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最早的对联,由一对兄妹合作而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倘若要说古代经典的文化传统的话,必定少不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诗作,而另一个便是对联了。写诗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已经不多见,而对联却是随处可见的,毕竟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过年之时,都会给家里贴上一些对联,也就是楹联。那么人们不禁有了好奇,楹联是怎么产生的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这个问题,在依据《宋史·蜀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除夕,学士辛寅逊奉孟昶之命,题联于寝门,孟昶以辛联欠工,遂自题一联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人们对于楹联由来的记载之一,也是人们最为赞同的说法,因为后人们便认为这是从桃符演化而来的最早出现的第一副春联。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他们的理论基础是《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记》。在这本书中的记载否定了上面的说法,并认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楹联,应当是公元500年左右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自题的门联: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三妹刘令娴接着续之曰: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刘孝绰兄妹合作的这副门联写于南北朝时期,而倘若按照时间而言的话,要早孟昶联400多年,可见我国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初露头角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蓬勃发展,也随着格律诗的产生与发展,到盛唐之际,再经宋元,楹联艺术获得较快发展而定型,对联已较普遍地镌刻在宫庭、宦门、寺庙的楹柱上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在唐宋这段岁月中,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出现了很多楹联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诸人,他们用自己的才识创作了高水平的名联,促进楹联这朵艺苑香葩,欣欣向荣。
      同时,在跟后面的日子中,人们对于对联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甚至产生了类别不同的寿联、挽联、题赠联等,赋予了这些楹联更加实用化的功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当这些楹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之后,便有了流传后世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到了今日,我们的文化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于楹联的使用,却从未消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参考资料:《宋史·蜀世家》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5-4-28 00: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