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草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6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满分作文《中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满分作文《中秋》,写出了诗仙的境界,老师:建议保送北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甚至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要想孩子以后有出息,那么必须要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老师教育孩子也不能墨守成规。看看改变世界的乔布斯,也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人才,改变了全世界人的手机使用习惯,让我们的生活便捷了很多。
      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被称为“硅谷钢铁侠”也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人,阿里巴巴马云老师也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所以创造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的。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双节合一,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放假之前就布置了一篇作文,主题是中秋,可以写作文,也可以写现代诗。
在孩子们教上来的作业中,老师发现了一篇非常有意义的现代诗。让老师眼前一亮,并且大笔一挥,给了100分,而且还是下面写上
“建议保送北大”。


      当然孩子才是小学生,送北大还过早,但是孩子的诗确实写得不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孩子的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把人生每一个时间段的心态描述得非常到位,看着非常的有画面感:
      小时候过中秋,嫦娥的故事听不进,老想着月饼(一个小吃货的形象出来了),长大了过中秋月饼吃不下去,老想着嫦娥(一个多情少年),老了月饼不吃了嫦娥也不想了,开始琢磨兔子红烧还是清炖(老了注重健康了)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中秋的思想刻画了出来,把中秋的典故都集中在了一篇诗歌里面,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怪不得老师在这个诗下面建议保送北大!
      我们会发现孩子越小,创造力和想象力越丰富,各种想法天马行空,看小学生们的作文也让人大开眼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创造力就是生产力,家长做好五点,孩子以后更有出息。


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说: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
      好奇心是产生创造力的条件。
      一次带菁菁回农村的时候,看到一只母鸡在孵小鸡,一直蹲着,一动不动,菁菁觉得很好奇,母鸡为什么要护着鸡蛋的上面呢?是不是担心有老鼠啊!
      菁妈本来想直接告诉孩子了,因为母鸡在孵小鸡,需要恒定的温度啊!后来一想,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就问孩子你觉得呢?孩子说不知道,于是就自己去拿手机问,为什么母鸡要孵在鸡蛋上面。
      孩子知道后就是母鸡在孵小鸡后,就天天在就天天蹲在母亲面前看小鸡,看了两天,发现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孩子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兴奋,然后他终于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而菁菁又问,我是从妈妈的肚子直接出来的,为什么小鸡是从蛋里出来的呢,于是我们一起从手机上找到了动物的分类,人类是哺乳动物,鸡是卵生动物。孩子的好奇会促使孩子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乔布斯没有读完大学,但是他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广的。要想有创造力,必须有很强的知识底蕴。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看书的好习惯,平时也可以通过听故事,带孩子出去旅游,引导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
      孩子对知识了解得越多,渴望就越深,可以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才能让孩子有更强的创造力,我们要想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前提是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做基础。


3、肯定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
      孩子没有受到世界各种框架的约束,脑海中很多天马行空的思想,这些思想可能在家长看来是不成熟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但是家长不要急着否定孩子这些不成熟的思想,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钟明是一个IT工程师,平时在家里工作,放假时刚好接了一个项目,但是老婆刚好也去加班了,怕三岁儿子吵自己,就给一副世界地图的拼图让孩子拼,因为有三十六块,钟明想着怎么的孩子也要拼上个二个小时吧,没想到不到5分钟儿子就把拼图拼好了,兴冲冲的拿给爸爸看。
      钟明大吃一惊,我的儿子难道是一个天才?我自己拼都要至少二十分钟。原来 是孩子发现图的背面有一个指引牌写着1234567…………第几块都写好了,孩子只是按照这个来排列而已。
      大人的思想会被世界的框架约束着,孩子的想法却很新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建议多让了孩子做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情,比如做家务。让孩子可动手中想办法把事情做好。让孩子擦玻璃时怎么样可以擦得更干净。
5、鼓励孩子学会思考
      比如说孩子在做数学题时,做完之后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还会其他方法吗?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呢?以促进孩子去思考,刺激孩子的创造力。
      菁妈有话说:孩子创造力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孩子以后人云亦云的随从者,还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领导者,和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



沙发
发表于 2021-2-22 16:42 | 只看该作者
大智若愚
板凳
发表于 2021-2-22 16:4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少年老成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2-22 17:03 编辑

大智若愚 - 汉语成语 所属类别 :词汇



大智若愚,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大智若愚

  • 拼音da zhi ruo yu


  • 解释

    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 出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目录
折叠
读音

dà zhì ruò yú


书法《大智若愚》



折叠
解释

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但是在事关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词源》里的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技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折叠
出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智慧高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上去好像很愚钝。

折叠
示例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

折叠
近义

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折叠
反义

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大愚若智。

折叠
歇后语

扮猪吃老虎

折叠
生活态度

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断积累一样,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出世的时候由于体积太大而需要精雕细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样几下子就可以雕琢出来马上能够拿到市场卖个好价钱,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折叠
为人处事表现

一、在处事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对待下属要宽容: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想念下属,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简朴是低调做人的根本:在生活上简朴些、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三、在行为上要低调

深藏不露,是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

出头的椽子易烂: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做人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积极求取巅峰期的时候,不妨思及颜之推倡导的人生态度,试图明了知足常乐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义,稍稍使生活步调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过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起点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做人要懂得谦逊: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低调做人,便可峰回路转: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要想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高调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调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功成身退,天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

四、在言辞上要低调

不要揭人伤疤:不能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放低说话的姿态: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虚心,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礼让不是人际关系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到零。

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要想在办公室中保持心情舒畅的工作,并与领导关系融洽,那就多注意你的言行。对于姿态上低调、工作上踏实的人,上司们更愿意起用他们。如果你幸运的话,还很可能被上司意外地委以重任。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口出狂言者祸必至:是不是因为物欲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会上各类职业当中都有动辄口出狂言的人。

耻笑讥讽来不得:言为心声,语言受思想的支配,反应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胡说八道,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不要总是报怨原单位:跳槽属于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并不为奇,而且跳槽者屡屡能在新的团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创造更佳的业绩。如果这一步还没有达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贬低老团队的手段来抬高自己在新团队的人缘和地位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2-22 17:03 编辑

少年老成
[ shào nián lǎo chéng ]
基本解释

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详细解释

1. 【解释】: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2. 【出自】:汉·赵岐《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3. 【示例】:叙话中间,说起兴哥~,这般大事,亏他独立支持。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反义词
近义词老成持重 少年老诚 后生可畏
反义词乳臭未干 少不更事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09 | 只看该作者
《庆余年》范闲醉酒背诗,到这首时敲响编钟,这诗到底有何魅力?
      大家好,我们的鹏举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热剧《庆余年》的火似乎是必然的,毕竟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设定,此剧都可圈可点。但要说剧中最精彩的部分,笔者觉得还要数男主角范闲背诗的部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剧中,范闲用过不少经典诗词。其中水平最高的是在赛诗会上背的《登高》,这首唐代排名第一的七律让他名扬京都;最痴情的是写给鸡腿姑娘林婉儿的“执着之手,与之偕老”,让林婉儿笑靥如花;最高明的是殿前背的最后两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背完庄墨韩直接吐血了。
      本期要和大家说的,则是范闲背的所有诗中最霸气的一首。当时范闲于殿前醉酒背诗,背到这首诗的第一句时,他来到编钟前霸气地敲响了钟,一旁的大臣和庆帝都看懵了。背到后两句时,范闲更是忍不住把酒往嘴里倒,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何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写到1279年,是文天祥路过珠江的零丁洋时所写。在前一年,文天祥被元军所俀,押解往潮阳。当时元人仰慕他的节义,以宾客之礼待之,希望他能写一封劝降信给名将张世杰。文天祥不从,挥笔写下了这首《过零丁洋》。3年后,文天祥被忽必烈处死,临死前他朝南跪拜。这首诗通篇慷慨激昂,是入选中学课本之作,如今700多年后读来仍令人动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诗的首联回想自己从科举入仕,到久经沙场的经历。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文天祥是一个武官和将军的形象,但事实上文天祥当年是以文成名的。文天祥20岁考上进士,初出茅庐的他曾当着皇帝的面,一口气写下了万字策论文,令朝堂众臣叫绝,后来更是拿下了状元之位。从文状元到武将军,文天祥身份的改变是因为内心的一片赤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接下来的两联则将个人的荣辱与南宋的风雨联系在一起,被俘后文天祥也曾感叹自己如浮萍般孤苦伶仃。但最后将军还是想明白了,并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之叹,这14个字后来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当时文天祥把这首诗交给元军时,对方的大臣也连连感叹:““好人,好诗”!很显然《庆余年》的编剧之所以会安排范闲在念到这首诗时,敲响编钟并狂饮几口老酒,就是因为这首诗确实霸气。而且这首诗与范闲的个人经历也很像,在剧中范闲对兄弟有情有义,对庆国也是一片赤诚,这样的性格与文天祥是一样的。当年文天祥不愿陷兄弟张世杰于不义,誓死不写劝降书,这是他的重情重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人都觉得古诗对现代人来说没什么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首首经典古诗中体现的家国情怀、痴情挚爱等,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忘记。这首《过零丁洋》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1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高中中文试卷火了,中国孩子被第一题难住,网友:全世界难题

      中文难学,这是公认的认知。文言文、多音字、生僻字等学习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关卡”,让不少外国友人大呼“头疼”。
      有人对此表示不解,认为外国学生学中文不过是一种“形式化”,至多学点皮毛,难以真正精通。可当中国孩子挑战美国中文试卷后才发现,原来外国学生学中文的难度系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第一题就难住了一半的人。
      外国学生学好中文很难?一起来看看试卷吧!
      试卷开篇的第一题是“同义词”,照说对中国学生而言,这个考题模式再熟悉不过了。但不要妄下结论,第一题“傲居”的同义词是什么?不少中国学生表示:
      别说“傲居”的同义词了,连“傲居”的意思都要容我仔细想想再回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接下来的题型更是包罗万象,既有阅读理解的选择题,还有带有脑筋急转弯成分的选择题,更夸张的是,赶时髦把中国歌手的歌曲也融入了考题中,瞬间提升了整个考试的难度系数。
      通篇试卷考题看下来,很多中国学生都表示:原以为凭着自己的中文水准应付外国学生的试题是“轻松加愉快”,没想到妥妥被打脸了。试卷中一部
      题目出题特别“绕”,一不小心就把考生迷惑住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网友们引发感慨:
      看来全世界的语文题目都是同样的难啊!
      北京大学的教授曾经公开讲过:语文重要,是因为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但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提升语文成绩,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而是考验日积月累的“真功夫”。
      分享三个语文学习实用小技巧
1、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有资深的语文教师指出:语文成绩差的孩子,多数是阅读理解能力差。阅读能力如何培养?习惯从孩子幼时就该抓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挑选不同的书籍来给孩子阅读,从易到难。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把阅读当作一门学科任务强迫孩子完成,而是要有技巧性地引导孩子把阅读当作自己的兴趣。
      低龄段的孩子,可以从童话故事、语言故事开始入手,到一定的学科阶段,可以逐渐让孩子接触一些文学、名著等。
      不同内容的书籍,让孩子有不同的阅读收获,在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2、抽出时间进行朗读
      阅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阅览,第二就是朗读。
      阅览存在一目十行的粗陋,学生无法吸取到文学中的精华,而朗读则是把文字作品转换为有声作品,是需要字酌句斟去推敲。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就应该让孩子每天抽出一个时间段进行朗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朗读,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语感,二来可以强化孩子记忆。有效的朗读过程,能够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语言词汇量,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3、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
    “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
      因此,单靠孩子阅读是不够的,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把阅读后的词汇,转化为自己的词库,其中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写日记。
      特别提醒的是,家长不要把写日记当作一种学习形式,要求孩子每一篇日记必须达到多少长度,若是强加这些硬性条件的要求,无形中就会牵制孩子自由思维的发散。
      譬如今天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家长也要求孩子绘声绘色地写下日记,那么未免就太过形式化。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认为写日记是一种负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图模式



      写日记的形式尽可能灵活,内容可长可短,由孩子自行去掌握。写日记的重点在于坚持练笔,通过记录生活的感受,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而从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也是孩子日后文学创作重要的来源。
【结语】:
      学好语文,短期利益来看是孩子语文成绩提升。但就长远而言,进入社会后,语文成绩好的孩子谈吐更得体,语言逻辑更清晰,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继而容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教育界流传
“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2-22 17:21 编辑

再读《论语》(1)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学而时习之”的“习”,我们一般解释为“温习”,但杨伯峻先生却认为,“习”在古代还常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在这里解释成“实习”更恰当。也就是说,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它。因为在孔子的时代,他讲的功课,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个关系很密切,比如礼(包括各种仪式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都是需要时常演习、实习的。
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常见,《礼记·射义》里有“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孔子教学是讲求实用的,他在《季氏篇》里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样的话。
所以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把这里的“习”解释成“实习”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存在知识和实用不能契合的弊病,学校学的东西到了工作岗位上大多变得毫无价值,而实际需用的知识还得从头学起。什么时候真正把“学”和“用”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更好。
“有朋自远方来”一句,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一个“远”字写出了孔子为学的“寂寞”,知己的难求。这里的“远”不仅是空间的远,也可以是时间的远。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哪怕是在万里之外,哪怕是在千年之后,只要有真正的“朋”能理解知己,那也是何等的乐事,所以孔子会说“不亦乐乎”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思想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孔子的“孝悌”和后世儒家无条件的“孝悌”不一样,孔子从没说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话,他提倡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父不慈、兄不友,则子未必要孝,弟未必要悌。再比如他在《颜渊篇》里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这个道理,臣贤、子孝的前提是君正、父慈,若“君不君”“父不父”,那当然“臣不臣”“子不子”了。但到了后世儒家,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忠孝”,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并不是孔子的原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节用而爱人”中的“人”,杨伯峻先生认为,在古代,“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专指士大夫以上阶层之人。所以,这里的“人”是狭义的人,和后文“使民以时”的“民”是相对的。
细想一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若这里的“人”就是后文的“民”,“爱人”自然包括“使民以时”,语意上就有点重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杨伯峻先生注释“入”“出”两字时引用《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一句,说这则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人物,“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
“命士”,古代称受有爵命的士。比如唐代刘禹锡《观市》:“由命士已上不入於市,周礼有焉。”清代王筠《菉友肊说》:“礼之设也,皆由命士以上,而不下庶。”
可见“命士”以上的“弟子”是指贵族子弟,这种解释如果成立,就还是当时传统的贵族教育,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似乎不相一致。
“谨而信”一句,一般都解释为“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但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寡言叫做谨”,句意也就变成了告诫年轻人要少说话,而一旦说了就要守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位的,道德修养做好了,才可以学习别的知识。这当然有其片面和不足,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却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的培养,只要成绩好就可以掩盖一切缺点。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一句,一般解释成“敬爱贤者轻于女色”,或者像王念孙所说的:“‘易’者,如也。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也。”杨伯峻先生引用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札记》等书的观点说,下文三句分别写“事父母”“事君”“交朋友”,都是人际关系,与之相对应,“贤贤易色”也应该指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就是夫妻。因为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所以把夫妻关系放在一开始,也是完全可以的。
这样,“贤贤易色”就应该解释为“对待妻子,看重品德,不看重容貌”。
“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竭其力”就是尽力而为,讲求孝道也要量力而行。他引用古人的一副对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确实有道理,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原迹贫家无孝子”,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穷人家就没孝子了。“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到了心力就是孝。




8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色空蒙 于 2021-2-22 17:52 编辑

再读《论语》(2)

二、为政篇
1、“曰:‘思无邪’。”
思:在《诗经-鲁颂-駉篇》之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愿意。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国”的“道”一样,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导”字,引导的意思,我取后一说。
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个“免”字,一般都是“免罪”、“uPA免刑”、“免祸”的意思。
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的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3、子曰:“无违。”
       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因此,我把“违”字译为“违礼”。王充《论衡-问孔篇》曾经质问孔子,为什么不讲“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讲为“无违”,难道不怕人误会为“毋违志”吗?由此可见“违”字的这一含义在后汉时已经不被人所了解了。
       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做“僭”(读见音),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4、“弟子服其老,……先生馔”。
弟子、先生:刘台拱《论语骈枝》云:“《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者。”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亦通。

5、“君子不器”。
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无所不通。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应该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应当博学,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的意思。
殆:此处当疑惑解。
故人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无小人殆。“

7、”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都当“攻击”解。很多人却把它解为“治学”的“治”。
异端: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
斯:连词,“这就”的意思。
已:应该看成动词,止也。因之译为“消灭”。
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成指代词,“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语气词。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哩。”一般的讲法是如此,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词法和句法都不和。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译为“这就是聪明智慧”,一般人多译为“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当“智慧”解。

9、“哀公问曰……孔子对曰”。
孔子对曰:《论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这里是孔子答复鲁君之问。

10、”举直错诸枉……举枉错诸直“。
错诸枉:”错“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废置的意思。一般人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邪恶的人“(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和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相合。因为”枉“、”直“是以虚代实的名词,古文中的”众“、”诸“这类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在真正的实体词之上,不放在这种以虚代实的词之上。这一规律,南宋人孙季和(名应时)便已明白。王应麟《困学纪闻》曾引他的话说:”若诸家解,何用‘诸’字?“这二”诸“字只能看做”之于“的合音,”错“当”放置“解。”置之于枉“等于说”置之于枉人之上“,古代汉语”于“字之后的方位词有时可以省略。朱亦栋《论语札记》解此句不误。

11、”施于有政“。
施:这里应该当”延及“讲,从前人解为”施行“,不妥。
有:此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

12、”人而无信“。
而:不能当”如果“讲。不说”人无信“,而说”人而无信“者,表示”人“字要作一读。古书多有这种句法,译为”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
13、”非其鬼而祭之“。
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但也偶有泛指的。
祭:祭是吉祭,和凶祭的奠不同(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叫做奠)。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

9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17:29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论语》(3)
1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耻且格”的“格”,历来有多种解释,比如何晏的《集解》说:“格,正也。” 邢昺解释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也有人说是“至”的意思,即至于善,向善,归顺的意思。还有人认为“格”应该是“恪”,是“敬”的意思。
《礼记·缁衣篇》有这样的语句:“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两句就是对《论语》里这句话的最早注释,在这里“格心”和“遁心”是相对的,“遁”是逃避,那么作为它的反面,“格”就应该是亲近、归服,所以“格”在这里应该翻译成“人心归服”。
“有耻且格”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这一则讲“德治”和“法制”问题,毫无疑问,孔子的大力提倡“德治”的,他认为道德教化可以起到“法制”无法达到的作用,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儒家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但事实证明,“礼乐教化”的功效其实很有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并没有出现,倒是“人心不古”的慨叹几乎无时无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关于孔子的“天命观”,后人有许多论述。
何晏在《论语集解》里认为,孔子的“知天命”是“知天命之始终”。皇侃的注疏说:“天命,谓穷通之分也。”“仲尼五十学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曰天命。”“天命之谓性;……孟轲得仲尼之蕴,故云:‘尽其心所以知性,修性所以知天’。”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钱穆先生引用《论语》里的话,比如“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等,侧重于孔子对于自身使命感的自觉自发乃至于自信。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里说,孔子所说的天比较含有宗教上“人格神”的意味。冯契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里则认为,孔子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是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化,有泛神论色彩。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对这个问题却有超乎我们理解的看法,他认为古典儒学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即“无神论宗教”(《和而不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里说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上帝之意志也”,“天”是“有意志之上帝”。陈来先生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认为:在周朝,“天命”是一种对主宰命运的崇拜,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周朝。所以孔子的“天命”,不是自己的发明,而是对周朝传统的继承。
孔子认为人应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篇》)子夏也说:“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当然,敬畏天命并不就是完全听天由命,孔子认为人还要“知天命”,天命不是完全无法捉摸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去体悟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篇》)在孔子看来,“知天命”是人生境界之一,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在五十岁达到了这一境界。
孔子强调在道德行为中体认天命,立志而行之,既已“知天命”,就要“尽人事”,他劝请君主尽自己之力施行“仁”,他以天下大任为自我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篇》)。虽然到处碰壁,但他依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天命观是非常积极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十而耳顺”,“耳顺”一词,杨伯峻先生说很难讲,姑且翻译为“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前人对“耳顺”一词也多有论述。
郑玄注解《论语》时说“耳顺”是:“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说听别人说话,能懂得他隐涵在言辞之内的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解释了,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被许多人所接受。
南朝的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里引用李充的话说:“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北宋的邢昺在《论语注疏》里说:“耳顺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耳顺,所闻皆通也。”“声入心通,无所违逆。”清代的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说:“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这些和郑玄所说的都很相似。
但这样解释,道理并不深刻。“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是乡下老农都懂的道理,能懂得别人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许多聪明人都可以做到,孔子未必需要修养到了六十岁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代的焦循在《论语补疏》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他说的“善与人同”,是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求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进而对错误的说法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这样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有的学者很看重自己所学,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听到他人的言论,既不能善与人同,又不能择其善而扬之,更不能见其错误而隐蔽之,就会逆耳违心,听不进去。而圣人所持的道理,是普遍性的规则,要一以贯之,无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隐恶扬善,晓畅通贯,这就是耳顺。
这种解释也被许多人所接受,比如刘宝楠就说:“焦此义与郑异,亦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则把“耳顺”视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姑且妄听,便听之任之,无须为一点点小事而与人争得脸红耳赤。”也就是说,年纪到了六十岁,个人的修养成熟了,再没有不顺耳之事,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的解释与此相近,他说“耳顺”就是:“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 这两种说法强调个人修养,虽然是我们普通人不容易达到的,但要是说孔子把它放在“知天命”之后,作为自己人生的又一重境界,似乎还是不够分量。焦循的说法相对深刻一些,但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原意,恐怕也有待商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089号|手机版|Archiver|忘忧草家园 ( 辽ICP备14007463号

GMT+8, 2024-9-22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