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完美的世界》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由凯文·科斯特纳主演,1993年在美国上映。影片说的是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8岁的小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附近州监狱的两名罪犯越狱成功,劫持了菲利普作为人质,向德州边界逃窜。途中,罪犯之一的布奇干掉了鲁莽愚蠢的同伙,却对小菲利普照顾有佳。与此同时,德州警探瑞德带着手下和州长特派的犯罪专家萨利一同追捕布奇。双方在德克萨斯州境内展开了一场惊险追逐;而小菲利普也经历了很多从未想过过的刺激与快乐,并与布奇产生了一种近似父子的不寻常感情。 其实,片名《完美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世界怎么可能完美!但它所展示的故事,却透着一丝丝暖意,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人性之爱。暂且不说故事是否真实,仅情节也十分牵强。 1.两名罪犯越狱成功,不可谓不是患难兄弟,怎么可能为了一个人质小孩而痛下杀手,其中一个灭了另一个。 2.人质是布奇手中一枚“讨价还价”的棋子,他没有义务、没有责任去教育他,培养他,因为人质是个8岁男孩儿,动点童心可以理解,但让一个罪犯为了孩子人质而放弃逃亡,这不可信。 3.既然人质8岁的小菲利普家教甚严,他就不会轻意帮助罪犯做事,而布奇没逼他、威胁他,他却十分顺从任其摆布,甚至在布奇持枪打劫时,他还帮助。 4.既然小菲利普胆小怕事,在面对布奇控制留宿他们的房东时,小菲利普却向布奇开枪了,太突兀了。 5.布奇对小菲利普的爱难以理解,没有理由。所以,他对小菲利普的母亲提要求,帮小菲利普实现梦想等等,缺乏说服力。 …… 警察们追捕布奇迅速而不畏艰辛,称得上敬业。小菲利普的母亲对他的管教和被人质后的思念很真实。可小菲利普与罪犯布奇的关系却理想化的缠绵,也许这正是电影想表达的一种思想吧! 看罢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在追寻着布奇所作所为的思想基础或者根源。影片中他临死时对小菲利普说,“他一生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强暴他母亲的人,一个是想杀小菲利普的人。”由此推断,他本善良,因杀坏人而获罪。但求生求自由的欲望让他冒险越狱,逃窜中也只求饱肚子不伤人,也不准同伙伤害人。他除掉同伙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再进一步想,好人犯罪也伏法,这是文明社会的制度,却抵不住好人处世行事的本质。好人不该死,布奇却死了,这是歌颂还是鞭挞?罪犯求生欲望、警察处绝罪犯行使犯罪行为的表面,不可能揭示社会普遍现象。如此个性化的东西,其实就是编制者为自己炮制的“乌托邦”。世界因不完美而完美的,才是实际的,实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