我联想多多——
------------------------------------
是呀,现实中不乏这种现象。一个群体中越是弱者,往往越能博取同情,最终两蚌相争渔翁得利。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24
强者相互厮杀必须笼络弱者!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26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11-7 12:27 编辑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2:09
嘿嘿,这就是为什么男女结婚!

哈哈,不见得呀,男女结合不是是为了繁衍吗?{:57:}原来男人找女人是为了欺负女人拉拢女人的?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29
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16-11-7 12:29 编辑

其次,“老二”威胁论根深蒂固。无论哪一个群体,“老大”总是对“老二”放心不下,既用之又压之,既想发挥其长处优势,又怕其功高盖主
---------------------------------------------
说得太对了,古往今来无一例外,所以说永远别做老二,宁可做小三{:57:}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32
重新分一下段落,这样条理更清楚了。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2:34
炊烟这篇文字,分条缕析分析合情合理,且有理有据,符合实情,给人诸多启示,加精分享。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20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2:34
炊烟这篇文字,分条缕析分析合情合理,且有理有据,符合实情,给人诸多启示,加精分享。

尊重弱者,因为我们都曾弱过。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21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2:32
重新分一下段落,这样条理更清楚了。

谢谢!怎么一发送上去,格式就变了。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22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2:29
其次,“老二”威胁论根深蒂固。无论哪一个群体,“老大”总是对“老二”放心不下,既用之又压之,既想发挥 ...

没发现,草儿怪幽默的!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24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2:26
哈哈,不见得呀,男女结合不是是为了繁衍吗?原来男人找女人是为了欺负女人拉拢女人的?

不不。是保护是保护。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28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2:24
强者相互厮杀必须笼络弱者!

是的,要不强者怎么更强?弱者怎么变强?强者怎么被取代?事物怎么去发展?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3:31
落雨溅魂 发表于 2016-11-7 09:13
让世界充满爱

可以有爱,但不能没矛盾。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4:23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3:20
尊重弱者,因为我们都曾弱过。

是呀,这种心理普遍存在。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4:24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3:21
谢谢!怎么一发送上去,格式就变了。

是的,都要进行二次编辑,要不就现在纯文本里打勾,然后再粘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4:25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3:22
没发现,草儿怪幽默的!

哈哈,玩笑而已~~~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14:26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3:28
是的,要不强者怎么更强?弱者怎么变强?强者怎么被取代?事物怎么去发展?

的确如是世间万物皆如是,没有更替就没有繁荣。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15:58
一株断草 发表于 2016-11-7 14:25
哈哈,玩笑而已~~~

实话,实话,小三我也喜欢!
作者: 醉吟烟霞    时间: 2016-11-7 17:26
这个理论很特别,弱者吸引力在于,给奶吃就是娘,其实他也想攀高枝的。三国蜀国联合吴国,目的是抗衡魏,但终究不是办法,结果还是被司马懿灭掉。
不论做什么事,坚决不和弱者合作,这是常识,我们找的不是跟班小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弱者可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咱不能为了吸引力弱化自己,能有与强者合作的机会,尽力而为之吧。
和再多的弱国邦交,这能给他们做奶妈,有那功夫,学学欧美日德法韩,与强国近与文明近,与弱国交那是阿Q。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1-7 20:04
故乡的炊烟 发表于 2016-11-7 15:58
实话,实话,小三我也喜欢!

这个我相信,大凡男人都喜欢小三~~~

作者: 故乡的炊烟    时间: 2016-11-7 20:37
醉吟烟霞 发表于 2016-11-7 17:26
这个理论很特别,弱者吸引力在于,给奶吃就是娘,其实他也想攀高枝的。三国蜀国联合吴国,目的是抗衡魏,但 ...

说的好,有道理!弱者需要同情,失败者却需要防范。失败者未必是弱者。
作者: 誰解憂傷    时间: 2016-11-9 12:14
同情弱者是社会公义的提现,所以,弱者有时候就是强者。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6-11-28 00:08
第一次听说弱者吸引力,同情弱者是应该的,确实更多时候是不由自主,但与弱者合作对抗强者也是有目的的,弱者也不一定就会强大起来。最多是暂时的有了力量吧。

很有见地的一篇文字,欣赏学习了!问好炊烟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8:48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16-11-28 09:18 编辑

问候了,此论精妙也,这概念还得从“道”理论去推演,从毛理论去实践,毛的哲学思想蕴藏着宝贵的财富,可以用于小到日常生活,商业经营,大到治国外交等等。

  一、大无私、大无畏、大自信精神。
二、重视全局信息,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高于实践又有机统一。
三、易学与实践结合顺时势发展,稳字当头,步步推进,战略收缩与战略扩张。
四、统一战线统一思想重在执行。
五、论持久战,论的是各项综合因素。
六、相信弱者相信人民,相信全世界不同点的共同点。
七、稳、准、狠
八、适可而止,止戈为武,化干戈为玉帛
九、保持初心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8:51
醉吟烟霞 发表于 2016-11-7 17:26
这个理论很特别,弱者吸引力在于,给奶吃就是娘,其实他也想攀高枝的。三国蜀国联合吴国,目的是抗衡魏,但 ...

老哥这想法应该不可取{:57:}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8:55
诸葛先生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又何必六出祁山,想一统中原,这跟时势位很不对应。{:57:}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8:57
红尘一僧 发表于 2016-11-7 10:57
这就是女人为啥总是被同情的道理,因为女人所呈现的特点就是弱。弱不经风,柔若无骨。

{:57:}酒肉和尚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9:00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16-11-28 09:26 编辑

                 六祖惠能变“戒、定、慧”为“慧、定、戒”的重大意义

   自佛祖创立佛教至六祖惠能创立顿修法门之前,佛教一直沿用“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方式。它出自《楞严经》卷六:“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段经文翻译成白话就是:“修行的基本要点有三个决定不易的程序:首先要守戒,因戒可以生定,因定可以发慧,这是达成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为人止息烦恼)果位的三无漏学,即达到解脱烦恼的三种修行方式。”守戒,就是遵守戒律;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三者依次生成,其次序是:一戒、二定、三慧,该程序不可改变。但到了六祖惠能,则反其道而行之,变“戒、定、慧” 为“慧、定、戒”,并依此创立了佛教顿悟修行法门。这表明六祖惠能对佛教的修行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讲的:“惠能说,戒、定、慧倒过来也能成立,人如果有了智慧,人觉悟了,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不受外物的影响,不受外物影响之后,心灵自然平静了,这就是由慧入定。由定到戒,一个心灵平静的人,一个不起杂念的人,他哪来的欲望呢?他没有欲望,自然而然不就守戒律了吗?这是惠能的创造,他不是单纯地按照传统模式,而是主张进退顺逆都可以。”

   变“戒、定、慧”为“慧、定、戒”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佛经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二、佛教的修行方式不是只有渐修一种,顿悟也能成佛;三、今生即可成佛,不必非修来世。六祖惠能以他的亲身实证对以上三点做出了令人信服地诠释。


作者: 出谷幽泉    时间: 2016-11-28 09:02
本帖最后由 出谷幽泉 于 2016-11-28 09:25 编辑

   如果有人问:《三国演义》应该从哪里读起?这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匪夷所思,“从头呗,还能怎么读?”初读当然从头开始,但要读出《三国演义》的道道来,从中间开始,再读一遍,说不定更好。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地方都行,而要从“三顾茅庐”开始。这是全书的中轴,一道分水岭:“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屡战屡败,被人撵得像丧家犬一般,无处可逃;而之后,就“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道理?转机来自“三顾茅庐”,刘备见到了诸葛亮,听取并采纳了诸葛亮的“隆中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隆中对(资料图 图源网络)

                                “隆中对”最能体现三国神韵

   细数之下,“隆中对”也不过数百字,何以就此扭转命运?无他,就因为“隆中对”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规划。

   一瞥“隆中对”,读者容易记住的是关于曹孙刘三国各占“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优势分析。不错,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办事情能否成功就看是否具备这三项重要条件。不过,作为战略规划,“隆中对”的核心不在资源筹划上,而在诸葛亮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却在《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里就已表达清楚的要旨:“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大局及其走势作出清晰判断,从中发现自己的机遇,才是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

  “隆中对”之前,刘备之所以屡战屡败,根本上是因为刘备相信当时的大趋势是“分久必合”。自董卓进京,天下群雄并起,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苦于分裂太久,刘备欲以宗亲身份,匡扶汉室,剿灭曹操,重新恢复刘氏一统江山。结果因为错判形势,逆水而行,只会屡战屡败。

   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的大势不是“分久必合”,恰恰相反是“合久必分”。汉朝延续500多年,现在到了分开过日子的时候。“隆中对”没有明说,但确实以“合久必分”的形势判断,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前提,由此扭转了刘备的大局判断,扭转了刘备的人生遭际,甚至扭转了中国历史,顺便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国演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韩信是两家共同争夺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能争取到韩信作为同盟军,谁就能夺取天下。在韩信犹豫不决之时,有谋士提醒他,依附别人不如自己另立山头,借刘项之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遗憾的是,韩信“有雄才无大略”,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帮着刘邦灭了项羽,却在决定性战役胜利后次日清晨的睡梦中,被急匆匆赶来的刘邦夺回帅印,直至被冤杀于未央宫。战略规划缺失,让历史错过了原本或许可以更加精彩的“三国时代”。

  既然天下大势仍在于“分”,那就需要考虑:我能分到什么?进而明确,怎么才能分到这一份?这才有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取地利,而刘备以宗室身份和仁厚声誉,把人和作为首要战略资源的策略。

  至于后面所谓“获取荆、益”之类,一方面算是“三分天下取其一”的目标落实,另一方面则是为未来“分久必合”积累实力。相比关于局势走向的判断,虽然同为战略考虑,但分量明显不如了。

   卷首第一句话里埋下伏笔,到“隆中对”方才详加展示,反映了写作技巧,更体现出把握大局、谙熟战略的思维功底。这不是小说作者一个人的能耐,而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天赋异禀。自古以来,中国人相信“只争朝夕”,因为娴熟于农业,最清楚“时令耽误不得”。但偏偏这样的民族,同时又有一种出奇的耐心,等待时机将临。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创立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子牙,七十岁时还在易水岸边钓鱼,一点不着急,用的是直钩,根本挂不住鱼,纯粹摆个样子。因为姜子牙知道,着急没用,时机不到,难以作为,干等就是。这不,最终等到周武王起兵,需用帅才这一刻。

   这种把个人努力置于大格局之中加以筹划的战略思维,形象地说,犹如一个人急于赶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在车厢里使劲往前挪位置,而是买票时找到能够最早到达的那班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隆中对(资料图 图源网络)

                                    谋略背后是滋养智慧的气度

  在《三国演义》中,不只是诸葛亮有战略思维,更不是只在“隆中对”里有。曹操灭了袁绍后,搜出好多曹营中人与袁绍私下书信往来、为自己留后路的证据。两军对垒,你死我活,暗中通敌,足够拉出去“咔嚓”了。可曹操不让人打开,而是一把火烧了,理由是:“那个时候我自己对战胜袁绍都没信心,底下人暗通款曲,有什么可以责怪的?”

   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能体谅别人的苦处;不只看重个人品行,更看到主观意愿背后的客观原因。如此处理人事,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刘备虽有“人和之名”,但曹孙刘三人麾下,人才最多的还是曹操。用人没有战略思维,不可能达到“用人不疑”,更不可能做到“疑人照用”。

   有读者不理解,《三国演义》中最惊险的桥段“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既然知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将来刘备总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为什么不直接拉出去砍了?岂不是明摆着作者是在故弄玄虚吗?其实,从战略思维的逻辑出发,很容易理解:如果不能尽收天下英雄于麾下,却靠骗来一个杀一个,如何才能获得天下英才之拥戴,如何才能解决战略对手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煞费苦心、恩威并施,采用“七擒七纵”的非常策略,终于收服孟获之后,却不留一兵一卒,班师回朝。有人不解,问为何不留下官员、辖制地方,一则避免日后再反,二则正好扩大地盘。诸葛亮却回答:“留官必须留兵,留兵必须运粮,这样把自己套牢不算,还因为战争中当地人死了不少,怨愤之气难以平息,留官后一旦产生矛盾,极易酿成大冲突。现在不留官不留兵,不用运粮,还避免了日后冲突,岂不更好?”如此跳出通常“占地思维”之窠臼,审时度势,看出后续负担甚至不稳定隐患,放弃占地,确保主动,才是真正的战略智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七擒孟获(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说,孟获后人世世代代感恩诸葛亮,坚守“南人不复反矣”的祖誓。数百年之后,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地方政府欲调孟获后人起兵勤王,他们坚持只有朝廷征调,才能出兵,因为“与诸葛丞相有约”。最后,朝廷诏书到了,在泸水边隆重祭奠诸葛亮之后,大军才过江北上迎敌。《三国演义》不是史书,与史实相互参照,难免真假混淆,但即便虚构只要被人记住,有时候也比尘封的史料对后世影响更大。此所谓:“活着的历史是文化,逝去的文化是历史。”

  行文至此,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出了一个真会打仗的主——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将军,在埃及打得英法联军没了方向,最终却未能赢得“军事家”的称号,只能屈居“战将”之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大本营让他去北非只是为了牵制英法,隆美尔却一味好战,虽然战役上赢了,但军力消耗之后,大本营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为其补充武器弹药,最后不是牵制英法,而是牵制了德国自己。缺乏战略思维,视线只及于眼皮之下,如此格局何以算得上“军事家”?

  相比之下,中国的孙子之所以被称为“武圣”,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孙子深知用兵之险,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视野开阔、思维超前,不但称得上军事家,而且称之为政治家、战略家也不为过。中国造字,特以“止戈为武”,其中有多少大智慧!
虽有交战,一旦和平,就给予充分信任。如此处理“国与国关系”,方显战略眼光。信任和由信任而形成的守约,方为最具价值的战略资源。如今,国人面对先人的“创造性思维”,会将其自觉不自觉地归之于“谋略”。这好比心地阴暗者眼中只有不可告人之术,而看不到谋略背后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滋养智慧的胸襟气度。这恰恰应了古人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总之,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民族,一个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绝不应该陷于蝇营狗苟之中不可自拔,绝不应该满足于占那么点小便宜、耍些小聪明。随着中国重新崛起为大国并越来越全面深入地走向世界,国人对堪称民族文化之瑰宝却散落四处的战略智慧,该仔细收集、虔敬学习、大力弘扬乃至创造性升华了!


作者: 醉吟烟霞    时间: 2016-11-28 17:07
洒家坚决不和弱者联合
作者: 一株断草    时间: 2016-12-28 12:50
炊烟,看看这个,有无兴趣? 【冬日碎碎念】红蓝对决赛




欢迎光临 忘忧草家园 (http://wyc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