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出生于北宋吴县,在他还不到两岁之时,父亲就因病死了,之后母亲便改了嫁。范仲淹从小就非常刻苦学习,即使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有饭吃而饿得发抖,但是对于读书这件事情他是非常专注的。
十几年后,范仲淹得知自己的母亲改嫁之后就出走了,去到外地求学。在求学过程中,范仲淹领悟儒家的思想要义,便立志自己将来要当一名好官,要有救济天下的理想。苦读书十几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终中了进士,被任为司里参军,掌管各种案件的诉讼。范仲淹为官期间的正直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所以后来便高升了。
直到了母亲去了之后,便辞官回家守丧。回家的范仲淹并没有浪费时间,而是投身于教学中,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全部教授于自己的学生。后来经人推荐做了副宰相,与他的好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中的变法,但是遭到了朝中多位官员的反对,所以被贬了。
之后的他就总是仕途不顺,到多地去任职父母官。虽然远离了朝廷,但是他还是关心国家的。到了边境战乱不断的时候,皇上再次想到了范仲淹,这才回京师重新任职。范仲淹在为官的道路上浮浮沉沉,但是即使他再不满,他还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为国家的兴盛做一点事情。
二,范仲淹任父母官
范仲淹在泰州任职的时候,他认为捍海堰需要重修,于是便征集几万人修复。捍海堰的修复成功,当地的百姓都很欢喜,因为它的修复对农民的耕种,以及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了更加充足的保障,在后来的自然灾害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泰州任职的时候兴修工程,在苏州任职的时候,范仲淹也会当地的老百姓造福。范仲淹到苏州的时候,看见苏州这个地方常年下雨,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农作物全部都浸泡在水里,导致农作物大部分都烂了,无法收成。
所以范仲淹便根据当地的地理情况以及周围的沟渠的流水情况,提出了多开通几条水渠,开渠将积水全部向外排出去的办法。通过这个办法,积水确实排出去很多,农作物也不会再浸泡在雨水里。范仲淹不仅为百姓们解决了因常年下雨而导致水灾的情况,更为百姓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因为范仲淹曾在这里兴办学院供孩子们读书,百姓们都特别感激范仲淹对孩子的教导。范仲淹兴办的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后来,范仲淹又自请去了杭州任职。在杭州的历史上,范仲淹也会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比如刚任职的时候就遇到了杭州城内遇上多年不见的大旱,因为很久没下雨而导致农作物没有办法收成,所以城内的粮食短缺,卖粮食的商贩就抬高了价钱,导致很多人买不起粮米。
范仲淹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故意把米的价钱抬得更高,然后把米价高的消息放出去,在外听到城内米的价钱可以卖到这么高的时候,卖米的人就全部来到城内卖米。卖米的人多了,粮米多了,自然米的价格就下降了。范仲淹的这一举真的是为百姓们解决了基本的粮食问题,让生活更加有保障了。范仲淹在杭州任职不到两年,但却经常为百姓解决问题,还经常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半去帮助群众。为官清廉,办事谨慎,爱惜人才的他非常受到百姓的爱戴。
所以说,范仲淹作为一名父母官,是世人公认的好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对范仲淹为官的心情的最好的总结。
三,范仲淹的诗词
前面说到范仲淹是一位好官,但他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诗人。人们认为他是好官,就是因为他到各地任职的时候都为百姓带去了好福运,心心念念百姓,为百姓着想。但却忘了他是个个诗人的事情。范仲淹一生写过不少诗歌,但词却只有五首。不过这五首词,每一首都非常精妙,今天要一起来欣赏的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表达的是愁思,但是诗中却无一个思字,把思寄于景,寄于情。这首词名叫御街行·秋日怀旧:
御街行·秋日怀旧 北宋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