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艺术品的命运逆袭 ——电影《我最好的敌人》观后感 奥地利、卢森堡合拍的战争喜剧电影《我最好的敌人》,从这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一部很有故事的片子:敌人就敌人,怎么又是最好的?敌人有好的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这个《我最好的敌人》不是2006年阿根廷和智利合拍电影《我最好的敌人》,那部电影说的是发生在1978年,智利和阿根廷正关于Beagle运河上的三个小岛的归属权而发生冲突,其间在边境对峙的双方军人由敌对成朋友,又由朋友到相互战争的故事。所以,有朋友在搜看时一定要区分开来。 其次,这个《我最好的敌人》,说它是战争片是因为故事置身于二战背景下;说它是喜剧片是因为剧情奇巧,把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引人发笑。特别是最终结局的设计,对人性弱点给予无情鞭挞,从而使正义善良得到褒奖。 那么,这部《我最好的敌人》讲得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1930年代的维也纳,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地方,虽然说的是德语,但是这里并没有太强烈的纳粹的味道。维克多·卡夫曼是一个犹太富商的后代,经营着自己家的画廊。莲娜是他的女朋友,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友,鲁迪·米卡斯尔。米卡斯尔是一个纯种的雅利安人。有一天,卡夫曼向自己的好朋友展示了家里的珍藏——一幅早就被认为已经丢失的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单纯的分享,却没料到这幅画会在今后改变三个人的命运。 二战爆发,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卡夫曼一家被困在了维也纳。这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也被当做战利品被纳粹收缴了——来收缴它的正是穿上了纳粹军装的米卡斯尔。卡夫曼一家被送到了集中营,过着悲惨的生活。米卡斯尔娶了莲娜,而她也成为了纳粹的军官。随着二战渐渐走进尾声,纳粹方面想加强自己与意大利的关系,便把画作送给了墨索里尼。可是不料,纳粹却发现这幅画是赝品。为了找到真迹,纳粹命令米卡斯尔把卡夫曼从集中营里带回柏林审问。当飞机飞过波兰上空的时候,遭遇了波兰反对派的袭击,整个机组只有米卡斯尔和卡夫曼活了下来。为了拿回父亲藏起来的真迹,卡夫曼穿上了米卡斯尔的纳粹军装,把米卡斯尔当做囚徒带回了柏林。几番作秀的审问之后,卡夫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他发现是自己的父亲用赝品调换了真迹。于是,他小心谨慎地把真迹藏了起来,直到战争结束。当奥地利被解放后,卡夫曼和母亲重逢,并向米卡斯尔请求要回父亲巨幅照片,其他一概不究。米卡斯尔痛快的答应了,然而他却不知道那幅真迹就在这幅画像中。 无疑,卡夫曼最终战胜米卡斯尔,保留住名画真迹,其实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只是这个过程曲折复杂,险象环生,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奇巧无比,引人入胜。但我觉得值得推敲的情节很多—— 1. 卡夫曼为什么要向米卡斯尔展示自家的珍藏?米卡斯尔不过是卡夫曼家雇用的管家的儿子,两人虽是发小,但也不能故意露富,会伤害米卡斯尔的感情呀。如果是攀比也应该和富有人家比,怎么能和自己家的雇工比呢?如果没这一次亮宝,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2. 开战后,卡夫曼一家被投入集中营,未婚妻莲娜嫁给米卡斯尔,理由是为了保护卡夫曼家的财产。原本莲娜也是米卡斯尔的朋友,当境遇和身份发生变化后,放弃卡夫曼选择嫁给米卡斯尔,是合乎求生本能,合情合理。假如德国最后取胜,结果不会是电影这样的。 3. 如果没有飞机遭袭,没有卡夫曼和米卡斯尔身份互换,或者他们二人相互之间的斗智斗勇被德国人识破,卡夫曼必死无疑,因为他对米卡斯尔的折磨让米卡斯尔恨死他了。这一来说明德国兵的愚蠢,二来说明莲娜对他的忠心,暗中保护了他。可这经得起分析吗? 4. 父亲对真迹的“调包”,调到自己的巨幅画像背后,这是高明呢还是愚蠢?最宝贝的东西藏匿在最珍爱的地方,这是惯性思维,怎么会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你能想到的对手怎么就不会想到?何况是与你相知相熟、知根知底的人呢?如果上当那么容易,只能说明是人家让着你,装作不知道罢了。 5. …… 无巧不成书,是这部影片喜剧的构成。影片的意图也很正能量,我没有理由去反对它。只是它的格局不够高不够大。让人敬佩的是它另辟蹊径地用一件艺术品的命运多舛来表现二战。同时也告诉人们,艺术是无国界的,又是会被政治利用的,谁掌握了艺术,艺术就为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