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2-1-1 16:40 编辑
交往多名男子后,唐代才女悟出一首千古名作,道出不少女人的心声
什么是爱情,古代诗人们在作品里常有自己的定义。但往往写得很美,现实却令人唏嘘: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说,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到最后唐玄宗还是在关键时候弃了杨玉环;
比如,柳永在《蝶恋花》里说,爱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们都知道柳永是个多情种,其情词里出现的女子不要太多; 比如,元稹在《离思五首》中说,爱情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惜妻子走后没多久,他就有了新欢。 与这些作品相比,才女们的爱情诗词则往往多了几分伤感。 李清照说爱情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朱淑真说爱情是“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唐代才女鱼玄机更是用一句话点评爱情: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为何才子与才女笔下的爱情,会相差这么大?有男女立场不同的原因,也多少伴着封建社会女性的无奈。看完这些作品,笔者倒是认为《全唐诗》里的一首爱情名作比较客观和真实,这首诗名叫《八至》,作者名叫李冶。注意,不是武媚娘的相公李治,而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冶。 说起来,这李冶也是个苦命的女子。6岁那年,因为写了首咏蔷薇的诗,被父亲认为不详,从此入了道观做了个女道士。在唐代,官宦家女子去当道姑,经常是边修行边结识才子,吟诗作赋。
李冶长相貌美,又作得一首好诗,很快就吸引了城中各类才子。这些人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李冶身边的男伴也是换了又换,但每一次都没能修成正果。至于原因,有人说:那些才子个个都是高门望族,怎么可能娶她这样的女子进门;也有人说:她经历太多了,自己又有才,一般人她自己都不想嫁。 果然,不论古今,大龄女的苦恼似乎都差不多。于是,在交往多名男子后,李冶对世间的爱与情有了很深的认识,凭着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这首千古名作《八至》。此诗,短短24个字,道出了不少女子的心声:
《八至》唐代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六言诗在唐代是比较少见的,写得出彩得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李冶这首在《全唐诗》里分量不轻。诗中共出现了8个“至”,所谓“至”便是极致、最。诗人通过4组极致的假设,阐述自己对婚姻及爱情的理解。 第一组“至”,是:至近至远。太阳自东升起,自西而落,在诗人看来这东与西是有辩证之解的。 第二组“至”是:至深至浅。清溪看上去很浅,但它能倒映和保罗万物。岸上的房屋,天上的飞鸟,甚至日月星辰都可以囊括在内,谁又能说清溪不深呢?这一组“至”也是一个辩证,诗人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
第三组“至”是:至高至明。看起来,高与明并不是对立的,但若用在日月星辰上它其实是成立的。日月高挂于天上时,看起来便暗了;但一旦它们靠近人,则光亮四射。 由前3组“至”,诗人在落笔处终于提到了夫妻之情。 人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之间的关系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前一天,对方还是无话不说的枕边人,但后一天可能就疏远如路人。诗人对爱情并非绝望,而是理性地看待,如前3组“至”一样,是客观地表述,这是其高明之处。
纵观李冶这首诗,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算得上是经典,问世以来自然深受后世文人喜欢。颇有意思的是,清代文人黄周星倒是不太满意,他幽幽地说了这样一句点评: 六字出自男子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 这黄老先生也算是说了句大实话了。文坛中,会如此直接地阐述爱情和婚姻的,也就只有像李冶这样有胆识的女子了,她说出了很多女子的心声。 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