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的93个知识点
华新诗词 2023-03-31 00:08 江苏
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
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
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24、【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
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也可以对地理类,但是不能对其他类型的名词,比如与动物、植物类名词相对。例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方言》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韦庄 《伤昔》
周公与王莽姓名相对,“日”与“时”的时间相对。“无忌”与“莫愁”的人名相对,“西园”和“南国”又含有方位词,两对很巧妙。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江对山,属于地理名词对;碧对青,属于颜色类的形容词对;鸟对花,属于鸟兽草木名词对;逾对欲,属于副词对;白对燃,“燃”指花红得像燃烧的火,与“白”相对,属于颜色类的形容词对。出句与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十分工整!
再有叠字对叠字,同义词对同义词,反义词对反义词,连绵词对连绵词。还有虚词中的助词相对等。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总之,工对要求每一类词工整相对,这是对联中最为讲究的一类。工对的名词和其他词,清代《诗学初范》按字义分为三十二类,今人夏传才教授加以整理为《分类平仄字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看。
来源:诗词轩
31、【宽对】
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青山外”是词组,“白鹭洲”是地名。“路”对“村”可以,但是“疑无”不能对“又一”。所以只能算作宽对。(“青天外”是词组)。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
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借对有两种情况,
一是词义不对,而词面能对,称作为:“借义”,
如杜甫《九日五首》: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出句的“竹叶”,在诗中本来的意义是指酒,但诗人却巧妙的借用“竹叶”的字面义——“竹子的叶子”来与对句的“菊花”构成工整的植物对。出句的“分”字,在诗中本来用的是缘分的“分”之义,但诗人却借“分”的字面义——分开的“分”来与对句的“开”构成动词对。短短七个字的出句,却产生了两个借义对,既丰富了诗句的文学内涵,也使得诗句的文字表现形式十分工巧。
二是字面也不对,用字的谐音来相对,称作为“借音”。
例如:
厨人是鸡黍(shu),稚子摘杨梅。——《见寻》
诗中的“黍”对“梅”属于植物对,“鸡”和“杨”本来不同类(鸡属动物,杨属植物),然而诗人在诗中却要借“杨”与“羊”同音字的关系,巧妙的让同音的“羊”与出句的“鸡”构成动物对。
34、【失对】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
35、【正对】
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
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
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
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又叫做“十字格”。就是一联贯通,十个字说一层意思。常见于五律之中。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必须按顺序叙说,一贯到底。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流水对有两个特点:
其一,语句表达有前后次序,因而上句与下句不可颠倒。
其二,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的关系,往往是主谓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下句的意思往往是上句的陈述或者解说。由于流水对吧一联诗的出句和对句练成一句话来表达,一贯到底,语意流畅,所以流水对最适宜放在近体诗之尾联收束全诗。
如杜甫《秋兴》之二:“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元稹《遗悲怀》之三:“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8、【无情对】
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逐字相对;
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交错对】
交错对是针对工对的一种变通手法,由于平仄格律的原因,有时词语不得不前后作些调整,形成对仗词语的交叉,因此而得名。
例如:
1.众水会涪(fu)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
2.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3.裙拖六福湘江水,鬓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赠美人》
例1“众水”对“一门”,“涪万”对“瞿塘”,词语交叉。
例2“莫”对“不”,“终”对“相”副词相对,也是交叉。
例3“六福”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也是交叉。
40、【扇面对】
扇面对是颔联与颈联相对仗,是联与联的对仗。比如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句对。由于这种对仗在一联之内是一意写成的一句话,又形成了“十字格”或“十四字格”的流水对。
例如:
丞相邦之彦,非贤谅不居;
老臣庸且惫,何德以当诸。——宋璟《应制》
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
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韦庄《杂感》
41、【当句对】
当句对其实是工对的一种。它除了联中出句与对句对仗以外,本句内还对仗。在一般情况下,律诗中不宜出现的重复字,在当句对中反而成了特点。
例如: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白居易《寄为韬光禅师》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开元寺》
有的虽然没有重复字,但也是当句对。
例如: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李商隐《流莺》
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石延年《筹笔驿》
出句中“风朝”对“露夜”,对句中是“万户”对“千门”;“阴晴”与“开闭”则是反义词并列词组的相对。“奸臣”对“逆子”,“摇岳”对“翻溟”。
在律诗的对仗中,避免同义词的对仗。
如“外地”对“异乡”,“寂寞”对“凄凉”意思相同或者相近,是为大忌!称为“合掌”。(合掌,我用玩笑的话说,叫:一手是另一手的影子)
42、【作联基本法则】
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3、【工】
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4、【稳】
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
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其三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
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5、【贴】
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6、【切】
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7、【新】
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8、【奇】
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9、【诗钟】
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
诗钟叫法来源是:
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50、【诗钟格】?
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51、【诗钟嵌字格】
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