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故乡的炊烟 于 2023-4-12 09:05 编辑
陕北人在上海 ——对《人生之路》后半段人物认识 高加林“无心插柳柳成荫”。从剧情看,高加林被告发后灰溜溜回到高家村,但他并不死心,他在庄稼里用挥汗如雨来平静自己,坐在窑洞窗前遥望月亮来韬光养晦,当老师为他“指点江山”后,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业。是的,他决心用文学改变人生了。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从他过往的经历可以认为,他应该有这个自信。而事实证明了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的报告文学一炮打响了,一举拿下全国文学大奖。就我一个有文学经历的人来讲,这很不容易,仅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天赋,更要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至少高加林有文学天赋。为了领奖,他来到了上海,当时他是没有其它想法的。而且,领完了奖他也是按原计划要回家的。为了省住宿费他是一天也不愿多待,甚至不惜买上火车票在火车站熬一晚。直到老同学告诉他报社招人,并劝他去报社应聘,他才打算试一试的。确实,他当时就是说试一试,因为他在老家的那点自信,在大上海是一点都不存在的。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他真的被报社留下了。看到这里,我最初的感觉是高加林运气太好了。他踏进上海的第一步意外太多,——一是“及时雨”老同学为他提供应聘信息,二是报社主编无缘由的钟情他,三是姚阿姨热心肠。接下来是他在报社干啥成啥,步步为营,最终成为正式记者,成为正式的、有上海户口的记者。这就不单是他的运气好了,加上他努力,加上他天赋,他简直就是一帆风顺了。他在主编的重视下,连续做了几个重点、热门、焦点的报道话题,让他在上海成名。我说的简单了点,但电视剧的交待也是简单的。主要体现了高的努力,特别是上海人的接纳和宽容。如果说高加林“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大上海就是一片适合生长的沃土。 刘巧珍“因祸得福”。刘巧珍去上海是为了给女儿治病。然而孩子病还没治好,丈夫马拴却意外离世。在这个过程中,她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特别是上海“老太太”,不但收留了她,还给予了她精神和物质上的极大关怀,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启发她开面馆,并为她投资,使她挣得了“第一桶金”,更坚定了她要在上海生存下去的决心和信心,也使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她自己的日子好过了,她就帮助妹妹巧玲,把“老太太” 留给她的花园房捐给孤寡老人,承包学校的学生餐厅,她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事业,做得是风生水起,蓬勃发展。过程曲折,交待简单,显得也是一顺风顺。不得不让我觉得刘巧珍到上海是“因祸得福”。 高双星“费尽心机皆枉然”。高双星去上海其实是阴谋,所以他不得不“背着石头上山”。好在他勤奋努力,以优秀的品学被学院接纳,被上海姑娘接纳,被上海人家接纳,被上海城市接纳。然而他始终无法摆脱心灵的考量,特别是“高考替换”事件给予他毁灭性撞击。他也算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特别明白欺骗终究要被揭穿,所以他把善后之事做得有条不紊。当事情败露,他勇敢地承担责任,勇敢地面对现实从头做起。至于剧情中他离婚、他返乡办学等等,画蛇添足了,完全没有必要。做错事了就得负责,搞清这一点就够了。不过,我对高双星“高考替换”一事有一点不太明白,他父亲高明楼那么聪明的人,做这么冒险大胆、丧尽天良的事儿,怎么会叫他知道?难道就想不到这会对他产生多大的反面影响? 刘巧玲“恶梦一场”。刘巧玲到上海完全是怀揣梦想的,一是摆脱高三星的纠缠,二是实现知识改变命运,三是世界很大,选择很多,自由了就幸福。然而,正当她在二姐为她辅设的道路上快马加鞭时,高三星从陕北找来敲诈她,被逼无奈下她一面以“高考替换”开始要挟高双星,一面投机劣质食用油,最后是自救不成反而毁了二姐的事业,使自己由一名受害者变成害人者。上海一趟,刘巧玲简直就是恶梦一场。后面她不甘失败,继续以“高考替换”来压迫高家,使高家高明楼高双星身败名裂。即使高三星“放手”企求,她再未动恻隐之心。上海一趟,让刘巧玲“脱胎换骨”。 该剧看到后面,感觉高双星、刘巧玲的戏分要好一些。另外,好像感觉高加林、刘巧珍在上海发展顺利,除了自己努力,上海人的宽容和支持至关重要;高双星、刘巧玲在上海的生存遭遇,全因陕北人的“内卷”。 一已之见,请匆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