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但我喜欢 ——俄罗斯电影《战场上的布谷鸟》观后感
我一向爱看二战电影,我觉得战争最没人性,却最能反映人性。最近看了一部俄罗斯电影《战场上的布谷鸟》,就有许多新感受。一是角度独特,三个人物,一片森林,一镜湖泊,成就了“二战”这个大主题,可谓小成本,大制作;二是一反以往俄罗斯(前苏联)二战电影那样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你死我活的残酷惨裂风格,而是点对点、个对个地单兵较量,特别是中间还夹着一个少数民族女人,三人语言不通,仅靠手语手势表情相互交流;三是战争之下的一方平静,母性主宰了对立,自然之爱维系了人间真情,人与人之间本无利害,而是相互需要;四是当人民不被政治强迫时,当敌对双方放下屠刀时,大家都是兄弟一家亲。 电影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年轻的芬兰士兵维伊科因违反纪律被锁在一块石头上充当狙击手;苏军少尉伊凡因遭受诬陷而被押解前去受审,途中遭遇飞机轰炸受伤。就在维伊科和伊凡身处荒原受到死亡威胁时,驯鹿寡妇安娜把维伊科和伊凡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三个不同国籍的陌生人相遇到一起。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只能用自己的国语表述各自的思想和心声,彼此之间也只能似懂非懂的交谈着在彼此看来根本听不懂的一些话。但尽管如此,安娜、维伊科和伊凡之间仍然产生了美好的感情。 说实在话,这样的事情可信度不高,但我喜欢,我宁可信其有!战争其实是一种极端政治,就是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用战争来解决。由于战争要伤及生命,破坏社会文明,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再说了,打仗要靠人,如果不是伤及同胞,谁又能去仇恨别人?所以,影片中两个各为其主的士兵开始是敌对的,仇恨的,彼此一个想消灭一个的。可在与一个外号叫“布谷鸟”的寡妇安娜相处的时光里,他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安娜善良仁慈的心温暖软化了他们的民族情绪。安娜的丈夫也上了前线,而且一去四年杳无音信,留下她一人靠两头驯鹿维持生计,寂寞度日,两个男人的突然到来,使她的生活又有人情味儿。在她的心目中是无战争的,有的只是生命生存,继续生活下去的欲望。所以,她救了伊凡,又收留了维伊科,当伊凡误杀维伊科,她又救活了维伊科。她的存在像一个神的显现,告诉我们尊重生命,努力活下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必须,而是携手并肩的融入自然,适应自然,生存于自然。我们现在反思二战,绝不能仅停留在谁正义谁反人类、谁输谁赢上,而是探寻如何不要战争。“战场上的布谷鸟”唱的就是一首和平之歌、生命之歌、自然之歌! 我不信但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像我喜欢“桃花源”一样。愿战争不再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