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故事,我们都爱听矢志不渝的。
天长地久,与子偕老的,不是没有,是太少。
读司马相如,很是替他委屈。
景帝中元六年,他回到了蜀地。恰巧富豪卓王孙请客,席间,县令王吉请司马相如弹唱一曲《凤求凰》助兴:
凤兮凤兮归故乡
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一艳女在此堂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由交接为鸳鸯
当时,这曲子太大胆、直率、热烈了。让隔帘听曲的卓文君为之倾倒,竟连夜收拾细软,跟司马相如私奔回了成都。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音乐和爱情有什么辩证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琴,没有白学的。
面对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卓文君傻了。
历史并没有记述文君的失落和怅惘,而是用相如的“始乱终弃”掩盖了这一切。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个不完满的悲情故事,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的圆满,别人也不能得到。坊间的传说,大多会基于此缘由。
当垆卖酒,确是美谈。它体现了封建社会富家小姐内心纯碎而高尚的婚姻观。
我也希望它是真的。但是再美好的传说,也架不住隔壁住着个王婆,还挺有文化。“白瞎这个人了,你说这是何苦呢?”“看看那白嫩嫩的小手,怎么能干这些活?”。
写到这里,内心着实懊恼。
熟读历史、文学的看官们都会知道,像这样以王婆为代表的世俗,不知毁了多少爱情和婚姻?
那些美好的情愫毁于一旦,归根到底还是阶级属性的问题。因为属性问题,而导致夭亡的爱情和婚姻,古今比比皆是。
牛郎和织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年就能见一面)
白娘子和许仙,一个人一个妖。
豪门与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局:都不咋地。
爱情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讲,都不是第一位的。
跟爱情相比,养家糊口更重要。
为了能养家,为了能配得上文君,相如无奈离开家,去长安做官。传说,这期间他变心了,想要休掉文君。
如果说他找个女人给他暖暖床,我信。说他要休了文君,我不信。在聚少离多的环境里,是男人都会犯的错,相如也会犯。
但要他结束这段婚姻,不太可能。当然,我没有证据。我仅仅是从文化属性和道德层面来判断,这件事情的不合理性。
当你选择去爱一个人,既然享受他带给你的幸福,就必然要接受爱他的辛苦和煎熬。这就是爱的代价。
可惜,这句话是过来人总结的,当局者却不知道。即使有人告诉她,她也不会相信。
没有物质条件限制,极其地盲目和冲动。
这才是真爱。
在现实而漫长的婚姻中,卓大小姐怎么可能会有好脾气?
甚至,在残酷的现实中,与相如针锋相对起来。曾经月夜琴挑的美丽往事已荡然无存。
相如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字)试探她,她却用一首数字诗来回复。有谁见过这么浪漫而文采飞扬的绝情和变心?除了,这两人,真没见过。
在爱情、婚姻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
我更欣赏它揭示的意义。
据说,那场文字游戏之后,涛声依旧。
但是,相如狼藉的名声,伴随着他的琴声和汉赋,却千古流传了下来。
原来,王婆式的流言蜚语,伤人如此之深远。
恐怕,相如这份委屈,永世不得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