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4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罕见发文痛批官场六大怪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罕见发文痛批官场六大怪象,中国官场“逆淘汰”将危及国家安全

正能量悦新 2024-05-29 15:55 江西

所谓“逆淘汰”,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等等。

有史以来这种悲剧常常发生,李太白只能游山玩水,陶渊明惟有去种田,屈原不得不自投汨罗江等等,都是逆淘汰的表现。

逆淘汰现象恰恰体现了“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不被淘汰,而不是强者生存。

“官场逆淘汰”不仅驱逐了部分清正廉洁的干部,而且正迫使越来越多部走向违法乱纪的歪路,危害甚重。

在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中,劣币不会大规模驱逐良币。

然而,如果人们发现,很多官员不仅没有因为腐败受到惩处,反而边腐边升,那么依靠贪腐获得金钱,再以金钱开路去跑官、买官、要官的风气就会越来越重。

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相关专题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官场逆淘汰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干部对此深恶痛绝。

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官员个人难以独善其身,这种风气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盛行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明规则被潜规则取代。

当下,各种规章制度相对以往有点儿改进,这些“明规则”本应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以及对污染政治生态的行为进行纠偏。然而,在现实中潜规则的盛行总能使明规则形同虚设。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微信发表的《中国官场逆淘汰六大怪象》,内容如下。

1. 清廉的不如腐败的
清廉的被淘汰了,腐败的反而步步高升。

很多腐败官员,依靠贪腐获得大量灰色收入,并用于跑官、买官、要官,他们在升迁过程中,以金钱开路,用物质利益打通关系,这种人能得到提拔。

而为官清廉的领导干部,由于囊中羞涩,没钱打点关系,往往遭到了冷落。

根据中纪委官网公开的信息,中央巡视组发现山东、广东、河南等省份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跑官卖官现象。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于清廉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而且极大地恶化了官场政治生态。

庸官昏官贪官平步青云、受到重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却只能坐冷板凳,这种“逆淘汰”必然会导致优秀人才没有施展空间,如果不能遏制这种现象,必然导致官员整体素质的下降。

2. 亲民的不如霸道的
为民、亲民、爱民是为官者理应树立的政德,然而在基层,这样的官员往往被贴上“没魄力”、“没能力”、“软弱”、“搞不定事情”等标签。

一些霸道蛮横、甚至无视百姓利益的官员,却被上级视为能人,得到提拔。

基层干部本应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然而做不同利益群体的调和者,必然耗时费力。在目前各地“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氛围下,耐心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干部往往显得“不合时宜”,通过各种手段“摆平”“搞定”,却能赢得有魄力能干事的好名声。

许多官员认为,得罪了百姓,百姓无可奈何;得罪了上级,上级随时可以摘掉乌纱帽。因此很多官员想办法摆平群众,迎合上级。

民间谚语称“为百姓着想的永远留在了百姓中间,善于摆平百姓的却步步高升”。这样的逆淘汰,使得基层干群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

3. 干事的不如会说的

有责任、有担当、想干事的困难重重;豪言壮语多、实际行动少的投机干部却升迁有道。

当下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亟需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干部能够直面矛盾、正视困难,敢于上阵、靠前指挥,奋发进取、冲破藩篱。

但改革攻坚期的工作错综复杂,不仅难度系数较高,而且还有着失败的风险。很多想干事的干部,要说“讨人嫌”的话,干“得罪人”的事,由此会遭受到各种“明枪暗箭”的阻挠,最终“干不成事”。

于是,一些干部就选择了“另类”的发展之道。对于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们推脱躲闪、绕道走;但他们却擅长坐而论道,说空话、假话、套话、大话等。他们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以说代干,因为喊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说”只要动动嗓子、开开大会,就能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而“干”要到工作一线、生产一线,要甩开膀子、放下身段。

“说”还能推卸责任,出头露脸的事自己干,出了问题干事的人担;“干”得多的人,容易出现纰漏、出事故。由此出现了很多干事的人被淘汰出局,会说的人平步青云的情况。

4. 不站队的不如站对队的

每当党委、政府换届、部门轮岗、干部调动时,总会出现“谁是谁的人,哪个是哪个圈子的”传闻,而一旦出现腐败案件,特别是串案、窝案,有关“官场站队”的官场传闻也会得到证实。

比如,很多备受关注腐败案件,仅从其几任秘书、多名下属、多名近远亲属违法犯罪事实来看,就可以看出在其“队伍”里藏着不少的“同道中人”。

缘何官员爱“站队”,其中的奥妙在于,“队伍”中的人往往能从中获得好处。在这样的“圈子”中,是非不分,难办的事变得好办,不能办的事变得能办。

只要是“圈中人”,有了问题甚至错误,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没有成绩可以帮你造出成绩,小成绩可以帮你吹成大成绩;由此“圈中人”一荣俱荣、共同升迁;如此必然挤占了默默无闻、“不站队”干部的发展空间。

5. 眼睛向下的不如眼睛向上的

眼睛能否向下看,是检验干部是否勤政爱民的一杆标尺。我们党的事业,需要的正是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造福群众的“眼睛向下”的干部。

但一些干部,要么长期不下基层,不接地气,不通下情,与群众越来越疏远隔离;要么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要么把主观意愿强加到百姓身上,“惠民举措”、“民心工程”等名不副实,招致怨声一片……

如此干部,实属官场“害群之马”,理应尽快清除出干部队伍。但是,这些干部虽不愿眼睛向下,却深谙眼睛向上之道,他们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领导“跪着走”,使出浑身解数,谄媚上级、溜须拍马、曲意逢迎。

当下,不乏这样的“眼睛向上”的干部得到赏识与重用,而真正干事、眼睛向下的官员却被淘汰出局之怪象。

6. 实干的不如做秀的

官员升迁要靠政绩,但“政绩”与“政绩工程”是两个概念,绝对不能混淆。一些官员实实在在干事,为百姓谋福利,但政绩却不容易被看到,缺乏可以炫耀的政治资本。很多官员擅长“花拳绣腿”的功夫,这种所谓的政绩“看的见、摸得着”,颇能装点门面,但却劳民伤财、对百姓无益。

事实上,广大百姓是能轻易分辨出哪些政绩是实实在在的,哪些形象工程是水分十足的。但由于官员升迁往往是要靠上级提拔,那些“大气魄、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往往很具说服力,而事关百姓利益的具体事难以被上级发现,所以往往作秀的升了上去,踏实干事的却原地踏步。这种逆淘汰,不仅恶化了官场风气,更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使百姓对政府的完全失去了信任。

潜规则的盛行,究其根源,这与我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官场文化有关联。历史上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惟上是从等官场糟粕一时还难以清除,加之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面临很多挑战,一些体制机制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在这个过渡时期,各种体制漏洞的客观存在,为官场逆淘汰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比如干部政绩考核方式还有缺陷、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仍有待完善等等。

因此,打破这种逆淘汰就要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尽可能地铲除潜规则得以盛行的温床。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使得逆淘汰的现象无处遁形,贪官、庸官、昏官被识破,其谄媚之术、浮夸之技丧失用武之地,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才能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这已经为我们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态指明了方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狠抓作风建设、落实八项规定、遏制官场奢侈之风的实践已经表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再加上真抓实抓狠抓,对于改进官场风气有着巨大效用。领导干部要有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根除唯GDP取人、简单以票取人、以年龄大小取人的现象,构建起一整套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得逞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执行到位;加大对违规违纪选人用人、“逆淘汰”、“为官不为”等行为的查处等等。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必定有助于铲除产生官场逆淘汰的土壤。我们期望,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三清”之风真正成为官场新风尚,为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护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建议,对于提拔干部的责任,应像审计经济责任一样追查到底。那些企图卖官的贪官认识到,试图通过邪门歪道取得官位的人,也往往是容易出事的高危人群,很可能成为颠覆自己的陷阱,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对于约束“一把手”的权力,高波建议,一方面,纪委的独立性要加强,增强纵向垂直管理,使纪委对于同级党政官员的监管更有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行政资源,让以“问题为导向”的纪委巡视组工作常态化,有效寻找线索进行突破。当前,在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空前加大的背景下,有人担心反腐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防止干部任用“逆淘汰”。当前,在一些地方和个别部门干部任用中,存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会来事的挤走会干事的,会钻营的取代善经营的,才疏学浅的淘汰德才兼备的,这种选人用人上的“逆淘汰”现象,如不加以有效抵制和铁腕遏制,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逆淘汰”,在干部选拔使用上表现很多,如在选人范围上,喜欢看来头、看背景,在自己视野内和接触的圈子里选人;在用人标准上,不是任人唯贤,而是划圈子,定框框,任人唯亲,唯利是图,谁跟自己走得近就用谁,谁“跑要送”就关照谁;在用人程序上,表面上按规矩办,实际上把标准搞成某个人的“私人订制”,把规矩变为潜规则的“漂白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种环境中,所谓的“伯乐相马”规则,实则是某些人以好恶选人用人。这就极易出现人身依附,结果只能“劣币驱逐良币”。周永康、徐才厚之流把持的部门行业就大量出现这种情况,给党的事业、军队的建设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干部任用中的“逆淘汰”现象一旦出现,会产生很坏的发酵效应,假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成为常态,又有谁肯再去扎扎实实、任劳任怨、敬业奉献呢?干部作风不漂浮才怪呢。如果“进了圈子跑步前进,不进圈子原地稍息”成惯例,形成“圈子文化”,又有谁还愿汗珠子摔八瓣拼命干,还不削着脑袋尖往里钻?这自然就会大量出现“不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就看领导注意不注意”“只唯上,不唯实”,频繁“作秀”讨领导喜欢的“闹剧”,那些真正干事创业者就被“边缘化”掉了。投机钻营者受推崇,兢兢业业者受冷落,岂能不形成吏治上的“破窗效应”?试想,假如“背靠大树好乘凉,跟对人胜于跟对组织”成为现实,将会大大削弱组织的力量,就会动摇党的执政之基。

破解用人上的“逆淘汰”难题,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留“暗门”,不开“天窗”,让“隐身人”无处躲藏。要坚持严格的倒逼制度,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在于选人用人!唯才是举也罢,德才兼备也罢,首先我们要看到用人标准的坚持、坚守。美臀局长何以坐上国税局长的位置?小学毕业、吸毒者何以坐上地税局长的位置?到底是什么人把他们“考察”上去的!?如果经历了考察,那么我们的考察就是考而不察。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裙带关系、彼此照顾的现象让我们司空见惯了!安徽尚军的腐败问题是有代表性的,王昭耀家族的腐败也是有代表性的!任人唯贤被任人唯亲、任人唯钱所取代。用人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和坚持。

用人是很有导向性的,一个人买成功了,就会有十个、二十个人去买;一个人跑成功了,就会有十个、二十个人去跑。实际上大家也都清楚,一些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到职位,被提拔重用,表面上看谁也说不出什么,什么程序都是合法的,但是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这种现象带给官场的必然是一种懈怠散漫。毛泽东讲,惰性一旦养成,非下大力不能扭转。实际上也就是这种风气。认真干工作干不上去,不干工作的却飞速提拔,大部分人的积极性也就被瓦解掉了!县委书记卸任前突击提拔干部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用人导向如何才能把握好,把握公正、公平。用人上的不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那么,带病提拔的该如何避免?从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来看,大多数都有“带病提拔”的经历,这说明我们的考察、监督漏洞太大,为什么一些干部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呢?为什么考察时一些关键的信息被忽略呢?一些干部的问题甚至不是一天两天,有很长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就暴露不出来呢?“考察失效”的问题,组织部门还是需要认真的加以研究的,要把问题的主要环节找出来,亡羊补牢,不能熟视无睹。

用人的腐败对于风气的破坏是根本性的,对于政治体系与整个社会的破坏也是根本性的。用人的腐败导致腐败的蔓延加速,使腐败出现层级递增;用人的腐败直接导致风气的懈怠散漫,无斗志、无信仰、无团结,离心离德;用人的腐败,不能把合适的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对于我们的发展和建设,造成最直接的影响,甚至破坏。毛泽东讲,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然而用人的腐败,也就使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失去了干部基础!对于用人腐败的问题,似乎我们还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办法不多、防范不够、措施不硬。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多下点力气,多调研、多分析,争取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彻底一点。

如果中国各个机关的干部大部分都是通过“逆淘汰”产生的,那么,整个官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是水平最差的,这样就会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因此,长远来看,中国官场“逆淘汰”将危及国家安全!

沙发
发表于 2024-6-1 15:5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我们中饭的聊天内容
果然点击率高
板凳
发表于 2024-6-1 15:52 | 只看该作者
家园热帖
祖国威武
地板
发表于 2024-6-1 18:46 | 只看该作者
逆淘汰,越俎代庖。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9:05 | 只看该作者
贪官污吏当惩戒      好色之徒必打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6-10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